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09300000004

第4章 绝句法浅说

——兼谈律诗中的对仗

在中国的古体诗词里面,绝句是最简短的,只有四句,学起来相对容易上手。但是,简短不等于简单,它的结构形式变化极其丰富,人们常说的“起承转合”,只是绝句形式的一种。只有了解、掌握了各种变化,才能在创作实践中得心应手,写出好的作品来。

绝句虽然只有四句,但在结构形式上还是比较复杂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递进式、并列式、两分式、混合式、回环式、问答式。有些是常用的,有些不常用。下面让我们逐一来进行分析。

一、递进式

递进式的概念:一句一接,层层递进,一气贯通,整首一意。它有三种递法:

(1)直递;

(2)转递;

(3)跳递。

先看“直递”。“直递”的特点是一气贯下,不作转折。我们来看一首非常熟悉的诗,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的特点就是一句接一句,直递到底。

第一句“打起黄莺儿”,按照围棋的术语说是步无理手。“黄莺儿”没招你惹你,“打起”它干什么?开篇设个疑问,故意不交代清楚,而是直接递到第二句,逼着你往下看;“莫教枝上啼”,次句一出来,“打起”的因由似乎有所交代,原来是不让它在树上叫。这就有了更大的疑问:黄莺儿的叫声非常清亮、美妙,你不去欣赏反而横加干涉,岂不是大煞风景?

第二个疑问要用第三句来解答,“啼时惊妾梦”,原来是黄莺的叫声把女主人公的梦惊醒了。这还是无理手,还有疑问。因为梦被惊醒也没什么大不了,仍不足以成为“打起”的理由。“不得到辽西”,直到最后一棒递出来,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女主人公的丈夫远在辽西从军,两地分居,见不上面,好不容易做了个梦,梦中的她正要到辽西去和丈夫相会,半道上却被黄莺惊醒了!

最后一棒递出来,顿使前面所有的无理手都成了妙手。这就是直递。一句接一句,一环扣一环,直到最后才把幕揭开。通过一环一环的设置,一步一步的铺开,一张门一张门的打开,层层剥笋,最后真相大白,使我们看清了女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理解了她心灵深处的无限委屈。这样,之前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等种种行为、抱怨,就都自然成章,无理而妙了。试想:一个连做梦与丈夫相会的权利都被剥夺了的年轻女性,还有什么“无理”行为不能被我们理解?

第二种是“转递”。顾名思义,“转递”就是中途转个弯,然后朝前递进。传统的“起承转合式”就属于转递。请看王维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大家也非常熟悉,用的就是传统起承转合式。

首句“红豆生南国”是以物(红豆)起,次句“春来发几枝”是以物承,告诉你“春来”所发的就是红豆。一句起,一句承,很明显。第三句“愿君多采撷”则是转,笔端的重心由物(红豆)转到了人(君)。而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又合到物上。“此物”非他,就是红豆。这首诗结构清晰,先以物起,再以物承,中途转到人,然后再次合到物,读起来一气流转,浑然天成。起承转合式是绝句的正格,一般诗人写绝句多会采用它。

还有一种比较奇特的形式叫“跳递”。“跳递”实际上是递进式的一种变体,它打破了起承转合的一般规律,不完全按规矩出牌。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从结构上看,此诗第一句“钓罢归来不系船”之后,第二句没有承接“船”,而是直接就跳到了主题“眠”上;到了转合处也就是三、四句,才连出两笔,总体承起来。先抑后扬,非常具有戏剧性。

这首诗旨在突出一个“眠”字,“江村月落”,其睡何宜,其睡何香!至于罢钓归来有没有收获,诗中没有提,也没必要提。天大的事也大不过老子睡觉,就是这个意思。好诗不是包罗万象的,它的重点是写人的自由潇洒;所以罢钓归来之后有没有收获不重要,重要的是安生睡觉。如果有人问,夜来风大,把船吹走怎么办?不要紧,“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嘛。这一回答,将主人公洒脱的形象,描摹得淋漓尽致。

最后两句还含有非常深刻的象征意义,可以引申出信心和信念来。比如一对坚贞相爱的人,偶尔吵了嘴,女的一气出走了,男的不会太担心,“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她跑不远,即便回了娘家,过几天也会回来。当然,这只是个比方,真要有这事,男方还是应该到丈母娘家去接一接,爱情的堤坝,总得不断加固才是。还有我们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小时候都挨过打,有时候大人一打,小孩就跑了,父母不会像现在一样四处去找。为什么?“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吃晚饭的时候肚子一饿自然回来了。有了这些象征义或引申义在里面,此诗就不仅仅是写主人公的洒脱了,后面两句几乎成了哲理名言。

二、并列式

不像递进式的一句一接,并列式是一句一意,每一句都有完整的意思,各句相互独立,形断而气贯,并生出一种情绪。它的形式相当于律诗中间的两联对仗。这一式特别注重“异变”。所谓“异变”,就是“立异”与“求变”,强调距离美、差异美。“异变”理论是我提出来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洗牌异变与合并同类项》,就是专门讲诗的异变。先来看一个熟悉的例子,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小学课本里有,人人耳熟能详。可是即便大家都读过了,每一句的意思都懂了,里面的“异变”也不一定都吃得透。所谓“异变”,就是看它的变化,亦即句与句之间那些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内涵与外延。

大家都能看出来,这四句诗是四幅画面;我们要探讨的是:这四幅画面有何“异”处。

第一个“异”,是它们的季节不一样:“两个黄鹂鸣翠柳”,春光明媚、草长莺飞,是一幅春光图。“一行白鹭上青天”则是秋天的画面,白鹭是候鸟,秋天来了,成群结队往南迁徙;这在广东,我们可能看不出来,但在湖南以北,则是常见现象。“窗含西岭千秋雪”,这个是冬天。或许有人会说,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不是冬天,他在浣花溪畔的草堂,能够看到远处山峰上的雪终年不化。但这没有关系,因为冰雪是严寒的象征,最有资格代表冬天,所以不管杜甫是不是冬天写的,但从直观直感上,可以认定这是一幅冬天的画。最后一幅“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画面属于什么季节呢?夏天。为什么?这时候就需要结合其他诗句来考虑了。首先是“门”,有门就有人家;其次,门口有柳荫,凉快。船经过柳荫,在住户门口“泊”下来,说明天气很炎热,欲借门口柳荫小憩;抑或船上的人饿了,有停下来向主人请求补给的意思。这句诗最紧要的是一个“泊”字,可以容我们发挥想象;如果换成“门过东吴万里船”,那就擦不着夏天的边了。这是第一个“异”,季节不同。

第二个“异”是方位不同。“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确定;“一行白鹭上青天”,朝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东西相向。

第三个“异”是远近不同。“两个黄鹂鸣翠柳”,近;“一行白鹭上青天”,远;“窗含西岭千秋雪”,更远,俗云“望山跑死马”;最后的“门泊东吴万里船”又将镜头拉到眼前。所以从距离上看,这几幅画面是由“近——远——更远——最近”几个镜头组成。

第四个“异”是色彩不同。由距离的异,又连带出色彩浓淡的异。“两个黄鹂鸣翠柳”,通过“黄”“翠”交织,可见春光明媚,色彩浓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白”和“青”,则显示出素雅、淡净;“窗含西岭千秋雪”,纯白,可谓一尘不染;“门泊东吴万里船”,色彩和季节一样要发挥综合想象:门口有柳荫,有船,有水……可以推断出其色调的斑驳陆离。颜色上的浓淡冷暖变化,与距离上的远近高低恰成对应;由此又能带出画面的清晰与模糊程度来,种种关联,极尽想象,不一而足。

画面视角的不同,可算第五个“异”。“两个黄鹂鸣翠柳”,平视;“一行白鹭上青天”,仰视;“窗含西岭千秋雪”,平视;“门泊东吴万里船”,俯视。镜头角度不一样,于微细处也见“异”。

最重要的是第六个“异”:动静关系不一样。四幅画里有两幅是动态的,有两幅是静态的。前面春、秋两幅是动态的,“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而后面冬、夏两幅是静态的,“窗含”“门泊”。这个比较容易明白。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动态与动态之间,静态与静态之间还有更深层次的“异”。哪位能看出来“异”在何处?第一句诗表示动态的词是“鸣”,第二句则是“上”,对吧?“鸣”是通过听觉来感知的,“上”则要通过视觉来认知。这里大家已经发现不同了。这一发现到位了吗?没有。如果我们只用“视觉”和“听觉”的差异来理解杜甫这两句诗的话,就还没有进入最后一个殿堂。没错,“两个黄鹂鸣翠柳”靠的是耳朵听,“一行白鹭上青天”用的是眼睛看;假使我在诗里换上两样物事,改成“两只乌鸦啼墨柳,一群麻雀上蓝天”,依旧满足视觉和听觉的条件,大家看还有没有美感?显然没有了。所以,同是视觉和听觉,我们还要看施事者是什么。“鸣翠柳”的是黄鹂,黄鹂的叫声非常美妙,有音乐感;“上青天”的是白鹭,与鹤类同,会翩翩起舞。因此,我们可以把“黄鹂”句理解为带有音乐的动态;“白鹭”句理解为含有舞蹈的动态;画面中有音乐动感和舞蹈动感之分,这个内涵,乌鸦麻雀不具备。下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同是静态,静态与静态也有不同。千秋雪“含”于窗外,是时间的相对静止;万里船“泊”于门前,是空间的相对缩小。同为静态,因时空交错使用而各有“异”趣。

以上为此诗的主要“异变”所在。如往细里看,还可以找出一些不同来。如画框不同:“窗含”是斗方或横幅;“门泊”是竖幅或团扇(月亮门)。画种不同:第一幅水彩;第二幅国画;第三幅油画;第四幅套色水印木刻。后一类不同,或非老杜本意;但“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异”想一下,对创作自有好处。我们今天写诗,不妨多往“异”处想,要能悟出同中的异,用出同中的异,就会成为高手。要调动五官去感受外界的事物,不能只用一个器官。远近、高低、大小、浅深、虚实、早迟、厚薄、炎凉、浓淡等,是“时空”中客观存在的“异”数,我们的目光与思维,永远不要停留在一时一地一物上。能注意这些变化,写出来的诗就会更丰富。

上面所讲的是并列式例子,每句都是一幅单独的画面,相互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相互映衬,在“异变”中形成整体的和谐。前面讲了,并列式相当于律诗中间的两联对仗,其关键是“异变”。掌握这一式,对写好律诗大有帮助。异则深,变则阔。此理似易而实难,说得出,不一定做得到。我们可以从写对子开始来训练自己。下面是我在写作实践当中运用“异变”理论的一些例子,晾出来和大家做个交流。

长松挂壁云千朵;小艇横波月半环。

上联描摹,动中含静,仰视;下联比喻,静中含动,俯视。

乱飞残影云过塔;浅贮清光月在壶。

上联写乱云飞过白塔,夸张,放大,画面呈动态;下联写月亮落入酒壶,也是夸张,但不是放大,而是缩小,画面呈静态。同中有异,用同一手段写两个不同状态。这是写景的例子。言情句一样可以异变:

世界已成新格局;汉家真有好河山。

上联写外部,属空间范畴,是横览,表现出一种紧迫感;下联写内部,用“汉家”二字,含时间上溯之意,有沧桑感。

寒纵骄人能剩几?梦多怀旧已逾千。

上联是判断,重在信念,是实写;下联也是判断,重在感慨,是虚写。同是判断,有信念和感慨、实写与虚写之分。

何处不闻天德厚;此时真觉国情殊。

上联以空带时,偏虚,“天”没有实指;下联由时入空,偏实,“国情”有实指。

再来看几个景中情的例子:

流经雨助初成势;月着云围自放闲。

上联是动态的,眼前的,激越的,象征一种大气势;下联是静态的,心上的,含蓄的,表现一点小幽怀。

一记沉雷收宿雨;半江红树涨晴晖。

上联动态、声响、激烈;下联静态、色彩、冷静。异变之中,各有其象征意义,可以自己去推想。

垂杨欲雪宜诗日;小豆初花怯梦天。

上联预想:垂杨尚未着雪,恰是“宜诗”天气。虚中实,素雅。下联眼前:小豆已经开花,正当怯梦时期。实中虚,浓艳。

情中景的例子:

湖亭对酒谁为客?月窟寻诗梦作舟。

“湖亭对酒”,是现实,是溯史,是疑问;“月窟寻诗”,是虚拟,是游仙,是幻想。

呼酒自圆心上月;插花相笑鬓边春。

“呼酒”落于虚,“心上月”是自得;“插花”落于实,“鬓边春”是自慰。

一种心情人别后,百端奇幻夜分时。

“心上情”,捉摸不定,是虚写;“眼前景”,变幻迷离,是实描。

情景理结合的例子:

云非有意能生雨;水到无形始入流。

上联是想象,在高处,寓理,属于初级境界。这一点我们很多人能够做到。云变成雨,并非自己有意,但变成雨以后在客观上能滋润大地,就叫作“云非有意能生雨”。下联是观察,在低处,同样寓理,属于高级境界。什么是“无形”?这句话大家应该能够理解,比如水在瓶子里,它是瓶子的形;在缸里,则是缸的形;在壶里,则是壶的形……它自身本来没有形状,放在容器中,被限制出一个形状,只有离开限制,流入江河湖海,才能达到无形,才是真正“入流”。“水到无形始入流”,这是个非常高的境界。水在行进途中,如果遇到一座山,被挡住了,它绝对不会首先去冲垮这座山,而是展现包容,绕过去,所以才会出现蜿蜒曲折的江河。水是最伟大的,其对自然生物的乳活之恩无与伦比。

三、两分式

两分式的概念:两句一意,组合成篇。它有三种形式:

(1)以时间的推移构成两分;

(2)以空间位置的变化构成两分;

(3)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变化交错构成两分。

第一类:以时间的推移构成两分。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是两句一意,按时间推移:前面两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时间是去年,地点是“此门中”;后面两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时间是今年,地点则不变,还是“此门中”。景物依然,变的只是人。通过前后强烈的对比,失落的情绪也就不言而喻了。所谓“两句一意”,就是前面两句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后面两句则是另外一个意思,按时间推移,而地点不变。

第二类:以空间位置的变化构成两分。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两句是写“我”,地点在异乡;后两句是写兄弟,地点在家乡。写自己的思亲,却从对方的角度着笔,通过对家乡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推想,加重了异乡为客的“我”的思亲情绪中“倍”的分量。它的时间是不变的,都是九月九日,变的只是空间位置,这和上面的按时间推移有明显的差异。

第三类: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变化交错构成两分。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前两句的人物是“我”,地点在巴山,时间是现在;后两句的人物是“我”与“君”两个人,地点在家乡的西窗,时间则是未来。这首诗以结句倒扣全篇:今夜在巴山听雨的“我”,想念西窗的“君”,设想有一天“我”回到西窗,与你剪烛夜话,细说今夜的“我”对你的思念。时间由现在推移到将来,地点则由巴山推移到西窗。由时间和地点的交错变化构成了两分。

四、混合式

混合式是并列与递进二式的一种组合。它有五种形式,这个比较复杂一点,分别是:

(1)并列带转合递进;

(2)起承带并列递进;

(3)三拖一递进;

(4)一拖三递进;

(5)三夹一递进。

其一:并列带转合递进。相当于律诗的后半段。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两句是一句一意,每句都有一个独立的镜头,“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结构类似于前面讲过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画面却截然不同,令人一望而生苍凉肃杀之感。后两句是转合递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由一声“芦管”引动的普遍乡思之情,殊不可抑。曲折地反映了战事的艰难,从军的不易。

其二:起承带并列递进。它相当于律诗的前半段,两个单独的镜头放在诗的后面。例如秦观的《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前两句起承递进:因为“一夕轻雷落万丝”,才造成了“霁光浮瓦碧参差”。后两句并列:“有情芍药含春泪”是一个镜头,“无力蔷薇卧晓枝”是另一个镜头。这两个镜头,又分别是前面起承递进产生的效果。

其三:三拖一递进。请看戴复古的《淮村兵后》: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前三句各自成镜头:“小桃无主自开花”是一个,“烟草茫茫带晚鸦”又是一个,“几处败垣围故井”还是一个。三个分镜头,由一句“向来一一是人家”串起来,形成了一组支离破碎的“兵后田园图”。无主的小桃、茫茫的烟草、破败的墙垣……那些个地方,从前都是“人家”,如今都不是了!读诗至此,不觉心碎。

其四:一拖三递进。例如谢枋得(一说苏轼)的《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重重叠叠上瑶台”一句作总领,带动后面三个并列句。意即:“几度呼童扫不开”的,是“重重叠叠上瑶台”的那个花影;“刚被太阳收拾去”的,也是“重重叠叠上瑶台”的那个花影;“却教明月送将来”的,还是“重重叠叠上瑶台”的那个花影。后面三句,都是围绕“花影”来展开的。这种结构比较少见,谓之“一拖三递进”。

其五:三夹一递进。此式“递进句”夹在中间,既不领头,也不煞尾。例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我们可以看出,它有三个不同阶段的独立镜头:第一个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的阶段;第二个是“白雨跳珠乱入船”的阶段;最后一个是“望湖楼下水如天”的阶段。其中只有“卷地风来忽吹散”不是一个阶段,它是用来串联三个不同阶段的穿珠之线。这种三夹一递进的形式,是东坡首创。

五、回环式

回环式又叫“连珠体”,不常见。其特点是结构不依常格,回环重沓。方岳的《梅花十绝》是一个独例: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此作围绕着“梅”“雪”“诗”三个字回环重沓,别有意趣。我们谈诗,通常都强调不要重复字,但这里的“重复”叫作“重沓”,属于有意识的回环,不仅合律,而且抢眼,是非常巧妙的“连珠”。这是整首回环,还有半首回环的。例如卢梅坡的《梅花》:

梅雪争春未肯降,诗人搁笔费平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其中,“梅雪争春未肯降,诗人搁笔费平章”是一般的起承,而下面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以“梅”和“雪”来构成回环重沓的。这半首回环,同样相当于律诗的对仗,因此,我们将卢梅坡的这首诗看作“混合式”,也未尝不可。

前面我们讲过,并列式可以用作律诗中的对仗;回环式中的对偶,也有这个功能。请看拙作《癸未元宵前二日,友人约赴浙南看山,车中有作》:

喜赴清风约,携春过北江。

不知山态度,先与月商量。

月道亏将满,山应翠覆苍。

明朝逢卫八,杯酒尽吾狂。

首句点明关系:朋友是清风,我是赴约。次句“携春”扣住时令,“北江”扣住出发地。三、四句,因为是应友人之邀去看山,不知道山对我会是什么态度,所以先与月亮商量一下。月亮说“我很快就满了”,显然答非所问;月亮不说,对山的态度就只好猜了:山应该是翠色覆盖了苍色吧?一个是确定的:“月道亏将满”;一个是不确定的:“山应翠覆苍”。正是这一实一虚的“亏将满”“翠覆苍”,暗扣了“元宵前二日赴浙南看山”的关钮。中间四句,全是回环式流水,一气把看山前的全部心理状态写出来了。这种手法,古人的律诗对仗里没有,只在绝句里边有过,如前面说到的“有梅无雪不精神”。结尾借老杜《赠卫八处士》中“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的诗意,照应一下朋友,正好收篇。

这是应酬诗,但不是应付诗。它有极强的个性,限定了只能写“元宵前二日浙南看山”。中秋前二日也会“月道亏将满”,但不会出现“山应翠覆苍”,那个时候是“山应苍覆翠”了。在“元宵前二日”这个特定时间里,也只有江南的山会有“翠覆苍”的变化,换成东北的山,早着呢。每一个字都有它的独特用处,这就是所谓个性。

六、问答式

严格地说,问答式已经算不得是一种结构模式,而只是一种表述方式,因其在诗中常用,所以附带说一下。具体有:

(1)自问自答;

(2)我问你答;

(3)只问不答;

(4)只答不问。

自问自答,如朱熹的《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其中“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是自问。谁来回答?“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是作者自己来回答。这就是自问自答,它没有起承转合。

我问你答,有孟浩然的《问舟子》:

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

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

起首“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是作者向舟子发问;接下来“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两句是舟子的回答,意谓“我们最好在附近的湾头里休息一晚,等天明再走,因为前面的‘淮里’风浪很大”。

只问不答,可看王维的《杂诗》(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寒梅”到底著没著花,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因为诗中问到了家乡的梅花开没开,所要表达的思乡情感已经透露出来了。诗的重点不在梅花,所以不需要回答;如果回答了,反而会冲淡这种浓烈的乡情。这是只问不答的例子,诗非常美,非常有味道。它通过只身在外的诗人甚至留心到窗前梅花开未开的细节,小中见大,表达了游子的故乡情结。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也是一首不需要回答的诗,相信答案刘十九一定会用行动做出。古时候邀请客人,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用手机短信或者电话,而是要将请柬送到客人手里。这首诗,其实就是一张请柬。刘十九收到这首诗,肯定会如约;白居易懂得朋友的心,也不需要他的回答。

只答不问,莫过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是一首不常见的仄韵体五言绝句,描写的是寻访友人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片段。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避开了烦琐的细节描述,信手拈来在古松下和童子相遇时的一段话,稍加剪辑,便勾勒了一幅情景相生、极尽变化的水墨写意图。诗人没有正面言情。全诗二十个字,有十四个字被用来写童子的答话。这样安排,似乎有点喧宾夺主;然而,我们正是从童子那先是含糊(师采药去),继而明朗(只在此山中),最后茫然(云深不知处)的答话里,听到了诗人一句紧似一句的追问,体会到了他渴望见到隐者的迫切心情。此外,诗中的“松下”从眼前着笔,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方位;“云深”借童子说出,强调了不知隐者去向的原因。然而,松曰“下”,足见松之高古;云曰“深”,自明山之远大。这一实一虚之间,不正透露出了隐者居地古木葱茏、云霞缭绕的壮丽风光吗?诗人避实就虚,轻描淡写,不言情而情在其中,未写景而奇景自见,举重若轻地将读者引进了一个醉人的妙境,真不愧神来之笔!

以上所说,是绝句的六种基本形式;同时兼述了律诗中“对仗”的若干技术性问题。对这些“法门”,初学者可以照葫芦画瓢,高手也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同类推荐
  • 深庭晚照(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深庭晚照(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浪漫星云(中国当代诗歌札记)

    浪漫星云(中国当代诗歌札记)

    当代诗歌是在表现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的直接号召下诞生和发展的。诗歌寻求自己的直接领地,那就是人们的感情世界。在新的时代里,诗歌表现新的感情,而且实践着新的抒发感情的方式。
  • 月夜孤舟:庐隐作品精选

    月夜孤舟:庐隐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泉水

    泉水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太虚伪了,太爱面子了,说做不一致,没有不知道的事情,很会在人面前自吹自擂出风头,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吹唬的都快要飘起来了。有时候脸很大,不知道是胖的还是吹气憋的。
  • 恩兄义弟

    恩兄义弟

    2008年农历正月十一,春节的年味正浓,可浙江宁波王龙集团总裁王国军,却挟裹着南方冰雪的寒气,隐忍着无限悲痛,决绝地奔赴黑龙江七台河桃山煤矿,心急火燎地去祭奠已故十七年的亲人。王国军的感恩行动,像一束腾空升起的璀璨礼花,给冰封的龙江大地带来了一片喧闹春意。
热门推荐
  • 引导小学生思考的哲理故事

    引导小学生思考的哲理故事

    本书中所收录的哲理低故事,能使你在轻松阅读中得到启迪,使你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能使你的意志更加坚强,它们是你迷失的灯塔,失败时的守护神,也是你春风得意时的镇静剂。
  • 白派阴阳先生

    白派阴阳先生

    先生一词常常出现于葬礼之中,人们如要是家里出了人命,或者非自然死时,往往都会求那些先生,来为死者祈祷安葬。保佑子孙满堂,世代荣华富贵。但是当今社会里,这些被称之为先生的白派先生可是越来越少,相反。这些骗钱从不手软,吃别人的从不嘴软的黑派先生可是越来越多。可偏偏让我这到了八辈子霉的骚年无意中成为了一个白派先生,真是命运弄人啊!
  • 或许我已爱上你

    或许我已爱上你

    老公找了小三,要让我净身出户。本来我只是为了多赢一点财产,才去跟踪云盛钧。却没想到,事后不光财产没得到,还为自己捅了一大串麻烦。“既然你惹到我,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他压在我身上,狠狠的扎进我的脖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霸天战神

    霸天战神

    两百年后,他是一代至尊,穿越重生到两百年前,却是一个剧毒之身,且看一代至尊如何从一个剧毒之身的废物重新崛起。
  • 从仙侠世界归来

    从仙侠世界归来

    五年前,萧凡突然神秘失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没人知道他其实是去了一个广袤无边,仙神林立,妖魔横行的仙侠世界。五年后,萧凡已经在那个仙侠世界度过了漫长的五千年,带着一身神秘莫测,通天动地的能力,他又重新回来了。普通群号:487012108,欢迎加入。
  • 彩信里的艳照

    彩信里的艳照

    酷暑接着酷暑,燥热的高温让人无处躲藏。立秋时节,市委考核组要来局里考核干部。消息一传出,是是非非便从这一刻,随着一拨高过一拨的热浪,相继登场了。不知何故,考核组来之前这个关键时刻,局长竟安排王智和钱广利去县里搞调研。王智是审计部部长,局里的后备干部,在这个时候下基层,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件好事。钱广利是审计部一般科员。前年,也是立秋刚过,局里向市委组织部上报了两个后备干部名额:一个是王智,三十五岁;另一个叫陈鸣,财务部部长,三十七岁。虽说两人都是局里的骨干和后备干部,但就群众基础而言,王智比陈鸣口碑更好,大家总说王智为人实诚可靠,陈鸣脑子太活,让人感觉不靠谱。
  • 让学生遵纪守法的故事

    让学生遵纪守法的故事

    本书精选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意蕴深妙,语言简练,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贴近生活,融入社会。
  • 慈禧统治下的中国

    慈禧统治下的中国

    《慈禧统治下的中国》是英国人约翰·奥特维·布兰德和艾特豪德·拜克豪斯合写的慈禧传记。布兰德是当时的《泰晤士报》记者,而拜克豪斯出生于英国一个金融世家。由于两人长期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与上层人物多有接触,并阅读过部分“宫廷秘档”和私人信札,因此书中对官场生活乃至“宫闱内幕”,都有着比较详尽的记述。
  • 咏史诗·鸿沟

    咏史诗·鸿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邪妃来袭,帝君的蛮妻

    邪妃来袭,帝君的蛮妻

    他是南天国尊贵的天王,冷酷无情、心狠手辣——她是异世的一缕幽魂,意外穿越,古怪精灵、深藏不露——一旨圣谕,她成了他的王妃,一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王妃。嫁人而已,喜事来着,嫁就嫁吧,没什么大不了,就当是换个环境生活,她倒要看看这个天王是什么妖魔鬼怪,被世间传得那么恐怖?惹得起就惹,惹不起就躲,就这么愉快的决定。新婚之夜,雷雨交加,她被一头白丝的魔鬼丢进地下密窟,惊魂之事连连不断,可谓是九死一生。然密窟的尽头却非地狱,而是——“我还活着,简直是奇迹中的奇迹啊!”她刚从炼狱之地出来,惊魂未定,感慨万千。“你还活着,没死不疯?”看到她活着,他比她还要惊讶。她竟然从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之中走了出来,这才是奇迹。****情节一****天气炎热,云起舞撩起衣袖,躺在太妃椅上吃着放在冰块里的葡萄,好不享受,突然一条毛毯从天而降,将她严严实实盖住。“南寻风,你有病啊!”“有。”“神经病吗?”“独占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