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几年过去了。江南和湖广地区局势大体稳定下来。胡统虞学士的二个儿子觐征、泰征扶其父灵柩返葬武陵。而献征以年幼侍其母高氏,留居扬州。而此时江南一带却突然遭遇了一场惊天大事。
顺治十六年。这年,郑成功率领十多万南明水陆步骑兵分乘数百上千艘战舰占领瓜洲和镇江,并进逼江宁和扬州。一时间扬州军民人心惶惶。幸好南明军进攻南京失利后全军退住厦门,扬州得以免遭战火破坏。当郑成功的南明军队逼近扬州城时,扬州、瓜洲等地不少志士或明或暗支援南明军队。比如回家闲居的钱谦益一直从事反清复明的地下活动,柳如是都辅助在旁。他们和郑成功联络,一起计划策反清军的将领,甚至还一起视察过郑成功的海上舰队。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进攻南京,前期形势大好时,钱谦益写了振奋人心的《金陵秋兴》,大唱“长干女唱平辽曲,万户秋声息捣砧”。然而最后功败垂成,钱谦益又写下了悲凉伤心的《后秋兴》组诗:“荷锄父老双含泪,愁见横江虎旅班”。他甚至想随郑成功入海抗清。此时的钱谦益,已是白发苍苍,年近八旬了!
顺治十七年(1660年),福建巡抚佟国器截获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议政王大臣会议遂以“通海”罪名拟定将郑芝龙斩监候,改为流徙宁古塔。其前,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投降清军,本想被封为东南三省之王,却遭到清朝南征主帅贝勒博洛的背约。郑芝龙父子到达京师后被编入汉军正红旗。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郑芝龙以归顺封一等精奇尼哈番。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晋封同安侯。为安抚郑成功,清朝对投降的郑芝龙优待有加,芝龙数次奉令劝郑成功归顺,郑成功均坚辞不受。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芝龙被弹劾纵子叛国,乃削爵下狱,顺治十四年(1657年),原明郑将领,提督黄梧上疏,力主叛臣之家族应当逐出帝都,乃被命充军盛京宁古塔(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唯未果行。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驾崩,十月,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矫诏令斩郑芝龙与其亲族于燕京柴市(今北京市府学胡同西口),一说宁古塔。朝廷又追究失陷镇江府的责任,江苏巡抚蒋国柱和提督管效忠被革职免死为奴,协领费雅柱被弃市。
顺治十七十八年,清廷借此事大兴刑狱,受牵连的人极多。一时间,扬州镇江江宁三府牢狱填满,民众惊恐。这就是清初牵连甚广的“通海”案。新任扬州推官王渔洋在本州理案时发现许多人是被诬告的。他冒着被冠以“故纵”罪名的风险,一一梳理出那些被故意夸大的、缺乏证据的案件,将一大批无辜平民百姓释放;然后将诬告者反拘,严厉惩办。政务上井井有条,使得王渔洋赢得了上上下下的交口称赞。
王士祯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晋,为明朝布政使。士祯出生于官舍,祖父呼其小名为豫孙。五岁入家塾读书,六七岁时读《诗经》。顺治七年(1650年),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与大哥王士禄、二哥王士禧、三哥王士祜皆有诗名。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进士,文名渐著,23岁游历济南,邀请在济南的文坛名士,集会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赋秋柳诗四首,此诗传开,大江南北一时和作者甚多,当时被文坛称为“秋柳诗社”,从此闻名天下。
在扬期间,王渔洋将推官与文人的角色,驾驭的游刃有余。顺治十八年(1661)的秋天,秋高气爽,王渔洋处理完扬州狱案告一段落后,与门生汪懋麟等人游览平山堂,顺便到距江都县北五里蜀岗上的禅智寺探访三绝碑。汪懋麟自幼潜心诗文,笃志经史,最初从学于宿儒王岩,顺治末年执弟子礼跟从时任扬州推官的王渔洋学诗。禅智寺又名竹西寺、上方寺。禅智寺本隋炀帝行宫,隋炀帝曾梦见自己游兜率寺天宫,听弥勒佛说法。醒来时,就把自己的行宫施舍为寺。寺有石刻,为唐吴道子画宝誌禅师像,李白赞,颜真卿书,因称三绝碑。宋元祐七年(1092),苏轼知扬州时,曾写下《次韵伯固游蜀岗送李孝博使岭表》,诗石刻埋蔓草间。王渔洋造访时,上距苏轼知扬州时,已近六百年。
新奇的是王渔洋和汪懋麟游览祥禅智寺之前,竟遇到了一位翩翩少年。他们快到寺庙时远远看见一位公子模样的少年和一个仆人打扮的人,并听见一人在念苏轼的诗《送李孝博使岭表》。这位公子模样的少年就是胡献征。胡献征除了熟读诗书外,闲暇还喜欢探幽访古。尤其喜欢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到附近名胜古迹探访。王和汪自以为遇到了知音,主动找胡献征攀谈。当听说他乃故学士胡统虞的小儿子、国子监已挂号的学生时,大呼自古英雄出少年也,能够在此结识实苍天护佑三生有幸。三人当即结为忘年交,共携手游览禅智寺。
王渔洋游览此处后,题有《上方寺访东坡先生石刻诗次韵》:
“昔出蜀岗道,黄叶呜秋蝉。今来上方寺,绿萼破春烟。坦步宝带侧,延眺隋城巅。古刹龙象寂,残碣蛛丛悬。缅想峨眉人,文采真神仙。赠诗日南使,宾佐皆豪贤。邈然竞终古,漱墨留春泉。老笔欲飞动,妙态殊便娟。空堂响人语,怖鸽飞联翩。后游慨今昔,凭吊当同然。”
不久,王渔洋又命人将东坡先生石刻“拂拭之,砌于东廊之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