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09300000004

第4章 绝句法浅说

——兼谈律诗中的对仗

在中国的古体诗词里面,绝句是最简短的,只有四句,学起来相对容易上手。但是,简短不等于简单,它的结构形式变化极其丰富,人们常说的“起承转合”,只是绝句形式的一种。只有了解、掌握了各种变化,才能在创作实践中得心应手,写出好的作品来。

绝句虽然只有四句,但在结构形式上还是比较复杂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递进式、并列式、两分式、混合式、回环式、问答式。有些是常用的,有些不常用。下面让我们逐一来进行分析。

一、递进式

递进式的概念:一句一接,层层递进,一气贯通,整首一意。它有三种递法:

(1)直递;

(2)转递;

(3)跳递。

先看“直递”。“直递”的特点是一气贯下,不作转折。我们来看一首非常熟悉的诗,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的特点就是一句接一句,直递到底。

第一句“打起黄莺儿”,按照围棋的术语说是步无理手。“黄莺儿”没招你惹你,“打起”它干什么?开篇设个疑问,故意不交代清楚,而是直接递到第二句,逼着你往下看;“莫教枝上啼”,次句一出来,“打起”的因由似乎有所交代,原来是不让它在树上叫。这就有了更大的疑问:黄莺儿的叫声非常清亮、美妙,你不去欣赏反而横加干涉,岂不是大煞风景?

第二个疑问要用第三句来解答,“啼时惊妾梦”,原来是黄莺的叫声把女主人公的梦惊醒了。这还是无理手,还有疑问。因为梦被惊醒也没什么大不了,仍不足以成为“打起”的理由。“不得到辽西”,直到最后一棒递出来,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女主人公的丈夫远在辽西从军,两地分居,见不上面,好不容易做了个梦,梦中的她正要到辽西去和丈夫相会,半道上却被黄莺惊醒了!

最后一棒递出来,顿使前面所有的无理手都成了妙手。这就是直递。一句接一句,一环扣一环,直到最后才把幕揭开。通过一环一环的设置,一步一步的铺开,一张门一张门的打开,层层剥笋,最后真相大白,使我们看清了女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理解了她心灵深处的无限委屈。这样,之前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等种种行为、抱怨,就都自然成章,无理而妙了。试想:一个连做梦与丈夫相会的权利都被剥夺了的年轻女性,还有什么“无理”行为不能被我们理解?

第二种是“转递”。顾名思义,“转递”就是中途转个弯,然后朝前递进。传统的“起承转合式”就属于转递。请看王维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大家也非常熟悉,用的就是传统起承转合式。

首句“红豆生南国”是以物(红豆)起,次句“春来发几枝”是以物承,告诉你“春来”所发的就是红豆。一句起,一句承,很明显。第三句“愿君多采撷”则是转,笔端的重心由物(红豆)转到了人(君)。而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又合到物上。“此物”非他,就是红豆。这首诗结构清晰,先以物起,再以物承,中途转到人,然后再次合到物,读起来一气流转,浑然天成。起承转合式是绝句的正格,一般诗人写绝句多会采用它。

还有一种比较奇特的形式叫“跳递”。“跳递”实际上是递进式的一种变体,它打破了起承转合的一般规律,不完全按规矩出牌。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从结构上看,此诗第一句“钓罢归来不系船”之后,第二句没有承接“船”,而是直接就跳到了主题“眠”上;到了转合处也就是三、四句,才连出两笔,总体承起来。先抑后扬,非常具有戏剧性。

这首诗旨在突出一个“眠”字,“江村月落”,其睡何宜,其睡何香!至于罢钓归来有没有收获,诗中没有提,也没必要提。天大的事也大不过老子睡觉,就是这个意思。好诗不是包罗万象的,它的重点是写人的自由潇洒;所以罢钓归来之后有没有收获不重要,重要的是安生睡觉。如果有人问,夜来风大,把船吹走怎么办?不要紧,“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嘛。这一回答,将主人公洒脱的形象,描摹得淋漓尽致。

最后两句还含有非常深刻的象征意义,可以引申出信心和信念来。比如一对坚贞相爱的人,偶尔吵了嘴,女的一气出走了,男的不会太担心,“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她跑不远,即便回了娘家,过几天也会回来。当然,这只是个比方,真要有这事,男方还是应该到丈母娘家去接一接,爱情的堤坝,总得不断加固才是。还有我们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小时候都挨过打,有时候大人一打,小孩就跑了,父母不会像现在一样四处去找。为什么?“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吃晚饭的时候肚子一饿自然回来了。有了这些象征义或引申义在里面,此诗就不仅仅是写主人公的洒脱了,后面两句几乎成了哲理名言。

二、并列式

不像递进式的一句一接,并列式是一句一意,每一句都有完整的意思,各句相互独立,形断而气贯,并生出一种情绪。它的形式相当于律诗中间的两联对仗。这一式特别注重“异变”。所谓“异变”,就是“立异”与“求变”,强调距离美、差异美。“异变”理论是我提出来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洗牌异变与合并同类项》,就是专门讲诗的异变。先来看一个熟悉的例子,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小学课本里有,人人耳熟能详。可是即便大家都读过了,每一句的意思都懂了,里面的“异变”也不一定都吃得透。所谓“异变”,就是看它的变化,亦即句与句之间那些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内涵与外延。

大家都能看出来,这四句诗是四幅画面;我们要探讨的是:这四幅画面有何“异”处。

第一个“异”,是它们的季节不一样:“两个黄鹂鸣翠柳”,春光明媚、草长莺飞,是一幅春光图。“一行白鹭上青天”则是秋天的画面,白鹭是候鸟,秋天来了,成群结队往南迁徙;这在广东,我们可能看不出来,但在湖南以北,则是常见现象。“窗含西岭千秋雪”,这个是冬天。或许有人会说,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不是冬天,他在浣花溪畔的草堂,能够看到远处山峰上的雪终年不化。但这没有关系,因为冰雪是严寒的象征,最有资格代表冬天,所以不管杜甫是不是冬天写的,但从直观直感上,可以认定这是一幅冬天的画。最后一幅“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画面属于什么季节呢?夏天。为什么?这时候就需要结合其他诗句来考虑了。首先是“门”,有门就有人家;其次,门口有柳荫,凉快。船经过柳荫,在住户门口“泊”下来,说明天气很炎热,欲借门口柳荫小憩;抑或船上的人饿了,有停下来向主人请求补给的意思。这句诗最紧要的是一个“泊”字,可以容我们发挥想象;如果换成“门过东吴万里船”,那就擦不着夏天的边了。这是第一个“异”,季节不同。

第二个“异”是方位不同。“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确定;“一行白鹭上青天”,朝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东西相向。

第三个“异”是远近不同。“两个黄鹂鸣翠柳”,近;“一行白鹭上青天”,远;“窗含西岭千秋雪”,更远,俗云“望山跑死马”;最后的“门泊东吴万里船”又将镜头拉到眼前。所以从距离上看,这几幅画面是由“近——远——更远——最近”几个镜头组成。

第四个“异”是色彩不同。由距离的异,又连带出色彩浓淡的异。“两个黄鹂鸣翠柳”,通过“黄”“翠”交织,可见春光明媚,色彩浓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白”和“青”,则显示出素雅、淡净;“窗含西岭千秋雪”,纯白,可谓一尘不染;“门泊东吴万里船”,色彩和季节一样要发挥综合想象:门口有柳荫,有船,有水……可以推断出其色调的斑驳陆离。颜色上的浓淡冷暖变化,与距离上的远近高低恰成对应;由此又能带出画面的清晰与模糊程度来,种种关联,极尽想象,不一而足。

画面视角的不同,可算第五个“异”。“两个黄鹂鸣翠柳”,平视;“一行白鹭上青天”,仰视;“窗含西岭千秋雪”,平视;“门泊东吴万里船”,俯视。镜头角度不一样,于微细处也见“异”。

最重要的是第六个“异”:动静关系不一样。四幅画里有两幅是动态的,有两幅是静态的。前面春、秋两幅是动态的,“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而后面冬、夏两幅是静态的,“窗含”“门泊”。这个比较容易明白。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动态与动态之间,静态与静态之间还有更深层次的“异”。哪位能看出来“异”在何处?第一句诗表示动态的词是“鸣”,第二句则是“上”,对吧?“鸣”是通过听觉来感知的,“上”则要通过视觉来认知。这里大家已经发现不同了。这一发现到位了吗?没有。如果我们只用“视觉”和“听觉”的差异来理解杜甫这两句诗的话,就还没有进入最后一个殿堂。没错,“两个黄鹂鸣翠柳”靠的是耳朵听,“一行白鹭上青天”用的是眼睛看;假使我在诗里换上两样物事,改成“两只乌鸦啼墨柳,一群麻雀上蓝天”,依旧满足视觉和听觉的条件,大家看还有没有美感?显然没有了。所以,同是视觉和听觉,我们还要看施事者是什么。“鸣翠柳”的是黄鹂,黄鹂的叫声非常美妙,有音乐感;“上青天”的是白鹭,与鹤类同,会翩翩起舞。因此,我们可以把“黄鹂”句理解为带有音乐的动态;“白鹭”句理解为含有舞蹈的动态;画面中有音乐动感和舞蹈动感之分,这个内涵,乌鸦麻雀不具备。下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同是静态,静态与静态也有不同。千秋雪“含”于窗外,是时间的相对静止;万里船“泊”于门前,是空间的相对缩小。同为静态,因时空交错使用而各有“异”趣。

以上为此诗的主要“异变”所在。如往细里看,还可以找出一些不同来。如画框不同:“窗含”是斗方或横幅;“门泊”是竖幅或团扇(月亮门)。画种不同:第一幅水彩;第二幅国画;第三幅油画;第四幅套色水印木刻。后一类不同,或非老杜本意;但“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异”想一下,对创作自有好处。我们今天写诗,不妨多往“异”处想,要能悟出同中的异,用出同中的异,就会成为高手。要调动五官去感受外界的事物,不能只用一个器官。远近、高低、大小、浅深、虚实、早迟、厚薄、炎凉、浓淡等,是“时空”中客观存在的“异”数,我们的目光与思维,永远不要停留在一时一地一物上。能注意这些变化,写出来的诗就会更丰富。

上面所讲的是并列式例子,每句都是一幅单独的画面,相互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相互映衬,在“异变”中形成整体的和谐。前面讲了,并列式相当于律诗中间的两联对仗,其关键是“异变”。掌握这一式,对写好律诗大有帮助。异则深,变则阔。此理似易而实难,说得出,不一定做得到。我们可以从写对子开始来训练自己。下面是我在写作实践当中运用“异变”理论的一些例子,晾出来和大家做个交流。

长松挂壁云千朵;小艇横波月半环。

上联描摹,动中含静,仰视;下联比喻,静中含动,俯视。

乱飞残影云过塔;浅贮清光月在壶。

上联写乱云飞过白塔,夸张,放大,画面呈动态;下联写月亮落入酒壶,也是夸张,但不是放大,而是缩小,画面呈静态。同中有异,用同一手段写两个不同状态。这是写景的例子。言情句一样可以异变:

世界已成新格局;汉家真有好河山。

上联写外部,属空间范畴,是横览,表现出一种紧迫感;下联写内部,用“汉家”二字,含时间上溯之意,有沧桑感。

寒纵骄人能剩几?梦多怀旧已逾千。

上联是判断,重在信念,是实写;下联也是判断,重在感慨,是虚写。同是判断,有信念和感慨、实写与虚写之分。

何处不闻天德厚;此时真觉国情殊。

上联以空带时,偏虚,“天”没有实指;下联由时入空,偏实,“国情”有实指。

再来看几个景中情的例子:

流经雨助初成势;月着云围自放闲。

上联是动态的,眼前的,激越的,象征一种大气势;下联是静态的,心上的,含蓄的,表现一点小幽怀。

一记沉雷收宿雨;半江红树涨晴晖。

上联动态、声响、激烈;下联静态、色彩、冷静。异变之中,各有其象征意义,可以自己去推想。

垂杨欲雪宜诗日;小豆初花怯梦天。

上联预想:垂杨尚未着雪,恰是“宜诗”天气。虚中实,素雅。下联眼前:小豆已经开花,正当怯梦时期。实中虚,浓艳。

情中景的例子:

湖亭对酒谁为客?月窟寻诗梦作舟。

“湖亭对酒”,是现实,是溯史,是疑问;“月窟寻诗”,是虚拟,是游仙,是幻想。

呼酒自圆心上月;插花相笑鬓边春。

“呼酒”落于虚,“心上月”是自得;“插花”落于实,“鬓边春”是自慰。

一种心情人别后,百端奇幻夜分时。

“心上情”,捉摸不定,是虚写;“眼前景”,变幻迷离,是实描。

情景理结合的例子:

云非有意能生雨;水到无形始入流。

上联是想象,在高处,寓理,属于初级境界。这一点我们很多人能够做到。云变成雨,并非自己有意,但变成雨以后在客观上能滋润大地,就叫作“云非有意能生雨”。下联是观察,在低处,同样寓理,属于高级境界。什么是“无形”?这句话大家应该能够理解,比如水在瓶子里,它是瓶子的形;在缸里,则是缸的形;在壶里,则是壶的形……它自身本来没有形状,放在容器中,被限制出一个形状,只有离开限制,流入江河湖海,才能达到无形,才是真正“入流”。“水到无形始入流”,这是个非常高的境界。水在行进途中,如果遇到一座山,被挡住了,它绝对不会首先去冲垮这座山,而是展现包容,绕过去,所以才会出现蜿蜒曲折的江河。水是最伟大的,其对自然生物的乳活之恩无与伦比。

三、两分式

两分式的概念:两句一意,组合成篇。它有三种形式:

(1)以时间的推移构成两分;

(2)以空间位置的变化构成两分;

(3)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变化交错构成两分。

第一类:以时间的推移构成两分。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是两句一意,按时间推移:前面两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时间是去年,地点是“此门中”;后面两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时间是今年,地点则不变,还是“此门中”。景物依然,变的只是人。通过前后强烈的对比,失落的情绪也就不言而喻了。所谓“两句一意”,就是前面两句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后面两句则是另外一个意思,按时间推移,而地点不变。

第二类:以空间位置的变化构成两分。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两句是写“我”,地点在异乡;后两句是写兄弟,地点在家乡。写自己的思亲,却从对方的角度着笔,通过对家乡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推想,加重了异乡为客的“我”的思亲情绪中“倍”的分量。它的时间是不变的,都是九月九日,变的只是空间位置,这和上面的按时间推移有明显的差异。

第三类: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变化交错构成两分。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前两句的人物是“我”,地点在巴山,时间是现在;后两句的人物是“我”与“君”两个人,地点在家乡的西窗,时间则是未来。这首诗以结句倒扣全篇:今夜在巴山听雨的“我”,想念西窗的“君”,设想有一天“我”回到西窗,与你剪烛夜话,细说今夜的“我”对你的思念。时间由现在推移到将来,地点则由巴山推移到西窗。由时间和地点的交错变化构成了两分。

四、混合式

混合式是并列与递进二式的一种组合。它有五种形式,这个比较复杂一点,分别是:

(1)并列带转合递进;

(2)起承带并列递进;

(3)三拖一递进;

(4)一拖三递进;

(5)三夹一递进。

其一:并列带转合递进。相当于律诗的后半段。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两句是一句一意,每句都有一个独立的镜头,“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结构类似于前面讲过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画面却截然不同,令人一望而生苍凉肃杀之感。后两句是转合递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由一声“芦管”引动的普遍乡思之情,殊不可抑。曲折地反映了战事的艰难,从军的不易。

其二:起承带并列递进。它相当于律诗的前半段,两个单独的镜头放在诗的后面。例如秦观的《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前两句起承递进:因为“一夕轻雷落万丝”,才造成了“霁光浮瓦碧参差”。后两句并列:“有情芍药含春泪”是一个镜头,“无力蔷薇卧晓枝”是另一个镜头。这两个镜头,又分别是前面起承递进产生的效果。

其三:三拖一递进。请看戴复古的《淮村兵后》: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前三句各自成镜头:“小桃无主自开花”是一个,“烟草茫茫带晚鸦”又是一个,“几处败垣围故井”还是一个。三个分镜头,由一句“向来一一是人家”串起来,形成了一组支离破碎的“兵后田园图”。无主的小桃、茫茫的烟草、破败的墙垣……那些个地方,从前都是“人家”,如今都不是了!读诗至此,不觉心碎。

其四:一拖三递进。例如谢枋得(一说苏轼)的《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重重叠叠上瑶台”一句作总领,带动后面三个并列句。意即:“几度呼童扫不开”的,是“重重叠叠上瑶台”的那个花影;“刚被太阳收拾去”的,也是“重重叠叠上瑶台”的那个花影;“却教明月送将来”的,还是“重重叠叠上瑶台”的那个花影。后面三句,都是围绕“花影”来展开的。这种结构比较少见,谓之“一拖三递进”。

其五:三夹一递进。此式“递进句”夹在中间,既不领头,也不煞尾。例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我们可以看出,它有三个不同阶段的独立镜头:第一个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的阶段;第二个是“白雨跳珠乱入船”的阶段;最后一个是“望湖楼下水如天”的阶段。其中只有“卷地风来忽吹散”不是一个阶段,它是用来串联三个不同阶段的穿珠之线。这种三夹一递进的形式,是东坡首创。

五、回环式

回环式又叫“连珠体”,不常见。其特点是结构不依常格,回环重沓。方岳的《梅花十绝》是一个独例: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此作围绕着“梅”“雪”“诗”三个字回环重沓,别有意趣。我们谈诗,通常都强调不要重复字,但这里的“重复”叫作“重沓”,属于有意识的回环,不仅合律,而且抢眼,是非常巧妙的“连珠”。这是整首回环,还有半首回环的。例如卢梅坡的《梅花》:

梅雪争春未肯降,诗人搁笔费平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其中,“梅雪争春未肯降,诗人搁笔费平章”是一般的起承,而下面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以“梅”和“雪”来构成回环重沓的。这半首回环,同样相当于律诗的对仗,因此,我们将卢梅坡的这首诗看作“混合式”,也未尝不可。

前面我们讲过,并列式可以用作律诗中的对仗;回环式中的对偶,也有这个功能。请看拙作《癸未元宵前二日,友人约赴浙南看山,车中有作》:

喜赴清风约,携春过北江。

不知山态度,先与月商量。

月道亏将满,山应翠覆苍。

明朝逢卫八,杯酒尽吾狂。

首句点明关系:朋友是清风,我是赴约。次句“携春”扣住时令,“北江”扣住出发地。三、四句,因为是应友人之邀去看山,不知道山对我会是什么态度,所以先与月亮商量一下。月亮说“我很快就满了”,显然答非所问;月亮不说,对山的态度就只好猜了:山应该是翠色覆盖了苍色吧?一个是确定的:“月道亏将满”;一个是不确定的:“山应翠覆苍”。正是这一实一虚的“亏将满”“翠覆苍”,暗扣了“元宵前二日赴浙南看山”的关钮。中间四句,全是回环式流水,一气把看山前的全部心理状态写出来了。这种手法,古人的律诗对仗里没有,只在绝句里边有过,如前面说到的“有梅无雪不精神”。结尾借老杜《赠卫八处士》中“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的诗意,照应一下朋友,正好收篇。

这是应酬诗,但不是应付诗。它有极强的个性,限定了只能写“元宵前二日浙南看山”。中秋前二日也会“月道亏将满”,但不会出现“山应翠覆苍”,那个时候是“山应苍覆翠”了。在“元宵前二日”这个特定时间里,也只有江南的山会有“翠覆苍”的变化,换成东北的山,早着呢。每一个字都有它的独特用处,这就是所谓个性。

六、问答式

严格地说,问答式已经算不得是一种结构模式,而只是一种表述方式,因其在诗中常用,所以附带说一下。具体有:

(1)自问自答;

(2)我问你答;

(3)只问不答;

(4)只答不问。

自问自答,如朱熹的《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其中“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是自问。谁来回答?“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是作者自己来回答。这就是自问自答,它没有起承转合。

我问你答,有孟浩然的《问舟子》:

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

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

起首“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是作者向舟子发问;接下来“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两句是舟子的回答,意谓“我们最好在附近的湾头里休息一晚,等天明再走,因为前面的‘淮里’风浪很大”。

只问不答,可看王维的《杂诗》(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寒梅”到底著没著花,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因为诗中问到了家乡的梅花开没开,所要表达的思乡情感已经透露出来了。诗的重点不在梅花,所以不需要回答;如果回答了,反而会冲淡这种浓烈的乡情。这是只问不答的例子,诗非常美,非常有味道。它通过只身在外的诗人甚至留心到窗前梅花开未开的细节,小中见大,表达了游子的故乡情结。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也是一首不需要回答的诗,相信答案刘十九一定会用行动做出。古时候邀请客人,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用手机短信或者电话,而是要将请柬送到客人手里。这首诗,其实就是一张请柬。刘十九收到这首诗,肯定会如约;白居易懂得朋友的心,也不需要他的回答。

只答不问,莫过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是一首不常见的仄韵体五言绝句,描写的是寻访友人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片段。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避开了烦琐的细节描述,信手拈来在古松下和童子相遇时的一段话,稍加剪辑,便勾勒了一幅情景相生、极尽变化的水墨写意图。诗人没有正面言情。全诗二十个字,有十四个字被用来写童子的答话。这样安排,似乎有点喧宾夺主;然而,我们正是从童子那先是含糊(师采药去),继而明朗(只在此山中),最后茫然(云深不知处)的答话里,听到了诗人一句紧似一句的追问,体会到了他渴望见到隐者的迫切心情。此外,诗中的“松下”从眼前着笔,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方位;“云深”借童子说出,强调了不知隐者去向的原因。然而,松曰“下”,足见松之高古;云曰“深”,自明山之远大。这一实一虚之间,不正透露出了隐者居地古木葱茏、云霞缭绕的壮丽风光吗?诗人避实就虚,轻描淡写,不言情而情在其中,未写景而奇景自见,举重若轻地将读者引进了一个醉人的妙境,真不愧神来之笔!

以上所说,是绝句的六种基本形式;同时兼述了律诗中“对仗”的若干技术性问题。对这些“法门”,初学者可以照葫芦画瓢,高手也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同类推荐
  • 后甲子余墨

    后甲子余墨

    柳鸣九先生的随笔集包括怀人、忆旧以及与友人的书信往还等内容。《这位恩师是圣徒》《蓝调卞之琳》怀念外文所的两位前辈学人冯至和卞之琳,是本集颇见功力的华彩篇章。改革之初学术风气乍暖还寒,柳先生率先冲破思想禁锢的一部《萨特研究》既招来艳羡的目光,亦被守旧者列作“精神污染”的标本,横遭禁毁。卞之琳上承徐志摩的诗风,早年以一首《断章》蜚声宇内,他虽有一段游历红色根据地的过往,然而又中途退却,于是在社科院便属夹在李健吾、杨季康、罗大冈等学者与老干部之间的角色,颇为尴尬;但“贵族的血是蓝色的”,柳先生笔下的这位名流、雅士的确卓尔不群,在数十年风云变幻的学术生涯中显示出超然、洒脱的个性。
  • 云山之路

    云山之路

    作品讲述了崔云山当年在盐碱滩上养奶牛、养羊、养鸭的曲折历程。上世纪80年代末,他与人合办起了服装裁剪培训班,由最初的8个学员,一直发展到分校近十个、学员数以千计的宏大规模。最后又成功转型,开办了服装厂、服装公司。其间,崔云山上过当、受过骗,经历过合作者的分道扬镳等种种考验。但他与爱人周凤仙齐心合力,咬紧牙关,渡过了一个个人生难关,终于走进了人生的阳光地带。创业成功后,崔云山不忘初心,热心公益,多年中,捐出善款以百万计,颇受社会好评。
  • 富翁是这样打造的

    富翁是这样打造的

    这是一个跨国教育子女的传奇故事,这是值得让所有中国家长反思的成功教子个案。望子成龙的母亲沙拉,曾是一个地道的中国式妈妈,也希望孩子通过高考进入名校。可是,当她回到以色列后,坚决放弃做中国式妈妈,转而当起犹太母亲:儿子在家吃住,要交生活费;儿子大学毕业,让他去服兵役,以经受更艰苦的磨练!就是这样一种“冷酷”的母爱,却得到了儿女丰厚的回报,两个儿子都成了富翁。犹太人注重教育,我们注重文凭;犹太人注重智慧和生存能力,我们注重知识和考试成绩……此文肯定对您的教子思路有所启发。请勿错过!
  • 改变人生的一杯水

    改变人生的一杯水

    《改变人生的一杯水》精心选辑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故事精品,书中的故事,多为励志故事、真情故事、传闻逸事等。这些故事,情节生动,引人人胜,让大家在轻松阅读的同时,感受到读故事的快乐,并能从中体悟故事作品中人物乐观、向上的情感。这是一本励志、有趣的故事书籍,十分适合青少年朋友阅读。
  • 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研究

    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研究

    明朝崇祯年间和清朝顺冶年间,合称为“明清之际”。明清之际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重要的因革时期。《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研究》对明清之际小说作家进行了整体研究,考察了作家的生存状况和创作心态,考察了时代、地域、作家、作品诸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研究各种体裁各个时代文学创作与发展规律都具有比较普遍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热门推荐
  • 让你目瞪口呆的怪诞心理学

    让你目瞪口呆的怪诞心理学

    这里有生活中最常见却最不正常的心理问题;这里有围绕身边最多见却最荒诞的行为怪癖;这里揭秘不被人注意却普遍存在的人性的优点和弱点;这里介绍了千奇百怪、形形色色的各种心理学趣味现象与常识;这里为你指出了健康身心、平衡心态的多种实用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去梯言—让你目瞪口呆的怪诞心理学》基于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要,以生动贴切、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故事,加以科学条理性的分析,讲述了各种生活和工作中最常见的异常心理、怪诞行为现象、神秘莫测的心理学常识等。这些心理学知识都是从我们生活出发,从自身出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心理及随之产生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诞神奇,却有着深刻的形成根源。
  •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本书是刘志生的博士论文,也是他出版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该书以大量的东汉碑刻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把这些对象当作一个全封闭的系统,并制成ACCESS语词数据库,再对这个封闭性的语言材料的复音词采取通常所使用的专书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描写分析,其目的在于提示出东汉碑刻语料复音词的面貌、特徵、发展演变的情况和内容规律,借以考察东汉时期浒使用的部分复音词的使用情况,从而对整体把握处于汉语史重要阶段的东汉段的词汇系统的复音词内容规律乃至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资料和参考。
  • 少年维特之烦恼(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少年维特之烦恼(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跟任何人都能聊得来

    跟任何人都能聊得来

    《跟任何人都能聊得来》是一本交际口才指导书。它告诉我们,人的聊天技巧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可以在后天环境熏陶和有意识的培养下获得的。本书通过通俗易懂的事例和小故事,深入浅出地点透成功社交的小窍门,告诉你在不同场合下,与不同的人如何打交道、交朋友,让你轻松成为一个会说话、会聊天、会做人的社交达人。你想要改变命运吗?那就要学会改变自己!你想要改变自己吗?那就从读这本书开始吧!
  • 中国第一商帮

    中国第一商帮

    为什么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江人?为什么全国500强企业中,浙江企业总是位居前列?为什么每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浙商总是占据绝大多数?浙江商人作为商人的一个群体,不仅创造了许多财富,而且为全国商人提供了一套可学可操作的经商哲学。经商要学浙商,浙江商人最大的优势在于精神优势……
  • 死亡指标

    死亡指标

    南岭煤矿坐落在一条狭长的山沟里。在沟中间稍微宽广的地方,有一个规模不小的俱乐部。这些年,俱乐部像是一个红颜已尽的风尘女子,难得有人光顾。原来的售票处已经改作饭店,租了出去,过去的接待室也变成了医疗室,成为这里职工创收的资本。不过,今天的俱乐部可以说是光彩夺目,热闹非凡。凌空悬挂着一条条彩带,俱乐部的顶端飘扬着一面面彩旗,空中的大气球上拖着两条巨幅标语,上面分别写着:全矿上下总动员,安全生产一千天;质量标志达特级,新的一年把礼献。大门口,头戴红缨帽、身着武士装、手握鼓锤和铜钹的庞大的锣鼓队在那里严阵以待。
  • 纠缠

    纠缠

    对顾伊而言,和宋致远纠缠这么多年确实是她所愿。七年婚姻,交换属于她的一切,却最终伤了心,即便如此,这场交易她觉得还是值了。可哪知当她要抽身时,这男人又卷土重来,势必和她斗得你死我活。万物相生相克,他们两人也终究抵不过宿命吧。
  • 妃常狂野

    妃常狂野

    她,二十一世纪最顶尖的冷血女杀手,一次误会杀死自己的挚爱含恨自尽。他,傲视群雄威震天下。一场轮回她成了他的王妃。“本王要你生你便生要你死你便死,你的全部都是本王的?”他的狠绝深深扎进她的心里,而冷血狂傲的她却甘愿为了他付出一切:“你的心愿我帮你,哪怕是万劫不复我也心甘情愿。”乱世狼烟,喋血对峙,他便是她的一切,天下谁主沉浮!修罗地狱之中谁能救赎谁,谁能降服谁。??????
  • 深爱之公子谋妻

    深爱之公子谋妻

    见识了各种相亲奇男的28岁剩女,姜瑜终于决定反抗老妈,离家坐上飞往M国的飞机,岂料老天也看她不顺眼,她在飞机上炸了个粉身碎骨。已经做好死去的心理准备的她,发现自己重生在一间产房。她不是那个要出生的孩子,她是那个要生孩子的产妇!经过地震里生孩子惊心动魄的一幕,她发现那些护士医生竟然是要对自己和孩子不利的!那怎么行,她带着孩子拼命逃走了,幸好遇到好心人热心搭救。而她的人生,也由此开始转变。冯家,在A市的地位无与伦比,冯家公子,凌厉的手段,沉稳的性格,在A市无人不知。就是在这个城市,两个人的碰撞刚刚开始,缘分的丝线已经悄然交织。片段:一低沉的男声在电梯里面回响:“你怎样?”她急于开口,又急于呼吸,一不小心就开始呛咳起来,脸回答男人话语的力气都快没有了。知道这样对她不管用,他一手抱住她,一手扣住她的后脑勺,整个人低下来就覆上姜瑜的唇。二她站在云月居的门口,他从越野车上下来。他拿了她的手机记下她的号码,她还是呆愣。三冯天成的眼睛里面暗芒一闪,对姜瑜伸出手:“你好小瑜。”姜瑜握住他的手道:“冯哥哥,你好。”四冯天成抱着小家伙不动,微微挑眉道:“怎么,用完了我就想马上丢掉?”姜瑜的脸刷的划下三道黑线。
  • 万界魔音

    万界魔音

    新书《都市魔王奶爸》,《魔法科技大洪流》已经连载,希望各位看官支持!更新一下短视频软件,发现短视频不一样了,那些发短视频的竟然变成了各个世界的主角,于是我跟着萧炎学斗气,跟着鸣人学忍术,跟着叶音竹学琴系魔法,跟着路飞学习霸气……然后傲笑都市……做个腹黑的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