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类推荐
中国通史
钱穆先生曾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一于北京大学,二于西南联大,三于香港新亚。在北大讲授四年,前来旁听的学生众多,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满,盛况空前。在西南联大讲授时,听课场面颇为壮观,乃至钱先生要上讲坛都无路可走,需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尔后,钱穆先生辗转于香港,复讲“中国通史”课程。本书便是以钱穆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第三度讲授课堂记录稿为底本,可视为“《国史大纲》课堂版”。尘封多年的讲义,更精粹的讲述。这本书以传奇的方式整理面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当时,一部《国史大纲》从传统文化的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变革的精神力量,使无数国人深受激励和鼓舞,进而寻求抗战救亡之道;而今,这部《中国通史》以其历史格局和文化情怀的双重担当,将给当下读者以新的启迪,为我们再次提供回望历史、面对未来、重塑个人知识格局的可能。中国历史学年鉴(2002~2012)
《中国历史学年鉴(2002~2012)》由中国史学会主办,特邀张海鹏、王巍等著名学者,分学科、专题阐述了新时期十年历史学的重要进展。年鉴分设“特稿”“学科综述”“动态”“重大考古发现”等栏目,是了解学术发展前沿、把握学术发展脉络、明晰学术发展趋向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热门推荐
从审美形而上学到美学谱系学
对于尼采,人们长期以来总是停留在“形而上学家”的认识上。当然,这个“形而上学家”是一个与“传统形而上学”有别的“新形而上学家”,或者是一个“反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家。就尼采早期提出“审美形而上学”命题以及中晚期提出的“权力意志”等学说而言,这种认识并没有错误。但是,如果仅止于此,我们就会忽略尼采思想、特别是其晚期思想的高度复杂性,忽视尼采在其写作生涯最后两年中彻底反形而上学的异质性。谱系学,正是这种复杂性和异质性的体现。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
人们把世界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把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称为诗句,把最动人的画面和最能激发人的想象的言外之意称为诗情。人生最激情澎湃的一刻,是诗;人心最美丽的邂逅,是诗。傲娇新妻,前夫,别来无恙
重生第一天,偶遇原主初夜。对方竟然是前生亲手了结自己生命的男人。为了扒下他的狼皮,沐紫汐羊入虎口。岂料,再一次把自己搭进去。二叔不要太张狂,三个小魔头来制服。“妈咪,上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