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内情的许飞并不着急,他现在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找陈为对质。况且,现在身在安努,他的任务是陪着元柏,完成做质子的任务。
元柏的情况有些好转,可是仍不乐观,按照郎中的话说,只怕是寒气已经生根,再难清除了,只得慢慢的调理。除非能尽早的离开,到南方温热之处安养,否则,随时都有反复的可能。许飞把这些情况都告诉了呼韩邪,可是呼韩邪却说,这是两国之间的约定,如果提前将楚王送了回去,只能说明安努对魏国和楚王的不信任,这对两国的关系着实不好。况且,就算提出了这个要求,国书来往也需要些时日,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
呼韩邪的话也算在理,许飞仔细琢磨,让元柏到安努来,很有可能还是元枚和元樟的主意,现在贸然提出回国,朝堂上定然是一片反对之身,楚王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功勋便会消耗殆尽,很有可能还会落人口实,还不如先在安努调养好,同时等待机会,再不济,也只不过两年的时间,倒也不是什么难事。只是安抚安努,却比较棘手。
安努受制于安答汗的威胁,暂时并不会对魏国有太多的想法。可是经过之前的一战,安答汗得到了安吧汗的全部领土,实力大增,隐隐的有超过安努的架势。最近一段时间,还不停的在交界之处试探,这让呼韩邪十分的头疼。当然,许飞也不例外,他原本的考虑,是要将二者变成势均力敌,或者安答汗略强的局势,这样呼韩邪受到威胁就不得不向魏国靠拢,魏国就可以将他当作抵挡安答汗的屏障和缓冲,北境自然也就安宁了。可是如果某一方坐大进而吞并另一方的话,魏国又不得不面对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敌国了,这是许飞不愿看到的。他必须趁双方平衡还未被打破之前,巩固这一平衡。
许飞的这一想法,与呼韩邪的需要契合。经过了长时间的内乱,安努的耐受能力几乎到了极点。虽然强大的军力尚存,可是这毕竟不能当饭吃,他们还是需要粮食来填饱肚子。大战之前,安努还可以凭借着国内零星的小麦以及与魏国的掠夺来维持。可是现在不行了,他已经散失了这个能力,唯一可行的办法只能是向魏国求助,请求魏国扩大兴平的市场,准许南方的粮食北上,而安努需要付出的,则是用自己最多的牛羊马匹去交换,这是各取所需,最可行的办法。同时,为了度过眼下的难关,呼韩邪还请自上书,以两国的名义进行几次大规模的交换。这本身并不是什么难事,只是并不是长久之计,关键还是要形成稳定的供给。这就需要魏国的支持。
许飞向呼韩邪建议道:“安努国百年以来,虽然军事实力十分强盛,可是始终摆脱不了粮食的困境,马皮牛羊再好,毕竟不能当饭吃。依靠与魏国的互市,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实在安努国内,并不是不能进行耕种,在很多河谷地带,种植的条件并不比南方差,安努缺的是进行农耕的技术和工具。如果能从魏国引进种植技术、生产工具、工匠以及农作物稻种等。就能补充单一脆弱的粮食来源,两三年的时间,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只不过,要想获得这些东西,恐怕也要费一些功夫。”
许飞的建议,在呼韩邪心里埋下了希望的种子。在安努之前,南北两朝就有和亲的历史,也有很多南方的东西传到北方,只是随着政权的更迭,很多东西都消逝了。如今,国力式微,虽然未必要再和亲,但是这也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他决定了,有机会,一定要到魏国去,亲自将自己需要的东西,带回来。
待到第二年春天,与魏国交换的第三批粮草也到位了。安努靠着这些粮食度过了最艰难的冬天,也在与安答汗的对峙中取得了几场小小的胜利,基本稳固了四境。呼韩邪很高兴,兴奋的宣布,要举行春祭,告慰逝去的亡灵。
安努人大多信奉萨满教,这种信奉,并不像汉家的道与佛,有明确的体系,固定的场所,庞大的修习人员。这种信仰,只不过是完完全全的一种崇拜而已。这种崇拜,可以是山,可以是水,也可以是火、是日月星辰。目之所及,一切万物都有可能成为安努人崇拜和信仰的对象,在他们需要进行祭祀或者占卜的时候,只需要向着内心的崇拜,用简单的仪式即可。这样的信仰与崇拜,可能随着地点和时间的推移而有差异。因此在安努国内,即使大家都信奉萨满教,可是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与内容却是千差万别。这也与安努本身的高流动性有很大的关系。
许飞全程参与了祭祀,如此简陋而粗放的仪式,与汉民族有着天壤之别。他当然不会关心呼韩邪的祭祀程序正不正规,也不想提些什么建议。只不过,此时,喜欢联想的许飞突然就想到了些什么,他迫不及待的找到了呼韩邪,共同就两国的文化探讨起来。
许飞说道:“草原的风俗果然与魏国不一样,这一次,真是令我大开眼界呀!”
呼韩邪听了,有些疑惑,许飞专程跑了一趟,开口谈的却是这么无关紧要的事,不过他也不好说什么,只能顺着他的话问道:“难道许公子也信仰我草原的萨满真神?”
“那到没有,只是第一次见到,有些新奇而已。贵国的祭祀,与魏国大有不同,大汗可知,草原的现状,或许和这有着莫大的关系?”
“愿闻其详!”
“魏国民众信仰,多为佛道两家,烧香祭祀、奉神驱鬼也是这两家的真神,我从山阳到了兴平再到京城,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乡民,家中所供,心中所想都是一样的释伽牟尼和三清玉帝,偶尔一些小神小妖,大多都能和这些扯上关系。所以魏国之内,无论皇权更迭,兴衰存亡,最终也能够一统,因为民众的信仰一致,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找到凝结所有百姓的共通点。可是草原不一样,且不说四大部落,就是汗王之下之地,百里之内,竟找不到一个相同的信奉之处。汗王强大之时,可以依靠实力征服四邻,可是一旦衰败,却又会如鸟兽般四散而去。究其原因,还是汗王缺少凝结民众的共通点。”
不得不说,许飞将祭祀和统一联系到了一起,还是很对呼韩邪的胃口的,在遇到许飞之前,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可是现在,听了许飞的理论,竟有了深刻的认同。魏国立国也不过百年,可是与前朝却是一脉相承,除了皇帝换了姓氏其他的却从来没有变过。反观草原之上,每一次兴衰,几乎都是一次彻底的毁灭,除了生活方式不变,其他的都被无情的抹杀了。想到这里他不得不问道:“那依公子的意思,汗国也该要研习佛道之法了?”
“那到未必,两国情况不同,橘生淮北未必为橘,我只是觉得汗王也该要统一统草原的神了。”
“那公子以为,该如何才好?”
“汗王莫急,当年有西方僧人,白马驮经而来,明帝专门建造白马寺供奉,这才有了佛家的兴盛。汗王或许可以效仿,在这部落之内,则一真神,建造供奉场地,汗王带头而拜,引各处效仿,久而久之这样,供奉之地,便为草原民众神往,汗王也会受到万民拥戴。”
“许公子的见识,果然非同一般。能得到您的指点,真是三生有幸呀!”
呼韩邪认同许飞的观点,更多的是因为它能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求。建一座庙宇,在派人传习,都是很简单的事情,虽然需要些时日,可是由此而来的回报也是巨大的。甚至,呼韩邪下定了决心,要派人从魏国学习佛法,抄传佛经。让真神在草原传播开了。
当然,许飞的心思并不只于此,他所关心,并不是佛教和道教能不能帮助呼韩邪统一草原。他只是想借这个机会,在草原种下一颗种子,让流动了几百年的草原民族安定下来。只要他们不再信奉随处可见的日月星辰,高山流水,飞禽走兽,而是祭祀必往庙宇,供奉必进屋堂。那庙宇和屋堂便会如钉子一般,将他们死死的定在原地。
只是,许飞并不知道,草原的情形与魏国千差万别,他的灵机一动,并没有像他所想的那样改变草原,反而,若干年后,呼韩邪引进的真神,以另外的形式,融入了草原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