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80900000008

第8章 马鞍之上(3)

穿过张爷楼前行五十米,便是四堵彰显客家建筑特色的风火墙,每墙高约十米,突兀壁立,厚重朴实。两墙之间,皆建造了一座庙宇,其一名曰“禹王宫”,又名“文昌宫”或“楚蜀宫”。这是两湖移民迁居到马鞍一带的唐、戴、马、鲜、罗、张等姓移民集资修建的。直到今天,其残存的砖头上还依稀可见“禹王、文昌”的字样。它坐落于马鞍老街西头,占地约三千五百平方米。墙外有一株五人不能合抱的黄桷树,据说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树根下都是善男信女们焚香烧纸的痕迹,一些祈福者为求好运而缠在树上的红布终年旗帜一样地在风中翻飞。墙内南边为正殿,北边为副殿,中间为街道。其余二十多间房屋均为穿斗木结构。主殿为四合院式,中间是天井。副殿为三合院式,建有一个戏楼和供看戏的小型广场。其整体建筑风格为宫殿式长方形,歇山顶式,飞檐斗拱,雕龙画凤,金碧辉煌。正殿为禹王大殿,也是宫内主体建筑。殿中塑禹王像及禹之妻夏启之母——涂山氏女像。皋陶、伯益侍奉左右,东西两侧还塑有雷公、闪电、箕伯、雨师、速报师、盘庚等一应与水有关的神的塑像以及观音、药王、财神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神像。每年的4月28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如果遇上大灾之年,还会把禹王像从大殿里请出来,用八人大轿抬着游山过街,祈求显灵,以保一方风调雨顺。1933年秋天,马鞍区苏维埃政府和红九军政治部都设立在这里。

另一宫名为“龙母宫”。这是两广人修建的。据客家老人讲述,龙母宫主要是供奉龙母娘娘。系康熙、雍正年间由广东乳源客迁仪陇的丁、邓、许、潘、张、吕等族人发起并筹资,由客家人邓正明、丁崇勤、许学文、潘歧应、张光荣、吕道远等能工巧匠承包建筑。位于马鞍老街中段,占地三千四百平方米,由正殿、天井、抱厅、厢房、戏楼、照壁、两道石拱门等组成。其中正殿用木柱支撑,整体悬空,颇有气势。屋脊“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殿顶的滴水边缘装饰有黄色的琉璃筒瓦檐,两侧有高拱曲起的防火墙,给人以气势恢宏、凌风欲飞和道骨仙风、古朴庄严之感。

龙母宫内结构紧凑,雍容大方,东西两侧各有石拱门一道,分别镌刻有“广圣宫”和“龙母宫”的宫名。不管人们从哪一道石门进入,均可看见龙母宫正殿临街的石拱大门上方“龙母宫”那三个金光灿烂的镏金大字,每字约两尺见方,催人肃立而拜。

进入正门,迎面而来的是一个一米宽、四米长的天井。天井内,曾植四季花卉,春有郁金花香,夏有蔷薇吐艳,秋有莲叶田田,冬有蜡梅傲寒。天井上横跨一玲珑小桥,过得桥来,便是正殿了。殿两侧各立石碑六座,上面详细记录着丁、邓、许、潘、张、吕等族人发起并筹资额度及邓正明、丁崇勤、许学文、潘歧应、张光荣、吕道远等能工巧匠承包建筑之过程,为人们今天对于历史的考证留下了重要史料。尤其让人流连忘返的是宫内保留的那五副楹联。这些楹联,既有对前人艰难创业的缅怀,又有对故乡山水的悠悠思恋,使马鞍镇通身透出一股强烈的客家文化气息和古朴风韵。宫前东拱门的石柱上,联云:

千秋明德遗龙种,

五岭相思寄马鞍。

宫前西拱门的石柱上,联云:

慈惠首推天下母,

馨香同荐水中仙。

宫正殿门前镌刻一联,云:

后德溥三才,扶阴教,理阳纲,阐明天秩天序;

母仪周四海,息洪波,平巨浪,驯养龙子龙孙。

横批:

海不扬波。

上联阐述了修建龙母宫的宗旨目的,下联道出了龙母传说的故事和客家人耕读传家与望子成龙的期盼。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朱德曾于1956年7月5日在北戴河咏诗一首,题为《海量》:

日暖风和海水清,

海不扬波报太平。

江河汇集成洋海,

海量宽怀永不盈。

这“海不扬波报太平”中的“海不扬波”,是否是朱德下笔时想起了故乡的龙母宫和龙母宫门楣上的这副联匾,今天已无法考证,但客家文化对元帅的深刻濡养,却是有史可考的。

大殿正中的二梁上悬挂有五颜六色手工刺绣而成的、直径约一米的万民伞三柄,正龛塑像就是龙母娘娘。神像高一米五左右,其神态端庄慈祥,栩栩如生。供奉龙母塑像的神龛上方有金匾,大书“盖天圣母”四个大字。神龛内外又各镌一联。

内联为:

盛世王风同宇甸,

熙朝文运适方州。

外联为:

五凤楼前添气象,

万世笙歌颂太平。

联中所说的五凤楼,同样曾是马鞍客家建筑中的代表作之一。其特征是它的屋顶轮廓线不是直线,而是像鸟翼般展开的曲线,建筑学上通称为翼角。五凤楼共有十个翼角,而且是成五对展翅,就像五对欲飞的凤凰,所以被称为五凤楼。据说毁于清末的一场大火。

与正殿相对,便是歇山重檐式的古戏楼,飞檐斗拱,四角高翘,琉璃脊兽,风铃叮当。戏楼正面雕梁画栋,风华多姿,华檐翠壁,金碧辉煌。楼后是化妆室、道具室,戏楼两侧是厢房。

会馆和戏楼之间,有一个很大的、镶着平整青石板的坝子。很多年以前,这方小小的舞台上既唱粤戏,也唱川戏。每至年关、节庆入夜,十乡八里,火把如条条火龙,从四面八方的山野间齐聚台前,火光照亮了半边天,客家话与朗朗的欢笑声同锣鼓与唱腔同诉着殷殷客家乡情与乡愁。那亲情、那场景、那人海、那歌声、那良宵盛会、那同族骈阗,真可谓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蹁跹,歌声响彻月儿圆”。

清代晚期,江西移民王、周、林、李等姓又在关帝庙背后的街道修建了占地三千五百平方米的“万寿宫”,别名“江西会馆”,供奉许祖真君。整个宫殿分为正殿、偏殿和北厢房。正殿高高在上,比偏殿和厢房均高出五步台阶左右,中间有一个大天井,天井外有高大的戏楼。属于典型的四合院结构。其建筑群主要为穿斗木结构,只有面临关帝庙一侧是砖墙。殿堂气宇轩昂,朴素庄重;房顶飞檐斗拱,伏龙栖凤。殿内除供奉许真君外,还供奉有观音、文殊、普贤和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与北方多闻天王等各种神像三十多尊,平日里香火袅袅,烛炬长明。每年的清明会,更是香客云集,锣鼓声与鞭炮声响遏行云。

在马鞍场后的马鞍山形似鞍座的山岩上,还修了一座三层楼的观音阁,阁楼四周古树参天,绿茵盖地,槛曲萦红,檐牙飞翠。时人登阁览胜,凭栏眺望,莽莽山川一望收,浩瀚大地入眼帘。龙呈、金鼓、梁中、三星等远近高山险寨搔首弄姿,各表情态。清风徐来,山远天阔,无限风光,沁人心脾。

举目客家马鞍,家族众多,人口众多。而我笔尖太窄,不如还是从客家精英朱德的家世说起吧。

据《元和姓纂》载:“朱,颛顼之后。周封曹浃于邾,为楚所灭,子孙去邑以为氏。”

相传,上古帝王颛顼的玄孙陆终有六个儿子,第五子名安,赐姓为曹。周武王灭商纣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浃于邾,并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建都于此,即今山东曲阜东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灭,将邾的遗族南迁至今湖北黄冈市西北十里的邾城,邾国贵族以国为姓氏,后家道中落,为避难去险,去“耳”姓“朱”。

据《朱氏族谱》所述,东晋建武元年,朱氏后裔朱玮任南康郡(今江西)刺史,自河南南徙而官居南康并终老此地。其子孙相衍,于唐代传十二世到朱继贤,曾任徽州府正堂,立基婺源(今属江西);朱继贤传家至十一世朱熹,即写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著名程朱理学代表,侨寓福建建阳。后裔迁至福建延平府龙溪县居住。明成化初年,衣钵传八世至朱聪一郎,又徙居至福建汀州府上杭县金山笋竹坝瓦子街。朱聪一郎生子朱万,为生计迁于广东韶州府(今韶关)乳源县龙溪坝枫树坪,至第六代朱世耀。

仪陇的人文志与客家史牢牢地记住了朱世耀,因为他是朱家入川第一始祖。

正是这个我们今天已无法考证其音容笑貌的朱世耀,背负着厚重的中原文明,拖携着满堂的儿孙,追逐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迁至川北道顺庆府广安县龙台寺居住。朱世耀之妻林氏繁衍六子,其中前四子为求生计,相继徙居广安、营山、渠县、蓬安等地。

朱世耀辞世后,林氏即率五子朱文先告别广安,至仪陇客家大本营的螺心溪枫树湾重辟家园,林氏终身操劳,不久便郁劳而终。

乾隆三十一年(1766),朱文先东移十余里,至仪陇马鞍场琳琅山下的大湾落户,艰难困苦,延续香火,至朱德这一辈,已是朱世耀的第八代了,大湾也随着朱姓家族的繁衍,变成了“朱家大湾”。

今天,位于仪陇马鞍镇朱德故里风景区内的感恩湖畔,有一座正对着轿顶山的高大墓地,松竹掩映,气宇轩昂。这就是朱德生父朱世林墓。其墓志铭云:

“窃闻沛郡朱氏,籍起粤东,支分蜀北,自先世文先公移居兹土,世业农,数传而至于公。公讳世林,邦俊公之仲子也,妣氏潘,公前清咸丰辛酉年八月十三日戌时生。赋性和厚,为人忠耿,事亲孝,持家勤,一兄两弟。克尽友恭,配夫人钟氏,和如琴瑟。生六男,育二女,教养皆无偏私。初公以生齿繁多,而家计日蹙,乃以先王父钱百缗,另佃躬耕,以供抚字,若非沐风栉雨,戴月披星,子若女乌得完婚毕嫁而有今日之安闲也。三男珍,虽过继于伯兄,其求学各费,皆公资助,厥后,名震三省,福国利民,又无非公庭训之力也。公年六旬犹健,民国八年,三男驻军于泸,就养于旅部,不幸跋涉感冒,一病不愈,次年秋九月十六日亥时遂卒于渝之旅邸。是年冬,扶榇回籍,旋葬于兹,其子以佳城功竣,求序于余。余不敏,特就其事实而勒之于石,是为序。”

好一个气势恢宏的“沛郡朱氏,籍起粤东,支分蜀北……”!

寥寥数语千秋史,淡墨溅处风雷生。

这墓志铭的作者——当年朱德的属下、靖国军十三旅旅部录事袁鸿裔先生可谓满腹经纶、下笔如神,激扬文字、惜墨如金,仅用区区十二个字,即准确而精辟地概览了朱氏作为客家成员的迁徙史——

沛郡、粤东、蜀北,三个看似毫无关联又相距遥遥的地点,恰恰是客家人祖祖辈辈籍寄遐荒,筚路蓝缕,千年为客实非客,四海为家即是家的长征路。

正如袁鸿裔先生在墓志铭中叙述的那样,朱家“世业农,数传而至于公”“赋性和厚,为人忠耿,事亲孝,持家勤”,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也曾说朱家世代是“中国标本式的农民,最具有中国农民勤劳质朴等共同特点的农民”,靠佃种为生,饱受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据朱氏家谱记载,朱氏辈序为:

发福万海崇仕先,友尚文成荣朝邦,

世代书香庆永锡,贻谋继述耀前章。

岁月洞穿历史的隧道,在朱氏家族辈序的“世代书香”的“代”字上为中国历史暨中国客家史留下了可堪永恒的篇章。

几乎是在朱德迁来马鞍的同时代,另一丁姓人家也客居到了马鞍场。据史料记载,大清康熙十年(1671),丁姓第九代祖母刘氏率四个儿子从广东韶州府乳源县移居四川重庆府合川县。雍正二年(1724),丁姓十代祖丁尚德率丁达全等四个儿子移居仪陇县新丰里(即现在的马鞍场)轿顶山下居住。几年后,又在县南柳垭石笋河一带的李基山、凉水井置买了大片田地。乾隆五年(1740),丁氏兄弟因家口众多而分家,其他三兄弟分别居于李基山、凉水井。而丁达全则稳居于马鞍轿顶山下,为求生存,他率四个儿子卧薪尝胆,艰苦创业,在荆棘丛生、藤萝密布的荒山中砍出了明代遗屋三处,稍加修整,作为住房。又将屋周围的大片荒山进行了开垦,筑田造地。将不能开垦的荒山留作放牧和林地使用。所开垦的荒地除主要用于种粮外,相当一部分土地用于栽植桑树,养蚕抽丝,产量逐年累增。到了清朝末年,每年可缫丝五把,每把重一百两,丁达全不辞劳苦,将生丝运到顺庆府出售,收入颇丰。与此同时,丁家利用坡地和荫蔽的土地,大量种植土著人不屑于种的苎麻,所收获的苎麻每年都要请几十人背到顺庆府销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此后的一百五十多年间,丁家通过雇工、地租、高利贷等盘剥方式,日益发展壮大,富甲一方,家有田地二千五百余亩,山林七千余亩,常年佃户五百余户,年雇长工二十余人,短工二十五人,护院家丁三十余人,丫鬟、保姆、管家、杂工、戏班一应俱全,年均收租一千三百余担,年收佃钱一千余吊,家中还开办了酿酒、制糖、织布庄等“户办企业”。民国初年,丁家又出资八千多万做股金,与国民党旅长宁相齐喜结财缘,在马鞍开办了一家银行,成为方圆百里的富户。

最初的勤奋完成了对穷困进行奴役与盘剥的原始积累,靠艰苦奋斗与豪强掠夺而富裕起来的丁家和当时具有代表意义的封建王朝一样,永远也无法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辩证法圈。

之所以讲述朱、丁两家,是因为其代表性在于他们“本是同根生”,都是客家人。但不同的道路与不同的价值取向使他们在马鞍这片土地上形成了中国封建农耕文化中尖锐的阶级对立。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曾这样讲述全家在1895年时的经历:

同类推荐
  • 就这样慢热地活着

    就这样慢热地活着

    《就这样慢热地活着》里,作者田禾通过漫无目的地行走去解读自己。有时,只是停下来闻植物的味道,然后转身走开;有时,随便搭上一列最快开动的火车;有时,又像最真诚的朋友,听自己忏悔傲慢和无知。卸下向世界对抗的戾气,去拥有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和无需声张的厚实。不做遥不可及的梦,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人际,使得生活少些负担和承诺。何必要用一个模子去度量生活的价值?
  • 世界因我而美好一点

    世界因我而美好一点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两年发表的美文作品90篇,分为“闲语:走错路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情语:幸福家庭的姿态”;“世语:成为美好的一部分”;“物语:一只拟人化的狗”等四辑。有感人亲情,也有生命感悟;有人生哲理,也有借物抒怀。文字朴实,而意境深远。
  • 歌德之勺

    歌德之勺

    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得主张炜散文精选集《歌德之勺/张炜少年书系》中文章多次被选作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歌德之勺》分为“绿色遥思”“默默挺立”“人和芳草”“歌德之勺”“稷下之梦”“让我寻找”等六辑,以友情、爱情、成长、哲思、旅游等角度,收录张炜不同时期代表散文六十余篇。张炜把激情融入大地和海洋,播下许多思想的种子,他的散文极富思想性,让你增多许多悟性。《歌德之勺》中文章多次被选作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作者简介张炜,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栖霞县。1975年发表诗,1980年发表小说。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发表作品一千余万字,被译成英、日、法、韩、德、瑞典等多种文字。。
  • 马语:六十年风雨

    马语:六十年风雨

    这是六位马年出生的老人在60岁来临之际为自己送上的一份特别的礼物。六位老人都曾参加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如今人到暮年,欲以文字的方式来梳理过去六十年人生的悲欢离合。书中内容多为对青年时代的追忆,对故土故人的怀恋,充满了人生的沧桑,也蕴含着对生命印记的深层思考。
  • 何泽涌:放大的细胞人生

    何泽涌:放大的细胞人生

    1919年1月28日,何泽涌出生在苏州的“两渡书屋”。“两渡书屋”是何泽涌父亲何澄“灵石何寓”院内最早盖起的一幢房屋。“灵石何寓”为何澄亲书,由工匠镌刻烧制成一个长方形的搪瓷匾镶嵌在大门旁边的院墙。当时的门牌号码是苏州十全街一四三号(后改为151号)。“灵石何寓”门匾,不仅开宗明义地标明了何澄是灵石移居到苏州的山西人,而且在“灵石何寓”的界地十全街和五龙堂小巷的拐角处,何澄还立有一块不同寻常的界碑——“灵石共和堂何”。
热门推荐
  • 绝色杀妃

    绝色杀妃

    每个女孩都在寻找一个可以给自己安全感的男人,但若没有这种人,那么她选择自己保护自己,成为杀手后,却不曾想接到一个刺杀自己男人的任务,而他也不是一个普通的男人,她决定默默的守护这个一国之主……
  • 悍妃难驯

    悍妃难驯

    王爷本想享尽齐人之福左拥右抱,不料,彪悍新妇携带两名保镖男一同上花轿,立志给夫君戴一顶漂亮的绿帽子。小叔很配合,花前月下调戏美人,势要诱妃出墙。憋屈王爷只好拾起课本,重掌御妇术!精彩片段一:某女踮起脚尖靠近某男的耳边,把手摁在他砰砰跳动的心房轻声低念:“如果你敢娶我,别怪我勾引恒王哦。”某男抓住她的双腕盯着她责备:“你这女人懂不懂什么叫羞耻?为什么不找你的老相好尚玉东,非要动恒王做什么?你看上他呢?”“尚玉东只是区区一顶绿帽子,让你戴着只会让别人取笑你而已,不痛不痒。”某女抽回双手冷声笑说,“恒王倒不一样,他是你的手足,我要你们翻脸,反目成仇,我不仅要给你戴绿帽子,还要断你手足!”“夜凝夕!”某男抓住她的手腕将她扯到跟前凌厉责备,“你真的不怕死吗?”“你要强迫我,我能害怕吗?”某女扬起桀骜的锋芒睨视着他,再勾起一抹戏谑阴柔的笑意,指尖轻轻撩拨他的喉结低念,“怎么样?心跳得厉害吧?我还有更厉害的招数,一一用在恒王的身上。俗话说得好,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你要兄弟呢还是女人?”某男捂住她不安分的手,噎了噎唾沫盯着她说道:“手足固然不能唾弃,但如果要本王光着身子走到大街上,那也断断不可。兄弟、女人,我都要!你说得对,女人如衣服,但是,穿多少衣服,本王说了算,夜凝夕,我娶定你了!”某女厌恶地挣脱开来,再狠睨了他一眼满带挑衅说道:“有胆量你就把花轿抬到夜府外面,我必定给你做一定漂漂亮亮的绿帽子,再断你手足!嗬!”某男抓狂叫喊了声,“有胆量你就上花轿,本王倒要看看你怎么红杏出墙!”精彩片段二:某男放下酒杯再轻咬某女的耳垂呢喃:“既然交杯酒喝了,那,我们早点歇息。”某女扭头看向他微笑说:“你还在怀疑我在酒里动手脚?”某男轻扯嘴角笑了笑没有说话,某女一本正经解释说:“其实,你不用提心吊胆的,如果我要下药的话,两杯酒都会沾有毒药。当然,我一定会在你未进来之前把解药先吃了。”某男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他忙垂下眼眸急切问道:“你只是说如果罢了,是吗……”话音未落,他眼前一黑便倒下去了。精彩片段三:某男正准备搂抱爱姬,“咯咯……”突然传来扫兴的敲门声。某男不悦扭头看去责问:“谁?”“回王爷,是立阳,打扰了!有一件事情想向你报告。”“什么事非得要现在说?皇宫出了大事?”“不是,是关于王妃的。”外面的声音欲言又止。
  • 模仿天才

    模仿天才

    本书为“中国当代故事文学读本”幽默讽刺系列之三,囊括了当今故事界优秀作者的幽默讽刺精品力作,还首次整合了《故事会》杂志创刊以来尚未开发的幽默讽刺类中篇故事资源。故事会编辑部编著的这本《模仿天才》收录的都是幽默讽刺精品力作!故事或幽默风趣,或辛辣讽刺,让热爱幽默讽刺故事的读者尽享故事的乐趣。
  • 星河剑帝

    星河剑帝

    茫茫星河,一片亘古死域。大帝陨落,帝冢归路,求仙无门。少年手持重剑无锋,踏入星河古域,征战茫茫仙路,掀起一片血雨腥风。
  • 放下

    放下

    《放下》是一本发生在你我身边的真实生活写照的系列短篇小说。通过五个环节的语录引发出一个个发生在恋爱、婚姻、网络中的平凡故事。
  • 控球法师

    控球法师

    比“魔术师”约翰逊传球更好的是什么人?控球法师!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请问,这里是江湖吗?

    请问,这里是江湖吗?

    江湖是社会某一部分的变形,它属于社会,又异于社会。影片《古惑仔》借这样一句话说明江湖——江湖是一种地下社会,有自己的一套秩序和规则。江湖中有各色各样的人物,有许多荒诞不经的故事,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若得巧合,皆可成为构思下笔的素材,纳入小说。请问,这里是江湖吗?希望每一个不知道答案的人,都能从我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 象崖珽禅师语录

    象崖珽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幸福的微尘

    幸福的微尘

    青春是什么玩意?刻骨铭心的爱?艰难的选择题?在景琼身上,青春占据了一个人人称羡的起点,十七八岁的她便拥有了自由,金钱,浪漫的爱情和真挚的友谊,毫无负担的生活,毫无压力的未来。然而这一切似乎在一个漫长的迷梦中,不知不觉的起了许多微妙的变化,她该如何抉择,家庭?爱情?还是未来?是爱到受伤的宇未闻,还是好到暖心的连城?多么轰轰烈烈的故事都会有尘埃落定的一天,那时候的你,是悲伤,还是幸福的?每一个人仿佛都是在失去之后才能学会珍惜,可青春这个东西,往往是等你明白过来的时候,那玩意已经不叫青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