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00600000005

第5章 饕餮盛宴 边边角角兜是情[5]

——老边饺子:脍炙人口的中华美食

饺子,这种手擀面皮、中间包馅的北方面食,不仅是百姓餐桌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美食,也承载了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深深的乡土感情,是中华饮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符号性的食品。俗话说得好:“站着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在北方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吃顿饺子。在东北,新人结婚要吃饺子,意为多子多孙多福;民间谚语“头伏饺子二伏面”,就有度苦夏、振食欲的说法;而每到年三十吃年夜饭更是如此,家里再穷借钱也要吃顿饺子。百姓们包着饺子,唠着家常,表达着对新春的祝福,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无限期盼。

饺子文化源远流长。相传,饺子原名“娇耳”,是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为治疗、抵御伤寒而用面皮包裹药材煮熟后赠送给百姓的食品。又据考证,饺子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多少年来,全国各地民食饺子的口味发展与制作的技艺流派五花八门、各领风骚,他们根据不同地域的食材用料、入馅,制作了形式各样的饺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在民间普遍颂赞的独特风味,孕育了当地的饺子文化。而起源于辽沈大地上的风味名品——老边饺子就是深受百姓喜爱、在辽沈大地闻名遐迩的名品美食,它的传承脉络、技艺发展、文化特色,深得本乡本土以及海内外食客的赞誉。

要说老边饺子的发展史,那还得从清道光九年(1829)讲起,想当年在闯关东的浩浩大军中,河北任丘人边福随家人闯关东来到了盛京城(今沈阳)落脚为生,生活的艰难催生了他摆饺子摊的念头。为了养家糊口,他在内治门(今小东门)外的小津桥一带用木板搭起个马架子,立号“老边饺子”。对于他这个手艺人来讲,诚实本分、讲求信誉、童叟无欺、小本薄利就是生存之道。时间久了,在食客中一传十、十传百地逐渐有了一些名气。别人看到做饺子生意好,于是也纷纷在附近搭起马架子办饺子食铺,这样就引发了饺子生意的激烈竞争。后来,边福的儿子边德贵子承父业。为了在竞争中立稳脚跟、突出特色、赢得商机,他不断地对饺子馅、皮的选料、加工、调味等原有的制作工艺流程加以改进,研制出了一套“汤煸馅”制作工艺。所谓“汤煸馅”,简单地说就是在把生馅煸炒成熟馅的过程中加入高汤,并经过多道工序加入不同味料的调剂以及通过对煸炒火候的掌控,使煸炒出来的馅料既香又鲜,还不失分量,初步形成了老边饺子“皮薄肚饱、鲜香味美、松散易嚼、浓郁醇厚”的独特风味。据说,当时为了保护馅料秘制,配方不外泄,店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馅料制法与技艺传承“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制作馅料时,边家人等店里打烊,伙计离店,妻女就寝后才开始操作。后来,当人们一提起老边的煸馅饺子,由于“边”与“煸”谐音,大家也就认为这是老边家独树一帜的制馅绝活。从此,老边饺子的生意越发红火起来。1940年,第三代老边饺子馆掌门人边霖将店址迁至北市场,并扩办了一处规模比较大的餐馆作为经营场所而成为沈阳一味。新中国成立后,老边饺子馆率先公私合营,边霖收授异姓徒弟,将煸馅制作工艺奉献出来,从此结束了一家一式的传承方式,使一代代异姓学徒与老边饺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让老边饺子的制作技艺以及老边品牌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后的二十多年间,老边饺子馆虽然有过起伏,也改过名字,但是老边饺子的传统制作工艺、馅料配方没有变,也不能变,因为它是老边品牌的根,老百姓认的就是这个味。当年邓小平同志来沈视察工作时,在品尝了老边饺子后,高兴地说,老边饺子确有独特之处,要保持下去。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品尝老边饺子后,挥毫题写八个大字:“边家饺子,天下第一。”

如今,人们去饭店就餐已不再只是为了解解馋,对就餐环境、食料营养、口味特点、文化内涵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追求的是文化餐饮、绿色餐饮、品位餐饮。

老边饺子馆作为沈城风味名店也需要求新求变。以前,在人们还吃不饱、吃不好的条件下,老边饺子馅的特点是肥瘦半开、肥而不腻、满口流油。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传统的饺子口味已不适应人们越来越讲求营养、讲求清淡的饮食习惯转变。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满足顾客口味变化,老边人在挖掘老边的历史文化、品牌文化、人文文化的同时,不断研发饺子新制法、新品种、新造型。按照不同馅料的荤素特性、果蔬的时令性和营养成分,他们不断开发饺子品种,逐步开发了海鲜类、肉类、果蔬类、禽类、菌类等上百种馅料以及蒸、煮、烤、烙、炸、煎等多种制法的不同档次的饺子品种。国内外的食客对花样繁多、造型精美、营养丰富、文化底蕴浓厚的饺子盛宴赞不绝口,不忍下箸。

“没有一季风霜苦,哪得腊梅放清香。”老边饺子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为了保留一百多年来百姓记忆中老边饺子的原汁原味,把创业时原有制法的煸馅饺子品种定名为“百年煸馅饺”。服务人员在上这道饺子时,都会建议宾客品尝时尽量不蘸酱料,以更好地品尝它的风味口感。在诸多的饺子品种中有一道主打产品叫“冰花煎饺”,这道饺子的制作对饺子的面、馅、芡、制具、火候要求很高。研制时,师傅们不知试验了多少次、推翻了多少方案才得以完美地展现给食客。其做法是把素馅饺子先码放在有底油的煎锅上,将淀粉加水勾芡,铺洒在锅里形成网状,煎好后倒扣出锅装盘成型,饺子底朝上,煎得金黄的饺子上一层洁白的水芡网宛如冰花,造型别致,冰花酥脆,皮面绵软,馅料清爽,一经推出好评如潮,成为老边饺子代表品种中的经典之作。又如“清水河蟹饺”以蟹肉做馅,番茄汁和面做皮,造型如蟹,浮于汤中;“吉庆有余饺”以鱼馅为主料,双色鱼形,有吉祥如意、连年有余的寓意;菌类馅的“林海山珍饺”,蔬菜类以菜汁和面的“翡翠白菜饺”“金枝苏叶饺”,以及黑米面、玉米面蒸饺等,营养搭配科学合理,餐桌文化特色鲜明。再如“御龙酒锅珍珠饺”,是根据清宫庆典盛宴研制而来,是以猪、牛肉做馅,鸡蛋和皮,海鲜冲汤,上锅时,烈焰腾腾,寓意生活红红火火,珍珠饺在汤中上下起伏,寓意财源滚滚。席间,服务人员以精练的语言对清太宗御宴群臣的典故娓娓道来,并在为客人分盛珍珠饺子时不看锅内,盲盛给客人时按所盛珍珠饺子数量的不同,祝愿客人们一帆风顺、双喜临门、连升三级、四季平安……在欢声笑语中,美食、服务、宾客、文化已融为一体,成为老边餐桌服务的一个文化符号。一位台湾来的沈阳籍老人领着子孙三代一家十余口人回沈探亲,点名吃老边饺子。餐罢,老人家感慨老边饺子的独特风味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动地说:“饺子仍留当年味,家乡已是不同天啊!”2007年,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来沈访问时到店就餐。席间,服务人员对饺子美宴的款款介绍深深吸引着台湾来的贵宾们。餐毕,宋楚瑜先生兴趣盎然地为老边饺子题词:“老号佳馐,美味无边。”

凡是到老边饺子馆就餐的客人,都会被醒目的老边标识所吸引,一个龙舟形“走”上托着形似拳头的“力”组成的“边”字,寓意为老边人合力商海共渡、百舸争流的团队精神。

如今,既是名品又是民品的老边饺子已经得到了业界和大众的广泛认可和赞誉,老边人用老边风味和饺子文化丰富了辽菜文化,打造出了辽宁餐饮界的一张美食名片。

同类推荐
  • 山西四大梆子唱本精粹

    山西四大梆子唱本精粹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李劼人说成都

    李劼人说成都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本书从李劼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 元稹:只缘感君一回顾

    元稹:只缘感君一回顾

    本书以此花开尽更无花、夜合带烟笼晓月、莺藏柳暗无人语、花笼微月竹笼烟、春莺无伴啭空长、紫垣驺骑入华居、贫贱夫妻百事哀、曾经沧海难为水等八卷、约22万字的篇幅,采用诗词解析+人物传记+美文+小说+游记的方式进行创作,作者用诗一样的文笔以及充满古典韵味的气氛,解析元稹这位古代著名诗(词)人脍炙人口的作品,结合运用小说故写作的事的形式演绎其传奇人生,以及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书中元稹与莺莺的爱情故事,就是妇孺皆知的《西厢记》里张生与崔莺莺的原型。
  • 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

    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

    本书采用世界通用公历和农历相对照,并用图表形式详细列出每年的年月日和二十四节气,简单明了;时限为1930—2120年,共190年,时间跨度大,查找方便,实用性强。本书在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中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精选提炼,让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更鲜活、更实用。并根据今天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需要,编写了涵盖面非常广的生活实用百科知识,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本书包括天文历法、传统节日、生肖星座、民俗礼俗、民俗禁忌、民间传说、养生保健、居家风水、吉凶趋势等内容。本书编写体例简洁,语言通俗易懂,以契现代人的阅读口味,是老百姓居家必备的工具书。
  • 文化民生论

    文化民生论

    本书围绕文化民生主题,梳理现代汉语文化精神内涵,辨识纷乱的文化现象中对于文化的种种错觉和误解,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提出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难题及其解决路径。全书分为“文化精神论”、“决策咨询篇”、“生活体验说”和“人文随笔录”四个部分,辑录作者近年来参与上海市及部分区县一些重大文化咨询调研的方案策划和经验体会,尤其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剖解社区文化民生建设中的是非与得失努力寻求现代化从作为奋斗目标,到只能作为一种方式手段的转换轨迹,积极思考如何实现国家有主张、人民有尊严的文化民生理想。本书融理论辨析于案例分析,接地气,讲人话,文字鲜活生动,理论性、可读性、操作性兼备。
热门推荐
  • 管好员工就用这几招

    管好员工就用这几招

    管人、管事和管物是企业管理永恒不变的三大课题,其中以管人最难、最复杂。因为人才是事业之根本,有了人才是一件好事,但还要会管,还要会用。如果不会管人、用人,即便你手里有范增、有韩信这样的人才,你一样难逃乌江自刎的命运。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单位或企业也是如此。因此,千百年来,如何管人是各级管理者所关注的。
  • 盛夏冰凌

    盛夏冰凌

    命运有自己的变数,有它特有的路数。我们看到命运的各种玩笑带给我们的灾难和幸福。这样一群年轻人,因为各种缘分相遇,时间在流动,每个人的变化很大。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自都市里的富家小姐林依梦,富家少爷欧阳枫,来自大山里的孩子颜小七,美丽的双胞胎姐妹许纯儿和许洁儿,他们都幸运地成为了久光的学生。但是发展却跌宕起伏。同样来自大山里的王一鸣因故与久光失之交臂。但无论是不是久光的学生,人生还是得靠自己走下去。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他们最终走向了何方?富人一定会富下去?穷人一定会穷下去吗?就像盛夏季节也会有奇特的冻冰现象,人生是不可预料的,它到底通往何方?
  • 光阴荏苒爱你如初

    光阴荏苒爱你如初

    我看见他的第一眼,就开始着幻想着我们的未来,他吸引着我,如梦如幻,无法自拔......
  • 变身之缘来是你

    变身之缘来是你

    张黎表示有些绝望,自己不是已经死了吗?怎么又活过来了?总算接受了自己复活了的事实,又惊讶的发现,他即将征战沙场的意大利炮居然……(都市传统变身嫁人文,非替身,非穿越,非萝莉,非百合,非第一人称。简介很无力,有兴趣的,可以点进正文看一看,相信不会让你太过失望的。)Ps:本书不定时更新,保证不太监。
  • 肥妻娇宠记

    肥妻娇宠记

    耿墨羽表示,他对齐籽萱这种球形身材开始是拒绝的,渐渐却发现圆脸女孩看起来更可爱,再后来发现肉肉的女孩抱起来更有手感。后来的后来,高冷公子成了炫妻狂魔,逢人就夸:“我媳妇儿那不叫胖,那叫珠圆玉润懂不懂?我媳妇儿能三年生俩你媳妇儿能吗?”齐籽萱捂脸放闺女:“齐蓝,把你那丢人的傻爹拉回来!”推新书《部长大人,宠妻无度》,甜宠无虐,欢迎入坑
  • 发现滨海(下)

    发现滨海(下)

    1938年4月,国民党第69军新编第六师高树勋驻进了莒县。此时,日军为了参加台儿庄会战,从莒县、沂水、日照等地撤离。一批共产党员进入新六师工作,新六师开始受到尊重。当时的莒县,是国共两党关系最好的时期,此时,以新六师与国民党莒县政府的名义,开办了莒县战地干部培训班。训练班主任路雨亭是共产党员,他与国民党县长许树声是同学,所以就担任了莒县游击队的政治部主任。当然,许树声并不知道他这个同学是个共产党员。军事训练在新六师受训。讲课的是政治部主任钟辉,他讲红军长征,讲过雪山草地,大家都听呆了,下课后找关于红军的书看。
  • 非常商道

    非常商道

    作品以一个家庭为背景,讲述了三兄弟在变废为宝的冶炼路上的酸甜苦辣。他们有过辉煌,也有过惨败,但胜不骄,败不馁。他们不仅仅炼出金和银,更陶冶出敢为人先、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可贵精神。因此,《非常商道》不仅是一部弘扬奋斗精神的主旋律小说,也是描绘平民百姓喜怒哀乐的亲情小说,更是一部斗智斗勇的商战小说。
  • 打赌故事

    打赌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老榆树下的女人(中篇小说)

    老榆树下的女人(中篇小说)

    一场大雾就在卢梨花的眼皮底下升起来,也就是说,卢梨花亲眼目睹了大雾是怎样由薄变厚到浓得化不开。前半夜,卢梨花坐在炕上看老榆树,看着看着,老榆树就不那么清晰了,像披了一层薄纱。卢梨花揉揉眼睛,老榆树还是一点点地隐没在白纱里了,“你呀,真淘气,跟我捉迷藏呢?还是有心上人啦,要弃我而去?”此时,卢梨花还没有意识到下雾了,她还在细声细语地埋怨老榆树。直到完全看不清老榆树了,卢梨花才回过神儿来,她把脸贴在玻璃窗上,别说看天上的星星,就连常兴明锁在窗户下那辆破旧的自行车都影影绰绰。卢梨花这才意识到是下雾了。大雾把老榆树吞噬掉,把卢梨花烦乱的心事淹没在遥远的地方。
  • 易斋集

    易斋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