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60年代的秀林村,虽嘈杂纷扰,却并未完全失去固有的庄静和淡宁。
在乡里,这个村是有名的。“秀林秀林,桃李相映。”乡人耳熟能详。据说很早的时候,村里遍布桃树李树,每年蜂忙蝶舞之时,桃花李花朵朵相映,故而得名。又说,早年村中有个富户,姓李,突遇横祸,家人全都撒手人世,独留下一个女儿。家财被亲戚强占,姑娘落得为村中一户桃姓人家帮工为生。这户人家的小伙子心好,待她如同家中姊妹,还仗义相助,帮她重回家园,终于赢得芳心,二人结为连理,其事经人辗转传颂,成了典故。传说是真是假,无从考查,村中桃树李树倒是零星种有几棵,但远不能成片相映,也从未听闻桃姓李姓人家,不过八字顺口溜,四字一对,仍旧一代一代传了下去。
秀林村坡沟交错,土薄石多,不易种植,粮食出产不多,但各种花草树木倒是繁多茂盛。黄桷树、刺槐、枣树、板栗、泡桐、梨树、苹果树、柿子树、落叶松随处可见,树干多半粗得连两个成人都合抱不住,年头少的也和村民挑水的木桶差不太多;凤仙花、胭脂花、栀子花、夜来香、菊花、鸡冠花、喇叭花、茉莉花、月季花抓住一点儿泥土石缝就吐叶开花;麻麻叶,刺黄柏,鱼腥草,鱼秋串、菖蒲见缝插针,年年割,年年生;又有成片成片的竹林伴随农舍左右,一年四季绿叶成荫,花香不断,药料十足。
就在这个小村落的上空,晚霞褪去了最后一丝红光,本是绚烂艳丽的天空收起了热情奔放,变得肃穆和安宁。暮色之中,月儿缓缓爬上树梢。月光很淡,很柔,轻轻洒在村子的每个角落,洒在农舍屋顶上,洒在田间小路上,也洒向那一块块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水田旱地。
秀林村原本没有这么多田地。前几年公社号召村民集体上山砍树伐林,开垦农田,秀林村自然也不列外。新开出来的地,地势低洼又能蓄水的做了秧田,不易蓄水的做了旱田,用来种小麦、红苕和苞谷,零散的边坡种了黄豆、胡豆和其它不那么重要的作物。侥幸躲过炼钢热情的大树,在“一、二、三、一、二、三”强劲有力的节拍中纷纷倒下,又在“嗨哟、嗨哟”的吆喝声中上了板车。大部分木材运进县城,剩下的做成农具,捐给了公社。后来,随农具一同下拨的,还有一面锦旗,黄澄澄印着两列大字,“积极上进、团结互助”。这面锦旗挂进了大队长韩进秉的家,就在堂屋里正对着大门,每次各生产队队长来他家开会时,都可以望一望。
没有了树,秀林村成了稀林村,从前是村在林中,现在是林在村中,年轻人私下抱怨不止。星光点点、月儿淡淡,小伙子站在树林这头,姑娘站在那头,遥遥相望;已经见过双亲的胆子大一点,一步一步慢腾腾的挪动,好半天才能面对面站着,羞羞答答握握手,面红耳赤的赶紧背对背离去,心里还“嗵、嗵”直跳,生怕被人发现。现在大家没有了去处,只能望着矮矮的苗儿轻叹。更有寡廉鲜耻之辈,没有了黑压压的树林做掩护,偷欢纵乐总是不便,很是不够舒坦。
不过,也有好处,视野开阔了不少,郑素顺就能体会到。她正站在自家门口梳头,不时向前方眺望,等待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月光下的她,个子高骨架大,身材壮实偏胖,胳膊小腿都很粗,厚厚的脚板稳稳地支撑一百四十多斤的体重,一眼就知是个干农活的好体型。拿一把密齿木梳,她慢慢地梳头,夜风拂来,吹乱湿发,她随手拨了拨,继续耐心地拆解纠缠成团的发结。今天老父亲下葬,没出工,待父亲入土为安后,她未做停留就赶回家来,里里外外忙了几个小时,才将一切收拾妥当。看丈夫还没回来,抓着点儿空闲赶紧熬了皂角水洗头,本地夏天闷热,人爱流汗,不几天头发就油腻腻的奇痒无比。享受着除净尘垢后的清凉爽快,她和善的面容露出些许轻松惬意。
“妈妈,你的头发又卷又膨,跟我的一样,一点都不好梳。王五娘的头发就很顺,又少,我看过她梳头发,都不会打结。”一个小女孩依在一旁,帮忙疏结,一个更小的男孩伸手也来帮忙,被她一巴掌打了下去,“兮脏的手,别碰妈妈的头发,才洗干净的!”
郑素顺微微一笑,“我的头发不卷,是直发,只是中间夹着一些沙发,看起来膨松。”她挑出几根发丝给小女孩看,“这是直的,”再挑出几根,“这也是直的,”接着拉出一根如弹簧般卷曲的头发,“这是弯的,你看,和冯三娘的不一样吧?她就是地道的卷发。”小女孩凑近了细细查看,点头,“嗯,真的不一样。”“你的头发随我,也有沙发,但不完全一样,我的头发又粗又硬,你的头发很细很软。”郑素顺笑眯眯地摸着女儿的脑袋。小女孩听了,立时拉过自己的头发来慢慢细看。
“那我的头发呢?”小男孩摸摸脑袋,“好像也有沙发,我摸到了,”小男孩揪着一根头发,把脑袋伸到母亲和姐姐跟前,“就是这根对不对?”
“你这么短的毛儿,哪能看出沙发不沙发的?”郑素顺笑着给儿子分派任务,“端板凳来,我站累了。”坐上小男孩端来的长凳,郑素顺让两个孩子坐在矮板凳上偎在自己脚前,开始给他们讲农家男孩吃豌豆的故事,一边不时用手拨弄头发,好让晚风吹干水汽。
听完妈妈的故事,男孩发闷,为什么别人吃了豌豆放屁是香的,自己的那么臭?小女孩打一个哈欠,站起来伸伸懒腰,抬头看见一轮圆月亮亮地挂在天上,映照着周围浅浅的蓝和薄薄的浮白,用手指了,“今晚的月亮又圆又大,肯定是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