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谢谢你找到我。
由于做公众号的缘故,我常常在后台收到很多读者的提问。大多数的问题都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在关系上的难题,友谊、爱情和亲情;另一类是职场上的困境,求职、跳槽以及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从“明明跟舍友三观不合,还要一起吃饭上课假装很亲密”,到“男友劈腿了,我要原谅他吗”,还有“我妈不喜欢我女朋友,我很痛苦”。
从“我什么都不喜欢,什么都不擅长,以后能做什么工作”,到“工作三年了觉得自己入错了行,要不要跳槽”,以及“在职场上太软弱总是吃亏,应该怎么办”。
在大多数时候,我都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给出一两条救急的措施,每当我敲下回复的一二三时,总会隐隐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苦思许久,始终捕捉不到那种模糊的缺憾。
直到有天跟一个小姑娘聊天,她正在为跟男朋友的一次争吵而烦恼不已。我把自己在话术、神态和肢体语言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倾囊相授,给她支招,然而过了一会儿,她回我信息:“讲真的,我们的价值观和习惯差异太大,感情也没有那么深,在一起摆明了全靠死撑。可是一会儿我还是要把你教我的方法试一下,看看能不能先解决眼下这个问题。”
我特别吃惊,都这么清楚两个人有多不合适了,为什么还要试,死马当活马医?
而她回复的那句话让我至今难忘,她说:
“可是宿舍里其他人都有男朋友了,如果我没有,我就是一个人了。”
我心中那点模模糊糊的东西因为这句话忽然变得具象起来,那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其实一直有着共同的联系,那就是恐惧。
我们害怕的东西太多了。
害怕孤独,害怕不合群,害怕惹父母生气,害怕迷茫,害怕得罪人,也害怕被人议论“你一个女孩子怎么野心这么大”或者“都这把年纪了还折腾什么”。
这些恐惧驱使着我们逃避。
为了逃避孤独,你宁愿接受一段不称心的友情,将就一段不合适的爱,或者应允父母并不合理的要求。
为了逃避迷茫,你匆忙把自己塞进一个格子间,每天过着最简单的两点一线的生活。尝试新的挑战?培养新的兴趣?不敢想的,任何一点新鲜的刺激都会让你痛苦、焦虑、自我怀疑。
为了逃避别人的评价,你亲手把棱角都磨去,变成写字间里那个模糊灰暗的剪影,从来不敢表达反对,从来不敢主动争取,然后自欺欺人,说这是成熟的表现。
有时候觉得蛮遗憾的,从十八岁到二十八岁,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那是生命中最宽容的十年,没什么责任,却有大把的自由,智力、体力和学习力都会在这十年内达到顶峰。这本该是自由探索、任意试错的十年,然而,我们却把这样宝贵的十年用来逃避,用来藏起自己。
自以为成功,自以为不露破绽,在别人的眼中乖巧、稳定又圆满。
可只有你知道,在许多个难眠的深夜,你还是会难过,会失落,会不甘心。你费尽心思逃过的来自内心的质问,终有一天还是会找上门来,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让你忽然很想为自己哭一场。
美国首席大法官罗伯茨在儿子的初中毕业典礼上,给孩子们讲过这样的一段话:
在未来的很多年中,时不时地,我祝你被不公正地对待,因而你会知道公正的价值。我祝你遭受背叛,因为它会让你感受到忠诚的重要性。我祝你时不时感到孤独,因而你不会把朋友当作理所当然。我祝福你有时有坏运气,你会意识到概率和运气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理解你的成功并不完全是你应得的,其他人的失败也并不完全是他们应得的。我祝你被忽视,因而你会意识到倾听他人的重要性。我祝你遭受刚刚好的痛苦,能让你学会同理心。
而我也想把这段话送给你。
祝你在最好的年纪孤独过、迷茫过,也坚持过、勇敢过、听从过内心的声音。在与它们旷日持久的作战中,你会积累最丰富的战斗经验,那将会是使你一生受益无穷的财富。
因而在这本书中,我并不想告诉你如何去做某件具体的事,或去解决眼下某个看似棘手的问题。
我希望可以陪你看得深一点点,看得远一点点,看到难题背后的真正大问题,也看到人生不同的可能。
我们一起学着应对孤独,摸爬滚打着找到自己的价值,确认所爱和所长。
我们一起学着跟焦虑、抑郁和自卑作战,即便七胜八败,也好过束手认输。
我们一起探索更好的处理关系的方式,不委屈自己,也要做到不为难他人。
我们会成为更好的人,我们要成为更好的人。
态度即人生,而你总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