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刘氏《易解》,晁氏《读书志》一十五卷,《崇文书目》载《新注》十一卷。今之存者,《易数钩隐图》三卷及《遗论九事》一卷而已[1]。刘氏之易,传于范谔昌。谔昌自谓其学出于李处约、许坚,二子实本于种放者也。其为图采摭天地奇耦之数成之[2],释其义于下,凡五十有五。李觏删之[3],止存其三,以为彼五十二皆疣赘[4],穿凿破碎,鲜可信用。然当庆历初吴秘献之于朝[5],有诏优奖。当其时,田况序其书,秘之《通神》[6]。黄黎献之《略例》《隐诀》[7],徐庸之《易缊》,皆本刘氏。逮鲜于侁稍辨其非[8],其后论易者交攻之。而以九为《河图》[9],十为《洛书》[10],宋之群儒恒主其说,自蔡元定之论出[11],朱子取之,于是人不敢异议。然朱子之言曰:“安知图之不可为书,书之不可为图?”朱子盖未尝胶执己见也[12]。然则刘氏之书,固宜并存焉而不可废者已。
【笺注】
[1]晁氏《读书志》:晁氏,晁公武,南朝藏书家,字子止,巨野(今属山东)人。家藏书共有二万四千五百多卷,校雠异同,论述大旨,编成《郡斋读书志》,为宋代著名的提要目录。《崇文书目》:《崇文总目》,北宋景祐中王尧臣等编辑。崇文,即崇文书院,为北宋宫廷藏书处。全书六十六卷,著录藏书三万零六百六十九卷。原本已佚,后经钱东垣、钱侗等续辑并考释,编成五卷,补遗一卷,为今天的通行本。《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北宋刘牧撰。
[2]采摭(zhí):采集摘录。
[3]李觏:北宋思想家,字泰伯,南城(今属江西)人。南城在盱江边,学者称盱江先生。
[4]疣赘:皮肤上生的瘊子。比喻多余的、无用的东西。
[5]吴秘:北宋人,著有《周易通解》五卷,经太玄参政孙忭推荐,上奏皇室,列为珍贵藏书。
[6]《通神》:《周易通神》。
[7]《隐诀》:《室中记师隐诀》。
[8]鲜于侁:北宋人。著有《诗传》《易断》。
[9]《河图》:儒家关于《周易》卦形来源的传说。《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孔传:“伏牺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10]《洛书》:儒家关于《尚书·洪范》“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书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孔传:“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
[11]蔡元定:南宋理学家、律学家,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朱熹弟子。
[12]胶执:固执,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