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朝廷又命兵部尚书梁清标为钦差大臣,赶赴江苏省的扬州镇江江宁等府核查狱案。扬州知府急忙率王渔洋等大小官吏出城迎接钦差大人。王渔洋在扬州府处置此案有理有据,得到朝廷这位钦差大臣的认可。
梁清标(1620—1691年),字玉立,棠村,号蕉林。苍岩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他出生在明代世代为官的家庭,他的曾祖父梁梦龙是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他的生父梁维本官至刑科给事中,将他过继南雄知府梁维基为嗣。梁清标曾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后授光禄大夫、保和殿大学士。清初著名的书画收藏家、鉴赏家。他不随波逐流,从政用人依原则。
由于梁清标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接受了积极用世、做官为民的思想,少年时代就能悟时谅事,表现出了一种胸怀天下大事,目追时代风云,吞吐英杰的精神风貌,他立志继承祖训家风,成“公辅之器”,“治国安民”。所以他从政后,表现了一种不随波逐流的清高气质。顺治年间任刑部尚书时,努力做到“平允天下无冤狱”。在任户部尚书时“悉心会计宿弊一清”。顺治十二年,他在任吏部侍郎时,一篇论述时政的奏章,彰显了他从政用人的原则。
一、府县官关系人民休戚。府县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幸福与忧患,关系到一方安定与动乱。汉代龚遂、黄霸是史称为良吏的典范。而当今的府县官,上有督抚司道的牵制,下有各种条规的束缚,缩手缩脚,难以有所作为。再者,府县官,学的是经典,用的是八股,进入仕途,对其职责权限茫然不知。梁清标认为:应下令督抚,尊重府县官的职责,给予自主权力放宽限制,使他们宽然行事,方能取得行政实效。为使其明职责,建议将明代颁行的《到任须知》一书,斟酌去取,从新颁行。
二、重视言官的选拔。言官具有向皇帝进言的职责,关系国家兴亡,关系国家强弱盛衰,理应精心选拔。梁清标建议在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人员中,选其品行端正,敢于直言者,与地方官中“卓异”、“高等”的推官、同知等,一体选考,授以给事中、监察御史等官职,以使言官人才济济,不致埋没人才
三、以人才能功过来升降官员。他反对论资排辈,建议在吏部考功、文选二司设立功过簿,各省督抚将属下官员的任内功劳成绩、缺点错误,条条在功过簿中记录在案,以为升降官员的依据。这样才能够“人才竞奋”,政治清明。
他纠正不正之风,维护国家法度。顺治十一年(1654年),梁清标任兵部尚书。他办事认真,不徇私情,使许多奸诈狡猾的官吏都惴惴不安。当时的江南提督叫马逢知,他平日里骄横跋扈,桀骜不训,经常做一些违法犯忌的事情。有一次皇帝下旨要召他进见。按当时的大清例律规定,地方提督要见皇帝,首先应到兵部对尚书行跪拜礼。然而这位马逢知提督傲慢惯了,眼里除了皇帝谁都放不下。便托人讲情,想免了这一礼节。梁清标想杀杀他的气焰,并不做半步退让,而将马逢知当面痛乏一番,让他按规矩行跪拜礼。皇帝听说后,对他旁边的大臣说:“梁尚书不愧是知法度的大臣。”从此众官员和百姓也都称赞梁清标能持大礼。
梁钦差也是一个爱好诗词歌赋的人。此次江南扬州之行的公余时间,他大量交接扬州的士子文人。很自然,王渔洋、汪懋麟成了他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当听说少年才子胡献征名满扬州时,执意要把献征请到府中来亲眼看一看。只见献征这位少年公子,面似中秋之月,颜如春晨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目似明星。真好一位少年才俊也。
梁见后连说,这胡家小公子几年不见,竟长成了一个大帅哥,太好了。又忙问献征今年多大年纪了,可曾婚配。献征说今年十五岁,还不曾婚配。梁听后大喜过望,想到自己的小女儿今年十三岁,正需物色如意郎君,决定将小女儿许配给胡献征。梁尚书给高氏修书一封,并备下厚礼一份,要王渔洋和汪懋麒麟作一回月老,帮忙搓和一下。王和汪乐得做个顺水人情。第二天一大早,王和汪就带着书信与礼物到高家拜访高母和高氏。
高家人展开书信一看,只见书信上面写着:“吾兄献征夫人高氏在上,弟清标谨拜书一封。昔吾才疏学浅,侥幸能与献征兄同榜考中进士。不几年,兄飞黄腾达功高爵显。幸喜兄不忘仕途徘徊之弟清标,以为可以互师以为可以结秦晋之好。然当时小女不过周岁,以为戏谈耳。后世事多变,兄竟遭不测变故,是为天下士子的大不幸。然苍天有眼,兄后继有人。兄之少子不但可继承家业,犹有胜于蓝而光耀门庭之气象。吾之小女犹侍字闺中,与兄之少子是似互在期待。其可为金玉良缘、天作之合乎!伏乞兄嫂早日明示!弟清标再拜!某年某月某日。”
高氏和高家人惊喜万分,连忙应允。急修回书一封,并置贵重礼物无数,由来人转送至扬州府衙梁尚书住处。从此,梁家与胡家算是初步订下了婚约。后来两家又通过不断书信住来和互派家人走动,把婚期及婚礼等大事确定了下来。
康熙二年,汪懋麟中举人。梁淸标尚书作有《万年欢.汪蛟门舍人举子,赋此志喜》:“明月扬州,正缤纷桂子,飞来瑶阙。入掌珠圆,产自渥洼丹穴。试听啼为英物。有多少瑞云高结。开汤饼廿四桥边,玉箫檀口吹彻……慧业文人,早向金闺名揭。今喜书香堪接。看蓬矢桑弧初设。卜他日谢氏超宗,凤毛检觅重说。”
几年后,是康熙四年,胡献征年十九岁,高母与高氏在扬州为胡献征与梁氏完婚。献征本想,成婚后就进京入国子监深造。不料,母亲却累病了。献征母亲高氏疾,割股以疗,不愈,献征泪尽以血,夫人梁氏佐公治丧尽礼。献征葬母亲于江都县甘泉山。胡献征携夫人留扬州守制尽孝道,人们感叹献征的孝行,以后称呼他为甘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