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9700000008

第8章 长征途中的杰作——张闻天与刘英终成眷属 (1)

云山古寺的倾心之谈

1934年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从沙洲坝迁到云山古寺。这里,古寺幽雅,芳革满院。寺后,有一棵大樟树,枝繁叶茂,树下有两只青石圆凳,夏日浓密的绿阴撒在上面,毛泽东常坐在青石凳上读书。有时,贺子珍带着3岁的小毛也跟他在树下对坐,构成一幅美妙和谐的图画。

8月下旬,张闻天结束了闽赣各省的巡视工作,也搬人了云山古寺,一个人住在侧屋。空闲的时候,那棵大樟树下的两只青石圆凳,成了毛泽东和张闻天对坐聊天之处。这个极其偶然的机会,使毛泽东和张闻天有时间朝夕相处,为消融彼此之间的坚冰创造了条件,他们从此日益亲近起来。

毛泽东和张闻天,一个出自山沟沟,一个曾留日、留美、留苏,他们阅历、文化结构多有不同,虽说一个是政府主席,一个是“总理”,却并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

最初,他俩只是谈政府工作,渐渐地,谈起了两人都喜爱的文学。毛泽东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好文学的张闻天跟能诗善词的毛泽东谈论起文学,话自然就多了起来。谈着,谈着,这位平素沉默寡言的张闻天,终于向毛泽东倾诉了内心的苦闷,倾诉了对博古的不满。张闻天跟博古,原来是“铁哥们儿”。可是,他继王稼祥之后,跟博古之间也产生了裂痕,而且这裂痕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张闻天本人在日记中是这样叙述的:

会议上,我同博古同志的公开冲突,是在关于广昌战斗的一次讨论。我批评广昌战斗同敌人死拼,遭受不应有的损失,是不对的。他批评我,说这是普列汉诺夫反对1905年俄国工人武装暴动的机会主义思想。我当时批驳了他的这种污蔑,坚持了我的意见,结果大家不欢而散。其他到会同志,没有一个表示意见。

从此时起,我同博古的矛盾加深了,他有一次似乎是传达李德的意见,说:“这里的事情还是依靠于莫斯科回来的同志。”意思似乎说,我们内部不应该闹摩擦。当时,我没有重视这句话,现在想起来,倒是很有意思的。

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博古开始排挤我。(六届)

五中全会后,我被派往中央政府工作,就是把我从中央排挤出去的具体步骤。(张闻天又曾说,“这是‘一箭双雕’的妙计。一方面可以把我从中央排挤出去,另一方面又可以把毛泽东同志从中央政府排挤出去。”——引者注)后来又把我派到闽赣做巡视工作(项英从闽赣巡视才回来后).实际上要把我从中央政府再排挤出去,而把中央政府的领导交给别人。在我不在中央政府时期,博古等公开批评中央政府的文牍主义,在背后攻击我。直到快要出发长征以前,我才从闽赣回来。当时关于长征前一切准备工作,均由以李德、博古、周恩来三人所主持的最高“三入团”决定.我只是依照最高“三人团”的通知行事……

我当时感觉到我已经处于无权的地位,我心里很不满意。

张闻天面对着毛泽东,“把这些不满意完全向他坦白了”。

那小山上的古寺,那大樟树下的两只青石凳,为毛泽东和张闻天的“交心”提供了良机。博古把张闻天派到政府中去,原是想“一箭双雕”,不料这“双雕”却联合起来,共同反“左”.张闻天这个重量级人物从“左”的营垒中分化出来,倒向毛泽东一边,对于博古不啻是沉重的一击……

“有特殊任务”“赶快回瑞金吧!有特殊任务。”毛泽东神秘地告诉刘英。长征过后,成为张闻天夫人的刘英常常和人们说起这件事。正是毛泽东这句话使刘英有了思想准备,使刘英及时赶回了瑞金,成为了长征队伍中中央红军“特别连队”30名女红军中的一员。否则,刘英完全有可能被长征队伍给扔下。像瞿秋白、何叔衡、毛泽覃、周以粟等人,他们因为被那些“左”倾领导者给留在了地方,最后都在敌人的屠刀下牺牲了。一走一留,就是生死攸关。

毛泽东和刘英有一种别人不知道的私人关系,刘英的老师周以栗是毛泽东的同班同学,而且刘英也是毛泽东的湖南老乡。自然,毛泽东对刘英有一点特别的关照。

刘英其实姓郑,叫郑家慧,1905年10月1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县金井镇一个封建家庭。父亲是一个迂腐的清末举人,母亲是一个生长在官宦世家的小姐,聪明善良,知书达理。刘英在家排行第五,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1924年刘英考入徐特立创办的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受罗学瓒的影响.1925年3月刘英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转正。1929年春,刘英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奠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在这里刘英和张闻天相识。

刘英于1933年6月回国,后来辗转到瑞金投身苏区革命。

她是一名娇小而又脾气倔强的女子,到少共中央工作不久,就因一次扩红工作而成为全苏区远近闻名的女部长。她带领突击队员一边做报告,向群众宣传拿起枪保卫自己的土地的重要性;一边鼓动干部党员带头参军。经过努力,原定3个月完成扩红任务2200名,她用一个半月却完成了150%,扩红2300名。刚刚调任《红星报》当编辑的邓小平冲着刘英伸出大拇指:“刘英同志,你可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在红军长征的前夜,李维汉再次找到刘英,吩咐她重返于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扩红4500人。当刘英策马来到4个月前刚刚离开的这座小县城的时候,她满眼望到的是冷冷清清的街道,在田间零星劳作的妇女。她心里咯噔一下,这一次可是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她想起了正在这里调研的毛泽东,何不向这位最有思想的大人物去请教请教呢。这次扩红虽然困难重重,但在毛泽东的指导下,工作还是逐步有了进展,即使这样,仍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刘英很着急。

正当刘英为扩红一筹莫展之时,毛泽东突然来到刘英的面前,而且神色匆匆,告诉她赶快回瑞金,“有特殊任务”。

扩充红军的任务还没完成,怎么能走呢?刘英还清晰地记得,在瑞金交待给她任务时李维汉严肃的表情。在瑞金,李维汉是以“铁的纪律”闻名的,不论遇到什么情况,这位老兄总是把“革命工作放在第一位”。毛泽东很清楚,扩红工作是李维汉一手抓的,刘英就是他派到于都来的扩红突击队队长,耍想劝刘英回瑞金,没有李维汉的命令,是绝难办到的。

毛泽东见状也不好多说什么,带着自己的警卫员走了。

“刘英,你一定要走,不能不走,有特殊任务啊!我也要回瑞金了。”不知什么时候毛泽东折了回来,他又一次强调了“特殊任务”。然后,也不等刘英回答,就急匆匆离开了。

虽然涉及到军事秘密,不便明说,毛泽东还是两次三番地催促他的这个湖南小老乡赶快回瑞金,这使刘英提前有了准备,赢得了时间。由此看来,毛泽东对刘英还是很关照,也难怪,长征途中他居然做起了张闻天和刘英的大媒。

刘英很纳闷儿,是什么“特殊任务”呢?

毛泽东走后不久,李维汉给刘英打来电话,通知她马上放下于都的工作回瑞金,没有给她确切的理由。看来是真的有特殊任务在等待着。刘英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李,快马加鞭飞奔,180里路仅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赶回了瑞金。

当刘英上气不接下气地来到少共中央办公室,她才明白,这个“特殊任务”就是红军要走出苏区,去创建新的根据地。

同类推荐
  • 名人传记丛书:李白

    名人传记丛书:李白

    名人传记丛书——李白——长安的“酒鬼诗仙”:“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巴顿(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巴顿(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人类五千年的战争史上,曾涌现出许多叱咤风云、功垂青史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优秀军事将领。在他们中间,有一位被誉为“热血与豪胆”的将军,他以其鲜明的个性、敏锐的感觉、娴熟的战法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导演出一幕幕战争活剧,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和争论。他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杰出将领、陆军四星上将巴顿。
  • 杜月笙全传(上)

    杜月笙全传(上)

    杜月笙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上最富有传奇性的一个人物。生意场上,他机灵诡诈,善敛财,会散财;社交场上,他善于处理与各派军阀之间的关系,善解人意、附庸风雅,笼络社会上各种人物,从政治要人、文人墨客到帮会骨干,无所不有。他从一个“小瘪三”混进十里洋场,成为上海的黑帮帮主;他文质彬彬,却心狠手辣,杀人如麻;他为虎作伥,却又有着鲜明的爱国心;他狡猾奸诈,却又很讲义气;他出身贫民窟,却成为涉足娱乐、文化、教育、金融、新闻各业的财富大亨;他出入于黑白两道,游走于商界、政界……杜月笙所塑造的黑帮神话,早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人其事也因历史的重重迷雾越发充满传奇色彩。
  • 漫画人生  幽默大师——方成传

    漫画人生 幽默大师——方成传

    他是享誉海内外的漫画泰斗,也是新中国举办个人漫画展的第一人,其代表作《武大郎开店》已成为漫画史上的里程碑。他潜心钻研幽默三十年,成为中国系统研究幽默的第一人,其研究幽默的深度与广度,全世界至今无人企及。 他一生经历丰富,历经苦难,但他却把坎坷的一生变成了幽默的、艺术的一生。他就是幽默大师方成。本书主要讲述了方成的漫画人生。《方成传(漫画人生幽默大师)》由张维著。方成,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漫画家之一,与漫画家华君武、丁聪被并称为中国“漫画界三老”。这位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新闻漫画的泰斗,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漫画作品,于1980年在北京美术馆举办漫画展,成为新中国举办个人漫画展的第一人。他在水墨漫画的创作上做出了有力的探索,他的作品如一面时代的镜子,亦如一把社会的解剖刀,直指社会弊端。其代表作《武大郎开店》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位老人的一生,活得很精彩,诚如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栏目采访方成时的开场解说词所言:“一位九旬老人,用画笔影射世间百态,用幽默抚慰春夏秋冬,而他曲折的一生更是20世纪整个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精神矍铄、谈笑风生,一面时代的多棱镜,一把社会的解剖刀,见证、欢笑与淡定。”《方成传(漫画人生幽默大师)》主要讲述了方成的漫画人生。《方成传(漫画人生幽默大师)》由张维著。
  • 朱可夫传

    朱可夫传

    朱可夫出生于沙皇统治末期的一个没有任何显赫背景的普普通通的农家。如果没有战争的发生,朱可夫可能会成为一名毛皮匠,平凡地度过一生,除了家人外,不会被其他人记得。然而,由于沙皇扩军参战,朱可夫不可避免地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朱可夫是军事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仅用了25年的时间就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成长为名垂军史的伟大元帅,走过了光辉的战斗历程,在世界战争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由于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立下显赫战功,朱可夫曾经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两次获得胜利勋章,此外,还获得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以及多枚外国勋章。
热门推荐
  • 死亡催命

    死亡催命

    未知的世界,带来神秘的面纱,战歌的呼唤点燃篇幅的序幕!
  • 梁山外传

    梁山外传

    少小未曾锥刺骨,又无江淹得笔聪。 弄斧班门涂鸦事,诸君见笑多批评。 遥想当年水浒寨,天罡地煞逞英雄。 纷纷扰扰几多事,尽在《梁山外传》中! 宋朝水泊梁山英雄聚义,百员战将,万名兵丁,难坏了大寨主及时雨宋江,那么,他怎样处理复杂的人事纠纷呢? 这里,将展开梁山生活画面,莫道物是人非事事休,待我梁山故事说从头。
  • 从生活到艺术

    从生活到艺术

    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美术发展的概况,谈从生活到艺术的创作规律。期待艺术家以十年磨一剑的心态,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真正能够传至久远的好作品。我的主要标题是谈“从生活到艺术”。大家知道关于生活我们已经有约定俗成的理解,但是对于艺术的理解可以有无数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像我们一些哲人说的:“艺术是第二自然,艺术是艺术家所做的白日梦”等等。
  • 红马

    红马

    民国年间,一位民间风水先生搜寻到一些灵异的动物,借着动物的修炼一起成仙,历经坎坷艰辛。
  • 法律何为:梁治平自选集

    法律何为:梁治平自选集

    《法律何为:梁治平自选集》由梁治平将其近三十年学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编为自选集,侧重于当下的法律与社会。《法律何为:梁治平自选集》收录的二十余篇文章以“法治”为主线,从一个法律文化学者的视角观察法律对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渗透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作用的改变,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种种法律现象及制度问题作出了多方面考察与研究,不仅阐发了现实行为、事件和制度的内在关联,同时对法治在当代中国的含义和意义,它与中国社会的内在关联,以及它所面临的问题和前景提出了深刻的反思。
  • 桃花醉渔痕

    桃花醉渔痕

    你吃过外星人的食品吗?它不仅仅有味道、还有声音。很搞笑吧!惨淡的月光,古老的城堡,吸血鬼的预言在铁与火的洗礼下,终于要……本书语言风趣而老辣,有诗情、画意、曲音、情节跌岩起伏,脑洞纵横大开,幻想如滔滔江水不绝。
  • 总经理打理公司要懂的168条锦囊妙计

    总经理打理公司要懂的168条锦囊妙计

    《总经理打理公司要懂的168条锦囊妙计》是一本为现代公司总经理精心打造的实用工具书,书中针对总经理的工作任务及职位特点,从企业战略、制度设置、决策制定、领导艺术、团队组建、执行任务、市场营销、质量管理、渠道建设、企业文化、风险防控、创新思路等方面,全面阐述了总经理职位的基本素质要求、工作职责和管理技能,解答了总经理管理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供具体可行的操作技巧和实战方法,帮助总经理提升自我各项能力,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成为卓有成效的领导者。
  • 神秘的死亡

    神秘的死亡

    班里的优秀生王松患感冒去医院打针,竟蹊跷地死去。震惊之余,易拉明感到好朋友王松的死亡必有隐情。他大量査阅医药书籍,上网求助专家解疑,还请班主任徐老师的妹妹徐芳担任律师。
  • 田园女医

    田园女医

    她,天朝第一军医院胸外科活招牌,穿越了。没饭吃,住猪栏,被叔叔一家欺负,唯一疼她的奶奶也病入膏肓。她银牙一咬,发挥灭绝师太最高战斗状态,采药治疗奶奶,使计虐极品亲戚,开诊所,办药厂,顺风顺水,开创一个属于她的医学纪元。却遇到他,从此研究方向从胸外科偏向了神经科。他,云空国倍受万人敬仰的风流神医,潇洒机智,从未棋逢对手。却遇到她,屡战屡败,越战越矬,从此人生无胜迹。对付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她爱上自己,于是他决定——将师太纳为己有!某妖孽:老牛吃嫩草,天作之合!白草合:就怕你这头嫩头啃不动姐这棵老草!(姐可是有三十多年的魂龄啊!)某妖孽:只有不努力的牛,没有啃不动的草!白草合:切,姐还怕你不成,放马过来!某妖孽:错,是放牛过来!白草合:……
  • 花未说

    花未说

    为救三生门,江篱违背诺言,向仇人低头。一男一女共闯江湖,一个尖酸刻薄,一个面冷心热。连环杀人案迭起,母亲的遗物被盗,牵扯出了十年前父亲的真正死因。各路人马纷纷出手,江篱身边杀机四伏。欺骗、谎言,推翻以往的既定事实。天下会否大变?江篱能否及时抽身,还是会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