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康熙皇帝将治理黄河入海口的工程交给安徽按察使于成龙(习惯称“小于成龙”,不是“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去办。于成龙赞成挑浚海口,导黄入海。靳辅坚决反对,理由是河口低于海平面数尺,一旦挖开海口,海水势必倒灌,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高筑河堤,束水注海。
在朝堂之上,二人各执己见,争得面红耳赤。于成龙力主开浚海口故道。靳辅认为下河低于海潮五尺,疏海口则会引潮水内侵,故请于高邮、宝应诸州县下河外筑长堤,束水注海,则下河不浚自治。由于两议相持不下,诏命下廷臣会议。在廷议中,支持靳辅者为多,大学士九卿俱从之,惟有通政使参议成其范、给事中王又旦、御史钱珏等少数人赞成于成龙之议,许多大臣都赞成靳辅的方案。满大学士明珠说:“前靳辅、于成龙两人互相执论,以下河不修,则高家堰一工亦可停止,此不过一时争胜,故发此论。究竟高家堰所关非小,虽不大兴工役,亦当稍加帮修。”汉大学士王熙说:“高家堰关系南河一带及淮扬等处,此工诚不可停。”连康熙本人也认为:“高家堰所关紧要,向立此堰以为堤防,设意甚善。朕意以为此工似不可停。”对于下河的治理,康熙帝并没有成熟的想法。大学士们多支持靳辅的筑堤束水之议,暂时无法否定靳辅之策,然而康熙帝是倾向于成龙方案的。靳辅又提出了下河屯田提案,建议将治河得到土地招民垦殖,此事最终使靳辅丢官落职。
这本来只是技术问题,却不可避免地转变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从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人类一切斗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我之争。自以为是、死不认错的态度是人性之痼疾,任何意见分歧与斗争说到底就是要证明,是我对而你不对,权力越大就越占优势,权力之争就成为势所必然。官场中的斗争所谓复杂激烈,归根到底,也无非是“我对,你不对”这点儿事。人类的一切意见分歧都有可能导致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古人要强调“自省”的功夫。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敢于认错而少犯错误,二是受到委屈冤枉时也能心平气和。要避免矛盾激化,只有修身养性一途,制度问题无论如何重要都不对治人性的痼疾。
治河方略的君臣斗争一开始只是隐形的。康熙帝毕竟是有修身功夫的皇帝,愿意多方听取意见,只是潜意识中还是愿意听到与自己观点相同的意见。在经筵讲官进讲时,康熙帝向江南籍日讲官征询意见,侍讲乔莱力请用于成龙之策。康熙帝说:“乡官议如此,不知民意如何?”康熙帝能如此注重民意,实在难得。他又命工部尚书萨穆哈与学士穆称额赴江南会同漕运总督徐旭龄、巡抚汤斌考察民意。但萨穆哈调查的结果却是诸州县民意见参差不一,再令每州县派出十位通晓事体之人集于淮安询问,他们都说不便挑浚海口。
于是,萨穆哈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回奏时疏请两议并罢:“详问居民,他们说,从于成龙之议,则积水难施工力,从靳辅之议,则水中也难于取土,请一并暂停。”萨穆哈、穆称额去淮扬征询疏浚海口意见时,淮扬道高成美陪同,康熙帝便怀疑高成美反对挑浚海口,从中作梗。康熙帝以“高成美居官未有善绩”、保举人吏部侍郎胡简敬是“本地乡绅”两条理由,命将高、胡二人“严加议处”,并斥责九卿推举高成美为广西按察使“殊为疏忽”。这显然是因迁怒而制造的冤案。
胡献征以刑部郎中预修《大清会典》,结识了“长淮名门第一”的胡简敬。当时胡简敬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任编修《大清会典》副总裁。
胡简敬(1631-1695),字又弓,淮安府沭阳县新河镇人。父国祥,清顺治年间举人。简敬承家学,幼年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勤学不辍,涉猎经史百家,有才名,为人谨厚。其中,康熙十二年,与沭阳知县张奇抱合力重修《沭阳县志》,历时10个月,《县志》杀青。
胡家“一门两进士三举人,长淮名门第一”。胡简敬本人在顺治八年(1651年)中举,十二年中二甲十七名进士,初选庶吉士,不久升任国子监司业。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月,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大清会典》副总裁。这时,胡简敬比胡献征官大,因同修《大清会典》,二者接触密切。胡简敬后调任吏部侍郎。
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廷臣会推广西按察使缺。吏部侍郎胡简敬,淮安人,以推举淮扬道高成美违例获谴。至是朝廷申禁九卿毋得保举同乡及本省官,复限每人岁举毋逾十人。
胡献征等人忙安慰胡简敬。不久,胡简敬被补授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后又升任太常寺少卿。
康熙二十五年是个多事之秋,大臣又有人乌纱帽被摘。内务府发蔡毓荣入云南以三桂女孙为妾,并徇纵逆党状:下刑部,鞫实,拟斩,籍没,皇上命免死鞭一百,枷号三月,与其子琳并戍黑龙江。
蔡毓荣初授佐领,兼刑部郎中。寻授御史,兼参领,迁秘书院学士。康熙初,授侍郎,历刑、吏二部。九年,授四川湖广总督,驻荆州。十三年,分设四川总督,命毓荣专督湖广,以招民垦荒功,加兵部尚书。十七年,毓荣督造战舰成,率绿旗兵五千,从大将军贝勒尚善进攻岳州,与讨逆将军鄂纳等以舟八百馀入洞庭湖,击三桂兵,大败之,发炮沈其舟,歼寇甚众。遣将舣君山,载土伐木塞诸港。分兵屯三眼桥、七里山,绝寇转粮道。寇犯我粮艘,夹击,复大败之,斩级千馀。会三桂死,其孙世璠以丧还。师克岳州,进定长沙、衡州。
十八年,疏言:“湖南境惟辰州尚为三桂守。枫木岭、神龙冈两道皆险隘。我师疲顿,当小休。俟粮草克继,会师进攻。”上命给事中摩罗、郎中伊尔格图传谕曰:“贼败遁负险,宜用绿旗步兵。毓荣所属官兵强壮,不难攻取险隘,剿除馀寇。其具方略以闻。”毓荣疏请专责一人,总统诸路绿旗兵水陆并进,上即授毓荣绥远将军,赐敕,总统绿旗兵,总督董卫国、周有德、提督赵赖等并受节制。
二十年,从彰泰下云南,次曲靖。会师进薄会城,屯归化寺,夺重关及太平桥。吴世璠将余从龙等出降,诇知其虚实。赵良栋师至,趣进攻,毓荣军大东门。世璠自杀,城下。云南平。毓荣还任湖广总督。
二十一年,调云贵总督。累疏区画善后诸事。
初,师自贵州下云南,毓荣劾董卫国不听调度,上命俟事平再议。二十二年,部议卫国未尝违误,且有复镇远功,请免议,上责毓荣妒功诬奏,下部议,削五级。
二十五年,授总督仓场侍郎,改兵部。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等疏言侍卫纳尔泰自陈前使云南,毓荣令其子琳馈以银九百;内务府又发毓荣入云南以三桂女孙为妾,并徇纵逆党状:下刑部,鞫实,拟斩,籍没,命免死鞭一百,枷号三月,与其子琳并戍黑龙江。(赦还。三十八年,卒。)
但是,蔡毓荣还有个才学优长的好儿子蔡珽。蔡珽(?—1743),字若璞,号禹功,汉军正白旗人,通过科举入仕。(康熙三十六年,蔡珽考中进士,以后在官场完全靠自己打拼,历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四川巡抚,兵部尚书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