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糯米糍卖的不错,除去成本,以及卖给沈邵风的那些“高价”团子,两天功夫,净赚了二千八百多文,算是一笔很不错的收入。
因为过节的关系,大部分都是在集市卖钱所得,便利铺的糯米糍盈利只是一小部分。是以,杨家现在每天只做三五十个,送去便利铺里单卖。因数量不多,也懒得再熬豆沙,基本做的都是南瓜和芋苗馅儿。
期间,杨五花又陆陆续续抓了二十多只鸡回来,算下来,院子里已经有五十七只鸡了。每天光剁鸡食、扫鸡窝,就是一件艰巨的任务,时不时的,还要把大些的鸡赶到林子里去,让它自己散个步,觅个虫的。
家里几个每天都忙着团团转,杨五花恨不得专门找个人,来家里帮忙养鸡才好。
事情一多,杨五花就忍不住想要偷懒,先头不经意间动过的炒熟面粉,开水冲泡的念头,便又重新冒了出来。只是,不知道是火候的问题,还是大铁锅的关系,这炒熟的面粉颜色会有些微微发黄,并且还带着些许的焦味。
杨五花又突发其想,直接蒸起了干面粉,为了怕面粉被水汽沾湿,还特地拿纱布包了。
“五姐,结块了。”杨六花报告。
“呃……好吧。”实验失败,杨五花也没心情再搞研究了,只得指挥道:“没事,倒到匾子里,等凉了回头喂狗吃。”
一听到喂狗,小花儿这边就开始留意了。自从家里养了那么多鸡之后,二妞腾不出时间,家里的狗现在都归她来喂,为此,她很负责任的,时不时跑去观察一下。东摸摸西捏捏的,许是觉得好玩,干脆两只手一起上,捏的浑身白花花的。
“你干什么呐?”
“嘻嘻五姐,捏面粉好好玩。”
杨五花凑近一看,居然还能捏回粉状,这倒是不错,索性又重新回收利用了起来。
“五姐,你不是说这是喂狗的吗?”杨小花不乐意了,她可守了好长时间了,就等着拌肉汤喂狗呢,姐姐咋就说变就变了呢。
“都变回面粉了,不要浪费嘛,这可是白面呢!”
正好要做饭,杨五花直接取了这熟面粉,准备蒸一碗糕试试效果,结果发现这样子蒸出来的糕,非常松软,更甚至有些海绵蛋糕的口感。
“五姐,这个糕糕真好吃,软绵绵的,像棉花一样。”
“那……”杨五花灵机一动,直接说道:“就叫‘棉花糕’吧,明天我们多做一点,拿去城里卖卖看。”
杨家姐妹虽然不再靠摆地摊过日子,但每回出了新产品,还是会忍不住上集市推销推销。
为了卖个好价钱,杨五花又往里添了不少豆浆,棉花蒸糕白白软软的,还有股豆香味,可惜没有牛奶,要不然味道应该更好。
林子里的桂花树到底还是开了,比往年开的晚了一些,又比往年开的少了那么一些。杨五花想着多多赚钱,决心把它们全部做成桂花香味的白玉胰子。家里还有上半年制的桔梗皂,把它们给融了,混入花香,重新制成了白玉胰子,再按香味一一包装好。
二妞在二里坡的时候,每天都跑到山溪边照顾花花草草,还收了不少花瓣,也都拿出来做成香胰子。干花瓣多少会散失掉一些香味,做出来的白玉胰子也不多,栀子花香味的就三块,茉莉花香味的才五块,加上十块桂花香味的,总共只有十八块。
但,味道都是极其浓郁的。
杨五花也没放到崔记单卖,而是捎给了袁满,让他拿去纨绔堆里,高价内销。
一场秋雨骤然而下,院子里的鸡,统统都变成了落汤鸡。杨家没有多余的稻草,只能扯了家里的破草席和油纸伞,架在鸡棚顶上。雨大风也大,不是这个吹倒了,就是那个吹跑了,最后拿了麻绳,各种捆绑才消停。
一眼看过去,又糟乱又滑稽。
杨五花望着那密密麻麻的雨滴,正在纠结,是不是应该正儿八经搭个养鸡场,突然感觉有人扯了扯自己的衣裳,转头一个看,却是杨小花。
“你刚说什么?我没听见。”
“五姐,那个小孩子她们家会不会被吹跑了?”
“哪个小孩子?”
“就那个我们给她送过米糊糊的小孩子。”
“你说那个三角的小屋子啊……”杨五花想了想,还真有这个可能性,那屋子原本就是歪歪斜斜的不牢靠,就算没倒,估计也是漏的不行吧。
“那怎么办?等雨停了,我们给她修修屋子吧?”
“你想去帮她修屋子?”杨五花伸手理了理小花儿那刚被风吹乱的头发,心里老怀安慰,小丫头到底长大了,瞧瞧这心地,真是善良的好孩子啊。
“嗯,也撑一把伞。”
“撑伞?”
“像这样!”杨小花伸手指了指鸡窝,说道:“给她的屋子撑把伞,就不会淋雨了。然后我们再给她送点米糊糊好吗?还有棉花糕。她又没有饭吃,也没有床睡,好可怜的。”
虽然觉得给那小屋撑伞有些怪异,但既然妹妹这么有爱心,当姐姐的自然是要全力支持的。只可惜,这姐妹俩脑子都不太灵光,只想着雨停了就去,却忽略一个问题。
雨都停了,还要撑伞?
待这场雨真停的时候,已是第二日了,这对姐妹花一觉醒来,又齐齐把这事儿给忘了。依旧是喂鸡的喂鸡,揉面的揉面,好一阵忙乎。
院外传来敲门声,离院门距离最近的二妞,率先跑出去开门。
“你找谁?”
“我找大姑娘。”
“嘭”一声,院门给关了。
又闻敲门声。
这回开门的是杨六花。
“你找谁?”
“呵呵,我找大姑……嘿!你怎么打人呐!”
“好你个小色鬼,竟敢跑我家找大姑娘,看我不打你!”杨六花说着,便挥着棍子就要砸去。
“别,别,我不找大姑娘了,我找小公子……”来人一边躲着棍子,一边张口大喊:“小仙女公子,小仙女公子……”
听到动静刚想跑出来看热闹的杨小花,见有人喊她,愣了愣,随即飞快的跑出来,招手喊道:“是小福哥哥!”
杨六花收了棍子,问道:“妹妹,你认识他?”
“嗯,他是张婆婆家的小福哥哥,呀!还有老冯。”
老冯就是冯通,他同王大川一样,都过三十了,两人不好意思让杨小花喊哥,一番客气之后,称呼就直接变成了老冯和老王。冯通和李小福一样,都是被沈邵风派来送杨家小推车的,因车子绑在马车上,在坡下卸货,耽误了点时间,所以晚来了一步。
二妞和杨六花都没见过李小福,更不知他称呼杨五花为“大姑娘”,这才引来了误会。
沈邵风不光送回了车,还老老实实给了银子,预定了一百份泡面。
泡面的步骤太多,又蒸又炸的,还得磨制调料和包装,杨家没打算走薄利多销的路线,价格定的不便宜,并且还会随着粮价的变化而调价。花同样的钱,如果买外面现成的挂面,可以吃上好几顿,如果去街头的面店面摊买,还能多一筷子肉丝。市场竞争实在是激烈,泡面的新鲜劲一过去,生意就很一般,一个月也卖不了十包。
杨家原先每隔二三个月才会做一次泡面,一次也不过三四十包,目前并没有什么库存,一切都得新做。
做荷包的钱也下来了,积少成多,倒也有不少,但始终比不上她做面点来的赚钱。杨五花决心不再做那纯字荷包,把活儿都分给桃子和柳芽儿,正好趁着柳芽儿过来送水,直接把之前的工钱先算一算。
“这是你的,一共是一百十二文。这是桃子,她比你多做了几个,有一百六十四文,你一会儿帮我带给她吧。”最近家里忙着做面点,谁都没有动手做过针线,桃子也就不过来凑热闹了,每天专心呆在家里做荷包。
杨五花见柳芽儿数着铜板,若有所思的样子,以为她嫌少,便道:“以后你也不用上我家来干活了,我现在有车了,自己能运水,你可以多腾些时间多做一些,下回就多了。”
“不是不是。”柳芽儿见杨五花误会了,忙解释道:“我是在想,这钱不知道够不够看大夫的。”
“怎么了?你病了吗?要是钱不够,我这儿有,你先拿去用就是了,看病要紧。”
“不是我。”
“那你哥病了吗?没事儿,让他去看,钱不够上老刀那里拿就是了。”
“也不是……”柳芽儿犹豫了一下,说道:“你还记得上回中秋那日,我们在芦竹地边上看到的那对母女吗?”
“母女?是那个三角棚子?小孩哭哑了的那家?”
“嗯,我后来去看过她们几次,她娘原就一直病着,起都起不来,前日下雨,把他们那个棚子给下塌了,淋了雨,这两天烧的厉害,我拿布巾子给她敷了两天也没退下来,这样下去,我怕她熬不住,我想请个大夫过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