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找活干》
孩子们这么积极,老人们也受到了鼓舞,同样有意见要提。
就拿专门负责养鸡鸭的周氏来说,她就提出,能不能腌制一些咸鸭蛋放到铺子里去卖。
能主动找活干本就是件好事,这活计还能换钱使,那更是好事,杨五花自然不会不同意。况且,进了端午,离黄梅天也就不远了,除了樟茶鸭,其他的熏腊制品已经开始慢慢停工了,大家不用再杀鸡宰鸭,又多了一些空闲时间,刚好可以利用起来。
“花园里”现在养了好几百只家禽,虽然有公有母,又边养边杀,但每天依然能捡上一百多个鸡蛋鸭蛋,甚至还有一两个鹅蛋。原本拿来做糕点和煎饼果子都还能剩余不少,现在不需要制作咸鸡腊鸭,这一停工,必然得等过了黄梅天,再过了三伏天,直到秋日天凉才能重新启动。中间这几个月的空档,小鸡小鸭都会长大,势必还会多产许多蛋。天气越热越不容易保存,拿来腌制咸鸭蛋和咸鸡蛋倒是一举两得。
吃过咸鸭蛋的人都知道,若要蛋黄好吃入味,势必蛋白会很咸,杨五花不爱吃咸蛋白,也就从来没有自己腌过咸蛋。杨家之前做糕点和包粽子用到的咸蛋黄,其实都不是从咸蛋里取出来的,而是直接用的鲜蛋蛋黄。
方法也极为简单,在滤去蛋白之后,将一个个完整的蛋黄置入盐坑,于阴凉处静置一日,待蛋黄自然凝固之后,轻轻抹去蛋黄表面的盐粒,再放入灶膛略略烘烤片刻即可得。
这样子做出来的咸蛋黄,由于没有蛋白和蛋壳的遮护,表皮会略微偏硬,口感也略为粗糙一些,但胜在快速便捷,不光缩短了时间,一天即可成,就连那些粗盐也能反复再利用。而那些分离出来的蛋白,也没有浪费,可以调入面糊中制作糕点,也可自己炒了做菜。
杨五花不爱吃咸蛋白,不代表别人也不爱吃。事实上,有一些人就偏爱那一口咸,甚至还有人觉得越咸越好,这样不但下饭,还能省了菜钱。正好赶上探花小院要开食堂,咸蛋腌制好了,回头还能当道菜来卖,对陈克第这样财力有限的学子而言,未尝也不是一个选择。
“英子娘,你有什么话想说的吗?”杨五花见一旁的黄桂枝,有好几次都欲言又止的样子,忍不住主动问了起来。
“我,我……我就是想问问,我能不能养点蚕?”黄桂枝突然被点到名,心里有些紧张,不由地抓紧了自己的衣角。
杨五花愣了一下,很快反应过来,问道:“你是想要织布吗?”
“是。我也不会别的。”最难开口的话都说出来了,黄桂枝现在倒也顺畅了。
杨五花想了想,又问道:“那是不是还要买个纺织机?”
“不用买,我知道样子,找木匠做可以省些钱。”
当然,这找木匠也是要花钱的。并且,费用还不少。黄桂枝之所以一直犹犹豫豫的,也是因为这个。大家都在谈论如何赚钱,就她一个人想着花钱,心里很是不好意思。可是,她除了养蚕织布,也没啥别的手艺,大家都这么积极,她光在家种地种菜有些心慌。
杨五花没有体会到黄桂枝的心思,她想得有些远了,脑子里出现的是那种纺织机器,暗自琢磨着,纺织机应该都很大吧?“咔嚓咔嚓”的,应该还有很大的噪音吧?那就得专门建个工作坊了吧?好像搞大了呀。
虽说田赋也有收丝的,但附近村子都没有人养蚕缫丝,一般都是拿粮钱代替。既然能代替,那何必多此一举,难道养蚕就为了交税吗?若是为了赚钱做买卖,光凭黄桂子一个人又能织得了多少匹?回头再卖去布庄,又能赚上多少钱?有那功夫,还不如多腌几只腊鸡,多种几个西瓜来卖卖呢。
倒是可以织来自己穿,可是,谁穿呢?比起丝来,她更喜欢棉布,舒服、吸汗、透气啊,更关键的是,比丝绸耐穿。再说了,她陪嫁的料子还有不少呢,近几年都用不完。给庄户们穿吗?虽说农民是允许穿丝的,可又有几个会真穿?还要不要种地干活了?
杨五花想来想去,都觉得有些鸡肋。可一对上黄桂枝母女那带着些许期盼的眼神,拒绝的话她又说不出口了。
罢了罢了!她们刚来,心里还没有安全感,急着想表现也是正常的。不就是养蚕嘛,庄上又不是没有桑叶。
杨五花种桑,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吃桑果,这玩意儿在现代可不便宜,难得自己有地,她想好好吃个饱,便在庄上种植了一片迷你的小桑园。如今既然黄桂枝想养蚕,倒也算是物尽其用。
至于织布,嗯,她想织就织吧。不就是找人买点蚕种,再打个纺车嘛。她们都不嫌费时费力,自己又何必打击人家的积极性呢。
况且,照着黄桂枝的说法,那纺车根本没有杨五花想象的那么大,样式似乎也没她想象的那么复杂。这也难怪,毕竟是古代的纯手工工艺嘛,又是家庭个体小作坊,再大又能大得了哪去。倒也不用专门造个车间工坊了,在储藏室里随随便便腾块小空间即可。
“那就先养着试试看吧,回头等我大姐夫进京送货的时候,我让他顺便看看,能不能找点蚕种过来。”
“嗳!”黄桂枝欣喜道。
“至于那个纺车嘛,你先找高木匠过来说说,看看他们会不会做。要是会,到时候让他给我报个价,要是不会的话……”
“不会做也不要紧,光卖蚕茧也能卖钱的,按斤卖,就是钱少些。”对黄桂枝来说,有事做就行,毕竟这是她从小,尤其是这十年来做惯的,乍然不做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这样啊……那就同生棉花差不多,一个自己剥茧抽丝,一个自己弹棉花,对吧?”
“是这样的。”黄桂枝好似突然想起了什么,又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就是不知道这附近有没有人收。”
若是织成丝布,可以拿去布庄,哪怕卖不出去,也能给庄主一家穿。但若没了纺车织机,织不了布,那就只能卖蚕茧,或者自己徒手缫丝了,只是她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丝茧能不能卖出去,心里也没底。毕竟这不是她们老家,没有专门挨家挨户上门收货的。
原先她一心想着织布,没想过还存在木匠会不会做的问题,这会子突然想起,就有些后悔了,万一花了庄主的钱,到头来却换不了几个钱,那她该如何交待。
杨五花听了黄桂枝的话,点了点头,心里又再次盘算开了。
这一带不比江南,养蚕的人都没几个,收蚕茧蚕丝的也确实难寻。不过倒也没关系,她还有个万能的三姐夫,回头可以托他去打听打听,以后等大姐夫送货的时候,直接捎过去就是了。
只不过,这样只能算是卖原料,并不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绕来绕去的,终究是麻烦了些,况且比起江南的养蚕大户们来说,自家的产量终究是不如的,小打小闹的,也赚不了多少钱。
唉,与其这样,那还不如养棉花呢。好歹凤阳城里城外弹棉花的就有好几家,就算不纺织成布,也能直接做成棉衣棉被。
咦?棉被?
哈,有了!
“你做过蚕丝被吗?”
“蚕丝被?是丝绸做的被子吗?”
有道是卖花姑娘没花戴。别看黄桂枝从小就学习养蚕,十几年来一直同蚕丝打交道,可别说蚕丝被了,就连纯棉花做的被子她都没做多几条。
没法子,穷啊!
杨五花看着黄桂枝一脸茫然的样子,就把蚕丝被的做法简单的描述了一下,然后总结道:“总之呢,就是先煮茧,再剥茧,然后大家站四个角一起扯,扯得又大又薄,叠在一起最后缝起来固定就好。”
至于中间这蚕茧要煮多久才算好,又如何剥蛹开茧,还得防止蚕丝不破,到最后如何拉扯均匀,这都是学问,具体还得由黄桂枝自己去琢磨试验了。
对杨五花而言,她也就只能做到这番简单的描述了。就这么儿小知识,还是她从电视里看来的,事后也没有查过详细资料,也没做过笔记,能记得这么一些,已经是很难得了。
但笨人有笨人的法子,她不怕试验,多尝试几次总会做出来的。况且,她只不过动动嘴皮子,具体试验有人会做,根本费不了她什么力气。而黄桂枝对前面的步骤都是有经验的,她相信这个对她来说,并不算为难。
退一步来说,即便最后做不了那么大的蚕丝被,破蚕茧拉扯拉扯的,也能当作棉花团用,好歹也能做几件小袄子,并不浪费。但若真的成功了,将来拿到喜铺子里当喜被芯子卖,定能卖个好价钱,最起码,比直接卖蚕丝要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