在本章开始之前,笔者要赘述一段关于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采花节。
据黄泊沧先生编写的《节日的传说》中载:传说很久以前,在高高的白云深处有一座桃花山,山上有个桃花寨,寨里有个美丽动人的桃花姑娘。要问她到底有美丽?人们说,她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她唱歌胜过百灵鸟鸣唱,她绣的花连蝴蝶蜜蜂见了也翩翩飞来。更使人赞美的是她的聪明、勤劳和善良。她对老人像对自己的爹娘;对朋友小伴就像自己的亲姊妹,酿好了米酒总请他们先尝,桃子熟了总捡最大的送上。大家都说她像朵桃花,每当她上山点荞或播种玉米,身前身后总簇拥着一大群人,都爱看她笑,爱听她唱。提起她,人们总伸出大拇指赞道:“绒绒绒(苗语,好的意思。)
说也奇怪,许多有金银财宝能说会讲的咪多(苗语,小伙子。),桃花姑娘一个也没看上,却自愿嫁给了忠厚老实,天天只会打猎、种地、1吹笙的咪多。他,没爹没娘没财产,人们平时都叫他老憨哥,却娶到了这么个天仙一样的姑娘。
老憨哥自从娶了桃花,喜欢得嘴都合不拢,一天到晚看着、守着,连活计都不去干了。有一天,桃花终于开口了:
“你一天到晚守着我,不去劳动,哪里来吃穿呀?”
“美丽的咪彩(苗语,小姑娘。),看着你我不穿衣不会冷,不吃饭不会饿。”
桃花笑笑说:“那我可要穿衣吃饭呀!你不去,你在家里,我去劳动吧!”
“不行不行!你不用去了,你就在家烧火做饭,绩麻绣花,我的力气比牛还大,我一个人干就行了!”老憨哥露出了粗壮的胳膊。
老憨哥怕心爱桃花出去后,会引起风波,突然飞了。他们经过商量,桃花终于答应在家做家务,并用一双灵巧的手自画了一幅像,给老憨哥随身带着。
从此,每天老憨哥都上山劳作去了。他把画像挂在桃花树上,休息时就和朋友们一起围着画像喝酒,唱歌,吹笙。把桃花亲手酿的白酒,做的玉米粑粑分给大家共享。
老憨哥预感到不祥的事终于发生了。一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两个过路的外地人,看那幅美丽的画像,大为惊叹,问长问短。诚实的咪多都一一告诉了他们。
使人气愤的是,当老憨哥回到家时,美丽的桃花已经被抢走了,憨哥气极了,他取下身上的老弯刀,“唰”的一声,把面前的一棵棕树一刀砍断,发誓要找到桃花,杀死仇人。乡亲们很同情他和桃花,纷纷都拿出干粮和银钱来资助他。于是他带上盘缠弯刀、弩箭和桃花用他过去猎来的禽毛兽皮缝制的百鸟衣,以及桃花的画像离开了家乡。
原来,那两个外地人,是远方一个恶霸老巴的狗腿。老巴的田地山连山,金银财宝装满箱,妻奴成群,牛羊满山。但他豺狼成***壑难填,到处搜寻年轻美丽、会弹会唱的姑娘,派出狗腿四处查访。谁能为他找着称心如意的姑娘,就赏银一百两。他看见桃花,高兴极了。不料,桃花是个外表温柔,性情刚烈的姑娘。不管老巴怎么威逼,桃花咬定不答应,一太内到晚寻死觅活。老巴为了求得她的芳心,不知花了多少钱财,但换来的却是一顿臭骂。
眼看一年一度的大年到了,街上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有人来告诉老巴说,不知从哪来了一个身穿百鸟衣,会吹六管芦笙的人,不仅衣着新奇,而且笙歌动人。老巴连忙讨好桃花去听芦笙。桃花听到有百鸟衣和芦笙,知道是憨哥来了,顿时喜笑颜开。老巴不知底细,见桃花笑了,也兴高采烈,连忙骑着马儿和桃花一起到大街上看热闹。果然看到一大群人,围着一个身穿百鸟羽衣的人在吹笙跳舞。只见他左盘右旋,一下金鸡独立,一下猴子掰包谷,芦笙吹得好似鸾凤和鸣,听的人欢呼雀跃,连声叫好。
吹笙的人正是憨哥。他正跳着,突然看到一伙穿着漂亮的衣服的人吆喝着闯了进来,偏头一看,又惊又喜又气愤。喜的是终于看到了他朝夕思念的桃花,气愤的是在桃花身后竟站在老熊一样的老巴。于是他突然从羽衣下取出弩弓,转身一箭朝老巴射去,不偏不倚正中老巴右眼。老巴一声惨叫,翻身落马。憨哥很快又拿出老弯刀跳了过去,左砍右劈,打散了众狗腿,抱起桃花,飞身上马,“呼啦啦”像一阵风飞走了。
这时,桃花山的人们聚集在过去和憨哥一起跳舞的桃花树脚,怀念着憨哥和桃花。突然,天边山路上飘来一朵小小的彩云,彩云越来越大了,啊,原来是憨哥和桃花骑着骏马飞来了。大家一片欢腾,抬出甜米酒,吹响金芦笙,围着憨哥和桃花又是唱来又是跳。迎新春,庆胜利,一直到太阳西斜,桃花和憨哥才告别乡邻亲友,一齐上马逃奔远方。
从此以后,桃花山的人就再也没见到桃花和憨哥。但每逢过年的这天——正月初三,就不约而同地集会到昔日和憨哥桃花跳舞的地方来吹笙、唱歌、饮酒、耍刀、赛马、射箭,用米酒和歌声迎接善良的来客,用弯刀和弩箭杀死那些豺狼一样的恶人。
据说,这就是苗族“采花节”的来源。
如上所陈为苗族采花节来源学说的一支,这种风俗习惯延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云南省文山麻栗坡有了显著的改变,就贡翔所生活的小乡镇而言,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各个村寨的苗族人民齐聚在光秃敞亮的山头,身着节日盛装,那时侯,万人空巷,缕缕行行,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主持采花节的一般是当地年高德劭、须眉皓白的老者,他会让青年小伙子在初一当天砍来一株松柏树,然后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将它插入深厚的黄土之中,再絮絮叨叨地念着咒语把一壶酒挂于树枝桠上,又请上来自各个村寨的德高望重的老人讲几句话,最后鸣锣放鞭炮宣告采花节开幕,整个山头沸腾开来。
男女老少们纷纷踊跃参与各项饶有民族特色的活动,诸如赛歌,拔河,踢麻包等,与此同时,青年男女之间还举行唱歌比赛,歌的内容主要有苗族的飞歌、情歌、酒歌、古歌以及叙事歌,在诸多的活动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情歌对唱和芦笙舞。在介绍这两项活动之前,笔者还得先赘述一下在苗族人民采花节的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个类富于民族特色风情的“道具”。
一.“一线牵”:这是男女情歌对唱的传话筒,由细丝线,竹筒,鸡囊皮组合而成,与原始的电话机无二异。
二.“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笙斗又称气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以杉木最佳,纹理顺直、质地松软、少疤节,外观呈纺槌形,长46厘米~56厘米、宽4厘米~9厘米、高3.5厘米~8厘米,细端再接一根长15厘米左右、外径1.8厘米左右的竹管为吹口。制作时,将整块毛坯料从中破为两半,分别挖掏出内膛,待装入笙管后再用胶粘合,外部用细篾箍五至七圈而成。笙斗呈淡黄色,外部涂饰桐油,木纹清晰,外表美观,故有“金芦笙”誉称。在笙斗中,呈75°~90角°纵向插入两排笙管,多为六管,也有四管或八管者。每管入斗处装有一个呈长方形、梯形、菱形或三角形的铜制簧片,每管近斗处开有一个圆形按音孔,笙管上端管口通透,下端管口堵塞不通。笙管多用白竹制作,白竹的竹径细、竹节长、粗细匀、竹壁薄,通常在直径1.2厘米左右、每节长40厘米~50厘米,是制作笙管的良材,要选生长三年以上、冬至到立春前砍伐的为佳,这时的竹管竹质坚韧、表面光亮、不易虫蛀。各种音高不同的苗族六管芦笙,笙管的高度也不尽相同,最高音笙(民间称五滴水)高7.2厘米~14.5厘米(不包括笙脚,下同),高音笙(四滴水)高14.5厘米~30厘米,中音笙(三滴水)高30厘米~58厘米,低音笙(二滴水)高58厘米~105厘米,倍低音笙(一滴水)高105厘米~210厘米。以c、c1、c2三音为例,笙管高度分别为97厘米、49厘米、25厘米,加上笙脚后为128厘米、60厘米、34厘米,余者类推。簧片多用响铜制作,《尾蕉丛谈》一书载有“长管之上冒以匏,短管之中置以簧,用响铜为之,恒用火炙,亦古制也。”尺寸依音高而定,以c、c1、c2三音为例,长度分别为4厘米、3.5厘米、2.5厘米,宽度分别为0.25厘米、0.2厘米、0.15厘米,余者类推。簧料下好后,划出簧舌轮廓线,用小凿子凿透,锉削掉毛刺,放入炉火中加热,待到微红时,用钳子将簧框略微夹拢一些,使舌与框之间缝隙缩小,然后放入水中蘸火定型,这种经过“火炙”的簧片,吹奏时省力。簧片也可用黄铜制作,但不及响铜制的发音脆亮。共鸣管是套在笙管上端的一截竹管,可使音量明显增大,多使用毛竹制作,依音高不同而异,以c、c1、c2三音为例,管长分别为60厘米、30厘米、15厘米,余者类推。以上所述为黔东南地区的苗族芦笙;在黔中、黔南和黔西北,则流行着另一种形制的芦笙,笙管用白竹或笋壳竹制作,下端管口不堵塞。上端用两道竹篾箍紧,笙斗制作时中间不剖开,而是从粗端挖起,直通细端吹口部位,然后用圆木塞把粗端开口堵严,再用数道化篙皮箍住。
现在芦笙的形制已发生了很大变革,分大、中、小等多种类型。均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常用的芦笙管6根,外侧开有接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插入一长形木头葫芦内,每簧一音。在每二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小芦笙的管长十几公分,大芦笙长四、五米不等。低音芦笙类中,有在大竹筒内装一细竹管,发音者称为"芦笙筒"。现经改革,笙管数增至20余根,每管上端均套用薄铜皮制作的共鸣管,音域可达两个八度又五度。芦笙音色明亮浑厚,男女均可吹奏。每当过年,婚嫁喜事,起房盖屋,人们总要手捧芦笙,载歌载舞,以此抒发自己的欢乐和感情。(来自百度百科)
三.“泥吹枪”:这是苗族人民戏耍打靶子用的枪,人们所生活的地方,崇山峻岭,山高林密,林子中常年生长有中空的一类树木,砍下笔直的一街约莫一米四五的即可造成“泥吹枪”,打靶时往树空里塞上一粒与洞大小的稀泥,把嘴凑上去使劲吹即可,在日常生活中,苗族人民还用它来打鸟,百发百中。
四.“麻包”:由烂棉絮,麻线相互缠绕制作而成,弹力差,遇水则湿,遇火则燃,主要用于踢,如需拍打则要求使用者具备一定的功力。
五.“鸡毛球”:由鸡羽,细竹筒或子弹壳组合形成,先用剪刀将鸡羽剪成齿状,然后将其插入细竹筒或子弹壳中,“鸡毛球”即成,另造两块类似于羽毛球拍的木板拍即可。
苗族采花节中的情歌对唱主要以青年男女为主,对唱时,两人分立小山腰上,手握“一线牵”,一唱一听,歌词以谐谑调戏为主,俚俗率直,尽现苗族人民的和谐友好。对唱结束后,如果青年男女两情相愿,情投意合,便互赠锦帕作为以后进一步交往的信物,很多苗族夫妻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走到一起的。
在所有的活动里,芦笙舞颇受人们关注,它有独吹独舞,多吹多舞等形式,而舞的类型主要为乐舞、葬舞,吹奏芦笙舞因时而异,乐舞轻快活泼,音色优美动人,萦绕耳畔,久久不绝;葬舞低沉哀伤,幽婉凄美,催人泪下。吹奏芦笙舞需要一定的天赋和毅力,它的延续以拜师授艺为主,拜师后由师傅口授乐谱,令徒弟烂熟于心,再传于吹奏之法,慧者二三个月即可学成;愚者长达多年。每逢苗族有婚事,丧事,一般都会邀请吹奏芦笙舞的师徒前去演奏,但多参与丧事为主,少有举办婚礼的家庭邀请他们,在丧事或婚礼结束后,主人家都会赠与师徒们半只鸡(用细木棍削尖后后插着,扛于肩上。)和一壶自酿包谷酒。
苗族人民的采花山活动还引来了汉族,倮族等民族,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大大促进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
在采花山的最后一天,苗族人民杀猪宰羊,在山头上摆下丰盛的宴席,宴请四方高朋贵友,人们在和谐优美的芦笙舞中举杯畅饮,其乐融融......
流年似水,时间在辛勤劳作,精心耕耘的田头地里悄然滑过,它像一个娇气郁闷,纠结不堪的朋友,总爱不辞而别,等酸竹寨的乡亲们回首时,一阵惊叹,春节悄然而至,毫无声色。
时下的酸竹寨,仿佛沐浴在阳光雨露下的草籽,破土而生,冒出稚嫩娇可的芽儿;又似荡漾在碧波上的一叶扁舟,摇摇曳曳,却是顺风而行的,驶往幸福的彼岸。眼下正值大寒,风儿无情地刮着,肆虐着,掴打在树叶们的小脸上,他们呜呜呜哭出声来,然后落到黄土地上,悄悄和土地母亲怨诉起来,南利河水笑了,一路嬉戏直奔东方,天地间是白茫茫的雾,灰蒙蒙的雾,透着湿气的雾,可她却是温柔的,伸手捏一捏,绒绒的;闻一闻,寒气中略带几分暗香,撩起她神秘的面纱来,只见得眉似远山,面若芙蓉,她对着风儿莞尔而笑,娇念道:
“先生,你吹到我的白褶裙了,可以等我离开后再吹吗?”
风儿见到美丽冶艳的雾,惊呆了,静静站在山坡上,屏气凝神,吱吱唔唔说:
“别,你——你——别——走,我——我——走。”
雾素色衣裙,举止伶俜,亭亭玉立半山腰上,风儿拂过她的裙摆,嗅了一阵幽香,悔恨而去,悠悠荡荡的,雾朱唇轻启,腼腆地一笑,然后涉山直上,幽幽端坐在山头上......
每逢过年时节,酸竹寨的乡亲都会宰杀圈养了一年的肥墩墩的猪,然后拿出一部分来请乡亲们吃饭,这时候,就会有人挨家挨户地通知,哪天哪天不要做饭,到他们家去尝“杀猪饭”。到时,便会有成群结队的乡亲,缕缕行行赶去。而剩下来的大部分猪肉,主人家先用盐腌制一星期左右,然后砍来蒲葵叶经火熏烘搓成结实的绳子,再将肉一块块穿起挂在火坑上方,经过几个月文火的烘烤,肉块变得黄灿灿,干瘪瘪的,看一眼都会流下口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