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园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与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从院落到房屋,无不匠心独运,技压群芳。让你感到既宽敞博大,又曲径通幽,尤其是登上二楼凝眸四顾,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使人舒展清心。房屋的小巧处静若处子,玉琢翠妆,给人美的遐想;高大处莽如壮汉,雄阔坚强,给人力的感召。环肥燕瘦,各领风骚。充分体现了客家民居实用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和独特的艺术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对于丁家来讲,丁家庄园是一个大世界。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只有一道大门与外面的世界紧紧相连。大门坚固雄浑,开则有吞吐万象之势;闭则有锁钥万夫之强。为了防卫需要,丁家在二楼外墙上均设有射击孔,可以用步枪对外射击。左后紧挨房屋修建一座碉楼,海内外客学专家习惯称其为“单碉”或“寂寞的碉楼”。楼上可安放四门大炮,防卫房屋四周。在院落的垣墙外十米开外,沿墙挖了道长六十多米、宽约十米、深三米以上的“护城河”。整个庄园配置了松树炮两门,贯子炮两门,步枪三十支,威力比步枪大、由两人抬起来操作的抬枪四支,刀矛一百五十多把。配备常年守夜家丁三十多人。民国三十年(1941)前后,长期啸聚于仪陇和巴中交界处大巴山麓的、以彭良栋为首的一百多名土匪和以屈新民为首的近百人的土匪,瞄上了丁家,在琳琅山麓和轿顶山昼伏夜潜三月之久,运用各种手段多次侦探,玩尽“司刀令牌”,终因不能摸清丁家内情,而未敢轻易动手。
石料的地上部分,全部四棱上线、精工细磨,如玻似镜,表面光洁度如大理石一般。
楼、阁走廊更是雕栏玉砌,淡抹浓妆。门窗形式的自由多样,鲜艳色彩的极力追求,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使丁家庄园宛若一个客家民俗博物馆。
金铺玉户、重轩镂槛、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对于当年的丁家庄园而言,绝不是溢美之词。
院中随处可见的建筑技术、装饰技艺、雕刻技巧鬼斧神工,超凡脱俗,别具一格,见证了仪陇客家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从屋檐、斗拱、照壁、吻兽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造型逼真,构思奇特,精雕细刻,匠心独具。圆雕滑润丰满,浮雕行云流水,透雕玲珑剔透。通过富有寓意的各种雕刻图案纹样,把主人的思想寄托全部融汇其中,造成一个理想氛围,以激励意志、陶冶情操、潜移自己、默化后人。
庄园大门的门柱石雕,两个石匠整整刻了三个多月。庄园内的十二道石门,均成半月形拱门,门额枋全都雕有花鸟图案,菊花牡丹、瑞云翩翩,或“喜鹊闹梅”,或“牡丹富贵”,或“鸳鸯藕荷”,或“百鸟朝凤”,极尽彰显富贵喜庆,暗寓吉祥如意之能事。每个石门均有额题,均有对联,联挂皆为蝙蝠图案,但十二道门上的联挂蝙蝠每组各成一形,无一相似或雷同,对联皆为阴刻,显得十分典雅,可惜的是内容全都毁于十年浩劫,今天我们还能依稀可见“福随德至”“桂蕊流香”之类的风流倜傥。
2003年仲冬,在仪陇文物界学有大成的县文体局副局长林品强先生经过艰苦考证,终使大部分对联内容重见天日。
庄园正大门:
礼乐诗书是传家至宝,
精神道德为宴尔金丹。
匾额:
耕读传家。
庄园中堂:
美德积三分皇天赐我七分福,
良善作一世丹籍注尔五世亨。
中院东厢中门:
邑得琳琅清飙屋身并润,
笑看松柏瑞霭仁知俱生。
横批:
克全天命。
中院西厢上门:
家传刻木垂千古,
瑞气生松统六卿。
横批:
玉洁风清。
中院西厢中门:
睹山水容光得心寓海,
见古人面目读礼学诗。
横批:
庆衍兰门。
西院西门:
四面清风除俗垢,
一庭紫气育雅芳。
横批:
福随德至。
东院东门:
两条正路为耕读,
一脉祖传曰俭勤。
横批:
桂蕊流香。
丁氏庄园的建筑就其本体属性而言,是融实用坚固与审美情趣为一体的,在修建过程中,对间架结构及其布局,除用力学掌握支点、力点、重点外,在造型上还体现了主人的美学趣味、价值观念、精神感情等,使理想与现实、审美与实用、娱乐与教化诸关系,在起居生活中得到确立和实现。丁家庄园的木雕,主要是宅第中的窗户、门框、屏风、家具和建筑中的额、枋、柱、廊部分,既是造型装饰的重点,也是仪陇客家人审美观的物化,展示了成熟的仪陇客家木雕艺术风格。
庄园的挑肩梁头及坐斗均外饰以雀替,镂刻有瑞云、荷花、牡丹、仙兽、花瓶等,造型如凤凰展翅,一飞冲天。木柱两边的雀替,除装饰之外,还是分担负荷的构件,古色古香之气十足。将人们引向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境界。
丁家庄园大小窗户共计七十来眼,圆形的、长方形的、六角形的,简繁有序,稳重古朴,姿态纷呈,各具特色。窗饰均分为三层,内层为窗门,中层为防盗木柱,外层为窗雕。可惜木质不易保存,损坏十分严重,唯有雕楼下的两眼窗雕保存尚好。内堂十二个外窗均是雕花窗格,“五福捧寿”“松鹤延年”等主题反映了人们追求长寿的心理;“缠枝葫芦”“多子石榴”寄托了人丁兴旺、儿孙满堂的愿望;而“松梅竹”则表现了岁寒三友无欲则刚的儒雅,图案千变万化,造型手法各异,木质多种多样,刀工似如天成。恰似木雕展览,使游人眼花缭乱。独到之处,让人耳目一新。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就是马鞍客家建筑的特点。它所矗立的,是一部民俗的历史,它所表达的,是一曲凝固的音乐。一言以蔽之,以丁家庄园为代表的马鞍客家建筑所彰显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
这自然是既有外延又有内涵的大美了。
色香味,朵颐马鞍
子曰:“食色,性也!”
作为中国将帅故里翘楚,马鞍每年的游客吞吐量高达近百万人次之众。这些南来北往的客人中,不管是官居高位,还是平民百姓,他们的摩肩接踵与前赴后继,其吸引力所在,不外有二:一是对于朱德肚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一生革命到底的人格魅力的追寻与英雄气概的景仰;二是朱德故里景区客家美食的舌尖记忆。
客家菜是汉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行于广东深圳、惠州、河源、梅州;江西赣州;福建龙岩、三明、漳州;广西贺州、玉林;台湾新竹县、苗栗县等地。口感偏重“肥、咸、熟”,在广东菜系中独树一帜。可以肯定地说,马鞍客家人的祖先当年也是这些菜的重要食客。但一经流寓仪陇,客而家焉,回望故土,家山已远在天边,袅袅炊烟与饮食的香气即便再有味道,也飘不出险峻的岭南,客家菜那原汁原味都属原乡,剩下的就唯有在梦里依稀咂咂嘴巴,流流口水了。
但菜总是死的,而人却是活的。不是曾经吃过么?奶奶与妈妈不是手把手教过么?既然去土离家想家乡了,那就自己做着吃吧。
地域的差异,注定其食材的生产与闽、粤、赣地区不一样。而川北大山的劳作也是辛苦的,菜里也需要减除一些广味中的甜分,继而增加大量的盐分。客家人四海为家的际遇,见多识广的视觉,兼收并蓄的品格,闽南、粤北客家菜的底子,在川北的客家农舍里造就出了一个与闽、粤、赣地区客家菜同宗同源,但又兼具川北特色的菜品,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马鞍客家菜。因蒸、炖的特色要与炒相区别,所以又称马鞍客家水席。广义上也称仪陇客家水席。
相传,马鞍客家菜最初出现时,在复制闽、粤、赣地区客家菜又推陈出新时曾五花八门。时有乡间名厨蔡大生名噪一时,被丁氏庄园聘为厨师。他依据丁家老爷的要求,曾遍尝、遍试各道客家菜的手艺,渐成一体,江湖人称蔡水碗。后来他离开丁家大院后,立即自立门户,招来一帮学徒,组成水席帮,帮主便是蔡大生的爱女蔡翠花。按蔡氏祖训,厨技传男不传女。但蔡水碗膝下无子,只好违背祖训传给爱女。蔡翠花天资聪慧,做得一手水席绝活。她秉承父亲意愿,女扮男装,带领一帮小兄弟,挑碗担盘,带勺背锅,为乡邻承办红白喜事、生朝满月、官场升迁等水席。从此,客家水席闻名乡里,蔡翠花也成为马鞍客家水席第一代掌勺人。
总体说来,马鞍客家菜主要以蒸、炖、煎、炸为主。色泽鲜亮,油重味浓。因此席盛菜皆不用盘,只用碗,所以人称十大碗。其主要结构是——
品碗:也叫“千层碗”“当朝一品碗”。菜由海碗装着,一般有八片筒子肉元子切成的片(因客家人多用八仙桌,每桌八人,故菜为八片,每人一片,下同)、八块用煮鸡蛋切成的椭圆形的蛋片、八片豆腐、八片猪肚片、八片猪肝或猪心,碗底是红萝卜、白萝卜、藕片、豆芽、黄花、粉条等。说是千层,其实一般分九层,有“九九归一”之意。一层盖一层,显示客家人等级官阶。菜的层数也可多可少,丰俭由人,素有富九层、穷三层,不穷不富四五层之说。一层层垒砌起来,就像法老的金字塔。吃的境界也很特别,讲究上层吃得好,下层吃得饱,中层味道好。这是宴席开始时上的第一道菜,也是摆放在饭桌正中的最重要的一道菜。
龙眼肉:就是用糯米垫底,将红枣肉或桂圆肉用肥猪肉片包裹成圆筒状,样子有点像今天小朋友们喜爱的甜麦圈。将这些“甜麦圈”放在糯米之上放入蒸笼中蒸好后,撒上白糖即可食用。这道菜广味十足,是川北客家典型的怀乡菜。
夹沙肉:也叫洗沙肉。同样用糯米垫底,选猪五花肉切成厚片,再将厚片从中切至肉皮处,但不能切断,中间充填绿豆煮烂后的豆沙,覆盖于糯米之上。上蒸笼蒸好后,撒上白糖即可食用。这道菜同样广味十足,也是川北客家一解乡愁的佳肴。
粉蒸肉:选取猪五花肉或槽头肉均匀地切成片,用糯米、黄豆、花生、橘皮、花椒、胡椒等物品磨成的细面揉和,用红苕、南瓜、土豆等食材垫碗底,肉铺排其上,上蒸笼中蒸。因其在碗中的直观形状像一排排的栅栏,仪陇客家人也叫栅肉。
咸烧白:将五花肉洗净,肉皮在锅里烙煳,然后刮去最表皮一层煳的,放老姜、山柰、八角和花椒、盐等作料水煮到八成熟。然后将芽菜洗净泥沙,切成条,用少量油炒。再将煮好的肉抹上京酱、红糖,码入碗中,上面均匀地放上炒好的芽菜与姜片等香料,上锅开始蒸。熟后用更大的一个碗或盘子盖在上面,快速翻转即可成菜。口感质嫩细滑,咸鲜回甜。
黄花酥肉汤:将猪肉切成手指大小的条,用面加作料与水调和后,在油锅中炸成小块,即为酥肉。取干黄花或鲜黄花若干,与酥肉一起加水煮熟。
带丝炖鸡:海带切成丝与鸡肉一起炖。有的客家人也可根据时令或家庭经济状况不用带丝而改用豌豆尖、青笋、沙参、木耳等物一起炖。这道菜宴席是必需的,因为客家人取“鸡”“吉”谐音之意追求吉祥,素有“无鸡不成筵”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