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年三月,礼部尚书梁清标充会试主考。他大胆改革科举制度,采用策谕的方法进行考试。他崇尚实学,废除浮议,从而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名士。
汪懋麟在此次会试中考中进士,授内阁中书。公余时间,汪与聚集京师的文人名士往来频繁,学识、诗文随之深博精进,声名益著。汪时常往来于梁尚书府邸,常叙孔、李等先秦大家。汪爱好词作,每读长短句,未尝不叹其匠心措意,轶秦排柳。
康熙六年秋七月己酉,皇上亲政,御太和殿受贺,加恩中外,罪非殊死,咸赦除之。是日,始御乾清门听政。
皇上亲政一高兴,又下旨命朝廷管事的大臣,在国子监就读的勋贵子弟中,铨选二十名德才兼备的生员以主事衔入部见习。很幸运的是,胡献征是其中的一个,被授户部山西司主事。
不久,康熙六年(1667年)九月,政治风波骤起。礼部尚书梁清标因为不阿附当朝辅政大臣鳌拜等私党,被革职,离开喧嚣的京城回到故里。“梁公即翩然归里,手葺蕉林书屋,赋诗饮酒,优游泉石间,有终焉之志。”关于蕉林书屋的构筑及斋名缘起,梁清标在《蕉林书屋图小序》中云:“蕉林书屋者,予之所构以藏书而燕息咏啸于其中者也。予性不敏,不能博闻强记,以窥夫古人之学,顾好买书,奉钱恒苦不给。见人则求所未见书,得一帙如遇故人,辄怡然累日然。率不能读也,久之所蓄益多。又特爱芭蕉青翠舒卷自如,有林下风味,于是筑室布席拥其间,自谓南面百城不以此小。畦种蕉数丛,掩映窗几,迎风摇曳,庶几可忘暑渴而澹尘也。盖蕉之为物,于晴日和风轻阴皎月无不宜,而尤宜于雨淅沥空阶,声响互答,孤客闻而兴思,幽人为之舒抱矣。尝闻怀素嗜书无纸,种蕉数万本取叶供书,号所居曰绿天。古人高致如此,予非工书者而窃有取于蕉,当其广敷清阴,湛然如水,吾不知于绿天之居何如也?”
可知书屋冠名“蕉林”,一则因主人“特爱芭蕉青翠舒卷自如,有林下风味”,二则系主人仰慕怀素“种蕉数万本取叶供书”于“绿天庵”的高致情趣及崇尚草圣洒脱豪放的性格和书风。
梁清标一生才华横溢,著述甚丰。在为官的闲暇时间常常以文自娱。点笔挥洒,捷如风雨。宾客绕席,笑语不废,一落纸便传诵都下。梁清标的《蕉林近稿》、《蕉林文稿》、《蕉林随笔》、《蕉林奏章》、《悠然斋诗》、《蕉林诗钞》、《使粤集》等诸多文集,都有多种版本刊布流行,其中《棠村词》被作为百家名词收入《清名家词》中,他的诗被选入《清诗纪事》、《清诗铎》等多种重要诗集。
梁清标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他的作品并不一味地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在创作上,梁清标非常注意贴近生活,反映劳苦大众的苦难。梁清标一生为官48年,他看到了官场的黑暗,在诗词中常常表现出抑郁、彷徨、苦闷的心情。认为官场诗一场噩梦,险恶的官场比不上林壑中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
梁清标的诗词文章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其风格清新隽雅,秀丽平和,读之如沐春雨,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梁清标的作品继承了我国文学史上许多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优良传统,反映了人民生活,诉说百姓疾苦。读罢他的《落日行》,就会使人想起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作《兵车行》;读了他的《民夫谣》,又会使人想起白居易的《杜陵叟》;欣赏他反映隐居田园生活的作品,似乎使人看到陶渊明的影子。梁清标反映现实的不朽作品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梁清标一生喜欢收藏善本书籍、法书、名画,是清朝著名的书画收藏家与鉴赏家。自梁清标的高祖父梁梦龙起,就颇喜欢图书收藏。梁梦龙在雕桥别墅的“读书处”,收藏有各种图书典籍上千册。梁清标不仅继承了梁梦龙这一笔宝贵的遗产,在图书的收藏与鉴赏方面还远远超过了他的高祖梁梦龙。梁清标一生“酷嗜书”,不辞劳苦地搜求各种没有刊印的珍贵的孤本图书,他一生倾心收藏,不惜重金购求书画,常常因此入不敷出,欠人书债。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梁清标的藏书多达十余万卷。其中尤其以历代书法、书画最为珍贵。自晋、唐、五代至南宋、元、明的名家墨迹,他尽行搜罗。在正定城内筑有“蕉林书屋”,以珍储他丰富的藏品。他的鉴定能力很强,凡是经过他收藏钤盖了印李白的《上阳台》,阎立本的《步辇图》以及宋徵宗的《柳鸦芦雁图》、顾恺之的《洛神赋》等,这些名家墨迹都曾是蕉林书屋的旧藏。他收藏的珍贵字画多达数十万卷,有“收藏甲天下”之美誉。由于梁清标收藏丰富,学问渊博,职高位尊,所以蕉林书屋也是当时文人墨客雅集之所。梁清标为了使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秘藏,他从自己大量的藏品中精选了九位书法家的作品,请人精心摹刻成《秋碧堂法书》,因其保持了原墨迹的神采风韵,故成为清初很有影响的名贴。
真是风水轮流转,世事本无常。康熙八年,辅政大臣鳌拜获罪。皇上诏梁清标复官,以刑部尚书起用,改户部,充经筵讲官。同时,胡献征以户部山西司主事巡视京仓,升迁为户部广西司员外郎。
当时,皇上还下旨到吏部和礼部,要求择优起复旧员,宋琬有了重新做官的机会。宋琬官复原职,补缺为四川按察使。宋琬辞过众亲友,带着家眷高高兴兴到成都赴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