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皇城西北,应天府东南,淮清街,崔家杂货铺正座落于此。
崔宅,原是大通巷靠近巷子口的一座普通一进小院,大门也开在大通巷内,早年崔时园便是在这大通巷与淮清街的交叉口摆摊。后来又买下了隔壁那正好开在淮清街上带后院的小铺子,拆了墙改了门,两下里打通,一步一步修成了如今这座商住两用的拐角跨院。
原先的崔家小院,仍作日常起居之用,崔家人口简单,就俩兄弟和父母,一家四口,崔母管家事,崔父看铺子,倒也分工明确其乐融融。崔父虽然体弱,干不了重活,但坐在店铺子看看店、记记账是不成问题的。此外,崔时园又雇了两个小伙计,一个坐堂,一个跑腿,都是附近的邻居,只管工钱不管吃住,倒也省事。
“杨五姑娘还托我带了一封信给您。”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板凳。
先前杨五花摆摊卖草编的时候,因着梅雨季,耽搁了不少生意,一直做梦能有个铺子,想着想着就想到了崔时园的铺子。京城离凤阳不远,地里位置甚至还偏东南些,想必京城也是有梅雨的,杨五花便琢磨着多做些产品挑些好的送到京城来试试。
进趟京不容易,怎么也得多带点货,宁可卖不掉再拿回来,也不愿因为带少了白跑一趟。家里人手有限,还没来及的屯够货,这天就出梅了。后来杨家又卖起了冷面,杨五花一下又忙疯了,也没功夫继续做,就暂时给忘了。直到前一阵子,杨五花去程府找杨二花拿碎布头,居然被告之她给杨四花的薄荷膏被三小姐拿去用了,三小姐很喜欢,要多多的买。
杨五花的薄荷膏都是自家用的,截几段芦竹杆子随便装装,包装寒酸的很,如今既然入了富贵人家的眼,那就是说可以拿去卖的。既然要卖,好歹要像胭脂盒那般找点好看的盒子吧。
杨五花在凤阳城中的各大杂货铺来回的转悠,也没找到合适的,不是太大,就是太贵,要么就是颜色不对。她的薄荷膏是茶绿色的,怎么也得找个颜色清淡,最好是白色的小陶瓷盒来才行吧。琢磨来琢磨去的,又想到了崔时园,他家不也是杂货铺么!
偏偏这时袁满又带着板凳进了山了,这一去就是十多天,好不容才盼回来,这不,赶紧的借了板凳带上东西就往崔家赶。
“喔?”
崔时园一听有信,倒是十分好奇,想着年前立个字据还得找人念呢,这一下就会写字了,进步真是神速啊。
拆开一看,只见满纸的张牙舞爪,信中有图有字,还带了不少错别字,错的还挺有规律,大都少写了好多笔……崔时园不由的会心一笑,心想,这是偷懒呢还是不会写的呢?好在半猜半读,加上有板凳在一旁补充,倒也能明白意思。
“小五姑娘说,要这么大小的盒子……”板凳指指信上的圆圈,那算是杨五花画的一比一的图纸:“要白色的,最好盖子上能有这样的花……”板凳又指指信上的一朵圆滚滚,五个花瓣交叠在一起,没有花蕾的花:“她说这花是白色的,但是这中间是淡黄的,不过没有颜色也不要紧,但是这个花瓣最好能这样叠起来,这花的边手要摸的出来,说是这叫立起来,哦,不对不对,叫立体感……”
杨五花那朵花,其实就是东南亚以及云南等地特有的鸡蛋花。
这种花长得特别好记,即便是杨五花没亲眼见过,但电视里有不少,好多去那边度假的,都喜欢在耳朵上别上一朵。这是她在想度假草包的时候顺带着想到的,模糊的记忆,加上她那蹩脚的画技,最后就变成整朵儿都圆圆滚滚的鸡蛋花。
之所以选这个,一方面是这边没有,外形简单又好认,可以当标志用。另外一方面是它的花瓣几乎完全展开,看上去似乎并不难刻;但它又不是完全扁平的,花瓣边缘微微的旋转叠加,这样外沿又能微微凸起,有种若影若现的感觉。再则,鸡蛋花有五个花瓣,她不是五花么!
杨五花想过了,与其四下里找各种现成的容器,不如找个做陶瓷的工坊,定做一个她家专有的,底下再打上“花园出品”四个字。这样一来,就算以后别人也有薄荷膏卖,也没有她们的盒子。
花园花园,原本只是跟着菜园随口叫的,只因内院如今种满香花,是名副其实的小花园。杨五花干脆就把它当成了名字,也有取杨家姐妹花的家园之意。
“行,我知道了,你回去告诉她,盒子我会帮她找的,至于这些……”崔时园看了看放在边上草鞋草包和圈儿帽,说道:“先放铺子里卖几天看看,到时候我会去一趟的。”
帝都人民真的会买杨家的草编吗?这还是个未知数。然而,杨家的冷面生意却正卖的红红火火。
这话要从那朱家村的传奇大户,朱地主家说起。
且说那朱地主家有良田百亩,鱼塘两个,此外又是两代单传的独子,既无叔伯争产,又无兄弟争财,地里家里雇了不少长工短工,不愁吃喝,也无需自己干活,小日子过的那是肥的流油,唯一的缺憾就是子嗣单薄,早年膝下只有两女。地主再有钱那也是庶民,本朝律法规定,庶民是不能纳妾的,只有到了四十还没有儿子,才可以申请纳妾。
朱地主如今也不过三十出头,哪等得了那么久,就算他等得了,他家老太太也等不急啊。唯一的办法就是休妻,再休妻,先前的两个女儿就是那前妻和前前妻所生。如今这个,是第三任,倒真给他生了个儿子。这不,宝贝儿子满周岁了,长得那是跟他一样的白白胖胖,朱地主一开心,就准备请全村人吃酒席。
炎炎夏日,不少人会觉得没胃口,尤其是不愁吃穿的人家,就比如那朱地主。朱地主家离朱青草家不远,而朱青草每回给两个胖哥哥买冷面都会路过朱地主家,有一回就被朱地主瞧见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杨家的冷面。
冷面这种东西,又有菜又能顶饱,朱地主一拍胖脑门儿,决定酒席上都吃冷面,这样都不用做饭炒菜了不是?到时候直接把桌子一摆,长席一开,坐等杨家送面过来就行,省心省事又省钱。
朱地主虽然爱吃杨家的冷面,但不是简单的银芽豆丝就能打发的,对他来说,那么丁点儿的小肉丝还不够塞他牙缝的,所以平常自个儿在家,那是边吃冷面边得吃菜。到底是难得的宝贝儿子的周岁宴,朱地主也不想太寒酸了,另外加了点小钱又送来一些鸡呀肉啊的,要求杨五花多搞点花样出来,反正这些东西都是他自家产的,花不了什么钱,怎么算都比炒热菜请人吃饭来的划算。
杨五花按照预算,想了好多浇头,有各种鸡丝鸡丁肉丝肉酱的,也有各式卤肉卤菜卤豆腐的,还有各类蘑菇韭菜炒鸡蛋的。因为忙不过来,还雇了几个人来帮忙,当然,是她们家熟悉的那几位。
“好在说的早,不然豆芽都来不及发。”杨三花一边理豆芽一边感慨到。
“得亏是下午,不然这么多菜都来不及整。”陶婶子接着叹道。
大夏天的,中午摆露天席确实能热死人,最好的时间段是巳时初,或者干脆辰时,朱地主怕大家饿了一晚上吃的太多,一碗面下去不顶饱显得他小气,就把时间调整到申时初,这样离早饭太远,总得吃点东西,不可能硬挺着饿上一天吧。这个点又离天黑尚早,刚吃过也不会饿到哪里去,时机选的那是刚刚的好。
倒是方便了杨家,起码不用天不亮就起来做了。
朱家村虽然是个小村子,但全村老老少少大大小小的加起来也有一百多人,朱地主凑了个整数,定了一百五十份,这光煮面就得煮到手软,就连帮工的工作餐也是面条。杨家今天都没时间没煮饭,要不是刘氏送来几个馒头,那简直能吃上一天的面条。
“我得让高兴给我做个夹子才行,不然以后要再来这么一回,我这手指非得起泡不可……”杨五花是用长筷子捞的面条,一天下来,手指蹭到筷子的地方都磨得又红又肿,疼的不行,让她想起了煮意面的那种大叉和食品夹子。
“五姐,啊~”杨小花举着一勺子肉酱,递到杨五花的嘴边。
“五姐,吃炒鸡蛋~”杨六花也搛起一筷子菜投喂杨五花。
两个妹妹看杨五花的手指肿了,用不了筷子,只能啃馒头,抢着喂她,一家子欢乐的不行。
但更让杨家姐妹心花怒放的是,去掉人工和食材,今天净赚了六百多文,好久没一次赚过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