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净水系统》
那些靠收集和引流而来的池水,在集水池当中静置过后,原本混悬在水中的细微杂质会被沉淀到水池底部,使得池水更加的澄清透明。
而这些经过集水池初步净化而来的水,又通过内部的小管道,缓缓被过滤到第二个、由全砖石砌成的滤水池之中。经池底与池壁层层铺叠着的明矾、木炭等物的吸附过滤之后,再被过滤到第三个、也是最大的蓄水池当中。
净水通过蓄水池的再一次过滤净化之后,流入到第四个、由砖石与卵石混合而砌的饮水池之中,便可直接供大家日常的饮用。
当然,这可不是直饮水,依然是需要先行煮沸的。只是原本就还算清澈的水源,再经过这些木炭竹炭、河蚬贝壳等净化物的多次净化过滤之后,煮出来的水,就如同矿泉水一半,口感上还略带着一丝甘甜。
至于第五个水池,则是一个洗涤池,倒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单纯的将日常的洗涤用水与饮用水分开而已。
洗涤之后的污水,通过池底的排水管,会被引入到鸭鹅专用的“嬉水池”当中,最终被引向田间地头的各道小明渠内,留作灌溉之用。
一番粗略浏览参观之后,那几个外出送礼的孩子们也都陆续回来了,趁着老人们忙着准备做午饭之际,杨五花索性又考校了一下孩子们的功课。
面点小组的成员,每天都要早早地起来做糕点,然后交由曾阿青送进城里,分配到便利铺和集市摊子上卖。为了赶时间,经常是天刚一亮,就得起来,很是幸苦,杨五花会安排他们在午后有一个时辰的午睡时间。
当然,其他人也是同样可以休息的。
通常情况下,在午睡过后,便是秋娃子给大家上课的时间。虽然可能没有早晨上课效率高,但这样至少能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念书认字。
只是,平时大家都是拿笔沾水在布上写的,从来没用过墨,也就没留下什么功课。杨五花没法检查作业,只能以听写的方式,让大家现场书写。此番前来,她倒也带了三套纸墨,作为奖品,专门发给成绩最好的那三名。
孩子们的教材,都是杨五花自己选编的,目前以实用为主,比如数字、节气、常用的姓氏、大家的名字、铺子里的每一样货物、庄子上的每一种动植物,等等。要求大家会写、会念,将来能给庄子记账。
既然要记账,简单的加减算数也是离不开的。此外,还请了杨学文作为客座讲师,在他每次休息回家的空闲时间,抽上个把时辰给孩子们讲讲做人的道理。务必从小给他们洗脑,长大了好做一个正直诚实之人。
今日碰巧碰到陶婶子在教黄英子绣花,又见陶大叔在同邓长福学竹编,临时起意,索性又组织了一个刺绣班和一个竹篾班。至于具体的学习时间,则是交由这两位导师自由安排,杨五花只负责验收成果,其余琐事皆不打算操心。
当然,同强制的识字班不一样,这两个都算是学手艺的兴趣班,参加与否全凭个人喜好。即便报了名,也有一个月的试学阶段,若是中途发现没那天分,或者想改主意,也可以弃学。但若是能坚持下来,并且有了一定成绩的,杨五花将来也会给他们安排一些活计,并适当发放一些工钱。
毕竟,连曾阿绿小朋友每个月都有那么一丁点儿可怜的小钱拿了,这些岁数比她大,吃住没她好,干活又比她多、比她累的孩子们,一点工钱都没得领,也有些说不过去。
趁着过节,杨五花给孩子们一人发了五文钱,算是节日费。同样,以十三岁为界,孙麦子、黄桂枝,和几个老人们则每人二十文。
杨五花之前让老乔头帮忙打造的平底大深锅,在过年前已经做好了,虽然比常用的大灶铁锅深,但口径却小了两圈,外形更像是个铁桶,又被大家戏称为“烤桶”。
这烤桶,倒还真的能够烤饼子。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厚度都较薄的关系,烘烤出来的酥饼和平底锅煎出来差别不大。并且,比起手煎酥饼,单锅烤桶用时,也不见得快多少。即便是架上几个铁盘,叠在一起烤,一炉出品的酥饼数量,也就只多了那么一丁点儿。
又因用的是铁盘,而不是网架,受热过猛,饼子很容易烤过头,上下两面颜色不均匀不说,底面甚至还容易焦糊,后来没办法,在铁盘上铺了薄布,这才又稍微好了那么一丁点儿。
不过,用烤桶烤饼,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起码不用一个个翻面了,倒也能稍稍省些功夫,但也就省了那么那么一丁点儿。
但总得来说,有些鸡肋,加上家里的灶台也不太合适,杨五花试验了几回,便把它丢弃在一边。
杨五花出嫁以后,那烤桶便连同其他锅碗瓢盆一起送去了“花园里”。胡进忠见那烤桶闲置着,感觉有些浪费,便在空闲的时候琢磨了起来。刚好庄子上还有现成的土砖,拉上邓长福一起,挖泥搭灶,根据实际情况,以及他以往贴烧饼的经验,砌了一个专门的灶膛。之后,二人又合力,将铁盘架子,改良成了现在的薄竹片架子。
这么一来,烤桶不光有了用武之地,还提高了功效,只要火候掌握得好,酥饼的味道倒比以往更香浓一些。
杨五花在现场试吃过后,对此很满意,准备让他们回头再多砌两个这种专门用于烘烤糕点的灶膛,把除了棉花糕和铜锣饼之外,其他能烤的糕点都给烤了。这么一来,面点小组的整体工时将会缩短,大家也就能腾出一定的时间来做其他的,孩子们可以念书学手艺,老人们也可以继续垦荒种地。
杨五花又想到了自己一直心心念念地蛋挞皮,虽然不一定要起酥,但她想要那个形状。便让人赶了几块圆形的饼皮,又找来一个小碗,将饼皮盖在碗上,顺着碗口捏巴几下,将超出碗口部分的饼皮贴在外碗壁上。
随后,连碗带皮倒扣在手心上,挪出小碗,对胡进忠等人说道:“就是这样,像碗一样的,要做到里头灌上水,能保持两刻钟都不会漏,当然了,若能再久些,那就更好了。”
杨五花当然不准备用它来装水了,但是如果连水都能装,那离冰淇淋还远吗?至于这面皮的口感,她倒没什么要求,只要能咬得动就行。
演示完了“饼皮碗”,杨五花又随手卷了一个卷筒。
张囤儿眼见,举手说道:“这个我知道,粽子就是这么包的。”
“对。”杨五花点点头,心道,这玩意儿也的确是她在包粽子的时候突然想起来的。
“就跟粽子差不多,但不用包全,只要这么一个尖角就好。就这样直接装东西,拿在手里直接吃。”杨五花举了举手里的空卷筒,往嘴边示意了一下。
“这个装水,怕是会漏吧?”王氏犹犹豫豫地问道。
“尽量吧,试试看。”
毕竟,现代的冰淇淋筒也时常有漏的。形状摆在那儿,没办法。若实在不行,那就算了。
趁着大伙儿试验的功夫,杨五花又抓紧时间开了个小会。主要目的是表扬两老头,还给胡进忠发了五百文钱作为奖励,而作为助手的邓长福,也有三百文的奖金。还好她刚从老刀那儿领了点钱,要不然,她这趟出门还没带那么多铜板。
发完了奖金,杨五花又表示,今后无论是谁,只要有好点子,能变废为宝,或者帮大家提高效率,又或提高产量,更甚至有创新发明,不拘什么方面,都能得到一定奖励。
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奖励也许是钱,也许是物,是多是少,都没个定性,到时候由她说了算。
虽然这话,听上去有些像空头支票,但对孩子们来说,倒是件新鲜事,纷纷拿出自己这段时间用鸭毛、鸡毛做成的小物件,给杨五花看。
虽然都是些小玩意儿,也没什么特别的,但也算是废物利用了,精神可嘉,杨五花也给足了面子,一人发了几个铜板意思意思。
虽然只得了几个小铜板,但对于从小就没有零花钱的古代农家孩子们来说,已经足够他们乐上好些日子了。
更关键的是,这是他们的私房钱!
庄主虽然一直说不给他们发工钱,但就在刚才,还给他们发过过节钱呢,加上之前发的喜钱,现在都快凑满二十文了。平常他们吃穿用住都不用花钱,就连糖果、点心这些零嘴,每月也有限量供应,加上他们都是早早当家的懂事孩子,有钱也不会乱花,这些钱基本就是直接存起来的。
现在有钱拿,有书念,还有手艺好学,一个个都非常的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