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萍与哲学教授的对话
蔓枝乱舞的古树,断垣残壁的老屋,村民早已搬到山外,老村许久不闻脚步声。但不知从何时起,老村庄重现了勃勃生机。操着不同口音的人不时打破老村的寂寞,百年老树精神了,房子也被整装得像古时代的驿站,别有风味。那些精明的村民接踵归家,或摆上一个零食摊,或泡上一杯望海茶,有的干脆开上了一家土菜馆,等待过往的驴友。
“阿萍土菜馆”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出现在村口的。
阿萍:“前童老豆腐炖宁海土鸡,再撒一把香喷喷的野葱花,好久不吃了吧?”
教授:“这是一种感受,即使痛苦也会觉得幸福。”
阿萍:“有啥痛苦的?有口福就是幸福。你说话还是跟25年前那样,文绉绉的老是叫人听不懂。”
教授:“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阿萍:“吃吧吃吧,别想以前的事情了。我忙其他客人去了。”
25年前,阿萍与教授正在热恋中,然而,教授家贫,阿萍的父母不看好教授。教授去上大学的那天,就是阿萍出嫁的那天。教授是带着落寞离开这个小山村的,他的心里一直装着阿萍质朴而清丽的倩影,25年过去了,他还是单身。这几天,宁海正在举行中国国际驴友节,教授带着研究生们前来进行社会考察,阿萍的儿子也在教授那里读研究生,这次也一起来了。
阿萍:“咦,侬咋勿吃啦?侬是阿拉儿子的老师,今朝尽管吃,免费。”
教授:“男人要永远感谢在他20多岁的时候曾经陪在他身边的女人。因为20多岁的男人处在一生中的最低谷,没钱、没事业,而20多岁的女人却是她最灿烂的时候。”
阿萍:“哎呀,快吃吧。”
教授低头开吃了。阿萍像是阿庆嫂,四处游走于客人之间。客人问起这里的情况,阿萍就如数家珍:把老村子和山道连接起来,形成“健身步道”。沿途还有许多村民摆的各种小摊头,方便了游客,村民也赚钱。在宁海,这样的“健身步道”已建成500公里,将全县100多个村庄、20多个景点“串”成了一个大景区,短短两年吸引了上百万游客。
教授自言自语:“变废为宝,推陈出新。”
像阿拉村,地处山冈,交通非常不便,村里的人绝大多数移到平原地带去住了,村里几乎已经成“空壳”。“健身步道”通到村后,村里的“石头屋”一下子成了宝贵的资源,来看的人络绎不绝——阿萍还在那里自豪地介绍着。教授则拿出四核的超大屏手机百度着:打造“慢生活”,宁海瞄准了休闲和健身的结合。2009年,宁海县通过改造和整修原有山道,建起了长100公里的国内首条国家标准登山“健身步道”。2012年初,总投资1000多万元、长500公里的“健身步道”全面建设完成,将它延伸到了县域的角角落落,把沿线的生态资源、景点景区、农家乐等休闲旅游健身资源都串珠成链,构成覆盖全县的休闲长廊。“健身步道”的建设引发了本地市民的健身热潮,更吸引了上百万国内外驴友前来体验登山休闲乐趣。不花一分车旅费,骑着自行车便可“慢”游宁海。为了与登山“健身步道”连成一片,成一体系,2011年,通过市场化运作,宁海县投资7000万元启动建设国内首个覆盖城乡的县级休闲公共自行车租赁体系。目前已建成租赁点130个,投放公共自行车1000余辆。
这时,门口暗了一下,教授的学生们回来吃饭了,阿萍的儿子也在其间。
“教授,你一个人吃着不寂寞啊?我们来陪你。”说话的是一位三十几岁的女性,她是教授的助手。阿萍发现,女助手看教授的眼神很异样,里边带着某种亲近和爱怜。
教授好像是对助手讲,又似乎是自言自语:“我小时候,这里多的是石头,少的是财富,也没有人气。人还是那时的人,地方还是那时的地方,变了。世界上没有夕阳产业,只有落后和不思进取的人。”
阿萍:“心态变了。哈哈,阿拉也玩深沉的了。”
教授:“世易时移,事物都是螺旋形上升、波浪式前进的。”
儿子:“阿娘,阿拉肚子饿了。”
阿萍:“来来来,快吃,今朝你们一桌都免单。”
教授:“不必不必,你是做生意的,我们得付钱的。”
阿萍:“还是那样木讷。”
不要迷失自己
“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的彩旗,在船头猎猎作响,穿着传统服装的汉子,满脸喜悦地敲打着锣鼓,渔家姑娘的小蛮腰闪烁在礼炮的彩埃之间。
“开渔喽——”渔家号子喊出的是渔民的期待。
一排排尖尖的船头,在石浦港湾徐徐凸出。
喧嚣的热闹过去了,石浦湾送行的人,都散去了,唯有演艺台那边,几个打扮很潮的哥们,在整理音响、话筒之类;马路上,穿红马甲的清洁工人在打扫卫生。这个时候,渔船应该在东海的波涛里寻觅着目标,渔老大也正显摆着浑身的肌肉,有力地撒网和捕捞。
夜晚时分,再次来到码头,海风里是带着一丝咸味的,零星地泊在港湾的渔船里,传出周杰伦的《双节棍》,一种静谧安详的生活氛围,弥漫在四周。
留在家里的女人们知道,远航的渔船,都有着明确的捕捞方向,在鱼虾满舱的时候,就会回来的。
渔老大是凭着现代化的导航仪器回来的。当然,一旦信息化失控,那些有着丰富经验的渔老大,也一定能够找到归航的途径。
然而,我们也不能肯定地说,任何人都能够抵达目的地或者精确地返航,迷失自我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
虾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活动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盲目跳到岸上去晒太阳,还在那里大跳“虾式江南style”,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少人因为迷失自我,走了不少弯路,乃至走向了失败。有人不适合经商,却硬是为了发财进了生意场,结果负债累累,血本无归;有人不懂股市知识,结果该买时抛了,该抛时买了,输得很惨;有人没有基本的音乐素养,五音不全,非要在歌星路上硬闯,到处去参加选秀活动,让人吐槽倒是小事,到头来必然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一切生物的存在之道很简单,只要不盲目模仿别人而迷失了自己就行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此,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夙愿。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旦迷失了方向,屡屡碰壁之后,聪明者会想出办法,走出新路来,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自然界中,当那朵玫瑰花枯萎了,蜜蜂仍拼命吮吸,因为它以前从这朵花上吮吸过甜蜜。但是,现在在这朵花上,蜜蜂吮吸的是毒汁。蜜蜂知道毒汁的苦涩,与以前的味道是有天壤之别的。于是,蜜蜂愤愤不平,它吸一口就抬起头来向整个世界抱怨,为什么味道变了?终于有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蜜蜂振动翅膀,飞高了一点。这时,它发现,枯萎的玫瑰花周围,处处是鲜花。
这个道理,每一个出航的渔老大都懂的,虽然他们读书不多,但是他们的人生经历教会了自己,也许这就是象山“渔文化”六千年的涵养沉淀。
走你,2012——
清晨,象山松兰山海滨。
东边,有一抹嫩嫩的蛋黄在海天之间涌动着,渐渐地,从蛋黄里洒出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闪着质感的金光,如同炼钢炉里沸腾的液体,突地向四周射溅,像一支支火箭呼呼地向上冲。太阳离开地平线了,红彤彤的,仿佛是一块光焰夺目的玛瑙盘,缓缓地向上移动。其周围尽染无余的霞光和轻舒漫卷的云朵,犹如身着节日盛装的渔家姑娘,正在金沙滩上踏歌起舞。
松兰山海滨,已经有了早起的人们,他们都是来看新年日出的。这时,我想起了象山文人朱忠诚先生在2000年写的文字来:“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专家测定,地处东海之滨的象山县石浦港、松兰山海滨,接受新千年第一缕曙光的时间比最早地温岭石塘仅晚0.04秒,而远离大陆、处于公海边缘的渔山岛接受曙光的时间则更早。因此,象山也是一处观新千年元旦日出的佳地。”当年观赏新世纪宁波第一缕曙光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人们休闲玩乐的好去处,他们在尽情地享受着曙光后的艳阳生活。
一晃,整整12年过去了;一眨眼,2012年过去了。
望着新年的第一缕曙光,总会令人回味过去的一年。日前,中国宁波网归类出了2012年的十大网络热词:“你幸福吗;元芳,你怎么看;江南style;中国好声音;屌丝;甄嬛体;表哥表叔;舌尖上的中国;正能量;杜甫很忙。”从这些热词中,我们不难看出,过去的一年是丰富有趣的一年,“你幸福吗”是对现代百姓生活状态和心态的拷问,也是人们对未知生活的祈盼;“元芳,你怎么看”“中国好声音”“甄嬛体”“江南style”“杜甫很忙”是人们对娱乐生活的轻松调侃和激情期待,也是人们向往安逸平和生活的写照;“舌尖上的中国”表明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屌丝”是用现代主义的文学手法,对现实新新人类的剖析和新阶层论的划分,也表现了年轻人内心的无奈和渴望;“表哥表叔”反映了人们痛恨贪官污吏的心情,在显示了网络力量的同时,宣告了透明化的信息时代的真正到来;“正能量”再次说明了邪不压正的真理,人心向善,成为一种共识。最美姑娘、抱举哥、救人独臂校长等事迹,时时感染着人们。还需要一提的是“世界末日”的波动,在绝大多数人都不相信这个预言的时候,居然有个别脑残的人,伤害了无辜的人们甚至孩子,这是2012年里的不和谐音,更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的耻辱。
回望2012年,我们有许多的满足,有许多的欣喜,当然,也有不少的无奈和遗憾。而对于新岁月的开始,我们总怀有跃跃欲试的计划和冲动,就如那轮喷薄而出的红日,总带着强劲的力量,谁也不可阻拦。所以,很多年前,鲁迅就在《新青年》上声称“在刀光火色衰微中,看出一种薄明的天色,便是新世纪的曙光”。它呼唤人们抬头迎接新的日出,“曙光在头上,不抬起头,便永远只能看到物质的闪光”。可见曙光不易廉价获得,它需要多种生命色彩的合成,因此闻一多写了《色彩》一诗:“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于是,我们的生命才有了无穷的张力。
过去的,是我们未来可以借鉴的经验;未来的,是我们真正需要细心经营的时空。如是,我们一定会怀着一种新的奋进的情怀,共同说出这样的一句话:
走你,2012——
来吧,2013——
刀的存在让我痛快
小港李家的“发财太公”唤作李容,发迹后改为李也亭,名字就显得颇有书卷气了。
李也亭闯荡上海滩的时候才15岁,在南市曹德大糟坊当小学徒,糟坊对出就是黄浦江,停泊着许多沙船。船上老大喜欢喝酒哼滩簧,李也亭经常挑着热酒送上船,船老大看他很机灵,又勤快,问他愿不愿意上船干活,李也亭很高兴,可糟坊老板说:“沙船三寸板,板内是娘房,板外见阎王。”李也亭不怕,老家靠东海,海上人的生活,他清楚,不敢冒险,就赚不来大钱。1827年,19岁的他上了沙船。沙船北航,船里伙计可以带些上海的货物,回来再带些北方土产,以此做些小贸易。李也亭头脑灵活,他的货往往俏销。可是,由南运北多是米糖纱布,取货要现银,他没有余钱囤货。幸亏他结识了钱庄伙计、同乡人赵立诚,他唤他为“大阿哥”,赵喊他为“小老弟”。李也亭遵母训,为人信义第一,一笔账讲好啥时还清,一定提前一日送到。如此,赵大哥很乐意为他筹款。这样几年下来,他竟攒了一笔钱。
一天,他乐呵呵地去找赵立诚:“大阿哥,我想自己弄条船。”赵立诚吓了一跳,问:“你可晓得置条船要上万两银子?”可是听了李也亭的设想后,不禁拍手叫好。
那时沿江造船商很多,只要付一半定银,保你三个月船就可下水。沙船出海向来结队而行,主要是防海盗。于是他就加入了老城厢郁家、慈溪董家的北号船队。
谁也不曾料到,就靠这条船,很多李家人士后来竟成了上海滩风光百余年的工商巨子。进入20世纪前后,小港李家在上海的事业如日中天。李家第三代更是人才辈出,强手如林,其中又以曾任上海总商会会董的李云书、旅沪宁波同乡会理事长的李征五及李薇庄三兄弟最具风采。他们除经营祖传家业外,还广泛投资新兴事业,如垦殖、轮船、银行、保险、丝织等,使李家成为名盛沪上的工商大家族。
“君子之泽,三世而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富不过三代”。很多当年显赫一时的家族财团,大多灰飞烟灭,难见踪影。但小港李家自清道光年间起家,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从中不仅走出了一批商界领袖、实业巨子,更有大批在各个专业领域各领风骚的成功人士,他们至今仍生生不息,风采依旧。
原因何在?
我想起了欢子的《十八子》这首歌——“刀的存在让我痛快,用它杀敌我最信赖……爱上十八子的坚硬,像中国人的骨气,坚韧无比,无人能敌。”
十八子者,李姓也。据说,目前中国汉族中有7.94%比例的李姓人,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而小港李姓人用“刀”立命,打造出了令人敬仰的“万儿”。刀,是用来切、割、斩、削、砍、刺、铡的工具,也可以杀敌,即使是断了柄,也可一招置敌于死地。刀,虽然是一种工具,但是一旦与人的意志融合,那已经不是一种工具了,而是一种机智的定夺、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气概。
徐福:马可波罗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