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则栖披着披风,连肩膀都裹不住,原本能到沐夭夭脚踝处的现在只到他的腿弯。
沐夭夭憋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现在风则栖给她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五大三粗的大汉子穿着红裤衩上街一样,特别有喜感。
其他人没敢笑出声来,皆是憋得脸上的脸部抽搐。
沐夭夭捂住嘴不敢再看他,她稍稍正色,想到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小癖好,就像她二哥那样,泽王也有一颗粉粉嫩嫩的少女心,她应该尊重,不能耻笑才对。
想罢,她打圆场道,“鹿腿烤好了,好香呐!快一起尝尝。”
风蓁蓁和沐清仁听了纷纷开始转移注意力,鹿肉和美酒下肚,外面的雨也停了。
“什么时辰了?”风蓁蓁问。
“回公主的话,刚刚未时。”
风蓁蓁叹了一声,“居然过得怎么快,我得走了,要不然赶不上下午上课了,夭夭你下午还不去?”
沐夭夭坚决的摇头,“不去!能不去我是绝对不会去的!”说罢,发现风则栖正盯着她看,她不好意思的吐了吐舌头。
风则栖会心一笑,也起身告辞。
沐夭夭指了指风则栖身上的披风,小心翼翼的问,“殿下,您确定要穿着这个出去?”
风则栖低头看了看自己,像是拿着件无价之宝似的攥紧披风,“三小姐舍不得?”
沐夭夭急忙摆手,“没有没有,殿下喜欢就披着吧……”只要出了这个门后你不嫌丢人。
沐府上下第一次动作这么快,他们刚从沐夭夭暂住的院落出来,府上的人浩浩荡荡的跟了出来,纷纷跟去外面送客。可他们看到风则栖这个样子,都被吓到了。
被众人用这样奇异的目光注视,风则栖不仅没有窘迫不快,反而心里乐开了花,步伐也很欢快,像一个吃到糖的小孩子。
众人惊讶后彼此会意,石竹仙徒果然不是他们这种俗世之人可以理解的。
到府门口时,老夫人一行人刚从外面回来,正在下马车。
老夫人看到风则栖也是大吃一惊,若不是她提前接到通知,她还真不敢相信被围在中间披着粉袍戴着面具的那个傻大个儿会是泽王。
她带着一行人上前行礼,“见过泽王殿下……”
风则栖上前一把扶住老夫人没让她行礼,谦逊道,“老夫人是则栖的长辈,这礼则栖受不起。”
老夫人解释道,“家里来了亲戚,臣妇和他们上街去了,下了雨没能及时赶回来招待殿下,还望殿下见谅。”
风则栖笑道,“老夫人不必如此,则栖也不过是随便走走,不必如此兴师动众的。”
老夫人:“殿下这是要走了吗?殿下若没有什么要紧的事话再多坐一会儿吧。”
风则栖俯了俯身,恭敬道,“不了,则栖府上还有事,改日再来拜访老夫人。”
“殿下忙那就不打扰了。”老夫人说着看向风蓁蓁,“公主也要回宫去吗?”
风蓁蓁经常来沐府,早就跟老夫人熟络了,笑眯眯道,“还不回宫,下午要去立学馆上课。”
老夫人笑呵呵道,“既然两位殿下都有事那臣妇也就不挽留了,改日来府上必定好生招待。”
风则栖和风蓁蓁上了各自的马车,人一散,柳姨娘和蒋氏各自拉着自己的儿女离开。
“泽王怎么会来我们府上?泽王上次来过,还是你过去招待的,是不是特意来找你的?泽王有没有说什么?或者你有没有主动找泽王交谈?”柳姨娘一上来就问了一大堆。
沐清倾有些烦躁,“不是!姨娘你还是不要想泽王了,泽王殿下虽好,可他的脾性跟太子殿下却差远了,女儿喜欢太子殿下那样温文尔雅的男子,女儿还是专心做太子妃吧。”
柳姨娘听了发愁,悉心教导道,“好女儿你可别说什么傻话,你要记住你想做的是母仪天下的皇后,不是什么太子妃!若是泽王想做皇上,那就是动动嘴皮子的事,太子虽是储君可未必就是就是未来的皇上。”
“女儿你要两手抓,泽王和太子你都要赢得他们的欢心,姨娘虽然不懂朝政,但也知道不管是前朝还是后宫都是变幻莫测,你得多给自己留条路啊!”
沐清倾低头沉思,许久为难的抬起头,“可是泽王他根本就看不上我,他不仅无视我,对我的厌恶也很明显,他就是看不起我的出身!我虽然是庶出,但也是有尊严的!”说着委屈的低声啜泣起来。
柳姨娘道,“你听说了吗?春花楼里的花魁被鄞王纳了做侧妃?”
沐清倾抽噎声一顿,不敢相信的抬头,“侧妃?怎么可能!??”
柳姨娘啐骂一声道,“是啊,她那种上不得台面的身份本该连名分都没有,可不知怎么竟坏了身孕,教唆鄞王偏偏要升她做侧妃,鄞王妃气得没吐血!谁知道她那种被万人骑的娼妓肚子里到底怀得是谁的种!今日上街见到她,就是一个狐媚子,浑身骚气!你出身、才情、样貌比她差吗?一个窑子里出来的贱婊子都能爬王爷的床当上侧妃,你怎么就不知道上进呢!女追男隔层纱,这男人啊没一个好东西,最是容易受美色的蛊惑,只要你肯使招,管他太子还是王爷,都不在话下!”
沐清倾擦擦泪花,喃着鼻子道,“那姨娘你一定要帮我啊。”
柳姨娘点点她的鼻子,“傻女儿,你是姨娘怀胎十月千辛万苦生下来的,姨娘不帮你还能帮谁?”
“那我们先除掉沐夭夭,有她在一日别人总拿她嫡女的身份跟我比较,我明明哪里都不比她差,可被看不起的总是我!”沐清倾说着,眼中闪过一丝狠毒。
柳姨娘点头答应,“沐夭夭自然是要除,但我们也不急于这一时。姨娘教你,要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如果你能赢得男人的欢心,就是十个沐夭夭也挡不了你的路。如果你除掉沐夭夭,你还是赢不了男人欢心的话那也无济于事。”
“女儿谨遵姨娘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