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退出堂屋后,师傅将徐远山领到堂屋前的一张条形桌子前,桌子上此刻摆放了几截香蕉树做成的圆形物件,除此之外,旁边还有几幅画卷,一把香。
师傅自己整理了下长袍,端正了下帽子,然后将其中三幅画一一展开,然后依次挂在墙上,画中三名老者,用徐远山当时的眼光看,就是很亲切很慈祥。
将三张画像挂好之后,师傅抽出九柱香递到徐远山手里,托着徐远山的手点燃,然后沉声道:“你年龄还小,我们民间传承规矩也不多,就一切从简吧。”
徐远山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这是我们道门的三清祖师,入我道门必尊必拜,行三跪九叩之礼。”师傅说道,然后在徐远山耳边细细的讲怎样去拜。
“双手举香过顶,然后跟着我念,我念一句,你重复一句。”见徐远山点头示意懂了,师傅也点头说道。
徐远山双手将九柱香紧紧的捏着,举过头顶然后扑通贵在三清祖师像前。
“弟子徐远山,今日以至诚之心,自愿拜入浦文瑞门下,成为浦文瑞关门弟子。”师傅一字一句的念出,不急不缓,不轻不重。
“弟子徐远山,今日以至诚之心,自愿拜入浦文瑞门下,成为浦文瑞关门弟子。”
“从今日起,尊师重道,恪守门规,承道统,应天命。”
“从今日起,尊师重道,恪守门规,承道统,应天命。”
“今日特上表三清,天地为鉴。。。。。。”
。。。。。。。。。。。。。
拜过三清,又拜过徐远山他们这一脉的祖师爷后,礼成。
师傅将徐远山拉到身前,然后指着外面说道:“去泡一杯茶来。”
“哦,”徐远山轻声的答应了一句,然后转身朝门外走去,屋外,一家人都在焦急的等待,见到徐远山出去,母亲一把将徐远山拉到跟前,上下打量了一番,然后问道:“完了吗?你师傅呢?”
徐远山摇摇头说:“师傅让我出来泡杯茶,可能是刚才说口渴了。”
父亲一巴掌拍到徐远山后脑勺上又好气又好笑的说:“那是你师傅要喝你的入门茶,电视里都这么演的。”
徐远山摸摸后脑勺,一脸无辜,徐远山哪知道这么多。
父亲看了母亲一眼,“还不快去泡茶,别让孩子他师傅久等了,这个远山也跟着去,这个入门茶啊,还是要有诚意。”
母亲拉着徐远山快步的朝厨房走去,不多会,徐远山端着一杯茶恭恭敬敬的站在师傅面前,师傅看了徐远山手中的茶一眼,然后顺手从旁边拉过一根凳子(长条的木凳子),端正的坐了下去,整理整理衣冠,然后看着徐远山轻声的咳嗽了一声。
虽然徐远山才五岁,可还不算太笨,这声咳嗽的意思,多少能揣摩点出来,这还得感谢徐远山老爹,每次和徐远山母亲说到关于徐远山的事情,又或者徐远山做了什么让他不高兴的事,他一般都是咳嗽来代替。
想起刚才进门前父亲教徐远山的,徐远山扑通的跪在师傅面前,将茶双手举起,恭敬的说道:“师傅请喝茶。”
师傅似是很满意徐远山的举动,嘿嘿一笑,然后接过徐远山手里的茶,深深的喝了一口,茶方一入嘴,只听“噗”的一声,一口茶从师傅嘴里喷出,淋湿徐远山一脸。
“这个是啥茶怎么这么苦。”师傅大声喊道,外面徐远山父母听见里面的动静,一下就跑了进来,母亲跑到徐远山面前心疼的为徐远山擦着脸上的茶水。父亲则一脸尴尬的说道:“乡下人家没什么好茶,这都是我老父母喝的方茶。”
“我说怎么这么苦呢,”师傅也是尴尬一笑,然后一把将徐远山拉起来:“远山今后就是我嫡传弟子了,我们这一脉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传承不传自己的孩子,我这一生未娶,今后远山便亦徒亦子。”
“浦师傅放心,今后这孩子要敢不孝顺你,我打断他腿。”父亲恶狠狠的喊道。
徐远山下意识的往母亲怀里一缩,引得众人一阵大笑。
“这孩子就是太过腼腆了,不爱说话,好在这孩子天生道心空明,灵觉比一般人强,是个好苗子。”师傅微笑的看着徐远山,一脸的满意。
时光飞逝,古人诚不欺我。
转眼徐远山已经12岁多,念了中学,这七年师傅就在徐远山家里住下了,对外就说是远房亲戚,家里遭了灾没剩下人,就投奔徐远山家里来了。
师傅平常深居简出,除了在家教导徐远山也不爱出门,偶尔出去遇到乡邻也是非常和善,于是大家对徐远山他们家多出这么一个人也没多怀疑。
师傅在徐远山家院子的边上搭了一个小木屋,平时就住在里面,徐远山父母三番五次的劝他住回安排给他的房间,但他总是笑着回绝,三番五次后也就作罢由他去了。
这七年,从徐远山还未开始认字开始,师傅就教徐远山背诵《道德经》,一直到现在每天早上起床诵读一遍道德经是必修的早课,六岁那年开始教徐远山练气,当时徐远山不明白,后来知道了,这就是相当于武功里面的内力,道家的法力。
随着年龄的增加,师傅又开始教徐远山练太极拳,只是到现在师傅也说徐远山有形无势力。再到后来又开始教徐远山一些粗浅的功夫,说是增强体质,气血旺盛,阳气充足诸邪不侵。
反正师傅说的话,徐远山一一照做,以至于徐远山的童年显得非常的忙碌,有时候徐远山很羡慕跟徐远山一般大的孩子,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爬树捣鸟窝,可以下河摸鱼,可以捉蛐蛐,可以玩游戏,徐远山却只能一遍一遍的重复着枯燥的修炼,有几次徐远山经不住诱惑跟同学去玩了一小会,没有按时回家,结果换来师傅一顿暴揍,罚抄《道德经》是家常便饭,偶尔还会让徐远山长跪反省。
但即便是这样,如当年幼小的徐远山也从未曾在心里对师傅有所埋怨,可能是当徐远山拜师的那一刻就被种下了尊师重道的概念,一直到现在对师傅的尊敬只有增加,没有半分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