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要真实,人之间靠真情。遇事多为别人考虑,我用真诚收获了真诚,得到了亲人、朋友、同事的关心和爱护。真心待人,就会活得心安理得。
怀念父亲
父亲叫杨绪仓,虽然已经离开人世20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刻在我的心里,几回回梦里把我呼唤。
父亲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年幼祖父去世,祖母30多岁守寡。大伯患癫痫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为了给祖父换得一口棺材,二伯父被送给了人家。后来,由于无力养活子女,三伯父也被送了人。一个姑姑七岁就给人家当了童养媳,受尽了折磨,九岁夭折。父亲从小没钱读书,参军后才识了一点字,我至今仍保留着父亲给我的一封家书。
这样的家庭培养了父亲勤劳吃苦的精神,宽厚的胸襟,善良的品质。微薄的工资除了要养活我们这个小家外,要照顾两个老人,还要筹措两个堂哥的婚姻大事,负累之大,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心理压力、经济压力、工作压力使父亲诸病缠身,五十八岁就离开了我们。
父亲爱孩子是出了名的,为了孩子的成长做了一个老人能做的一切,费尽了心血。
我小时候去过最远的地方是西安,是坐火车去的,第一次去公园,第一次吃西安的羊肉泡馍,回到农村讲的每一件事都让同伴充满了好奇。
上中学后,基本住在父亲单位的宿舍里,衣服是父亲洗,饭是父亲做。为了让老师对我的学习多一些关心,在那个经济短缺的年代,他不惜找熟人帮老师购买特别紧俏的商品。
高考前夕,也是父亲最忙的时候,千方百计给我补充营养。他文化不高,但想方设法在报纸上搜集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拿来让我看,居然有一个成语在语文考试中派上了用场。
收到我大学录取通知书是父亲最开心的一件事,在他心里这是家里的一件盛事,买了几个大西瓜让同事尝,招来亲朋在家喝酒。大学报名时,他亲自把我送到学校,到商店给我把生活用品买得一应俱全。
到宜君工作后离家较远,当时交通通讯都不方便,联系的唯一方式是写信,父亲经常给我写信,关心我的生活、工作、婚姻,那些谆谆教导至今刻骨铭心。
父亲是一个普通人,更是一位老实人,退休以后和很多人想法一样,闲着没事,也想发一些小财。第一次做小本生意我不知道,假期回来才知道他和母亲到河南老乡那里买回了一批被面子,没挣到钱还亏了血本。第二次做生意我知道一点,父亲不知听谁说花种子能卖钱,坐火车到西农买回了一些花卉种子,熟人拿走了一点,钱没要回来,剩余种子压了下来。两次生意父亲赔了不少钱,对他打击很大。以前我不理解,现在学了一些经济学知识,才知道不懂啥做啥是要付出代价的,还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做一个普通人。
父亲对家人好,对周围人都很好,因此人缘极佳。在邮电局工作时,架设电线杆把村里的人召去干活,增加了农民收入。他为人热心,同事同乡有什么困难,能办不能办的经常到处找熟人。我记得小时候邻家的人得了急性病,父亲几次夜晚骑自行车把病人送到医院治疗。因此,父亲去世时来人很多,村上给父亲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1988年3月是一个终身难忘的日子,当时市上的党代会刚刚闭幕,家里突然打来电话说父亲病重。赵国玺部长派单位唯一的吉普车送我回去。回到家,他老人家已离开了人世,但面容仍然像以前那样慈祥。
父亲的去世,给我留下深深的遗憾,他老人家给我们做得太多,我给他老人家几乎没有做过什么,甚至没有陪他到饭店吃过一次像样的饭。父亲最爱孩子,可他去世时,我女儿杨晨还没有出生;他对老家充满了叶落归根的渴望,但去世的时候一直住在我外婆家。家人讲:父亲临终前那几天常到村口守望,盼着我回来!
丹心生辉 劲节凌云
刘培植同志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60多年的革命生涯经历奇特,充满了传奇色彩,虽命运坎坷、屡经人生沉浮而信念弥坚,壮心不已。他以80多岁的高龄而不忘人民疾苦、国家安危,献计献策,奔走呼号,丹心可嘉,精神感人,令晚生后辈肃然起敬,钦慕不已。
我于1984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刘老的家乡宜君县工作,后又在铜川任职多年。1997年,我第二次来到宜君这个美丽的地方,挑起了县长的重担。在此期间,我有幸从父老乡亲的口里,多次聆听了刘老那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了解了他的生平、经历,他的性格、志趣,他的气节、风范。尤其是拜读了他的12部大作之后,更是思绪万千,不由得想起了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以此来比刘老,真是浑然天成,当之无愧。我认为,刘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刘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精神和现代革命精神的有机融合,是社会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
值此举办刘培植著作研讨会之际,我仅以刘老家乡的一名晚辈的身份,代表家乡的党政组织和父老乡亲向刘老表示衷心的祝贺,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同时,我也想把自己研读刘老大作,探索刘老革命精神的形成、发展,以及其坚定性、彻底性、开放性、兼容性等特点略述于后。
(一)
刘培植同志的革命精神,其来源和基础首先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即爱国主义的精神。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伟大民族,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为了反抗黑暗统治和外来侵略、压迫,中国人民进行了无数次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涌现出了许多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所以“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社会化的“各种关系的总和”的人,无不具有历史的、时代的特征,受到民族的、传统的影响。我认为,出身于宜君县东舍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受尽剥削和欺凌的刘培植同志,在他的少年时代,首先耳闻目睹的是统治阶级的残酷、暴虐,感受到的是农民阶级的贫困和苦难。他永远忘不了姐姐、妹妹和侄女被迫出卖的惨痛,忘不了父亲为生计所迫,砍柴受伤、无钱医治而死亡的悲剧,忘不了那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正是这些生活的教科书和贫苦农民的言传身教,使他产生了初步的阶级观念,萌生了反抗的意识,促使他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同时,民族的优秀遗产,也是形成刘培植革命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中国的农民也深知学习文化的重要性,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寄希望于子孙后代,借助他们的读书成才以摆脱自己的困境。刘培植的家庭也是这样,尽管债台高筑,生计艰难,还是竭尽全力让他上了5年私塾、3年初小和2年高小。少年时代的刘培植,在私塾读的是四书五经、子曰诗云,受到的是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熏陶。从读书中,他受到了屈原、文天祥等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受到了孔孟的思想、仁政学说、民本观念的影响,产生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忧患意识,立志铲除暴政,拯救贫民,报效国家和人民。因此,可以说,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是刘培植革命精神的基石,农民阶级的生活和斗争则是刘培植革命精神形成、发展的良田沃土。
(二)
刘培植同志的革命精神虽然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影响,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但毕竟不是主要的、处于主导地位的东西。构成刘培植革命精神的核心和主体,应该是社会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熏陶,是如火如荼、气壮山河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没有气势宏伟、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斗争,没有马列主义的理论武装,就不会产生近现代我们民族伟大的革命精神,更不会产生刘培植同志的超前思维精神。
让我们从刘培植同志的传奇式的经历和艰苦的革命生涯入手,来探索一下他的革命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932年,刘培植来到宜君县高小读书,他一边劳动挣钱,一边刻苦读书,因为品学兼优,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他参加了强自修老师组织的秘密读书会,阅读进步书籍,接受了革命思想和革命理念,在认识上产生了一个飞跃,思想觉悟迅速提高,革命人生观初步形成。
此后,刘培植一直密切注视着刘志丹领导的红军的动向,多次寻找党组织,以便救国救民。1933年,他终于在黄陵县隆坊镇找到了红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受党的委托,他在高小一边学习,一边开展学生运动,发展党员,进行政治斗争、罢课、游行,终于驱逐了反动校长,赢得了胜利。后来,他又与反动当局展开新的斗争,再次被捕入狱。因为证据不足,加之他的慷慨陈词,国民党县政府不得不又一次释放了他。
进入陕北苏区后,刘培植担任了陕甘省苏维埃粮食部副部长,经常出生入死,为苏区筹集粮草、物资,保障红军和革命政权的需要。
1936年初,他出任白区工作部副部长,打入东北军内部,冒着生命危险,做通了驻守甘泉的东北军一O七师师长刘翰东的工作,使之与红军建立了友好关系,随后和一O五师刘多荃师长(中将)、王以哲军长建立了友谊关系,两师一军帮助红军运送了大批军用物资。
此后,他又受周恩来副主席指派,以红军代表和中央联络员的身份,到陕甘苏区东线做刘多荃、王以哲、何柱国三个军长的工作。身份暴露后,他被扣押,临危不惧,公开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得到了刘多荃的秘密接见,达成了三项口头协议,促进了统战工作。
西安事变后,刘培植同志根据叶剑英同志的指示,随东北军东调,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淮河血战、台儿庄大战、徐州会战以及保卫大武汉等战役。在挺进苏、鲁敌后时,他光荣负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抗战胜利后,他被派往东北做公安工作,任辽北省委社会部部长兼公安总局局长。1948年冬,东北全境解放,东北人民政府成立荣军工作委员会,刘培植任委员会主任,负责安置几十万荣复军人就业。他带领数万复转军人向“北大荒”进军,唤醒了沉睡的荒原,建立起新中国第一批国营农场,为发展经济、支援解放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诞生后,刘培植出任东北人民政府林业部代理部长、党组书记,主持营造东北(包括内蒙古)西部防护林带,创建新林区,并参加了“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领导工作。1953年,他又被任命为农业部党组成员、国营农场管理总局局长。农垦部成立后,他任部长助理兼党委书记。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他被错误处理,受到撤职、降级、开除党籍的不公正处分。“文革”期间,他更是受到了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但他坚强不屈,抗争不止。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刘培植被任命为农业部副部长,他雄心不减,热情倍增,奋力工作,为农业系统的建设事业、解决住房困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83年,他退居二线,但仍然离职不离岗,拼搏做奉献,常年奔波在祖国的农村、牧场,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10年里,撰写了300多份调查报告和党史资料,完成了12部专著,被誉为“提案大王”。江泽民同志看了他的回忆录《铁骨春秋》一书后,写信称赞他是“老一代共产党人赤心向党精神的写照”。
刘培植同志戎马一生,浴血奋战,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建立了功勋;主政农业,心系农村,为发展大农业、建立大市场尽心竭力、奔走呼号,做出了很大贡献。关心社会事业,热诚服务人民,为工农业生产、民办高校、农村扶贫而呼吁、献计,谋求发展,献出了赤子之心、火热情怀。
从刘培植同志的革命生涯和斗争经历,我感悟到了一种崇高的革命精神,这就是一个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一个老共产党员对祖国和人民的一腔赤诚、一片忠心,他把自己的一生融入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拼搏奋进、敬业奉献的精神,就是崇高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我想,一个人如果具有这种精神,他就会发挥出超乎常人的坚贞、忍耐、忠勇、顽强,执著奋斗,干出常人不可想象的伟大事业、伟大功绩。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王进喜的铁人精神,焦裕禄的奉献精神,还有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64字的创业精神,北大荒精神,抗洪精神,无不凝聚了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民族的浩然正气、凌云壮志,昭示着一种崇高、壮美的精神境界。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国家就会壁立千仞,岿然不动,我们的事业就会如日中天,光华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