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在元明两代的文坛上,虽曾光焰万丈、大放异彩,但到了清代,一般文士多致力于考据和诗词,对散曲却视为雕虫小技,非庄人雅士所为,所以,《四库全书》提要说:“厥品颇卑,作者弗贵。”从此,许多很有价值的作品在这种歧视下湮没无闻。
后来,经过王国维先生治以考证之法,以及吴梅先生的极力提倡,研究散曲的风气,于焉大盛。同时把数百年来,埋藏在灰尘蠧朽之间的宝贵资料,也先后不断发现;而且有任中敏、卢前、赵万里、梁乙真及吾师郑因百(骞)先生的努力搜辑、整理、编选、校注,把散曲在文学园地中所占的地位,重新予以估价,这不能不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在中国韵文的发展上,大家都是以诗词为其正统,千百年来,陈陈相因。专门讲究含蓄蕴藉、凝重静雅的手法,所尚的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所写的句子,愈是扑朔迷离得令人不解,愈会引起一般人体会、玩味的兴趣,于是什么诗笺、词证之作,汗牛充栋;同样的一首诗或一阕词,经过两个人的注释后,非但不相近似,而且还根本相反。但是散曲却没有这些困难,因为它是一种比较奔放的文字,心里有什么,笔下便写什么,不用典,不避俗,难过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哭,得意的时候,便高高兴兴地唱,绝没有含蓄隐藏的余地,这便是它不同于诗词的地方。方今白话文学隆盛之际,散曲的提倡,大有必要;我之所以写《中国散曲史》,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整个散曲的发展情形给大家做一个概括的介绍。所恨读书不多,自然还有好多材料不曾为我发现,疏陋之处,知所难免,尚祈海内外方家有以教之!
是书之作,承因百师不惮烦劳,时加指导。写成后,蒙于院长右任先生详为审阅,并赐题词。复蒙张部长晓峰先生介绍出版,陈恩绮同学代为缮校。感激之余,谨此一并致谢。
1956年端阳节序于台湾大学文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