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9400000008

第8章 民初新剧之情节剧的形式及民初文化保守主义管窥(1)

民初新剧之情节剧的形式及民初文化保守主义管窥

金莉

民初通俗文学,尤其是鸳鸯蝴蝶派小说与其时商业化出版机制和消费市场之共生互促的关系已成为学界的一个定论。本文意在民国文学文化史的一个新的层面,即作为民初通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剧如何参与和干预了其时的“文化生产场域”。“文化生产场域”在本文超越了一般对通俗文化商业化的定义而与民初文化保守主义这个理论议题相关。这种相关性首先在于民初新剧从事者多为传统文人,其转型期的文化心态和身份认同有着传统和现代性对话的深层面向。其次,当把民初新剧的文本阅读与其时的新剧批评相结合,笔者观察到民初新剧对传统伦理的剧场演绎着意于“哀情”(pathos)的生成。这种“负面”的情感经验构成了民初文化保守主义一个高度主观化的层面,联系到伤感主义(sentimentalism)这个涵盖极广的文学文化议题。

目前学界对新剧的关注大多集中于晚清时段。新剧在晚清的兴起与其时的戏剧改良运动紧密结合,与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相辅相成。与“新小说”相伯仲,晚清新剧高度政治化地服务于启蒙国族意识,致力于宣传反清的种族革命运动。把新剧局限于晚清时段从而导致了新剧被单一地界定为服务于反清政治的宣传工具,而民初新剧在历史还原和批评分析两个方面往往都被忽略了。新剧之有晚清和民初的分界早有史实的定论。洪深明确指认民初为新剧的“全盛”时期。欧阳予倩把新剧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以1911年的辛亥革命来界断新剧的“创始”和“发展兴盛”两个时期,而新剧的“发展兴盛”正是从1911 -1917年的民初年间。这两个时段的划分决定了民初新剧不可能与晚清新剧具有相同的主题关怀。具体地说,学界所强调的晚清新剧之政治化倾向,尤其是启蒙国族意识,宣扬反清种族革命的内容,到民初已不再为历史时势所支持。本文所关注的正是民初新剧之有别于晚清新剧的主题关怀及其剧场形式。这个内容和形式共生的议题落实到情节剧(melodrama)这个批评概念如何具象化于民初社会文化心理,从而生成了为民初语境所特设的历史文化意义。

民初新剧一反晚清新剧激进的政治化倾向,其主旨着意于文化伦理的关怀。朱双云于1914年辑《新剧史》,在其自序的结尾吟咏了时代的哀音,表达了浸浸于民初新剧的良苦用心:“呜呼,世道之衰,于今为烈。礼失求诸野,古训昭然。世有季札,其或不我疵乎。”沈所一在《新剧春秋序》中点明了民初“世道之衰”的文化因由:“欧风东渐,俗尚浮华,道德沉沦,伊于何底。忧时之士,创为新剧。寓谲谏于优俳,寄感慨于粉墨。”冯叔鸾在序《新剧史》时更指明了民初新剧所处的政治语境。“自有清失政,四民离所。卑鄙龌龊之流,联袂登朝。而优秀之士,反沉塞抑郁,无由遂其生。落落穷巷,顾影生惭,俯仰人生,富位难忽。势利所激,挟聪明以趋夫歧路者,固比比然。今之《新剧史》之所传者,非其伦耶?”朱双云在“《新剧史》自序”中把传统文人为民初时势所趋的身世之感与时代哀音联系起来。“矧今之所为新剧家者,都英髦特达之辈,使得脱颖而出,必能大有作为。至时运不齐,托足于优孟一流。仍抱其沉郁苍凉之慨,不能大抒其抱负。牛刀割鸡,风尘仆仆。生也无闻,死也无闻,等蜉蝣于天地,夫亦大可怜矣。若夫忧国之士,慨于世道陵夷,志切移风易俗。第以手无寸柄,不能偿其宏愿,乃从事于粉墨场中,将以感人性情。生公说法,石可点头;广长谭禅,佛甘摩顶。盖亦大有功于世道,更不敢湮没不彰著也。余如滑稽玩世之流,愤世嫉俗之辈,凭其一腔热血,发为慷慨悲歌。虽亦借酒浇愁,要亦别有怀抱。”由上所引可见,民初新剧的“发展兴盛”联系到传统文人在“有清失政”、“欧风东渐”的历史时势趋促下所执意的文化保守主义的伦理担当,而以南社成员为代表的传统文人在民初政治舞台上“郁郁不得志于时”,无所用其“才”的政治边缘化地位更彰显了其拯“世道之衰”的文化使命感,新剧则成为其“长歌以当哭”、发抒个人困懑、表达文化伦理关怀的剧场媒介。与《新剧史》之古典主义的修辞不同,欧阳予倩在50年代从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出发,界定了民初新剧从事者在晚清民初历史转型期的边缘境遇:“(新剧)编剧者多是从封建社会出身,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思潮的影响,他们还没有完全能够脱离封建残余的束缚,他们很善良,有正义感,也要求进步,但是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辛亥革命的启示,因为不能答复人民所提出的问题,也就显得软弱无力。”欧阳予倩从阶级论出发对民初传统文人的指认着重于政治的层面,从而民初新剧被界定为对辛亥革命以后政治低潮的一种剧场反应。这无疑是民初新剧所置身的历史时势的一个方面。然而吊诡的是,民初新剧之于文化保守主义的批评意义不在于对其时政治时势的直接反映或反应,而恰恰在于其对政治体制及文化伦理之间隔的执意。正是基于对此间隔的执意,民初新剧之情节剧(melodrama)的形式及其“哀情”的剧场效应才进入了文化保守主义的批评视界,并在民初语境中生成了现代性话语一个高度主观化的面向。

在西方的文学批评中,情节剧作为普泛的批评概念,与古典的悲剧理论以及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现代剧场理论相抵牾,长期以来被视为“廉价恶俗的惊诧效果的同义词”。在70年代后期,情节剧被摒弃于正统文学批评的境遇发生了转变,其主要契机是彼得?布鲁克斯所著的《情节剧的想像》。继布鲁克斯的奠基之作后,学界普遍认为作为批评概念的情节剧指涉了与现代性共生的一种感知模式,其历史生成和理论意义联系到戏剧、电影和小说等多样的文艺形式。学界对情节剧的研究也早已超越了以欧美为中心的文化界域而成为阐释非西方国家的现代经验的一个重要批评概念。从9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电影研究的学者开始注目于情节剧在中国电影之民族形式生成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中国电影史的史实钩沉更确认了民初新剧,即文明戏对早期电影的直接影响。相形之下,情节剧在中国现代戏剧的正统叙述里成为一个吊诡。虽然从剧史的角度来说,民初新剧是中国早期的话剧形式,可是由于现代话剧一贯以易卜生“现实主义”剧场的介绍和胡适《终身大事》的创作为其滥觞,被尊为“五四”新文学的直接传乘,从而导致了民初新剧因其情节剧的形式不为现代戏剧史在批评意义上所兼容,其在民初语境中的历史及批评意义也被搁置而不论。

作为批评概念的情节剧一般指涉情节的奇诡突变以及由此而生成的惊诧、煽情的戏剧效果。在西方的批评语境中,情节剧被确认为兴起于18世纪末期法国的通俗剧场(popular theatre),其作为一种“现代”的剧场形式与当时贵族的新古典主义剧场相对立,是对法国大革命后新兴资产阶级的历史境遇及其阶级意识“戏剧化”的反应。因此,情节剧的兴起与其时一系列历史激变相因果,尤其是帝制的濒危,封建等级制的解体,以及基督教之神圣威权所面临的世俗化的挑战。彼得?布鲁克斯认为情节剧的形式生成于一个“后神圣的世界”(a post-Sacred universe),特别指涉现代性滥觞于西方所导致的基督教作为规范人间道德之绝对威权的弱化及渐及缺失。与古典悲剧传统相较,情节剧对善恶冲突的人格化演绎不着意于心理现实的发掘,其代表善恶冲突的人物往往是平面单向的,其奇诡突变的情节着意于观众的不是智性的反思而是惊诧煽情的感官效应。以新兴的市民阶级为其理想观众,18世纪末兴起于西方的情节剧是当时政治主导地位尚未确立的资产阶级反映于社会文化层面的一种心理代偿机制。当把情节剧这一批评概念应用于民初新剧,布鲁克斯所定义的“后神圣世界”可以用来指涉民初文人眼中“道德沦丧,伊于何底”的民初中国,而布鲁克斯所界定的“情节剧的想象”之主角,即西方新兴的资产阶级,可为处于晚清民初历史转型期的中国传统文人群体所置换。在民初文化保守主义的批评语境中,民初新剧之情节剧的形式彰显了有别于西方情节剧传统的高度“民族化”(nationalize)了的情节和人物,其所寄托的伦理意蕴与民初文化保守主义的潮流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类推荐
  • 藏族传统民俗(E眼藏地行 卷八)

    藏族传统民俗(E眼藏地行 卷八)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族的聚居地以青藏高原为主,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等省。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和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人居住。藏族也是居住地海拔最高,距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献典籍的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公元20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与各兄弟民族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 菊与刀(经典译林)

    菊与刀(经典译林)

    《菊与刀》是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被日本学术文化界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公认最佳读本。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而刀则是日本武士精神的象征,《菊与刀》作者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本尼迪克特是著名美国民族学家、女诗人,是美国人类历史学派开创人博厄斯的学生,也是其学术继承人。192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从1936年起代理哥大人类学系主任。她与美国人类学家米德一起,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形成博厄斯学派的一个支派,即“心理学派”或“民族心理学派”、“种族心理学派”。
  • 高风亮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高风亮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百家姓新读

    百家姓新读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在《<百家姓>新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期、各个不同人物的不同方面,从皇帝到平民,从名人到凡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够了解到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积淀,从而能够启迪我们的心灵,开发我们的智慧,使我们懂得应该珍惜什么、追求什么、把握什么。全书涵盖内容广泛,文字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 你不可不读的中华典故

    你不可不读的中华典故

    成语,是汉语中对复杂语义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并且大多数成语背后都有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或伟岸磅礴,或快乐活泼,或风情万种,或诙谐幽默,但故事背后更多的,则是意味深长的哲理和文化。本书取材广泛,着重选取实用性强,同时对读者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引导孩子们了解每一个成语中蕴涵的道理,从而培养孩子掌握语言的能力,正确引导他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热门推荐
  •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如果不树立对生态环境的一种道德观念,就很难指望他们将来担负起保护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道义和责任,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空中楼阁”。
  • 九天帝女公主本惊华

    九天帝女公主本惊华

    她,九天最尊贵的公主,却有着不一样的宿命,他,九洲九幽的神话,天生帝王之气,狭路相逢,谁主沉浮,是王者与王者的对决,还是……(纯属虚构,纯属虚构,纯属虚构)
  • 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 童养刁妃

    童养刁妃

    她叫瑞希,本是国公府的独生嫡女,襁褓中被调换,七岁时成了山村杨家的童养媳。他叫万经纬,承义王府的世子,身份尊贵,一战成名,放荡不羁。初次因意外而相遇,她十一岁,他十六岁,两人唇枪舌剑,互不想让……此后,瑞希机缘巧合之下,习得粗浅的相面识人之术,在小小的山村混得风声水起。谁知当初的掉包事件逐渐浮出水面,瑞希的身边不再太平,有想杀她灭口的,有想保护她性命的,也有与她爱恨纠缠不清的……万经纬即将奉旨成亲之时,惊闻堂堂国公府的千金,竟是出身于烟花柳巷的冒牌货,伤心愤怒之下,来寻有过几次交集,却念念不忘的‘暖床丫头’。
  • 男团经纪人

    男团经纪人

    一场缘分让我们相遇,故事的开始,谁是谁的救赎,谁又该离开。曾经在莫雨轩的世界里,她以为自己是不幸的,自从遇见了他们,给她生命带来一丝光亮。他们本是天之骄子,一个冷漠无情,一个高冷禁欲,一个温润尔雅,一个阳光正气,一个开朗活泼。最后,谁才是她的归属,他们能否得到幸福?
  • 近词丛话

    近词丛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星梦情缘大玉儿传奇续

    星梦情缘大玉儿传奇续

    望支持深沉新书《二战悲歌:梦断莱茵河》2010年开始连载,首部穿越二战纳粹德国的小说,黑暗历史中的爱恨情仇。《重生之大辽王妃》原名《大辽王妃》最近改版她,是一代贤后大玉儿,史书上记载她辅佐一代君王,培育两代幼主!是一位美貌与智慧兼并的奇女子。然而,现实中的她却胆小懦弱。她,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女孩,聪明开朗,敢爱敢恨。当她变成了她,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改变呢?
  • 小秘心计

    小秘心计

    虽说近水楼台,却也忍辱负重。小秘翻身站起来;什么红粉佳人,通通滚蛋。且看小秘潜伏职场,如何收服风流老板…*******新文一枚,多多捧场,写的不好,勿怪无怪!
  • 重返三国之辅佐诸葛亮

    重返三国之辅佐诸葛亮

    历史是什么?三国时代为什么会出现五胡乱华的悲剧?诸葛的蜀汉精神能否带动两千年中国历史走向更强盛更理性的轨道?一位诸葛亮的粉丝回到三国,辅佐心中的偶像。在三国历史的舞台沉浮奋斗,在熟悉的历史中反思创新,在战火中成长壮大。谱写儒家精神的新篇章,书写热血沸腾的新三国历史!
  • 故事会(2015年8月下)

    故事会(2015年8月下)

    《故事会》所说的故事,不仅高雅、高尚,而且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并能始终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尤为关键的是,其绝大多数故事,基本上都相当准确地切合着社会审美心理中三个最为关键的部位,即情感性、幽默性、传奇性。因此,尽管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资讯时代,或各种各样文化快餐层出不穷的娱乐时代,其所提供的故事仍能从一片喧嚣的声浪中脱颖而出。其二是由《故事会》编辑部所营造的“《故事会》编辑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