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共91章)
↓↓
第1章 买凶杀人
第2章 深夜召见
第3章 奉旨接人
第4章 传递消息
第5章 借刀杀人
第6章 暗地选人
第7章 半路遇伏(一)
第8章 半路遇伏(二)
第9章 半路遇伏(三)
第10章 巨熊来袭
第11章 片肉喂狗
第12章 一群废物
第13章 假传圣旨
第14章 抗旨保命
第15章 天无绝路
第16章 夜逃出府
第17章 早有部署
第18章 再探王府
第19章 营救韦氏
第20章 府内动静
第21章 敌袭!敌袭!
第22章 成功出府
第23章 真龙出鞘
第24章 父王救我
第25章 信口雌黄
第26章 胜负难分
第27章 社稷之剑
第28章 排队进城
第29章 是忠是奸
第30章 帐内休息
第31章 左右为难
第32章 接连反转
第33章 项庄舞剑
第34章 将计就计
第35章 血溅大帐
第36章 人性本善
第37章 飞天遁地
第38章 鹰击长空
第39章 兵分两路
第40章 韦氏兄弟
第41章 绝处逢生
第42章 洛阳牡丹
第43章 无法无天
第44章 惊扰圣驾
第45章 潜龙冲天
第46章 气贯如虹
第47章 殿内相聚
第48章 祸起萧墙
第49章 退隐江湖
第50章 中秋家宴
第51章 并州老乡
第52章 丹书铁劵
第53章 一拍即合
第54章 大漠鸳鸯
第55章 夜审裹儿
第56章 刺杀男宠
第57章 册封为王
第58章 梁上有人
第59章 旧情难断
第60章 刀剑相抵
第61章 短刃相接
第62章 是敌是友
第63章 一场混战
第64章 洛阳早晨
第65章 擅闯者死
第66章 以身殉国
第67章 大好河山
第68章 帝王气度
第69章 蛇鼠一窝
第70章 心知肚明
第71章 秋高气爽
第72章 暴打疯狗
第73章 镣上一舞
第74章 刚柔相济
第75章 将剑归鞘
第76章 一语双关
第77章 请君入瓮
第78章 不可语冰
第79章 相视一笑
第80章 狩猎结束
第81章 有人失踪
第82章 蹂躏残尸
第83章 不臣之心
第84章 失言暴露
第85章 从何说起
第86章 奉命行事
第87章 野心勃勃
第88章 神龙政变
第89章 并非自愿
第90章 武皇薨逝
第91章 功成身退
同类推荐
中央政府赈济台湾文献(清代卷)
本书为清政府赈济台湾相关原始文献的史料选编,包含了起居注档案、兵部档案、户部档案、奏折等各种文献形式。本书让读者看到当时灾难频仍的台湾人民面对灾难时是如何在中央政府的赈济与帮助下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使当时的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行为变得具体而有血有肉、有声有色。这同时也说明了当时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有效管辖和治理,说明了当时台湾与大陆统一于一个中央政府的历史事实。江户时代日本对中国儒学的吸收与改造
江户时代(1603-1867)是日本大规模吸收与改造中国儒学的重要历史时期,对中国儒学的吸收与改造不仅使江户时代日本文化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也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甚至一直影响至今。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前人未曾引用的第一手资料,详细论述与分析了江户时代日本六大学派对中国儒学的不同态度以及各学派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展现了日本吸收与改造中国儒学的成功与失败。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我们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热门推荐
校草大人有点坑
某上神酒后失言,好不容易到手的媳妇跑了。漫漫追妻路,他不得不变身凡人,猫前卖惨,猫后流氓!只为了早日喜提媳妇。一日,他摔倒在某猫面前。“小灵兮,我腿被你压断了,你要对我负责。”—神经哦!一只不过十斤的猫咪能把你腿压断?叶近晨你豆腐做的吗?“小灵兮,你的床不让我走,不是我不想走。”—OK,祝你们白头到老、永结同心。追妻未成,各路桃花横空出世,叶校草不得不拿出看家本领。“她是我的女人,从早上到晚上,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都是光着身子黏在一起的!小子,敢抢我女人试试?”看到某猫突然出现,叶近晨秒变脸,“小灵兮,他们非要说我们是一对,我大概没人要了,你要对我负责。”—负责你个小肉球!踏着鲁迅的脚印:鲁迅研究论集
本书收集了作者半个世纪以来鲁迅研究的散篇文章,内容包括对鲁迅思想、生平的研究,有关鲁迅创作的总论和具体作品的分析,有关鲁迅的学术随笔,以及为别人的鲁迅论著所作的序跋等。文章虽非宏篇谠论,然而观点明晰,文字朴实。在许多问题上,作者不跟风、不随众,勇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观点,或多或少可为几十年的鲁迅研究留点微弱的印痕,并于“众声喧哗”之中,保有小小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