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08600000003

第3章 二月篇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考槃[1]在涧,硕人[2]之宽。独寐寤言[3],永矢弗谖[4]。

考槃在阿[5],硕人之薖[6]。独寐寤歌,永矢弗过[7]。

考槃在陆[8],硕人之轴[9]。独寐寤宿,永矢弗告[10]。

——出自《诗经·卫风·考槃》

注解

[1]考槃:盘桓之意,指避世隐居。考:筑成。槃:木屋,姚际恒《诗经通论》引《左传》“考仲子之宫”句。另一说槃为木盘。

[2]硕人:大人、美人、贤人。指形象高大丰满的人,不仅指形体而言,更主要指人道德高尚,既可指男人,也可指女人。

[3]寐:睡着;寤:睡醒。独寐寤言:独睡,独醒,独说话,即过日子。

[4]矢:同“誓”。谖(xuān):忘却。

[5]阿:山阿,山的曲隅。一说山坡。

[6]薖(kē):貌美,引为心胸宽大。

[7]过:失也,失亦忘也。

[8]陆:高平曰陆。一说土丘。

[9]轴:本意是车轴,引申为盘旋的地方,有徘徊往复、自由自在的意思。一说美貌。

[10]告:哀告,诉苦,哀诉。

译文

架起木屋溪谷旁,贤人觉得很宽敞。独睡独醒独说话,这种乐趣誓不忘。

架起木屋在山坡,贤人当它安乐窝。独睡独醒独说话,发誓跟人不结伙。

架起木屋在高原,兜兜圈子真悠闲。独睡独醒独说话,此种乐趣不能言。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万种活法。

有的是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有的是无尽哀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有的像《考槃》中的君子一般,“独寐寤言,永矢弗谖”,不计尘世烦扰,散淡度日,自有一种独居的清欢和雅趣。

“考槃”二字,作何意?自古以来,聚讼纷纷。

一种意见认为,“考”,扣也;“槃”为一种器皿,同“盘”,敲盘而歌,就如同庄子“鼓盆而歌”,君子面对一泓静静的碧水,却敲盘而高歌,读来总觉得有些放浪形骸的味道。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考”是筑成之意,《左传》中就有“考仲子之宫”一句,“槃”从字形上看,也可明白是为“架木为室”,“考槃”指的是君子不追名逐利,在林间溪畔修建小木屋,隐遁红尘,过着离群索居、简素无华的生活。

我个人比较喜欢后一种说法,总觉得这首诗按此读来,唇颊留香,内心也犹如诗中君子那般澄澈和宁静。想象一下,一位谦谦君子,朗目疏眉,玉树临风,远离尘世喧嚣,不去管西山在远,东风欲狂,傍山枕水而居,在木屋的庭前种几棵修竹、几棵兰草,星夜时分,品茶读书,不亦乐哉,不亦快哉。

这首诗让我想起了晚明风流才子屠隆,他亦视轩冕为浮云,悠然林泉之间,评书论画,涤烟修琴,焚香试茗,相鹤观鱼,他所著《考槃馀事》一书,追溯了古人雅致的生活情趣,靡不尽其妙,萧然无世俗之思,那几分闲适之情,跃然纸上。

古往今来,选择隐居不出的文人雅士,都有几分相似,他们大多傲然独特,任情不羁,或是浪迹山水,眠风餐莲,或是登山采药,求仙参禅,总之就是淡泊名利。

不过隐居,也是有分别的。

有的属于得第之后等候选官,也有的属于罢官之后等待再录,这属于“待时而隐”。他们虽然身在草莽民间,却依旧怀揣庙堂,他们期待着隐居待时,一出即为王者师,他们出世是为了更好地入世,隐居是出仕的预备阶段。这和诗中的“硕人”有所不同,他不眷恋名利,是自愿归隐,所以才能自得其乐,风光霁月,皆存于心。

要知道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诸侯纷争,中原争雄,狼烟四起,国门之内党争机关算尽,兄弟相残,权力倾轧,国门之外战火频仍,一言不合就彼此讨伐。诗人生活的卫国势弱力薄,更是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

在那样一个时代,很多君王为攻城略地,争霸于诸侯,大都求贤若渴,很多人顺势而为。比如百里奚,从一介奴隶成了一代名相,秦穆公不过花费了五张黑羊皮而已,更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之说,像张仪,出生寒微卑贱,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纵横诸侯之间,深受君主重用。

那个年代,“硕人”是有用武之地的,一朝功成名就,可能就权倾天下了。可是名利场上没有永远的“炙手可热”,“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兴衰更迭这种事是最平常不过了。

更有甚者,像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一着不慎,成了权力的殉葬品,在卫国一场充满戏剧性的宫廷政变中,稀里糊涂地掉了脑袋,真真是可惜了他的一身才华。

所以,孔子才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这个道理,诗中的“硕人”也明白,当时卫国君王荒淫无道,所以他才甘愿隐居山野荒村,与清风白云为伍,过着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日子,就像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种归隐和“待时而隐”不同。“待时而隐”很多时候是迫不得已的,他们纵使览尽千山暮雪,内心也是不平静的,起起伏伏,总是会为时局纷扰,有太多的放不下,所以不能够真正体会到山水之雅乐、独处之清欢。

然而,独处却是心灵丰盈成长不可缺少的空间。这首《考槃》堪称后代隐逸诗歌之宗,它最妙的就在于这几个“独”字:“独寐寤言”“独寐寤歌”“独寐寤宿”。

诗中对“硕人”日常独处的生活这寥寥几笔刻画,像是电影里的特写,他自个儿自斟自唱,自个儿漫步山林,自个儿睡去复醒,自个儿放声高歌。就像是许由和巢父不贪恋富贵,避尧帝而隐居,草堂高卧,觉而赋歌,享受着这份孤清自在。有时候,心中没有人世烦扰,也便能够装得下这天地之宽之邈远了。

这样的日子,一壶酒,一卷书,一山苍翠,枕天席地,清茶野餐,其乐陶陶。苏东坡有一阕词,写了这种与天地山川相容相悦的清淡欢愉,“西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生最有滋味的时刻,或许不在于迎来送往时的“八面玲珑”,也不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那一瞬的万人瞩目,而在于那一份安享天地的清欢,在于为心灵松绑的那一瞬自自然然、无拘无束的生命状态。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其实,有时候白云不在山巅,而在人心间。一个人能否活得自在妥帖,无关乎身在何处,而在于能否觅得一方宁静的心灵净土,这也是这首诗对现代人的启示。

燕子离时惜相送 不堪离别泪湿衣

燕燕[1]于飞,差池其羽[2]。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3],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4]。之子于归,远于将[5]之。瞻望弗及,伫[6]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7],其心塞渊[8]。终温且惠,淑慎[9]其身。“先君[10]之思”,以勖寡人[11]!

——出自《诗经·邶风·燕燕》

注解

[1]燕燕:即燕子。

[2]差池(chí):义同“参差”。差池其羽:形容燕子张舒其尾翼。

[3]瞻:往前看;弗:不能。

[4]颉(xié):上飞。颃(háng):下飞。

[5]将(jiāng):送。

[6]伫:久立等待。

[7]仲: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妹。氏:姓氏。任:信任。只:语助词。

[8]塞(sè):诚实。渊:深厚。

[9]淑:善良。慎:谨慎。

[10]先君:已故的国君。

[11]勖(xù):勉励。寡人:寡德之人,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译文

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妹子今日远嫁,相送郊野路旁。瞻望不见人影,泪流纷如雨降!

燕子飞翔天上,身姿忽下忽上。妹子今日远嫁,相送不嫌路长。瞻望不见人影,伫立满面泪淌!

燕子飞翔天上,鸣音呢喃低唱。妹子今日远嫁,相送远去南方。瞻望不见人影,实在痛心悲伤!

二妹诚信稳当,思虑切实深长。温和而又恭顺,为人谨慎善良。常常想着父王,叮咛响我耳旁!

还记得儿时,刚学会拿筷子,一家人围坐在昏黄色的灯光下吃饭,母亲看见我握筷子时,手指握在筷子上方,便叹息道:“闺女以后要嫁人嫁得远哦!”

我们家乡有个说法,女子手指握筷子的高度,与嫁人离家距离远近正相关。《燕燕》中的女子,大概就属于那种握筷子握得高的女子,所以远嫁千里。

用我们现在交通时速来说,女子无论是从鲁国嫁到齐国,还是从卫国嫁到郑国,诸如此类,都不过是省际婚礼,有的甚至还在同一个省,并不算什么远嫁。可先秦时代,交通不方便,道阻且长,离开父母亲朋庇护,远嫁他乡,对于任何一个女子来说,都是天大的事,所以,送嫁就成了古诗中常常被描绘的情景。

而且远嫁女子,离家去国,很多时候,都是怀揣着前途渺茫的心情走的。“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之子于归,远送将之”“之子于归,远送于南”,都不胜悲凉,特别是王室之间的政治婚姻,多是利益纠葛的结果,便更加让人忧伤。

女子势单力薄,常常被用来当作中和两方冲突的工具,所以,她们对今后会不会幸福、所嫁郎君是否合心意、饮食习惯是否合脾胃等等,全然不知。

就像是《红楼梦》里的探春,虽也是一个削肩细腰、俊眼修眉、顾盼神飞的妙人,还有“玫瑰花”的诨名,在抄检大观园时,她居然还扇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泼辣得很,连王熙凤都忌惮她三分,却也身不由己,南海戡乱,她不得不远嫁海岛藩王。

真真是“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家人送嫁的心情大抵也是“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吧!

我甚至觉得,送别的场景也和《燕燕》中描写的相似,“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瞻望弗及,实劳我心”,都是行路茫茫肠欲断,也难绾系也难羁,纵然是“瑶池仙品”,到头来也得一任东西南北,各自分离。

本诗中所描写兄妹情深、依依惜别的画面,感人至深,鬼神可泣,所以,清代陈震在《读诗识小录》中说:“哀在音节,使读者泪落如豆,竿头进步,在‘瞻望弗及’一语。”

以“瞻望弗及”的动作情景,传达惜别之哀伤,不言说惆怅,可让人想象着相送之人踮脚眺望、眉间微蹙、挥手拭泪等动作,山高水长,送了一程又一程,诗中什么都不说,却让这份惆怅力透纸背。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的形象也出现在历代的送别诗中。

比如,“燕子来时人送客,不堪离别泪湿衣”。

比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比如,“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已断,好去莫回头”。

还有很多送别诗,都曾从《燕燕》一诗中取经。

窃以为,这些诗与《燕燕》有所同,也有所不同。

《燕燕》描写送别,却不止于悲伤,它以飞燕起兴,带有一点家人对远嫁女子的美好祝愿,“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轻盈燕子双双飞,一前一后紧相随,有祝愿夫妇和美的愿景在。

要知道,燕子在每年冬季来临前,总是会南飞,从寒冷的北方飞到遥远的南方,去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空气,而将凛冽的寒风和冰封的田野留给了从不南飞过冬的松鸡、山雀。“之子于归,远送于南”所描写的画面里,南方亦然会是幸福乐园,远嫁女子,纵使前路漫漫,也会得到幸福。

这首诗前三章,宛如绘画,勾勒出一幅千里送别的场景,兄妹情深溢于字里行间,乐景与哀景相融。第四章刻画了远嫁女子的美德,她为人性情柔顺善良,执手送别,相看泪眼,无语凝噎时,也勉励自己的兄长,莫忘父君,要做一个好君主。这样一个好女子,温良恭俭让,怎能不得到幸福呢?

《燕燕》一诗,送别情切,缠绵悱恻,深婉可诵,后人许多咏燕诗,无有能及者。

清代王士禛说,“万古送别之祖”,诚然也。

昨日草枯今日青 羁人又动故乡情

谁谓河[1]广?一苇杭之[2]。谁谓宋远?跂予[3]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4]。谁谓宋远?曾不崇朝[5]。

——出自《诗经·卫风·河广》

注解

[1]河:黄河。

[2]苇:用芦苇编的筏子。杭:通“航”。

[3]跂(qǐ):古通“企”,踮起脚尖。予:而。

[4]曾:乃,竟;刀:小船。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

[5]崇朝: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译文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支苇筏可飞航。谁说宋国太遥远?踮起脚跟即在望。

谁说黄河广又宽?其间难容一小船。谁说宋国太遥远?赶去尚及吃早餐。

有时候,人思乡情切,却不敢回家,近乡情更怯,甚至是不敢问来人,说的是久久未回故园的人,多年与家里人音讯全无,一旦返回,心里难以平静,唯恐家里发生了什么不幸。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不过,更多的是,想家想得厉害时,总希望能马上就回家,吃完一碗母亲煮的阳春面,恨不得“一日千里”。

就像是李白清晨辞别五彩云霞萦绕的白帝城时,写了一句“千里江陵一日还”,江水悠悠,波兴浪卷,他却能在短短的一日之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诗仙”的想象力虽奇崛夸张,然而在此处,却比不上这一首简单的《河广》。

同样面对的是碧波荡漾,在《河广》中,诗人站在黄河水的此岸,思念对岸的家乡,感慨道,“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说河面广阔呀?才不是。凭一只小小的苇筏,我即可渡水而过。谁说宋国遥远?怎么会呢?你看,我踮起脚尖,就能看到故乡的渺渺炊烟。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面对黄河的壮浪奇川、横无际涯,诗人竟要“一苇杭之”,这似乎有一点不自量力,听起来很是可笑。然而,但凡是奇特荒谬的想象力,背后必然有更加强大的情感力量助推,方能令诗人作如是想。

想家,归心似箭,恨不得一触即发,一发即达,大抵就是这样一种情愫。

诗人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在字里行间,喷薄而出,也感染了读者一起去展开想象,于是,奇特的也不再奇特,荒谬的也不再荒谬,夸张的想象,成了客观的存在。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谁说黄河水面宽阔?明明就不能容纳下一艘小船。谁说宋国遥远?赶着回去,还能吃上早餐。

这一切似乎就变得合情合理。

文本的说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移情”,因为那种急切的渴望回到故乡的情愫,很多人也曾有过。

不只是思念故乡这件事,任何时候,只要一个人想做一件事的欲望越强烈,信心就会越大,觉得“办法总比困难多”“手可摘星辰”,何惧身边事。

这首诗中,还有一个禅宗典故,“一苇杭之”。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说的是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他是天竺国香至王第三个儿子,自幼拜在释迦牟尼大弟子摩柯迦叶之后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门下,有一天他问师傅,“我得到佛法后,应该怎么传化?”

他的师父,般若多罗说,你得去震旦。

“震旦”,一词出自梵文,就是中国的意思,也有黎明、曙光之意。

民国时期,还有一所震旦大学,在上海徐家汇,当时颇具声望,严复、熊希龄、张謇等人都是校董,戴望舒、徐悲鸿、高平子等都是校友。

达摩历时三年,费劲千辛万苦,到了中国,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负责接待,在南京为其接风洗尘,不过两人因为主张不同,总是话不投机,“一言不合”便辞别萧衍,渡江北上。

然而江岸无船,也没有桥,该如何渡江?达摩无可奈何之际,看见岸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着一捆苇草,便化了一枝芦苇,放于江面,双足踏上,施施然离去。

所以,再反观这首诗,黄河水面宽阔,要一苇杭之,于凡人来说,是有些夸张,于神人来说,却是平常。对达摩来说,欲归天竺,“一苇杭之”“曾不崇朝”,都是游刃有余,不费吹灰之力。

但是不管如何,回家的心情,都是急切而强烈的。

这种浓烈的思乡之情,是人类共有之情感,读来,不免令人动容啊!

同类推荐
  • 北京路纪事

    北京路纪事

    30年来,一些无所事事的人,一直为一个叫梁晓斌的人找一把钥匙。这是一群纯粹的人一群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们的头上都系着一块红布。
  • 夕阳残照(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夕阳残照(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

    本书是部自传体散文。作者沈复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婚姻爱情生活、家庭变故、闲情逸趣、山水游记等。文章浑然天成,独树一帜,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和美学品位。读来有一种“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境界,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
  • 毛泽东的字条

    毛泽东的字条

    本书收录作者在大陆出版的《文艺报》、《中国电视报》、《中篇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人民网、楚汉文学网等及香港出版的《文艺报》、《中国文学》等76个单位刊载的作品。体裁有小说、散文、诗、杂文、随笔、评论等共165篇,有26篇获奖。
  • 张中行散文:人生卷

    张中行散文:人生卷

    张中行谈人生时能够冷静地剖视人生,直抵人的内心,犹如一盏明灯,在黑夜中指引归家的路途,读来让人顿悟人生的哲理。张中行谈人生的散文还如晨曦般带着希望,把温暖和煦的阳光洒遍大地,唤醒沉睡的生命。
热门推荐
  • 大话婆媳

    大话婆媳

    本书告诉你新时代婆媳之间的故事。婆媳关系自古以来就很复杂。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女人的地位不断是升高。婆媳之间的矛盾也在随之而升级。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一本就叫“婆媳经”。在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明显和最 常见的,是出现在婆媳关系上。婆媳不合,是使不少人提起就摇头叹息的问题。
  • 餐神

    餐神

    地球第一厨神罗鸣,穿越“美食大陆”。这里的“美食”相当于“丹药”,这里的“厨艺”相当于“功法”,这里的“厨具”相当于“兵器”,这里的厨师更有着相当高的地位。什么?你不信?罗鸣冷笑一声,向着背后指了指。只见一位头戴皇冠,有着万人之上气质的美妇,此刻竟然玉颊烧红,娇滴滴的问道:“罗厨神,朕的‘水煮龙鱼’,好了没有?要是没好的话……朕可以再等等!”
  • 等风来等天晴

    等风来等天晴

    她在高中时期遇见了他——黎铭晨,但是,黎铭晨与夏初沫完完全全是两个世界的,这是黎母对夏初沫说的一句话。但是夏初沫还是深爱着黎铭晨,就这样,进入社会,社会如同绞纸机,慢慢绞碎他们的爱情,夏初沫发现自己和她的差别,原来,一直是自己在拖累着他,只有她,才能帮助他,度过难关,而自己却什么也帮不了他,自己只会连累他。她只能离开他,这才是她所能做的,这也是她应该做的。就这样,夏初沫消失了一年。黎铭晨一直寻着她的身影,直到他,看到了它,一切都已经明白了。他们最终应验那句话“你们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八年之爱,一切,已成定局。
  • 牌道

    牌道

    小纸牌在辽南地区有不寻常的历史。纸牌的发源,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太平广记》中记载唐朝李命所制叶子格,而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的“叶子格自唐中世纪后有之……”便是一例。到了明朝中叶天启年间,叶子格演变马吊牌。此种牌上有《水浒》人物像,并有万子、索子和文钱。马吊牌出现后,盛行于明末清初,于十四世纪前后作为纸的媒介和印刷技术的先导,首传到欧洲一些国家。到清朝乾隆年间,“马吊牌”颇为盛行,又因受“宣和牌”及“碰和牌”的影响,变为“默和牌”,由“默和牌”而渐次演变成目前的“纸牌”。
  • 远志斋词衷

    远志斋词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健康启示录

    健康启示录

    医学可以治疗疾病,但无法创造健康。人生就是从“生、老、病、死 ”四大苦难中解脱出来,人体所具有的自我保护能力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自身具有的自然生命力是最好的医生和医药 。本书从健康与疾病,生命也死亡的高度,以哲学、文化与医学的宽阔视野对健康的生理、心理和心灵进行深度的反思,尤其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康复力的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有理有据、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给人以深深的启迪。本书从健康与疾病,生命也死亡的高度,以哲学、文化与医学的宽阔视野对健康的生理、心理和心灵进行深度的反思,尤其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康复力的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有理有据、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 复方穿心莲

    复方穿心莲

    再见到阿丹的时候,方小红还住在婆家。婆家住在深圳关外,与方小红的小家仅一区之隔。坐月子的原因,方小红按照广东人风俗,在百天之内和孩子一起留在婆家,丈夫也只是周末才会过来团聚,美其名曰:放松几天。前一晚上的排场很大,在关外最著名的恒丰海月酒店摆的宴席。这主要是方小红家公地位和财力所决定的,不然老百姓谁吃得起一千多一桌的饭啊。阿丹说那一晚她就在大厅里。不仅在,而且是她安排的一切。当时她穿了一身银灰色职业装,手上拿着对讲机,耳朵上面挂着耳机,总是一边走路一边说话。
  • 向巴菲特学投资

    向巴菲特学投资

    本书从宏观的视野出发,以微观的操作细节为立足点,系统地介绍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技巧和智慧。这些理念、技巧和智慧都是他用一生的投资经历证实过的,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 最搜奇·萌萌小志怪

    最搜奇·萌萌小志怪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从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天仙配》《窦娥冤》到我们儿时熟悉的《田螺姑娘》《崂山道士》,其实都源自志怪小说。在古代,写小说一般会被看成不入流的行为。然而上至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魏文帝曹丕,下到低调奢华有内涵的一代名臣纪晓岚,都曾忍不住寄情于志怪,可见它的魅力有多大。志怪小说不仅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先人托物言志的工具,体现了世间百态,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特色。透过魏晋时代的故事,我们体会到的是令人倾慕的魏晋风流;在唐朝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大国气象;而到了清朝,故事则变得更加多样也更加世俗。
  • 我可能没那么恨你

    我可能没那么恨你

    五年前,我被齐家和林家害的家破人亡。而齐慕被我害的生死不明。五年后,我重新见到齐慕,他不再是从前温柔多情的公子哥,而成了冷漠深不可测的商场霸主。究竟是爱他,还是恨他?究竟是复仇,还是被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