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舒新城的很多文章,都经过了长时间大量的考察,因此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舒新城先生写本文时的背景,是职业教育盛行的时期,各种有关职业教育的鼓吹和运动此起彼伏,舒新城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以更为客观的论述及系统的考察,指出当时职业教育的弊端。
一
近来国内的教育家受了美国教育各方面的影响,有大部分人注意于提倡职业教育;上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言论鼓吹之外,并在东大附中、江苏一中等中学校为实际的职业指导运动。他们这种热忱,我们除钦服之外,当然没有话说。可是热忱是热忱,由这热忱所发出的运动,实际上对于中学生是否有裨益,还是一个尚待研究的问题。所以我敢在此中学职业指导呼声最高的时候,说几句不入耳的诤言,或者也许为明达的教育家所乐闻!
我不反对中学的职业指导,更不反对职业教育社的职业指导运动。在今日的中国,无职业的盗匪充塞四郊,日事劫掠,闹得民不聊生,固然非提倡职业教育不可;即一般中学生于毕业以后无法升学,退为游民,亦非切实提倡职业教育不可;而且在某时期,我自己也曾在某某中等学校,实行提倡过职业指导。然而从我个人的经验与近年来考察其他实施职业指导所得的结果看来,实不能不使我怀疑于中学职业指导之效率如何,更牵及我反省到这种职业指导的方法是否适用。此一问题积蓄于我心者数年于兹,总未得适当的解决;今年泛游江、浙、皖、湘,考察中学教育,更注意于此,曾随时与中学教职员及学生为个人或公开关于此问题的谈话。所得的印象大概如下:
属于教职员方面者:
(一)不易知道学生对于职业兴趣之所在;
(二)学生不感职业之重要;
(三)设法调查学生个性以后,无适当之职业可以满足其需要;
(四)社会上各职业界不相信中学生,学生中有愿就职者,常无适当的位置安插他;
(五)职业界偶用学生,学生又常以嫌其劳苦或薪资过薄不愿就,或就而不能久于其事;
(六)中学校对于学生毕业以后之出路既无法负责,只得听学生自由生活!除一部分升学——据中华教育改进社之统计,中等学生之升学量只百分之十九上下——及作小学教师外,余则多流为无业流民——详见《中学生的将来》。
(七)因社会与学生对于职业无确切之要求,即在学校实施职业指导,亦不过多添一种抽象的课程而已,实际还是没有多大效益。
属于学生方面者:
(一)入中学原以升学为目的,在学校除预备升学科目——国文、英文、数学等——并不注意于职业课程,且亦无于毕业后谋职业的志愿;
(二)因家境或他种关系,毕业后预备入职业界,但学校并无真正可以谋生的职业课程,更无职业的训练,即要谋职业,亦无适当的能力足以达其目的;
(三)现在社会上各种职业对于职员的待遇既薄,责难又周,中学毕业生加入其间,生活习惯既不相合,收入亦不足以维持生活;且中学生为社会中坚人物,更不屑小就,所以与其就小事自卑身份,不如赋闲;
(四)实在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就职谋生,但以志不在此,只得过且过,静待机会,结果总难久于其事;
(五)中学生在乡间原为特殊的人物,为保存体面计,应当在外作官、干大事,最小亦当在地方上作绅士;
(六)职业指导科目不过是一种关于职业的常识,实际上并不能解决问题。
以上各种言论是我在各处常听过的,一般中学教育者深知这样办中学,结果不知将“伊于胡底”,中学生也深知道这样在中学求学,前途正是长夜漫漫,但大家都想不出解决的方法。所谓职业指导,也有许多学校实施过,许多学生亲聆过,然而结果还是无大效益。果真职业指导无用吗?不是。我常把职业指导比英文文法,职业比英文生字;倘若学英文的人认不得几千个生字,教师天天教他学什么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怎样用法,学来学去,还是一套空架子,还没有适当的字句发表意思。中国中学现在的职业指导正如未认生字专学文法而妄想作文一样,走不通又何足怪!
从上面所述的情形看来,我们知道职业指导在现在的中学校无何种效益,不是职业指导不适于中国中学,乃是(一)中国社会上的职业不发达,或者可以说中国社会上的职业不是欧美各国的职业,美国那种偏于工商的分类指导方法在中国中学不能充分利用;(二)中学生目的不在谋职业,技能不足谋职业;(三)学校不能得社会的信仰,间有能在职业界服务的学生,亦不能加入职业界。第一与第三两种原因,是属于教育制度方面的问题,即中国是否应完全采用欧美强国的学校制度的问题;第二种原因属于学生态度问题,即中学校学生应训练对于职业具何种态度的问题。简单说,中学校施行职业指导,应先注意于:
甲、学校制度问题;
乙、学生态度问题。
二
中国的中学校何以不能得社会信仰?在许多复杂的原因之中,学校制度不适于中国国情当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学校制度,无论从前模仿日本,现在模仿美国,乃至于将来模仿英法各国,都不能适合国情。因为世界各文明国现行的教育制度,是工商业社会的产物。一切组织都有几分工场化——如班级制大批的制造学生——师生间的关系也有几分商品化——如教师受学校之聘发卖知识,学生对学校出一定的代价买知识,学校俨如一交易所——而英、法、日、美的社会组织原以工商业为本位,所以这种工商化的学校制度可以行得过去——但不能说绝对有利——中国的社会组织以农业为本位,而且是小农制度,人民的生活习惯几全然与英美各国相反;虽自海通以来,国民的生活习惯不能不受工商国家的影响,但以幅员太广,交通不便之故,受影响者亦只交通便利的一小部分都市人民,最大多数的内地农民还是照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前的生活习惯生活下去。可是我国变法时候的执政者因急欲图强之故,不问日本何以可模仿德国的原因何在,贸然欲于最短期间内将中国的历史打破,社会环境打破,使之立即由小农制度的社会而改为工商业的社会。所以中国历史上遗传下来的教育制度——书院制、私塾制——乃至于教育精神——师生如父子的关系——都完全推翻(我并不以为书院、私塾不当改,只以为其组织与精神系小农社会的产物,不当完全推翻;至于何者当保存,何者当排弃,当另文讨论,不在本篇范围之内)。于是昔日学生在家诵习一面读书一面辅助家庭农作者,今则非完全入学校不可;昔日学生于农忙时可以回家帮忙,农闲时专门求学者,今则农忙不能离校,而农人最闲之暑天反使学生有极长的休息;昔日无要事不能放学者,今则每七日须有一日无上帝可拜之礼拜日为休息时间;昔日学生可按家庭境况纳学费者,今则无论贫富,非纳一定之学金不可;昔日子弟因家贫可在家宿膳或有“膏火”为津贴者,今则中等以上学生以至高小学生都非自备一定的费用入学校寄居不可;昔日僻县穷乡遍设书院、私塾,学校与家庭生活程度相去不远,小农的父兄还可以担负其子弟在学校的生活费,今则中等以上学校都设在都市的地方,而都市生活常高于乡村生活数倍以至十余倍,一学生之生活费常可以供一家之用而有余,乡村中人之产竟不能担负其子弟在校的生活费。这种“绝尘而奔”的办法,在中国教育史上诚可以称一种革命,可是与一般人民的生活习惯相距太远,学校的一切设施都不免与社会格格不入;加以一般教育者不注意于调查社会现象,适应社会需要,设法引导社会前进,有时更至于背道而驰,无怪乎社会不信赖学校。社会既不信赖学校,即使学生有适当的能力可以在职业界服务,社会亦将怀疑而不敢用;何况现在一般中学校的设施与课程,都只注意于工商社会的升学预备,而不注意于职业上的技能训练;更何况中国社会上职业的种类与欧美各国相去太远!
现在实施职业指导的人何尝不说:某种学生宜于商业之领事;某种学生宜于商业之银行、会计、公司;某种学生宜于农业之种植;某种学生宜于农业之畜牧;某种学生宜于新闻,或宜于打字,或宜于书牍;某种学生宜于管理工场,或宜于印刷,或宜于制革,或宜于照相。乃至于其他欧美各国社会上所有的职业,在理论上都可适宜于指导学生使之选择,学生的个性也都各有所适。可是中国的社会上并无如许复杂的职业;我们自然有商业,但除极少数的都市外,还是徒弟制,银行、公司等等新方法,不独用不着,甚且连名称都还不知道;我们也有农业,但都是利用人工水力为耕种之具,不用机械耕种;我们也有工业,但除极少数的都市有工厂利用机械为大批的制造外,最大多数还是手工业时代;至于新闻、秘书等等事业虽属中学生适当的职业,但实际上为数更少。以中国社会这种情形而要急起直追将欧美职业指导直接施之于中学校,无怪乎少见效益。
关于农工商业上之各种新方法、新知识,我们自不能不努力学习以为改良本国农工商业的预备。倘若只注意于新方法、新知识之研求,而把本国社会现状置之不顾,即欲改良,亦无从下手;而况现在的中学校连欧美职业界之新方法与新知识,亦未曾加意灌输,加意训练。这样的实施职业指导,对于学生与社会又何能发生影响。这是关于中学组织、中学课程所不可不研究的一个问题。
三
以上是说中国中学的组织与课程不适应于社会需要,逐致实施职业指导无多大效益。此外学生态度问题与职业指导的效率亦有极大的关系,更为我们所不可不注意。
中国中学生对于职业不感兴趣,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其原因大概有下列几种:
(一)社会风俗问题;
(二)经济问题;
(三)个人习惯问题。
读书人——士——在中国是一种特殊阶级;既不生产,并要支配农工商的三阶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数千年来社会上的信条。所以农工商之子弟,一经读书,便弃其家庭固有之职业不为,而群趋于作官——从政——之一途。官为治人的阶级,并可以不费力而得多金。物质上固可以安享尊荣自豪,精神上亦可以炫耀一世自慰。故读书与作官几成为必然的因果。父兄遣子弟入学校固然期望其于毕业后做官,学生入学校亦以作官为期。加以都市的生活程度日高,中学校学生每年将费一百五十元至三五百元,家庭能负担此种经费者,当系富庶,在地方上有相当声望,为保持其在社会之地位计,亦不愿其子弟以劳力谋生计。因此种种关系,社会已显然把中学生加以限制,使之不从事职业,所以中学生在学校不感职业之需要。
其次,有些中学生因家庭不能永久供给其用费,亦未尝不想于毕业后能谋生计。可是他们在学校既过惯了都市生活,耳所闻、目所见,既系些洋房、汽车、电灯、电话种种设备,物质的欲望亦因而提高,生活费自然很大;即使新式工商业场中有用中学生为下级职员,每月薪资亦不过数元以至十余元,区区收入自不足以供给其个人用费,更何论仰事俯蓄。而且当学生每年已费去百余元以至三五百元,毕业后之收入尚不足以抵其学生时之所费,各行业之徒弟不费教育费,也能有如许收入,甚且过之。二者相较,利害显然,中学生不愿就胼手胝足难于维持生活的职业,家庭于费去许多资本之后,不期望其子弟就艰于维持个人生计的职业,亦是人之常情,我们又何能深责!
有若干中学生为生活所逼,不得不谋职业,但因在学校时一切杂事均由校工代理,几年以来,即在乡间带来的劳苦习惯,已丧弃无余而易以享乐的习惯,所以一入职业界,即觉劳苦不胜。此种现象,我们常在报纸之记载中看见。即我于某时期延请中学生缮写,亦两月之间易四人;所以易人之故,均为不耐劳苦,自行告退;实则每日不过责其写行书稿件三千字,平均日费三小时而已,又何劳苦之足言;至于报酬则月十五元,亦不为薄。然而许多中学生不能久于其事者,因平日无此循规蹈矩、静心治事之习惯。缮写稿件比较为轻而易举的事情尚且如此,其他更可知了。
上述三种原因,有一已足以使中学生不重视职业,而况三者俱备。这是关于中学学生态度不可不研究的又一问题。
四
中学组织与社会需要不相应,社会上对于学校无相当的信仰,学生纵有能力亦难于见用;中学课程无职业的训练,学生无力谋职业,学生无耐劳的习惯,对于职业不感需要,社会上纵有职业亦不能使学生就业。所以职业指导诚然是现在中学教育中极重要的问题,而学校制度不与社会状况相应,学生态度不注意于职业,无论职业指导怎样实施得好,结果还是没有效果。所以我们在中学实施职业指导时,不可不先谋:
(一)怎样使中学校组织及课程与中国社会情形适合,即怎样根据中国历史上特殊的精神,与小农制度的社会状况,以创造适宜于中国社会的学校制度;怎样调查中国现社会上各种职业的实际需要,以之为根据,而对于学生加以适当的训练。
(二)怎样使中学生对于职业发生兴趣,即怎样将“读书当做官”的观念打破,而使一般人民知道受教育为人生的本务,不是将本求利的行为;怎样给中学生以适当的训练,养成其脚踏实地、耐劳耐苦的习惯,以自食其力为最大光荣、以不劳而食为最大耻辱的精神。
这两问题,在我看来,似乎都可以供研究与实施中学职业指导者的研究,不知实际提倡职业指导的教育家对之又将如何!
19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