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刘培植同志的革命精神,还具有坚定性、彻底性、开放性、兼容性的特点。
刘培植同志的革命精神,首先具有不可动摇的坚定性。这是一个先进阶级的最自觉的认识,即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壮丽的事业,是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国家的伟大事业。由此而产生的向心力、凝聚力,坚定不移,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正是这种坚定性,这种“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忍不拔,才使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成就了今日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刘培植的革命精神的彻底性,表现为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归宿感,一种向伟大目标挺进的坚持不懈与全力以赴。建设社会主义,迈向共产主义,不是一时之计,不但要有革命的坚定性,更要有彻底性,要为之终生奋斗,勇往直前。刘培植以自己的革命实践,以80多岁高龄的忘我奋斗精神,诠释和彪炳了这种革命的彻底性。
刘培植同志的精神体系,不是一个保守的、封闭的、一成不变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处于发展变化中的体系。他在革命实践中,注意汲取各方面的营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使理想、信念、精神在历练中不断升华。正因为它是开放型的,不断有活水涌流,才会永葆精神的新鲜、活跃,而不会过时和干涸。
我所说的刘培植革命精神的兼容性,是指他能广泛汲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美好的精神营养,化腐朽为神奇,有批判地继承、兼收并蓄,发扬光大。刘培植的革命精神,既有民族的传统,又有现代革命斗争的精华,更有来自国内外的世界各民族的精神财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这种兼容性,才使刘培植的革命精神丰富而博大、更具先进性和号召力,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一部分。
精神是一种信念,一种力量,一种超越时空、超越国界的电波。没有精神支柱的人,是行尸走肉。没有精神支柱的民族,是没有希望、没有前途的民族。正因为如此,在21世纪的伟大进军中,在向现代化高峰的登攀中,我们才更需要坚忍不拔、拼搏奉献、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刘培植革命精神,以此武装起浩浩荡荡的改革和建设大军,向着共产主义目标阔步迈进。我以为,这就是我们召开刘培植著作研讨会、发扬刘培植的革命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1999年1月收录于《耿耿丹心立功立言——刘培植著作研讨论文集》)
同一位将军的交情
今年是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祖国已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喜庆的日子里,我们怎能忘记为共和国的诞生浴血奋斗、出生入死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把一生献给党和人民、不计个人利益的光辉精神,震撼着我们的心灵,鞭策着我们为共和国的崛起不懈奋斗。原成都军区副政委王永宁中将就是这样一位共和国的奠基者。
王老是宜君籍军人中军衔最高的一位。宜君离延安近,老革命多,这些老革命都是一个村互相带出来的,相互之间多少都有一点亲戚关系。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将军是“土著”的宜君人,也具备宜君人的性格特质。宜君山区多移民,四川、河南、湖北人居多,这些后代一般思想兼容性强,善于与人交往,属于开放型思维。而塬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多,很硬气,性格耿直,爱憎分明,凡自己认为正确的、认准的事,动摇不得,几头牛都拉不回来,原全国政协常委、农业部副部长、被江泽民同志誉为“提案大王”的刘培植和王永宁将军等,就是这种性格的典型代表。
王永宁将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对越自卫反击战,曾获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我任宜君县县长时和将军首次交往,老人家离家多年,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充满了无尽的眷恋。人非常刚直,无私心,在职时没有用权为家乡办事。在同他的几位子女交往中,也了解到他从未用权为子女的工作说过情,这几位子女都很能干,全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老人家退下来后总觉得欠家乡点什么,就动员儿子的朋友为家乡捐款建一所希望小学,那次回家乡就是专程办这件事的。老人家快人快语,步履矫健,回到家乡那个高兴劲就像孩子似的。他给我们讲孩提时的故事,讲从军的过程和戎马一生的传奇经历。来看他的亲属很多,他按来人给每个孩子发一个红包。亲戚提出子女安排、调动工作的要求,他明确给我们讲不要难为组织,按政策办,不愿意给政府添任何麻烦。
第二次见将军时我任县委书记,去广州招商时专程去看望了老人家。他比前几年清瘦了很多,前一阶段得了一场大病,动了手术,是可恶的胰腺癌,疼痛折磨着老人,但他非常坚强。家乡人来探望他非常高兴,兴致很高地给我们介绍院子的树木花草,带我们去儿子任职的保利大厦参观,又破例陪我们喝了几杯酒,这也是老人家得病后第一次饮酒,能看出他愉快的心情和真诚。老人家对家乡的建设也非常关注,问项目建设情况、县城的变化,关心老百姓的收入,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再次见将军时已是在老人家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来了很多将军,郭伯雄、曹刚川、徐才厚等,分别以不同方式对老人家的逝世表示哀悼,气氛庄严肃穆。家人给将军灵堂书写的挽联是:“平平淡淡来为人民做事争强好胜,清清白白走教子女做人自强自立”,准确地概括了将军的一生和为人。军界对老人的评价是“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这段评价主要来自于他长期在桂林陆军学院任政治委员,为我军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迎来六十华诞,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些开国功勋,他们开创的宏伟事业我们会倍加珍惜,继往开来地推向前进。
大气的刘老
刘老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了下来,我原想一生风风火火干惯事能适应吗?结果他不但适应,而且好像焕发了第二次青春,红光满面,心态很好。
刘老退休,才敢把他拉出来聊一聊,“曝曝光”。刘老就是刘遵义,担任过两个市的市长,建了两座新城。任韩城市市长时建起了韩城新区,把韩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了。任铜川市市长时,建起了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使铜川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煤城焕发了生机,对外形象和区位优势明显提高。
我任宜君县委书记时才有机会接待刘老。他在基层跑的多,想到办公室见他很难。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开会,老人家不知什么时候突然来了,已在办公楼下,没有提前打招呼,只带一个秘书,不带任何随员,不带新闻单位,不让做安排,想看啥看啥,他说:“这样才真实。”
刘老任铜川市委书记时用干部,他能说了算,但他还要认真听基层党委的意见;基层说了也不算,还要征求各方面意见。干部用后,大家都说,是老百姓的企盼。刘老的胸怀,体现在用能人,用干事的人,敢于大胆用年轻干部:不管你对谁好,不管你是谁的人,一个要求你对党和人民能做事,我用你!
部下要获得刘老赞扬一声很不容易,不是他没有好恶标准,只要观察他的“包公脸”就明白了。眉头舒展了,说明干得还可以,刘老要求很高,这就不错了。眉头皱起来了,说明事没干好,刘老不高兴了!
刘老爱开我的玩笑,无非讲讲上海滩的事,会几国英语之类的,我也偶尔“砸”一下他的“洋炮”,没事,无非让他乐一乐,该干啥还得干啥。
刘老讲话一般很短,但都讲在要害上,不会长篇大论,不会无内容的空谈,讲了大家印象都比较深,也好贯彻落实。
慈祥的面孔、灿烂的笑容、诙谐的语言、敏捷的脚步、白白的短发,是刘老的“招牌”形象!
憨憨的福才兄
老兄,可敬可爱的老兄,虽然你离开我们好几个年头了,但你那乐观、豁达的性格,智慧的眼神,坚强的意志,不知疲倦的工作态度,永远留在大家的记忆中。
我认识福才兄时你任铜川矿务局王石凹煤矿矿长,以后历任多种经营公司总经理、铜川矿务局副局长、陕西煤炭建设公司总经理,你是从一名矿工成为煤炭系统一位高层领导的,同我是老乡,家离得很近。
福才兄干任何工作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也有一股拗劲,有点像拼命三郎。你刚到陕煤建司工作时,是该单位最艰难的时候,也是你人生最精彩最辉煌的时候。当时企业运转不力,职工工资不能按时发,干部思想不稳定。你大刀阔斧,从跑项目入手,硬是用热情、真诚、豪放和企业过硬的素质,拿下了一个一个大项目。在你的努力下,企业很快走出了困境,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那时难得见一面,见面最多的话题你总是谈企业的重大举措,辉煌发展。你考虑工作多却置自己的身体于不顾,我知道你胆囊炎多次发作,每次都是疼痛难忍,我也多次劝你尽快做手术,但由于工作太忙,你每次都打几瓶吊针,消消炎、止止痛又投入新的工作,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这次病危就是由于胆囊多次发炎致使胰腺坏死造成的。
你爱朋友,爱家庭,同朋友交往直率,大家有困难你会千方百计出主意,尽最大努力帮忙,因此朋友很多。你爱同你在一起生死与共的掘进工战友,关心他们的家庭、身体,战友时常来访,你会好菜好烟接待。嫂子是你的最爱,有一年一位漂亮的韩国奉化郡公务员金喜善在铜川研修,我宴请时请你作陪,我给她讲,“韩总夫人同你一样漂亮时”,你憨憨地一笑,显得很满足,很开心。
你是从一名掘进工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总觉得文化水平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因此坚持不断地学习,参加了矿院的业务学习,年过半百还在攻读硕士研究生。
我和你吃的最后一次饭是在宜君。当时基建公司施工队在修建宜君县武装部,你来检查工程建设情况,要求把工程质量搞好,把速度加快。中午吃饭时你说,“宜君凉粉好吃”,因此再吃了一碗。酒也喝得痛快,就喝的宜君“大西北”。
同你最后一次交流是在2002年市人代会期间的一次会议上,那次是选举省代表。你把当选省代表看得相当重,认为当选后可更好地为基建公司、铜川市的发展呼吁、出力。你最后高票当选,可没等到出席省人代会就病逝了。
我同你最后一次见面是12月7日我去交通大学附属一院看你,你躺在重病监护室。我心痛地说:“你咋弄成这样子了!”,你微微一笑:“谢谢!”。在医生赶我们离开监护室时,你还在给我招手,真有一种生死离别的感觉……
福才,你是大家最好的老兄!
怀念一位记者朋友
听到王科因公殉职的噩耗,我震惊之余,泪眼盈眶。前两天他和一帮新闻界的朋友在北京小聚,饭桌上谈得兴起就给我打来电话,互相间还弟兄般问候了几句,没想到寥寥数语竟成永诀。
和王科认识是在我担任铜川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期间,那时候他刚刚被任命为《人民日报》驻陕记者站站长,我们脾性相投,一见如故,无话不谈,自然成了朋友。
王科个儿不高,但人却帅气、精神,白净的方脸,双棱大眼总是带着自信的笑意,长发飘逸,确有些文人风采,又很平易近人,少了文人的高傲和矜持。才华横溢,处世低调,为人随和,好人缘,直脾气,这就是王科。
党昊是我和王科认识的牵线人,我们相识自然从采访铜川开始,其时宜君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我通过党昊邀请人民日报驻陕记者站作为嘉宾出席,那时候王科刚到陕西,铜川成了他到陕赴任后下基层采访的第一站。我们的本意只是想让他参加一下活动,建立起联系,没想到王科很认真,把活动策划看了又看,决定用摄影报道的形式见报。上万人的活动场面,他一会儿爬到高处,一会儿蹲到地上,天气不热,他却满头大汗。最后见报的照片是从老百姓角度切入的,既反映了活动的隆重,又体现了新农村的新风尚,很生动。这张照片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位置,很醒目。铜川市委、市政府举办“文化建设年”活动,王科认为立意很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得力之举,他不但自始至终参加了活动,而且还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使我们受益匪浅。他采写的长篇通讯《铜川党员三兄弟》见报后,在铜川引起很大的反响。这篇通讯成了铜川党员学习的鲜活材料。
铜川陈家山矿难期间,他吃住在现场,在采访的同时,还积极发挥《人民日报》的影响力,对各路记者进行了正面引导,把党和政府对遇难矿工及家属的关心、救援进展情况真实地报道出去,发挥了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他到汶川地震灾区采访,返回山西途经西安,眼前的王科是一脸的疲惫、一身的邋遢,同以前的帅气、精干判若两人。在交谈中知道受了很多苦,遇了很多险,也体会到了很多人间真情。后来,听到他被中宣部等单位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我们都感到这是实至名归,也都由衷地为他高兴。
王科是农家出身,对农村有天然的亲近感,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在宜君县尧生乡郭寨村采访时,了解到群众吃水困难,回到西安便马上和省水利厅领导联系,争取到了农村饮水项目。在项目建设期间,他亲自到现场查看,多次给我打电话要求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困难,直到项目完工。他心地善良,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困难的家庭和群众,眼睛就会发潮,把随身带的钱物拿出来支助群众。
对朋友的真诚在王科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为了朋友他什么都能舍得。他一度身体过敏,喝一点酒浑身发痒,但只要我们见面,他总会破例喝几杯小酒。我女儿考上大学,他非常高兴,专程从西安跑到铜川祝贺,给孩子买来学习中需要的东西。朋友到他住处去聊天,他会把最好的书、最珍爱的东西送给你,他爱工作、爱朋友,对家庭更是倾注了非常大的精力,和胡果结婚后,非常希望有一个小孩,因此一度戒烟戒酒,非常认真。胡果去年被评为中国青年十杰,他比谁都高兴,一个一个打电话告诉要好的朋友。夫妻同座的时候,他总是向客人先介绍胡果。朋友间谈天说地闲聊时,每每提起“人民日报那个才女”,他总是一脸得意的表情。
百姓的贴心人,人民的好记者,我们的好朋友,胡果的好丈夫——王科兄弟,一路走好!
(《铜川日报》2009年2月10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