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83500000003

第3章 酒埕岩和野山笋(2)

横溪北面,离横溪街约2至3千米的孔家潭,一个山岙里有好几座大墓。我在读小学时,学校组织学生到那里去春游、秋游和野餐。60多年了,有两座大墓还有印象。一座是现代式建筑,墓前有一尊生铁铸就的铁牛,参观的人都喜欢到牛背上骑一骑,没有骑过牛的也就过了瘾。骑的人多了,铁牛背和两角被磨得油光锃亮。紧挨大墓是一个坟庄,平屋顶,有几间守墓人住的房间。小孩子只知道玩,不注意墓碑和墓志铭,所以不知道该墓建于哪一个年代,为何人阴宅。看看现代化的建筑风格(用了水泥),估计是近世有钱人家的。还有一座位于山岙的最高端,站在那里,山岙中的一切尽收眼底。该墓的墓道长且阔,从下面到上面用大石板铺就的石阶,有好几十级,拾级而上,直达墓穴。墓道两旁有近十个石人、石马。石人称“翁仲”(翁仲:传说秦代阮翁仲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秦始皇命他出征匈奴,死后铸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故后称铜像、石像为“翁仲”。),石马等叫石像生,前者是正始中学周振岑先生给我们讲历史故事时说的。据说清朝的乾隆皇帝下江南,见到一处古墓,他指着石人问陪同的官员:“这是什么?”那个官员没有思想准备,不知皇帝会现场发问,一时心慌,马上回答:“仲翁!”乾隆知道他答颠倒了,于是即兴随口吟了两句打油:“翁仲为何作仲翁?罚你钱塘做判通”。这是乾隆将错就错,将官职通判说成判通。通判始设于宋初,与州府共同处理政务,地位仅次于州府的长官,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乾隆就有这种歪才,周先生的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石人为什么称翁仲。

孔家潭的那座大墓,据说是张居正的墓,张居正(1525~1582),曾为明朝首辅,很看重抗倭英雄戚继光,万历初年,前后当政十年,推行改革。历史上的改革者,与旧派的斗争向来尖锐激烈,张居正肯定树敌颇多。他为了防备日后坟墓被人挖掘,横尸荒野,在许多地方建了疑穴。他是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人,依照中国的古老传统,死后一般安葬在家乡,所谓“死为家乡的鬼”,他不大可能葬在远离湖北的浙江鄞县横溪。不知他的墓是否被发掘过,是真是假仍是一个谜。

孔家潭这个山岙,在地舆家的眼中是风水宝地,除这两座大墓外,还有许多人死后葬在那里,可说是高级别的公墓地。民间迷信,认为这里坟墓多,阴气重,于是好事者编造出一些神鬼故事。

墓地附近是太平桥,可直达上李家和甲村。据说有一夜,有一趟横溪到宁波的夜航船,船上载着一个戏班子(即现在的剧团),船到太平桥,有人挡住了夜航船,请戏班子上岸献艺,报酬从优。于是戏班子在那里卖力地演了大半夜。演出后,主人十分好客,请他们在那里住一宿,并有夜宵招待。第二天大家一觉醒来,已日高三竿,他们发现大家都睡在坟墓旁,昨夜的点心是面条,有剩下的,一看是一堆蚯蚓。当然啰,放在班主袋里的演出报酬都是冥钱。

这显然是一个编得有头有尾,颇合当时当地环境的神鬼故事。六十多年了,我离开横溪到外地读书、工作,一直没有机会回故乡到孔家潭的大墓地看看,不知道这些大墓无恙否?

农事三札

这三札农事,仅仅是中国五千年农业文化中的一页,也可以说是中国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中的一点。我生长在农村,亲身经历的农事只有一小部分,倒是看到听到的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跨入信息时代,中国农业也向着机械化、智能化迈进;乡村也步入了城镇化的道路。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纷纷离开生他(她)养他(她)的家乡,来到远离故乡的城市,去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留守在农村的老人,虽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因健康条件和体力的限制,已不从事他们的本行,掌握的农业生产技术已逐渐生疏。随着他们相继离世,这些绝活也被他们带到天国去了。虽有新一代农民的诞生、崛起,但他们完全以崭新的理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事劳作。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终究要成为历史。

2016年5月2日

(1)摸六株

摸六株,广义上是指种田,它包含许多农事环节,如育秧、春耕、耙地、插秧、耘田、施肥,直至收割、稻谷进仓。因而也指一种职业——农民,那是带有轻视性的称呼。这里专指农事中的插秧。

农谚说:“清明下秧子。”这时节,农民要把经家里培育已抽芽的稻谷种子,撒到已做好的秧田中,等到禾苗长到七八寸时,就要把秧苗移植到已经耕、耙,施有基肥(通常是绿肥草籽)且已蓄水的田里,这就是插秧,俗称“摸六株”。

插秧前,先要在秧田里把已可移植的禾苗拔起来,称之为“拔秧”。种田好手能两只手同时拔秧,拔得很快,当两手的秧苗满握时,将两手的秧苗并做一捆,俗称“一蔀”,然后用稻草或竹箬丝捆住,用粪箕挑到待种的水田里,由有经验的农民将秧苗甩到水田里。那可不是乱甩,要有技术和经验,他要根据田亩的大小,估计这亩地要多少只秧,并把稻秧甩在恰当的位置,使插秧时手中的秧苗插完后,身边刚好有未插的禾苗,随手取来,不必起身到有秧苗的地方取秧。当全丘田插完,甩在田里的秧苗刚好全部插完,只有极个别的农民手里有几棵余秧,他会把多余的秧插到田角边,以备日后补秧之用,这才是插秧高手。

插秧开始时,第一个下田的农民也是种田好手,几个人总要谦让一番,一般总是年长的农民先下田,他站定位置,其余几位才相继下田,不能乱站,要保证插下去的秧苗首尾相接,每人一行,插六株,这是插秧的最佳棵数。这要考虑插秧者手臂所及的范围,能随手而为,不用太劳累,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秧苗之间的距离,过密,禾苗不能充分吸收阳光和肥料,生长不好;过疏,影响粮食亩产量。一行六株,是中国几千年来农业生产的经验总结,也是“摸六株”一词的由来。

插秧很有技术,将一蔀秧苗的缚头(稻草或箬壳丝)拆开,一分为二,一半握在左手,一半放在田里,右手从左手的秧苗中分取5至6根,三指合作,将秧苗插入水田里。插入的深度颇有讲究,插得太深,影响秧苗生长;太浅,秧苗会从水田里漂浮起来。我学过插秧,分秧动作慢不说,还常把秧扯断。插到田里,深浅控制也不好,时有浮起来,得重插,此时势必会用力,秧苗就插得较深,于是一行秧苗高低不齐,歪歪斜斜。插秧好手插的秧,我们站在田埂上看,一排排棵株整齐划一,如用尺子量着插得一样,犹如装饰在田野里的绿色图案。

插秧时,双脚踩在水田里,是不能乱挪动的,要待手中的秧苗插完了,才能向后退走(通常是一大步),否则会把耙平的水田践踏得东一个坑,西一个洼。这在浑水中是看不出的,但在插秧时就会感觉得到,秧就难插了。

插秧,几个人一前一后蹲在田里,弯着腰,一手拿着一把秧苗,一手将秧插入水田中,腰一弯一弯的,右手犹如蜻蜓点水,双脚整齐地一步步向后退去,场面犹如扭着秧歌。宋朝大诗人苏轼在《秧马歌》中写道:“腰如箜篌首啄鸡,筋烦骨殆声酸嘶。”他把农民低头弯腰插秧,比作乐器箜篌和鸡啄谷米,那是最形象不过的了。

插秧是辛苦的,但劳动也有快乐,他们的双手忙个不停,嘴巴还可以讲笑话、唱山歌,笑声在田野的上空飘荡。最精彩的还是插秧比赛,几个人站在田里,犹如田径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一声令下,腰一弯一弯的,双手插秧苗,两脚向后挪动,看谁先上田埂,以定快慢;看谁插得整齐漂亮,以定水准。村里插得又快又好的还数青年妇女,她们腰软,手快,但体力不如男青年。几天插下来,她们会腰痛背酸,甚至双脚拖不动,站不稳,不过“声酸嘶”的很少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实行合作化,为提高产量,单季稻、间作稻大多改为连作稻,即割了早稻种晚稻。插秧时拉秧田绳子取直,一行一行依绳插秧,每行还是六株,以便人工收割。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插秧用上了插秧机,收割早有收割机,中国的农业大踏步地向机械化、智能化迈进。那古老的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摸六株技术,会的,在现在农村中可能不多了,能手更是寥若星辰。

2016年4月24日

(2)割稻客人

同种植物,因其生长地域的环境条件不同,它们开花结果的时节有先后,正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游大林寺诗中描写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宋之问的《寒食还陆浑别业》诗中也有“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之句。正因为如此,家乡的水稻(如早稻)的收割时间比宁海、象山、临海、黄岩等地早一星期到十天。从地理位置上这些地方比横溪靠南。横溪是半山区,这些地方多是山,所以横溪气候比较暖和,水稻较早成熟。宁海等地的农民利用这一时差,成群结队到横溪一带打工割稻,待横溪的稻谷收割好,他们回家正好开镰收割自家的水稻,这样就形成了“割稻客”的队伍。

需要割稻客帮忙收割水稻的,大多是田地比较多的地主,或所谓大畈种田的。即使他们雇有几个长工,也会一时忙不过来;家里有几亩薄田,缺乏劳力的,更需要割稻客;还有天灾人祸,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突然病了,也需要请人收割。水稻的季节性很强,田里的稻谷成熟后,要及时收割,熟过了头,稻穗要脱粒,掉在泥田里,影响收成。如果要种双季稻,早稻早开割,晚稻秧能及时种下,保证秋收晚谷进仓。若误了季节,长成的晚稻就不抽穗,只能“割割喂老牛”。横溪处于东海之滨,早稻收割时节,也是台风频发之时,万一遇上台风天气,无法下田收割,稻谷经台风一刮,稻株就倒伏在田里。台风常伴着暴雨,暴雨成灾即是洪灾,稻穗浸泡在水里,时间一久,就要发芽,影响收成不说,发芽的稻谷也不能食用。此时,即使已经收割上的稻谷未晒燥,堆在箩里、地上的也要发芽发霉,好不容易到嘴边的粮食又溜走了。所以种田人都希望早稻能按时收割进仓,晚稻秧及时插种,人手就成了当务之急。这时,割稻客就十分抢手。

家乡对外来务工的割稻人,不只叫“割稻客”,还称“割稻客人”,因为主人会把他们当作自家的客人。这些割稻客人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不仅管住宿,上下午还有点心。饭菜比自家吃的要丰盛,客气的还有酒水。两顿点心,一般是年糕汤、咸菜肉丝面条,有的还特地到横溪街上的面食店定制油包、肉包或小笼包。这样善待割稻客,他们算过是非常划算的。割稻客在打稻时,稻把在稻桶上多甩几下,一亩田多打一二十斤是看不出的。如果他们图快,稻把在稻桶边甩几下就了事,稻草上还带有未脱粒的谷子,俗话叫“干活儿不干净”。还有,他们在换位置拖拉稻桶时会十分小心,尽量不伤及晚稻秧;稻桶出谷时,他们会在田里放几把稻草,再把箩筐放上,以减少压强,以免压坏晚稻秧;谷箩挑走后,会主动把压倒的晚稻秧苗扶正,如在自己家里种田一样。关系融洽,知道他们的为人,主人家会主动提出请他们明年再来。所以,主人家视他们为客人,叫他们为“割稻客人”。人嘛,关系总是相互的,互利互惠、互相尊重是人间的准则。

割稻客人都是起得很早的,天刚蒙蒙亮,他们就出工了,到吃中饭时收工,按惯例每人每天要收割两担湿谷子,每担都在100千克以上。这都要在上午完成,所以劳动强度是很大的。夏天,天气炎热,下午他们就不出工了。若每人还不足200千克,傍晚时,天气稍凉快些,他们还得下稻田收割,以补不足,或在明天多收割些。

来横溪的割稻客,除来自上述地方外,也有从新昌、嵊县过来的。他们都是同村人,或是一家人,或是亲戚。他们的集散地在上庙凉亭、世房门口、街上的花石桥,需要用工的主管,就到那里去挑人。自然年富力强的最受人欢迎,老的稚嫩的不被看好。一般一伙人要强弱、老少搭配。

别看割稻客被尊为客人,俗话说:“只看见和尚吃馒头,没看见和尚受戒。”若不被老板相中,来打工割稻的人又多,找不到雇主,他们在异乡又举目无亲,晚上得找客栈花钱住一宿,第二天再去“应聘”。节约的农民,会在凉亭、庙宇,甚至在人家的屋檐下过夜。夏天,蚊子多,天气又闷热,这日子并不好过。割稻是真刀真枪,起得早不说,两百多斤的湿谷担子也不是好挑的。稻草的叶子有细齿,几天割下来,双手的皮肤被磨薄了,指罗里会渗出血来,捏住稻把两手生痛,手上有老茧的还能多承受几天。有经验的割稻客,他们会寻找几只桐树果,碾碎搓手,这样,在割稻时好受些。在炎热的夏天,头顶烈日,双脚泡在水田里,中暑发痧很常见,也有因水土不服生病的。每当横溪早稻收割结束,一拨拨割稻客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不少人脖子上、额头上紫一块红一块,那是刮痧留下的痕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搞合作化运动,生产队统一调配劳动力,不再雇用割稻客。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村里用上了割稻机(收割机),再没有成群结队的割稻客来横溪了,割稻客也就成了历史的过往客。

2016年4月23日

同类推荐
  • 活色生香

    活色生香

    《活色生香》收入“青春短得不能再穿了”、“1977年的青春”、“为小品默哀”、“崔永元也不过如此”、“周扒皮的老婆变成雪”等文章。
  • 往事如风,流年似水,记忆无痕(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往事如风,流年似水,记忆无痕(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似水的流年,律动着如风的往事,撩拨着无痕的记忆。经典的散文恰如这似水的流年,勾起诸多往事和记忆。一篇短短的散文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因为它的到来应当属于灵魂的澄清和精神的拯救。正如人们常常形容可以使我们迅速摆脱困境的那棵稻草,虽微不足道,但很有力量。这本书正有这种震撼心灵的法力。
  • 鲁迅作品集(8)(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8)(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讲述了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 赵树理小说散文集(山药蛋派经典文库)

    赵树理小说散文集(山药蛋派经典文库)

    新文学运动以来、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产生的代表马克思文艺中国化、社会主义文学新方向的极其重要的中国文学流派,为中国文化建设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至今仍有深厚而远大的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山药蛋派经典文库》是向文学经典致敬、文化强省立证,力求将其打造为彰显山西文化形象的一张顶级名片。
  • 许你一首风雅的歌:一生最爱的100首诗经

    许你一首风雅的歌:一生最爱的100首诗经

    《诗经》中古老的故事和情怀,至今仍有新鲜温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人面桃花相映红,古诗里的婚姻,如画一般美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方距离虽然咫尺可见,却是远在天涯,伊人之美氤氲如烟,若即若离,穿越千年之后依然鲜活如初;“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般洗练如白描的誓言,真是最动人的爱情表达。
热门推荐
  • 蔓蔓征途

    蔓蔓征途

    在大学生活开始之前的那个暑假,韩征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遇见了女生程蔓,人生第一次体会到了一种别样的心动。本以为这只是他漫长人生的小小插曲,却意外在大学开学的时候又看到她,从此以后韩征便踏上了花样百出,又无比有趣的“追妻”之路。爱格杂志连载作品。这是一个关乎爱情的故事,更是关乎友情、梦想和奋斗的青春故事。
  • 天地之灭天

    天地之灭天

    洪荒过后,天下三分。亿万年后,修道界再起波澜,万族纷纷显现,无数强者应时而生。无数人为了追寻传说中的境界——天帝,纷战不休,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能否有人登上亘古以来最强的宝座?一个在命运中苦苦挣扎,一个天地不容的人,他到底该何去何从?“命若天定,我便破了这个天。”冷石仰天咆哮……
  • “底层文学”在中国与韩国

    “底层文学”在中国与韩国

    较之古代,近代以来,中国与韩国的历史更加紧密地重叠在一起。从政治、经济到文化,韩国的现代化经验可资中国借鉴者甚多。苑英奕博士所著的《“底层文学”在中国与韩国》一书,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中国的“底层文学”与韩国的“民众文学”,呈现了中韩现代化共同与不同的经历、反应和心路历程。
  • 你好青春的我们

    你好青春的我们

    青春是每个人最美好的回忆,我多想和你们一起无知,一起在夕阳下踩着对方的影子,大喊着我爱的人的名字,一起在教室里打打闹闹,无忧无虑……
  • 三体世界

    三体世界

    天体物理学家刘廷,意外地接到了一个精神病院的电话。电话里刘廷完全不认识的一名女医生和一名女患者,却对刘廷的情况一清二楚。刘廷冒着极大的好奇去寻找事情的真相,却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奇怪的谜局:这两名神秘女子来自一个叫作“三体联盟”的组织,在她们的引导下,刘廷发现了两颗以前不为人知的巨大恒星与太阳组成的“三体系统”,它们将很快发生碰撞,导致太阳系毁灭。刘廷意欲阻止灾难的发生,却意外发现自己竟然是“三体联盟”的创造者,并在数百年前就预言了人类的末日……谜团重重,刘廷会改变这一切,还是走向命运对自己的最终安排?
  • 穷乡书记

    穷乡书记

    湖东村的大堤没有炸,洪水是在赖崇明倒下之后十多分钟渐渐退下去的。赖崇明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听小田一说,就要爬起来去乡里看看。小田按住他,说你还挂着水呢!赖崇明叹口气,说全乡损失这么大,我愧对几万人民啊!小田劝道,赖书记,天灾人祸谁也挡不住的。你又何必内疚呢!稍时又告诉赖崇明,张乡长在这里看你一天一夜了,他嘱托我醒来告诉你,他说他对不住你。赖崇明一听乐了,这个老张真有意思,他怎么对不住我的呢!小田说,反正我也说不清楚,我见张乡长当时的表情很复杂,也很动情,后来吴县长、李秘书他们来了,他就没说下去。正说话,赖崇明的父亲挎着一篮子鸡进来了,小田急忙走到走廊上,让他们父子俩说话。
  • 诚信与道德

    诚信与道德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每个人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讲:“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说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恪守信用。诚信是为人之本,从业之要。
  • 因为年轻,所以我们伤得起:我是摩羯座女孩

    因为年轻,所以我们伤得起:我是摩羯座女孩

    认识梁隽绎的时候我二十二岁。那年夏天,我赤手空拳地来到这个城市。我花了一周就找到了工作,找房子,却花了近一个月。还好,总算满意。这是一个老式四合院里的一间大平房。我喜欢这样的老院子……
  • 中国最美的散文

    中国最美的散文

    本书提炼的散文不仅是被公认的上乘之作,更分门别类,意蕴宽广。此外,每一篇散文更是加入了编者的心路花语,与读者分享。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引领读者登堂入室,管中窥豹,领略中外散文的真貌,同时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人生品位,为自己的人生添上光彩亮丽的一笔。
  • 悍妻种田:天煞将军妻管严

    悍妻种田:天煞将军妻管严

    在末世孤独了二十三年的楚青妍重生成了一个势利脑残的农家女身上,有文采斐然的哥哥,有腹黑霸道的竹马未婚夫,背靠大山,有吃有喝,空气清新,打打渣男贱女,楚青妍很满足。但是竹马未婚夫是名震天下的天煞将军?!没事,将军也得听我的。什么?将军被敌人暗算重伤昏迷?没事,只要我在,将军秒醒,至于那个伤我夫君的敌国小将,你过来,我保证不打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