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82900000007

第7章 精神生活的理解与确证(3)

四、人的本质对精神生活的理论确证

人的本质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凡是关于人的学科,研究人的理论,都不能不涉及此问题。但是,何谓人的本质?古往今来,各哲学流派、思想家、理论家及其学者们众说纷纭,却始终未有一个统一共识的定论。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固然重要,但这里更重要的,是我们所使用的分析方法是否科学,是否有充分的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既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也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使之与旧唯物主义发生根本区别,从而成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因此,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任何问题都不应该脱离实践和抛弃辩证的思维方法。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一点,我们的研究和分析才是科学严密的、经得起推敲的,也才可能是正确的。这正如列宁所说:“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这里,我们从实践和辩证法相统一的视角对人的本质问题再次进行分析,并由此逻辑地确证人有精神生活之事实,然后进一步分析人的本质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以便我们更好地认识精神生活,解决人的精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

(一)从实践和辩证法相统一的视角看人的本质

实践和辩证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认识论异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根本特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要求我们认识问题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人的具体社会实践为基础。辩证法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它为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指导。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由此可见,认识人的本质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想,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以辩证的思维方法去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事实上,以往的许多研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辩证法予以分析,但作者认为其存在的缺陷在于,不少学者把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割裂开来看待,片面地或是分门别类地讨论人的本质,因而得出了人的本质是劳动、实践,或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或劳动、实践是人的类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现实本质等诸多结论。如果仅把人的本质归为实践本质或社会关系本质,仅看到人的本质表现出的现象的某一方面,是不全面的;而进一步把人的本质分为类本质和社会关系本质,并将二者并列起来作为人的本质,则又犯了逻辑分类的错误。因为,类与社会关系分别有不同的指称,是根本不可能作逻辑上的分类的。如果按照有的学者所说,社会关系本质是指现实的人的本质,类本质是指作为类的人的本质,那么,组成类的人难道不是现实的人?将二者并列起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理论又该如何解释呢?诚然,人的本质有层级之分,但这种区分并不是各种本质的简单相加。因此,我们只有从实践和辩证法有机统一的高度去科学分析人的本质,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那么,怎样从实践和辩证法有机统一的高度去认识人的本质呢?在具体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弄清以下两点:其一,实践和辩证法是否可以有机统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和人类社会既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劳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正是由于人自己的实践活动,才使他既来自自然,却又超越自然,成为能够支配自然、创造自己可能生活的特殊存在物。因此,从实践上讲,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本质不在于其自然物种,而在于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生成。人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超越过去和现在的领域进入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领域的过程,人的本质也就在此过程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实践并不是无条件的实践,也不是无主体的实践和僵死的实践。它只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的具体的历史的实践。这样,以联系和发展为总特征的辩证法的思想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人的本质问题的视域。而反过来,从实践的角度看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也是能动的和创造的辩证法。这是因为人们在实践和劳动中,一方面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使自然成为人的“作品”和“现实”,使抽象的、纯粹的自然成为属人的自然;另一方面也在改造无机界的过程中确证了自己的本质,使自己成为了主体。在这里,实践和辩证法的思想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其二,何谓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指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它深藏于事物内部,是我们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本质总是类的本质,即一类事物之所以区别于他类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因此,本质是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人是从动物演化而来的,人作为人的本质就只能是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性,就只能是作为组成类的要素——现实个人之间的内在联系。

弄清了实践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以及本质的所指,我们现在具体来探讨人的本质。分析人的本质问题,离不开马克思的两个著名论断,即:“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乍看起来,这两个论断表明的思想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总和是人的本质。但是,当我们把它与本质的含义相比照时,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人的实践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社会关系也是具体的。如果直接把此二者看作是人的本质,岂不与本质的含义、本质的不可直接感知性发生了冲突?实际上,只要我们仔细研读马克思的论述就会发现,马克思在其中都强调的是一个共同的东西——特性。特别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在马克思的第二个论断里,他强调了不是单个人,也不是“现实”而是“现实性”。因此,从实践和辩证法相统一的高度看,作为人的本质的东西,只能是既作为实践的条件,也作为实践产物的人的现实的一切社会关系经过“总和”后在人身上凝结成的某种特性。这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并不是一种实体范畴,而是一种关系性范畴。人的本质应该是人身上具有的一种普遍性的、共性的东西。当它具体表现在人的现实具体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时,就获得了相应的特殊性和个性以及直接现实性。现在我们终于明白,马克思的两个著名论断并不表明人的两种本质,而是说的同一个东西;两个论断也没有直接为我们提供人的本质“是什么”的现成答案,而是提供了解答问题的方法,指明了考察和研究人的本质的方向。这一分析结论与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自己的学说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二)人的本质生成的具体分析:人的精神生活的确证

我们已经清楚人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经过现实的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后凝结出的某种特性。因此,把握人的本质,关键就在于科学分析社会关系“总和”的具体实现过程。“总和”的实现过程即是人的本质的生成过程,过程的结果即是我们所寻求的答案。

同类推荐
  • 中华典故(上)

    中华典故(上)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 趣谈语言文学

    趣谈语言文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人们也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语言文学亦有深厚的功底,诸多名著让人目不暇接。《趣谈语言文学》以细腻的文笔,带领我们慢慢品读诸多经典之作,让我们在文学的殿堂寻找到那份已远去的宁静与淡然。
  • 百家姓:古代最流行的启蒙读物(国学网原版点注,党明德审定)

    百家姓:古代最流行的启蒙读物(国学网原版点注,党明德审定)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华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 岁时文化

    岁时文化

    《岁时文化》主要内容分为悠久的岁时文化、岁时文化的四季等章节。岁时文化是与我们的文明相伴而生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生命力之强大,已成为与我们日常生活、意识、情感紧密联系又蓬勃律动的鲜活基因。岁时文化可以增进现代人对自然和历史的尊重,岁时文化的来源就是自然物候的变化。春节、元宵节、清明踏青、元宵赏月、重阳辞青等,都是踏着自然的节拍进行的。重视岁时文化有利于我们审视自己,继往开来。
  • 犀利雄辩的世界演说

    犀利雄辩的世界演说

    本书收入了世界著名的演说,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的演说、伽利略——在受审法庭上的演说、李大钊——在天安门集会上的演说等,这些演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让人们领略到了思想巨人的风采。
热门推荐
  • 大沩五峰学禅师语录

    大沩五峰学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欲之心

    神欲之心

    游戏中的美少女突然降临到现实世界,冒险搞笑独居的二十二岁龙霸天,因在超市购买一包卫生纸,意外收获万元大奖·即由全球最大跨国财团天成国际开发的次世代网游《神欲》的游戏头盔及五星幸运帐号卡,隐藏种族,隐藏职业,竟然还送号称能实现任何愿望的【梦幻之球】以及超级美少女守护者·小白……
  • 天体观测之窗(天文科学丛书)

    天体观测之窗(天文科学丛书)

    宇宙是一块神奇的地方,太空是我们无限的梦想。高立来编著的《天体观测之窗》包括太阳的真面目、行踪不定的星星、瑰丽壮观的星云、五彩缤纷的彩虹、灰蓝色的巨蛋、令人惊奇的陨石、各种各样的怪云等内容,去伪存真地将未解之谜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和收藏。
  • 灾变后的日常

    灾变后的日常

    “末世?你又犯病了吧……”——“不是吧,末世真的来了?!”杀敌人杀到累小手一挥“你去”某霸气男人立马变忠犬“放心的交给我吧。”【本文1V1男女主带着队友在虐渣杀怪中浪啊浪着】PS:写的有些失败,暂时就这样吧,以后有机会会改,抱歉啦……
  • 翻新你的大脑

    翻新你的大脑

    思考力、分析力是长于逻辑思考的左脑的两项最核心思维模式。考虑到 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翻新你的大脑(跟李教授学左脑思维养成法)》由李 夏所著,在结构上便以此分为两部分来分开论述。书中先是指出了人们在思 考分析问题时存在的常见误区以及不良,进而,从根本上对于思考、分析这 两种思维方式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告诉人们究竟什么样的“思考”、“分析 ”才是真正有效的,并告诉了人们一些具体的方法去提升这两项能力。另外 ,作者还对思考分析能力与知识的关系、思考分析能力与直觉的关系等进行 了论述。总体上,作者既在对思考分析能力进行了一个全面的阐述,又在实 践上为人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提升方法。
  • 神主天道

    神主天道

    混沌初开之时,天道尚不完全,善恶轮回,因果之道,并不完善,世间秩序存在漏洞。然而百年纪元,天道得以重塑,三界被毁,六界形成。六界太平太久,黑暗重新降临,上古诅咒,芸芸众生,该何去何从?为追求主宰权,神魔陨落。真正的属于掌控者之间的博弈。
  • 参王计划

    参王计划

    郑孝胥阴恻恻地道:“一旦得到这两件宝,你两人将荣华一生,如若抗旨……”深夜,寒风凛冽。北京火车站笼罩在几盏黄豆似的灯下,忽然幽灵般驶来几辆小轿车,悄无声息地停在了火车站大门前,车门一开,跳下几个身穿黑衣的人,扶出一个披着黑斗篷的人,急匆匆向车站里走去。披斗篷的人身材瘦削,戴一副圆框近视眼镜,脸上毫无表情,只是机械地迈动脚步。此人就是大清朝逊位的末代皇帝溥仪。辛亥革命后,大清朝被推翻了,但皇帝溥仪还住在皇宫里,虽然已没了号令天下的皇权,但仍旧接受大臣们的参拜朝见,摆着皇帝的架势。
  • 丛林之书(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丛林之书(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本书主要是以“狼孩儿”莫格里为中心的人物故事。讲述了莫格里从婴儿到长大的经历,书中涉及了他的狼妈妈、狼兄弟、黑豹、老熊等性格鲜明的形象。这些故事地域广阔,有印度的丛林、半年不见太阳的北极圈、喜马拉雅山的一个圣地等。所描写的动物有棕熊、老虎、黑豹、蛇等,除了这些重要角色之外,还有大象、豺狗、海豹、眼镜蛇、鳄鱼、狗、猴子、鸟等。吉卜林都给它们起了名字,有的还有绰号。每篇故事各具特色、生动形象,能够培养并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
  • 1982:“现代派”风波

    1982:“现代派”风波

    1980年第3期的《外国文学研究》(双月刊)发表叶永义的《怎样看待西方现代派文学?》,引发了一场“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讨论。在新时期的初始阶段,现代派思潮的兴起,主要是朦胧诗,“意识流小说”出现于文坛的时间,则稍稍往后一点。《怎样看待西方现代派文学?》这样的命题,其实是文坛上求变革,希望从传统意识和思维定势中突围出来的一个理论选择,哪知道,《外国文学研究》的这个讨论,并没有越出外国文学研究者的圈子,在相对比较活跃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圈子里没有得到较多的关注,因而也就没有发生较大的影响。
  • 隋唐五代文学名作欣赏

    隋唐五代文学名作欣赏

    周汝昌、叶嘉莹等所著的《隋唐五代文学名作欣赏》所辑篇目,从两万余篇文章中精选而出,名家行文,观点鲜明,功底深厚,语言生动,不拘一格,有很强的阅读性和欣赏性,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