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玛丽本来是公共秘书,就是大家的秘书。学院专门有个秘书室,里面坐了一大群秘书,为各科教授们打印文稿,学生的作业也可以叫她们打,不过要收费,五毛一页,算是秘书们的外快。那时个人电脑还不普及,秘书们用的都是打字机,噼里啪啦地打,走到头了,就“叮”地响一声,秘书们就扳一扳回车柄,“哗啦”一声回了车,再继续打。打字机的键盘按起来很费劲,手要悬在键盘上方,像弹钢琴一样,保持一定的手形,才能使手指有弹性,打起字来双手像兰花一般在键盘上跳动。不像现在的电脑,手趴在键盘上,懒洋洋的,毫无生气。
玫瑰玛丽是打字速度最快的,而且极少出错,因此被院长选中,当上了机要秘书。玫瑰玛丽本不想去当机要秘书的,坐在院长办公室里冷清清,孤零零的,哪有在大秘书室里自在。院长汉斯明白这一点,他开出两个条件,让玫瑰玛丽无法抗拒,一是给玫瑰玛丽配了一台电脑,归她一个人用;二是给她开了一份很高的工资,玫瑰玛丽投降了,举着白旗从大秘书室搬进了院长秘书室。
不出玫瑰玛丽所料,院长办公室因为高高在上,所以冷冷清清。但玫瑰玛丽是法国人,乐于助人热情如火,把个院长办公室搞得暖意融融,每个来办事的人,都被她呼为“亲亲”,心情一下就轻松下来,感到春天般的温暖。秘书杂事很多,都很忙碌,院长的秘书尤其忙碌,玫瑰玛丽像一只蝴蝶,急匆匆地飞进飞出,一刻也停不下来。但不管有多忙,她都不忘记那些等待办事的人,不断用语言安慰他们,“亲亲,再给我5秒钟”,“亲亲,再过1分钟我就是你的了”,等待的人总是充满希望,从不会感到寂寞。如果真有急事,玫瑰玛丽会操起桌上那部红色的电话,对院长说:“冯德里克先生,我认为你应该马上见见这个人,请马上给他两分钟。”玫瑰玛丽这时的语气是不容置疑的,倒像是院长的上级一样,十有八九,冯德里克先生会乖乖地听话,优先予以办理。办事的人对玫瑰玛丽说:“非常感谢。”玫瑰玛丽回答:“时刻准备着。”
尽管玫瑰玛丽把机要秘书当得有声有色,但她并不喜欢这个工作,她真正的爱好是收拾后院的小花园。又不知道是啥原因,玫瑰玛丽不喜欢当机要秘书,但一切都弄得井井有条,轻重缓急秩序分明,她喜欢的后花园却从来收拾不好,颠三倒四。不过玫瑰玛丽并不十分在意花园里长了些啥东西,她的乐趣就是在里面摆弄。
礼拜天一大早玫瑰玛丽就要起来,先穿上长筒水靴,围上胶皮围裙,套上袖套,然后戴上头巾,墨镜,容易晒到的地方还要涂上防晒油。全副武装后,最后钻进车库,搬出十八般兵器到后花园去,用她自己的话说,搞园艺去了。玫瑰玛丽的老公乐得清静,赖在床上放心地睡。
玫瑰玛丽的老公叫约翰,也是个德国人,与院长汉斯是老乡,在克莱斯勒公司当客户经理,管理安大略片区。平常的工作就是去轮流拜访客户,陪他们喝酒,聊天,当然也听听他们的建议或者抱怨。约翰和玫瑰玛丽一样,情商极高,同客户们相处甚欢,克莱斯勒公司起死回生之际,约翰凭着与客户非同一般的关系,是立有大功的。
等约翰睡到自然醒,到花园里一看,吃了一惊,花园倒变成了战场,锄头钉耙散落一地,玫瑰玛丽满身泥污。见约翰出来,玫瑰玛丽一脸涎笑地跑过来说:“我前两天种了些玉米,亲亲,你过来帮我看看,哪些是苗,那些是草?”
约翰以德国人惯有的严谨认真看了,对玫瑰玛丽说:“你隔一株拔掉一株,剩下的都是玉米。”
过了一个星期,玫瑰玛丽又叫约翰说:“约翰亲亲,你看看,剩下的有草也有苗。”
约翰说:“太好了,这回你把草拔掉,剩下的一定是玉米。”
约翰这是在敷衍她,约翰不喜欢玫瑰玛丽搞园艺,它衍生的东西太过繁多,接水管啊,找扳手啊,有时还要开车出去买农药,而且这些事玫瑰玛丽自己都不做,统统交给了约翰。约翰觉得园艺太啰唆,他更愿意带上玛丽,租条小船,去游霹雳角。
霹雳角在安大略湖的最南端,风光秀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观鸟胜地。霹雳角还有个神奇的地方,本来从加拿大看,美国永远在南面,到了霹雳角一看,星条旗就到了北面,这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约翰就租了条船,在船上备了足够的啤酒,有法国的也有德国的,还叫里克送来一盒“第五站”的鸡翅,带上玛丽,离开后花园到霹雳角去了。
约翰慢慢把船开出港湾,关掉发动机,换上风帆,任小船在湖上静静地漂行。玫瑰玛丽戴着大墨镜,喝着啤酒,一头黑发在风中静静地飘,四下里静悄悄的,只有风动水动的声音,浅吟低唱,摇篮曲一样。约翰和玫瑰玛丽一头一尾地坐着,都不作声,不管德语还是法语,在这片宁静中都会粗俗不堪。
霹雳角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鸟,有路过的也有常住的,婉转歌喉,斑斓羽毛,都汇集在这里。霹雳角上众多的鸟儿中,名气最大的是加拿大斑头雁。这是一种候鸟,每年成千上万的定期到来,也吸引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人定期前来,在加拿大的霹雳角会合,人雁共舞,度过短短的几天。
玫瑰玛丽把自己安顿下来,静静地观望小鸟和大雁,心中充满温馨,感动,还有一丝敬畏。这些小小的精灵在天上飞,在霹雳角卿卿我我的谈情说爱,神而奇之,玫瑰玛丽立起手掌,在胸前上下左右地,虚画了个十字,求上帝保佑大家,也包括自己和约翰。
约翰似乎对鸟儿不感兴趣,此刻正在湖边钓鱼,湖里鱼很多,但真正美味的叫太阳鱼,约翰此刻正在钓太阳鱼。
太阳鱼个头不大,色彩斑斓,因为是野生的,性情凶猛,大嘴利齿,喜欢吃肉多的东西,约翰为了钓它,专门准备了大蚯蚓。
大蚯蚓在北美很普通,别的地方就少见,20世纪30年代曾经在中国峨眉山发现过。有传教士拍了照片回来,有两条,犹如祖孙外出,一条小的指头粗细,拉直了有尺把长,大的那条就赫然了,竟有酒杯粗细,一米多长,令人不敢相信。后来实地进行了考察,那条小的孙子是真,大的那条爷爷,却是根高粱秆,一时传为笑谈。
大蚯蚓肉多,并且能在水下长久保持生命活力,很受钓鱼者的喜爱。大蚯蚓到了晚上就会溜出地面,乘乘凉,也看看人间景象,这当然不是明智之举,密匝匝的捕捉者乘机出动,捉拿大蚯蚓。晚上星星点点,到处矿灯闪烁,就是捉拿大蚯蚓的队伍,天亮拿到渔具店里一条一条数,能卖五毛一条,相当于一个秘书打一页文稿。店家再卖出来,变成一块钱一条,相当于秘书打两页文稿。贵是贵了点,但要钓太阳鱼,还非用此物不可。
约翰此刻正在寻找太阳鱼。太阳鱼都躲在岸边的石缝里,钓鱼的人要用大蚯蚓不断引诱它,钓钩不能沉底,要悬在水里,大蚯蚓一动一动,太阳鱼就扑出来,迅雷不及掩耳,一下就上了钩。
太阳鱼都是独居,钓上一条,周围就没有了。钓鱼的人要沿着湖边的岩石不断爬来爬去地找,太阳鱼容易上钩,但要找到一条还是不容易,很辛苦。
玫瑰玛丽看完鸟儿,在轻轻的小风中小小地睡了一会儿,仙女般醒来,往湖边一看,约翰站在水中,正在同一条太阳鱼拼命。那条太阳鱼咬钩的时候,约翰慢了半拍,结果太阳鱼把渔线拖进了石缝里,约翰脚下一滑,掉进了水里,约翰不肯罢休,正水花四溅地要把它拖出来。
玫瑰玛丽抬头看看天,太阳红红的,已经紧挨着湖边,就对约翰喊,叫他回来。约翰想想,剪断了渔线,咬牙切齿地从水里爬上了岸,开动小船,带着玫瑰玛丽回去了。
太阳鱼是难得的美味,玫瑰玛丽第二天就挨家挨户地把鱼给秘书小姐妹们送过去,有福同享嘛。最后还有一条鱼,玫瑰玛丽决定送给院长,汉斯·冯德里克。
中国同学会
温莎大学最热闹的季节是金秋九月开学的日子,这和中国的大学完全一样,但这热闹的内容不大一样。中国学校开学时,校园里熙熙攘攘的人分为三群,学生自己,接学生的老师和送学生的家长。学生自己那一群不热闹,倒有点呆头呆脑不知所措的样子,热闹的是另外两群,老师和家长,都在大呼小叫,叮嘱学生注意这里,注意那里,脸上油汪汪的满是汗水,学生随着他们的叮嘱东看西看,傻瓜一样。
温莎大学就不同,新生进校的时候,老师不用来,家长懒得来,满校园热热闹闹大呼小叫的,全是学生自己。有来找同学的,有志愿者帮新生带路的,其中最热闹的,是琳琅满目、各国各地的同学会,各自竖了旗帜在那里招兵买马。当然,也没有老师,都是学生自己。
校园同学会不止一个,有很多很多,像俱乐部一样。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满足法定最低人数,三人就可以,多了不限。同学会门类繁多,政治,宗教,钓鱼打猎,应有尽有。
有个新生从渥太华赶过来念书,寂寞他乡,就把车里的音响搬将出来,就地打围,放出惊天动地的美妙音乐。不一会儿就引来一大群人,吃鸡翅,喝啤酒,围着那车扭啊扭,还真有志同道合的,第二天就成立了“爱沙尼亚车载音乐同学会”,据说会员还不少。
但是同学会分类最为基础的,还是它的国别,比如“柏林同学会”,“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及近郊同学会”,等等。
成立同学会手续简便,学校有一个专管民间组织的机构,到那里登个记就可以。解散后同样是到那里打个招呼,进出自由。
每到开学,各样同学会就要拉开阵势,各自招兵买马,扩充力量。各同学会首领煞有介事的还要进行演讲,宣传自己的宗旨,讲说自己的好处,大家都很认真,把这看作以后竞选议员甚至总统的前期历练。
林林总总的同学会中,唯独没有中国同学会,有些奇怪。其实说怪也不怪,中国学生那时缺少民主意识,民主是什么,民主就是民做主,你是民,就做得主,中国学生哪有这个意识,一想到要自己做主,恐怕自己先要吓一跳。特别是“组织”一类的东西,那都是别人的事情,服从“组织”才是自己的事,所以从来没有人想到要去成立一个“组织”。其他同学会招兵买马的时候,中国学生都在期盼,盼着组织上哪天派一个同学会来,从来没有人想过自己动手,创办一个同学会。
每个人学业都忙是一回事,对事情的态度也是一回事。中国留学生人数不少,但散居各处,各自为政,平时并不来往,甚至有人学成回国了,在国内相遇,谈起往事,才知道当年住在隔壁的是老王。
最先醒悟过来的是迈克,迈克曾在美、加国境线上因误会遭遇一次挫折,之后迈克一直耿耿于怀。要是有自己的同学会,大使馆何至于把电话打到冯德里克那里,自己又何至于洋相出尽,中国乃泱泱大国,千年文明,连个同学会都没有,成何体统!
迈克决定自己成立一个同学会,划一个时代。
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但迈克万万没想到,这校园里藏龙卧虎,竟有这么多中国人,中国同学会一下子吸收了三十几名成员,成为最大的校园同学会。会员们自己也很吃惊,平常从没见过这么多中国人,相见后彼此打听来路,又打听去路,都很高兴,也很感谢迈克。
迈克操着大兵腔同大家打招呼,左一个“伙计”,右一个“伙计”的,大家都成了他的“伙计”。不过迈克最后推举了南京的王博士当了首领,说自己是闲散之人,不惯做官。
王博士提出同学会的宗旨,“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听起来有点像基督教,不过大家都受了西方教化,没有在国内时那么挑剔,就这么定了。
无巧不成书,第二天就来了两个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两个台湾小留学生,初来乍到,举目无亲,语言也不过关,想找个栖身之处,就找到了中国同学会,恰逢王博士在那里收拾会所。王博士在进门之处贴了副对联,上联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下联是“五湖以外是亲人”,横批是“国人之家”,把两个小台湾感动得热泪盈眶。
王博士听完小台湾的来意,马上招来迈克,让他帮忙找房子,还特意吩咐“顺便找些家具”,小台湾听不明白,迈克说:“听老王的话,走遍天下都不怕,走吧走吧。”
原来租房分带家具和不带家具的,价格相去甚远,迈克带了小台湾去找不带家具的。能省就省一点,一个加币相当于三十个新台币,不可小觑。
至于家具,迈克自有办法。加拿大人流动性大,今天在这里上班,明天就可能到别处去谋生。人可以随便走,家具不能随身带,要么卖掉,要么扔掉。有信教的人,就把家具摆放在路边,贴一个大大的“捐”字,留给有需要的人用,分文不取。还有细心的,怕家具放在路边损坏了,就直接在门上写个“捐”字,用红笔把它圈上,有点像中国的“拆”字。需要的人直接进去随心所欲地挑,待挑剩下了,主人会通知教堂,把剩下的家具都拉到教堂去,积累了一定数量,教堂就拿出来义卖,变成钱,再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迈克此刻就开着车,带小台湾到处转,去找那大大的“捐”字,小台湾明白迈克的用意后,发自肺腑地笑了,说:“大哥,你真像雷锋。”迈克也笑笑说:“那当然,我在部队上,那是少校,两杠一星,少校,懂吗!”
少校归少校,雷锋归雷锋,王博士觉得同学会还应该搞点其他的,不然可能真要沦为教会了。王博士把商学院那群成都和尚找来商量,和尚们都知道里克给托尼支招的故事,此刻异口同声地说:“找组织啊。”王博士一听,豁然开朗,还真离不开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