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6600000008

第8章 消解与重构的贺岁片(3)

正如黑格尔将读报行为视为现代人晨间祈祷的代用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族群“是想象的共同体”,享有共同信念的人群因各自的神话、历史、文化属性、种族意识形态而互相区别,并将大众传播及其传媒视为能“重现”“民族”这个“想象共同体”的“群众仪式”。该层面的仪式造就的是一个想象的、象征的狭义的媒体世界,而在这个“展示”的世界里,最具有号召力的媒介便是影像。由于影像是全人类—不分国籍、族群、年龄、性别、教育程度—都能看懂的表达方式,因此,“观看”或“展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都市生活中,人们通过每日广播电视的开关、报纸的闭合,不断地、习惯性地进入被定义、被建构的新的日常仪式。然而,“电视的威力不仅在于它架构日常生活流动的方式,而且在于其随后干扰这种流动的能力”,一旦这种受众日常的生活方式和常规节奏被各种“媒介事件”或节日性的特殊传播内容打断,更容易召唤受众以特别的心态进入特殊的接受过程,比如奥运会、特殊节日、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报道,电视如此,电影亦如此。电影可以用形象化的方式将各种喜庆吉祥的元素汇集在一起,并通过进一步发挥艺术想象力,将这些元素赋予新的话语,从而为观众带来现实中无法获得的快乐和满足。例如贺岁片大多属于喜剧片,充斥着大量的幽默和搞笑元素,与观众的贺岁心理和狂欢心态相吻合;结局一般是历经艰难险阻后的大团圆结局,并大量运用红色、黄色等传统文化心理中比较吉庆的色彩,甚至在影片中,经常能够看到演员直接向观众拜年的场景,以及过年回家的意象等。因此,一如春节联欢晚会最终固定为国家仪式,替代国祭承载着传统春节文化的仪式,贺岁片的上映也逐渐成为一种家庭仪式,伴随着贺岁档期的成熟,人们也愈来愈习惯于在岁末走进电影院,享受摆脱个体性加入电影院的暂时小群体,进行对等交流共同狂欢的心理。

显而易见,贺岁片在“去仪式”后,又出现了“重构仪式”的现象:一方面是原生的,传统意义上的“贺岁仪式”,其语义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被删减,使人们看不到它完整的原生形貌。另一方面,人们在同一个名称和形式之上,根据新时期新的利益需求对其进行整合和重构,从而完成了由传统的家族祭祀仪式到家庭庆典仪式的解构——重构过程。

(第五节去民族与重构民族

去民族化是相对应于文化全球化而言的,全球化过程就是一个在市场一体化基础之上建立文化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的过程。通讯和交通领域的新技术变革浪潮使得文化的跨区域、跨国界流动的成本极大地降低,从而为文化的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保障。精英文化、高层学术文化被商业化的大众文化逐渐消解,文化逐渐成为一种产业,其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相互重叠,文化即商品,商品即文化,文化商品在扩展经济市场,获得现实利益的同时,文化的商业属性有力地冲击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模式。全球化过程中的强势国家依靠自己的经济强势,借用媒介承载的价值观念,力图在全世界推广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同化异己文化,从而使得大众文化的同质性、全球性取向对本土文化和民族认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文化产业中,电影作为最国际化的媒介产业,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好莱坞凭借强大的经济支持和高度商业化的制造模式,逐渐将范围扩展至整个世界,形成国际化的电影市场,好莱坞电影的海外市场票房占据电影总票房的绝大多数份额(见表1),电影的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面对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压力和威胁,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也使各国不得不对电影作品的制作发行作出调整,但这种转变,绝大部分呈现出对好莱坞成熟电影制片模式的借鉴,逐渐丢弃了民族化的元素。

电影创作受到商业的制约,逐步走向电影的产业化,在票房的控制下,华语电影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们往往是多方融资,多方制作,多国发行,以满足本土市场与海外市场的双重诉求,因此,呈现出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的商业电影模式,主题选择上的国际性的模仿和借鉴,加上“放之四海而皆准”电影特技与电脑特效,华语电影逐渐丧失了自身的民族性,即使如《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这类民族化的题材,在制作模式上也体现出对好莱坞电影的高度模仿,尤其是其中迎合霸权主义的主题,整体上呈现出“同质化”的现象。

面对这种局面,许多发展中国家认为全球化使空间的差异日趋消失和同质化,破坏了民族主义的空间认同基础,因而强调对全球化的抵制,事实上,全球文化体系是由不同行为主体的不同文化构成,在文化传播交流过程中,它们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但不会形成统一的文化或文化认同。以西方为主导的现代性,虽然在极大地冲击着各民族传统文化,但是大部分传统文化却依然保留着必要的认同感。“全球化进程会推进各种文化行为主体之间增长着的互动关系,而这种互动同时也创造和强化着不同的文化个性,全球化的进程越长,越会造成更多的文化多样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华语贺岁片的本土化言说不仅易于观众产生民族文化认同,也有助于民族文化的稳固和延续,在全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保持文化的同一性。因此,华语贺岁片不仅将目光转向传统的中国“侠”文化,也选取了历史上极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解读,以期构建受众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如《孔子》、《梅兰芳》、《叶问》。近年来贺岁片中方言的运用愈来愈多,如《疯狂的赛车》、《大兵小将》,也在一定程度上构建着受众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乃是一个民族或社群在共同生活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心理结构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形式特征。‘文化身份’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或社群的文化形式认同,是某种共性和本质的表现。所谓民族文化,乃是某一个民族共同参与共同事物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民族的区域生态环境的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很大的,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民族特性即民族性,这种民族性主要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情感与特有的表现形式。”文化身份的确认,意味着在全球化价值观的冲击下获得具有独特性的文化意识,有利于个体从民族文化的层面上建立起充分的自信,以平等的心态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因此,在这种民族主义诉求与全球化趋势的冲突中,华语贺岁片在制作方式、叙事技巧上呈现出去民族化,但在题材选择上仍然维持自己的民族定位,并且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价值观进行新的解读,重构了华语电影的民族性。

(第六节去历史与重构历史

20世纪哲学与文化的演进,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就是要破除主体性、颠覆历史意识。而这种要被消减、颠覆的历史意识,“是逻各斯中心的,是神话、意识形态和偏见的源泉,是一种封闭的方法。”按照霍克海默尔与阿多尔诺的观点,人虽然通过理性摆脱了对自然与上帝的迷信与恐惧,确立起了历史主体性,但“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着巨大的不幸”。历史是人的活动的场阈,“特许这一个或那一个主体为最高的中心,为真理和意义的终极起源和记录者,而所有其它的事物必须借助于那些术语才得以被理解和被解释。”这样的场阈一旦形成,也前定了一种主体主义的话语模式与思维方式,而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历史叙事的情节、叙事在历史事件之间设定的联系、历史叙事所表达的阐释和解释,都不过是历史学家的建构,是由历史学家强加给过去的,本身并没有外在的证据和事实根据。过去不可能是历史认识的对象,或者更确切地说,过去不可能成为历史陈述和表述的指涉物。这些陈述和表述所指涉的并非是过去,而是其它的并且总是当下的历史陈述、话语和文本。因此历史只不过是一段故事,无异于任何其它故事,这就产生了对历史的消解及颠覆。这样,后现代主义就完全切断了历史知识和过去实在的联系,从而不仅将历史著作消解为文学,而且也把历史本身还原为文本和话语。

因此,自《阿甘正传》后,指涉历史的影片多表现为对历史的调侃式反思,把历史当成可以随意捏弄的故事。在这部影片里,我们清楚地知道,阿甘实无其人,在这部影片中个人的家庭历史被放进电影,历史成了个人的经历。正是这种形象的复制将现实抽离出来,使现实非真实化,于是人们在该片中感受到的只有关于美国近代史的各种影像的视听表述,而没有近代史真实客观的本身。《阿甘正传》反讽了历史,使得原本严肃的历史成为观众消遣的对象。因此,历史成为可编辑的文本,而不是固定的概念和权威式的定义。

华语贺岁片也逐渐呈现这样的去历史化趋势,《英雄》将秦始皇塑造为以武力取和平安抚天下的雄主,现实世界的政治霸权与传统意义上的民间侠道,在影片中变为悖论,历史成为创作意图的附庸;《赤壁》尽管一再强调“尊重历史、重现史实”,却将小乔塑造为中国的“海伦”,一代枭雄曹操每日对着小乔的画像朝思暮想,引发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为争夺美女。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洛伊战争”,变成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恶搞。打着还原历史旗号的影片尚且如此,更不消说本身就定义为荒诞风格的《三枪拍案惊奇》,由此可见,影片的去历史化愈来愈浓重,或者是因为“贺岁片”本身所带来的非严肃性,使得贺岁片呈现出怀疑、消释、嘲讽的论调。

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去历史的同时,“贺岁片”的概念本身已经成为历史不可或缺的一笔,而贺岁作品的生产和消费,总是涉及多种利益,当艺术被社会化,必然体现着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贺岁作品在添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利益后,无论是从前期制作还是后期营销,在面对过去或将来的艺术时,已经成为新的历史。因此,华语贺岁片在将历史文本解剖的同时,逐渐完成自身的主体构成,文本的创作主体和文本的阐释主体都将自身的种种意志和情感投射到文本之中,影响着作品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一方面是使个体成为意识的所有者和行为的发动者,即赋予他们主体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把他们安放、行动和压制在使他们屈从于社会网络和文化符码之中,这些网络和符码是根本超出他们的控制的。”

从具体影片来看,《梅兰芳》、《花木兰》、《叶问》、《孔子》,都以一种现代的视角去观测历史,去掉人物在其特定历史背景下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后,重新解读并赋予人物现代属性的理解,重建一个新的精神导向或价值阐释体系,使历史与现实在矛盾中和平共处,融为一体,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华语贺岁片在对历史文本进行选择和重新解读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去历史与重构历史的活动。

同类推荐
  • 美术历史与现状思考(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美术历史与现状思考(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本书选收他近三十年间美术历史与评论文章,其中有关20世纪中国画发展、西方绘画的引进、油画的本土化、画家的历史命运与历史评价等文章,具有突出的个性色彩,曾引起美术界广泛关注。将画家的艺术活动置于政治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观察,是作者思考的特点。对绘画作品不作纯理论分析,而是与艺术家社会生活和思想境界相联系;对当前艺术潮流与风格观念的评说,总是与中西文化艺术的整体历史相映照。这种个人情感和历史余晖的相互渗透,使他有关现代中国美术的思考有别于一般专业理论著述。
  • 精忠报国

    精忠报国

    坚持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究其动因,当然少不了朋友们不断给我的鼓气,希望我不要半途而废。同时也是剧中人物在时时无形地推动着我,越写越感到非把他们写出来不可。这期间也有一些朋友劝我何必自找苦吃:你写得好吗?你写出来有人看吗?有人用吗?你有钱将它推向社会吗?知道吗?现在“触电”难呢!他们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但是,我最终毫不回头地走自己的路。
  • 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电视连续剧的开场戏与电视连续剧的艺术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首先要把电视连续剧的艺术形态作为本书的前提加以研究。电视连续剧的开场戏与电影、话剧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就三者的共性而言,作为艺术品,它们的艺术形态必须是完整的;就其特殊性而言,电视连续剧的形态与电影、话剧的形态有着质的区别。什么是电视剧的形态?“形态”一词,《辞海》解释为:“形状神态。也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的形状或表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事物的表现形式”。
  • 何日君再来:流行歌曲沧桑史话

    何日君再来:流行歌曲沧桑史话

    我国第一部研究整理中国二三十年代流行歌曲断代史的专著。叙述的是从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问世到1949年中国大陆不再唱流行歌曲为止,二十多年间流行歌坛的风云变幻。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流行音乐仍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世界流行音乐的发展同步前进,引领了从中国大陆到东南亚一带流行音乐的潮流,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大国风范。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的宝贵财富。该书通过对22位作曲家、38位词作家和43位歌星、29位演唱电影歌曲的电影明星的介绍、研究,展示了那二十多年间中国流行歌坛的几度辉煌。以如此恢弘的规模提供如此博大和厚重的信息量,在全国范围内无第二部作品。
  •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

    徐悲鸿是世界闻名的画家,是我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学贯中西,博采众长,他的国画、油画、素描、书法皆十分出色,无不令人叫绝。他将西方画坛精湛的写实技巧融入中国绘画,从而为传统艺术的革新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他又在素描和油画中融八了中国国画的笔墨韵味,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热门推荐
  • 七一

    七一

    很小的时候,圆圆不知道后岔口那片树林后头还有人住,她以为林子后面也是田,那片树林很大,被包裹在田野之中,四周一亩亩绿色的田块连起来,望过去平整而舒展。她和伙伴们从没往那里去过,宁肯规规矩矩沿田埂走很远,一路走一路玩,走一会,再换条小路走回来,那片树林大了,又远,他们不敢去。圆圆第一次去后岔口,是婶婶带她去的。婶婶嫁在邻村,是母亲娘家那边的亲戚,因为隔得近,常来走动。婶婶每回来,都带些零嘴吃食给圆圆和哥哥。开春的时候,婶婶来了,一进门,说来迟了,拜个晚年。母亲迎婶婶进屋,说不晚,正月不来就准定这个月要来。
  • 禅定荒野

    禅定荒野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主题涉及荒野对人们的意义,以及人类回归荒野的可能性。源于诗人的敏感,斯奈德对“自然”“野性”“荒野”等的不同概念进行了语源、语义上的考察,他深入美国的荒野,对当地与自然相和谐的土著文化进行了广泛的田野调查,并结合自己早期的伐木工作及禅宗学习经历探讨了现代社会如何从文化上接纳荒野的问题。
  • 千万不要招惹我

    千万不要招惹我

    原本只是想安分守己当个加班设计狗,怎么就搞上事情了?原本只是想善心突发救个人,怎么就捡回个男朋友?原本只是谈个恋爱,撒撒狗粮,怎么就要被绑去结婚?我去,你给我这堆瓶瓶罐罐闹哪样?小女子不善用毒!那个,牧家九爷,你过来,惹了我还想跑吗?
  • 六道集

    六道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车厢里的圣诞小姐

    车厢里的圣诞小姐

    小说以两位从小失去母亲,生活在寄养家庭的孩子在平安夜当天独自乘坐火车前往父亲家时一路的经历为主线索,孩子们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启程的,一方面是在周围浓浓的圣诞节日氛围的感染下对圣诞老人、圣诞节礼物充满无限憧憬,另一方面因为父亲家里他们要面对的是后妈,之前周围人以及伙伴们灌输给他们对于后妈的印象让他们心里始终忐忑不安,所幸火车上遇到一位“圣诞小姐”,她用艾娜公主的故事以及充满圣诞博爱精神的礼物给孩子们心中埋下爱的种子,让这两个孩子在后来的新生活中很快融入,与同样充满爱心的新妈妈开始了融洽的新生活。
  • 海少心尖宠,校董哥哥深深爱

    海少心尖宠,校董哥哥深深爱

    他清冽的气息将她包围,她又一次感觉到头眩晕、发胀、继而失去意识……晕倒之前,她似乎听到他说:“这样的体力,以后怎么配合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怦然婚动:顾少,请温柔

    怦然婚动:顾少,请温柔

    当她以为自己被整个世界放逐的时候,昔日姐夫用一纸婚约将她从泥沼中拉了出来。“想报仇吗?”“想。”“跟我结婚,我帮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四库全书精编3

    四库全书精编3

    《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
  • 火高粱

    火高粱

    《火高粱》是一部制高点题材的小说。《火高粱》作者以饱满浓厚的激情浓黩重彩地描绘了制高点初期发生的冀南成安保卫战。全书内容丰富,共分三十八章描写国共两党抗战军队有地方民团等众多人物。
  • 轰雷狂飚(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轰雷狂飚(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第二次界大战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们历史地辨证地看待这段人类惨痛历史,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使人类文明惨遭浩劫,但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给战后世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世界进入力量制衡的相对和平时期;促进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促进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促进了人类认识的真理革命;促进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