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8200000005

第5章 中观学派之源流及传承(2)

关于龙树之入寂,据《龙树菩萨传》载,有一小乘法师,以嫉恨之故,不愿师久住于世,师知晓后,即入静室,行蝉蜕而去。可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萨罗国条》载,该国国王娑多罗诃皈依师,师以妙药赠之,二人俱长寿不衰。王子欲登王位,故乞请师自尽,师即以乾茅叶刎颈,王因哀愁之故,不久亦命终。当时的南印度,正值案达罗王朝衰落、甘蔗王朝兴起之际,龙树把这里当作其传教基地,与案达罗普遍兴起大乘思形势是吻合的。但是,这里也是南传上座部的影响范围,婆罗门教的势力更是根深蒂固,三者围绕争夺国家的支持,或对国家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关于龙树入寂的两个传说,情节虽然不同,但都说明了龙树是因为自己的传教活动,导向了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以致死于非命。至于龙树之年寿,依《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卷上、《法苑珠林》卷五十三等所说,皆谓师之年寿达于数百,其说实难采信。然若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朝嚼齿木条”及其他诸书所说,师擅长药术,推测其年寿应在百岁以上。鸠摩罗什(344-413)为之作传时,称“始过百岁”。

龙树之著作极丰,如:《中论颂》、《十二门论》、《空七十论》、《回诤论》、《六十颂如理论》、《大乘破有论》、《大智度论》、《十住毘婆沙论》、《大乘二十颂论》、《菩提资粮论》、《宝行王正论》、《因缘心论颂》、《菩提心离相论》、《福盖正行所集经》、《赞法界颂》、《广大发愿颂》等;造论之多,世所罕见,遂有“千部论主”之美称。后世基于师所造之《中论》而宣扬空观之学,称为中观学派,并尊师为中观学派之始祖。此外,龙树又被尊为付法藏第十三祖,且于我国、日本,古来被共尊为“八宗之祖”。

第二代 迦那提婆

目前无法弄清楚龙树同般若类经典的关系,但是龙树把早期的般若思想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更显密的宗教哲学体系,则无疑问。他的弟子提婆,在完成这个体系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迦那提婆,梵名Kāna-deva,意译为单眼提婆,又称提婆(梵Deva)、圣提婆(梵rya-deva)、圣天。南印度婆罗门出身,或谓师子国(斯里兰卡)人。博识渊览,才辩绝伦。尝挖凿大自在天金像之眼,后复自挖取只眼回施大自在天,故名迦那提婆。初谒龙树,龙树令弟子以满钵水置前,提婆即以一针投入水中,两人欣然契合。出家为龙树弟子,以智辩著称,后游历印度各地,大振破邪之剑,调伏外道,度人百余万。后以构怨,为外教徒所刺,遗谒曰:“诸法本空,无我我所;无有能害,亦无受者。”

鸠摩罗什亦为提婆作传,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所传亦多。提婆到南萨罗国与当时受到引正王敬重的龙树论议,遂从龙树受业,曾代龙树去摩揭陀国的波吒厘城(在今巴特拉西北至订那浦尔之间),战胜该城国王支持的外道,重树佛教威德;又到朱木拉河与恒河汇合之处,破除在此河沐浴可以消罪得福、自沉能够升天受福的外道和迷信之说。此汇合处有钵罗耶伽国(今阿拉哈巴德),提婆在这里曾与婆罗门外道展开著名的论战,以“天”(提婆之名之意译)是“我”,“我”是“汝”,“汝”是“狗”的循环论辩,说明“循名求实,实不可得”的空观道理。他相当坚决地反对对大自在天的偶像崇拜,认为假黄金、颇梨等饰以惑人是不应该的,主张“以威灵感人,智德伏物”,并将神眼挖出。

提婆著有《百论》、《广百论》。提婆之论,重破外道,毕生致力于弘扬龙树的中观学说。弘扬缘起性空,提婆与龙树相同,而在破斥方面,龙树重在破斥小乘,而提婆重在破斥外道。提婆弘扬大乘佛教的时候,外道学说兴盛,而佛法衰微,因此提婆与外道辩论,为法忘身,遂被外道刺死。

龙树、提婆师徒两人的经历非常相似,都出身于婆罗门,又都为婆罗门的对手。他们不但依靠自己的辩才,而且时常采用神通,用以战胜论敌和弘扬佛教。他们的生活放浪不羁,往来于权势富贵之间,同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的严戒苛律、禁制五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大乘思潮中,始终存在着密教化的倾向,这在龙树和提婆的生平中可见端倪。

第三代 罗睺罗跋陀罗

罗睺罗跋陀罗,梵名Rāhulabhadra,略称罗睺罗多、罗睺罗。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姓梵摩。早年入那烂陀寺,从尊者黑者(藏名Nag-po)受具足戒,学声闻乘。又依无分别者(藏文Rnam-parmi-rtog-pa)广学大乘及秘密乘,并弘通中观之宗义。随侍迦那提婆,证皆空之理,于那烂陀寺教化僧徒。提婆示寂之际,受其心随之教说(藏文snin-pohidon-gyibstan-pa)。著有《赞般若偈》、《法华略颂》,其片断散见于汉藏文佛典中;还著有《中论释》,真谛曾翻译为汉语,但后来佚失。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六载,师曾从提婆受婆罗门所造之《鬼名书》,后以种种方便教化众生,付法予僧伽难提。

第四代 青目

青目,梵名Pigalanetra,音译宾伽罗、宾头伽罗。身世不详。四世纪顷之印度人,为注释龙树《中论》之论师。他的著述《中观论释》经过鸠摩罗什翻译传入中国。我国三论宗之“于”、“教”两种二谛义,就是根据青目的《中观论释》而建立。青目的《中观释论》最能体现龙树《中观论》的原意。据僧叡《中论序》:“其染翰申释者,甚亦不少。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宾伽罗,秦言青目所释也。其人虽信解深法,而辞不雅中,其中乖阙烦重者,法师皆裁而裨之。”据《大乘玄论》卷二载,师于佛灭后一千年出世。

(第三节)中观学在印度的发展

中观学派经青目著《中论本颂》之注释及婆薮开士之《百论本颂》注释之后,受到不断壮大的瑜伽行学派唯识思想的冲击,也有不少的变化。其后,四至五世纪出现之佛护系统称为具缘派,清辨系统称为依自起派。此即中观学派分出之两大派系。佛护和清辨,皆为僧护之弟子。

佛护,梵名Buddhapālita,西藏名为Sas-rgyas bskyan′s。据多罗那他之《印度佛教史》载,出身于南方坦婆罗国之汎沙苦利陀,乃龙友(梵名Nāgamitra)之弟子,并师事僧伽罗苦什达(梵名Sāmgharaksita,意译即僧护),学习龙树之中观思想,最得上智。又礼拜文殊菩萨之圣容,住于南方檀多弗利伽兰说法,并为龙树、提婆之论书作注释,遂得利卢部之悉地。他被视为根本《中论》八大注释家之一,而被尊称为“长老佛护”,在印度中观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与清辨论师彼此立于批判之立场。至月称论师出现时,佛护之地位复被肯定,而成为《中论》之佼佼者。宗喀巴大师称龙树、提婆为“根本中观师”,而将佛护以下称为“随持中观师”。佛护的弟子很多。其所著《中论注》除第一、二、三品外,均为简明易解之注释。

约在公元470-540年间,佛护创立了中观具缘派。龙树依《般若经》而造《中论》,倡说“缘生即空”之义,于《中论》本颂之《归敬颂》中,列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等“八不”,以破诸法有所得之见解,阐明缘起即因待之法。故可谓中观学派乃通达诸法缘生之义,令有无之诸见皆泯绝,而使真空中道之现前。六世纪佛护与清辨二人见解互异,各自造立论书,批评对方之说,由是中观学派乃分裂为二,即以清辨之学为主流之依自起派,以佛护学说为主流之具缘派。佛护之具缘派主张诸法毕竟空之说。所谓毕竟空,又作至竟空,意指诸法究竟不可得。亦即以空破诸法,使无遗余,不执于一物。《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区别毕竟空与性空,谓毕竟空为无有遗余,性空则是本来常尔;毕竟空多诸佛所行,性空则为菩萨所行。亦即以空破诸法,毕竟不执于一物,三世清净为毕竟空;一切诸法自性空,众缘和合似为有,若离众缘,其性不可得,是为性空。《中观论疏》卷一末释毕竟空谓,众生性边亦如虚空,其中无生死往来,亦无解脱者。以生死本自不生,故无往来;既无生死之往来,生何所灭,故称为涅槃,故无解脱。所以生死涅槃毕竟皆空,故一切无生。又涅槃本自不生,生死亦本自无生,故称一切不生。毕竟空者,若有生有不生,则非毕竟空。以一切无生,称为毕竟空。七世纪时,有月称(梵名Candrakīrti,西藏名为Zla-ba grags-pa或Zla-grags)撰《中论注》、《六十颂如理论释》、《四百论注》、《入中观论》等,提倡具缘派之说,并对清辨之《中论注释》予以强烈评议;其学说思想后传入我国西藏并广泛流传。其后,又有寂天(梵名S′āntideva,西藏名S′hi-ba lha)论师,作《菩提行经》、《大乘集菩萨学论》等,祖述中观之旨趣。中观学派与瑜伽行学派渐有相互融摄之倾向,而形成中观瑜伽派,由是具缘派与自依起派之对立,及各自演布之情形,即自然消融于中观、瑜伽两大交流之潮流中。

依自起派约为公元五至六世纪间,由清辨(梵名Bhāvaviveka,或Bhavaya),为主流而创立。清辨作《般若灯论》一书以释《中论》之教旨,并于书中对佛护之论说详加批评,另著有《中观宝灯论》、《中观心论颂》、《摄中观义论》、《大乘掌珍论》等书。清辨与瑜伽行学派展开“空有之诤”。护法承继无著、世亲,说尽空之有;清辨祖述龙树,主张尽有之空,彼此相破相成。还传说师在南印度主持五十余所伽兰,宣说教法,造《中论释》,破斥佛护的具缘派之学说。其后有观誓(梵名Avalokitavrata)著《般若灯论注》一书弘扬清辨之学说。据唐代地婆诃罗三藏之传说,谓当时那烂陀寺有智光(梵名Jāna-prabnā)承龙树、清辨之学说,依《般若》、《中观论》等,立心境俱有、境空心有、心境俱空三时教判,以无相大乘为了义,与瑜伽行派之戒贤论师相抗衡。准此而言,智光论师当属依自起派之重要论师。

(第四节)中观学派在中国的弘传

中观学派传入我国称为三论宗,因以《中观》、《百论》、《十二门论》等三论为所依,宣扬空、无相、八不中道等义理,故又称空宗、无相宗、无相大乘宗、无得正观宗、嘉祥宗、提婆宗、般若宗、破相宗。以注重阐扬诸法性空,故又称法性宗。

中观学派传入我国,其派有二:由古代西域莎车国王子须利耶苏摩传鸠摩罗什者,称为“古三论宗”;日照三藏于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8)传入清辨、智光二论师之系统,则称“新三论宗”。其中鸠摩罗什译有《大品般若经》三十卷、《大智度论》百卷、《中论》四卷、《十二门论》一卷,并译出《龙树菩萨传》和《提婆菩萨传》,奠定了中观学派在我国的基础。罗什门下号称桃李三千,然高足仅十人,即僧肇、道生、僧叡、昙影、慧严、慧观、僧、道恒、道标、道融。其中,僧肇著《肇论》、道生作《二谛论》、昙影作《中论疏》、道融作《三论注》。而以慧观、道生、僧叡等多弘法于江南,僧肇、昙影、道融等则宣教关中,遂形成三论宗南北二学派。其后有昙济出,著有《七宗论》。

公元401—480年之间,北派以无人才而渐趋消沉,南派因受《成实论》压迫而未能发展。六世纪时,有僧朗出,入关师事昙济,以破小乘得梁武帝崇信,稍振“三论”之势,惟此时多于山中修习止观,又因当时盛行《成实论》之研究,故少受外间注意。僧朗之后,僧诠继起,欲振“三论”之学风,然因当时流行《地论》、《摄论》等缘起论之法门,故僧诠所倡之“三论”亦受其影响,而异于罗什之旧说。僧诠门下有法朗、辨公、慧勇、慧布四哲,其中以法朗尤为俊杰,奉随之众千余人,门下二十五人,而以嘉祥大师吉藏最为特出。吉藏止住嘉祥寺,大阐“三论”,集三论宗之大成而使之进入黄金时代(581-623)。吉藏以后,虽有智、知命、智实、寂师、慧远等高足继起,然因无卓绝之大师,无切实之行证,复受法相唯识宗之排斥、思潮之变迁、学者之好异思迁、禅宗之盛行等因素影响,唐代中叶,三论宗遂告沉寂。又法朗之门下,另有慧均作《四论玄义》,系统不详之硕法师作有《三论疏》及《三论游意》,亦为一时之“三论”硕学。在南北朝时,有在《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之外加《大智度论》,四论并重,讲习演布蔚为风气,盛行于一时,后世遂以“四论宗”称之。而我国之佛教史,无所谓之四论宗,而实为我国三论宗衍生之支派。

中观学派之思想在我国各宗派中,并非三论宗一家,天台、华严、禅宗都含有中观学派的思想。不过根据传统习惯,以三论宗为其主流,以莎车王子为第五代,鸠摩罗什为第六代,继而叙述中观学派在中国汉地之传承。

第五代 须利耶苏摩

须利耶苏摩,西域莎车国之王子。莎车国即今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位于塔里木河上流。莎车国后为疏勒国兼并,莎车王子便委国请从而为沙门。王子兄弟二人,兄名须利耶跋陀,亦一同出家。苏摩才学超绝,名重当时,专以大乘为化,善龙树中观学,诸学者尊崇之。其时鸠摩罗什亦来奉侍于师之座下,师为说《阿耨达经》,罗什遂研核大小乘,而归向大乘,并广求义要,听闻《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须利耶苏摩事迹功绩史载不详,然其门下培育出鸠摩罗什这样的思想家、翻译家,使缘起性空之学在我国得以流传和发展,这是对龙树中观学的极大贡献,因而自古即以之为三论宗及天台宗传承之一祖。

第六代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344-413,一说为350-409),简称罗什,意译作童寿。东晋龟兹国(新疆疏勒)人,我国古代四大译经家之一。罗什祖籍印度,家世相国,父鸠摩罗炎,将嗣相位,乃辞避出家,东渡葱岭,游化诸国。龟兹王闻其高才,心甚慕之,自出效迎,请为国师。王有妹年始二十,识悟明敏,诸国行聘,皆不肯行,及见鸠摩罗炎,意即许之。国王强为妻之,逾年生罗什。罗什自幼聪敏,七岁从母入道,游学印度,从师受经,日诵千偈。遍参名宿,博闻强记,誉满五天竺。因其母是王妹,利养甚多,乃携罗什避之,年九岁随母渡辛头河至罽宾,遇名德法师槃头达多,受《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十二岁随母还龟兹,中途经沙勒,学一切有部《发智》、《六足》诸论,又诵《增一阿含经》。沙勒国王听从当地三藏法师喜见的建议,为了鼓励国内僧众,同时也为了对龟兹王表示友好,特地举行法会,请罗什升座讲说《转法轮经》,年轻的罗什从此声誉鹊起。

同类推荐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嗔心起时要思员,熄下怒火最吉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以虛养心,以德养身;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忙、茫、盲……大多数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大街上人们行色匆匆,办公室里人们忙忙碌碌,工作台前人们废寝忘食。有人忙出了功成名就,有人忙出了事半功倍,有人忙出了迷惘无助,有人在盲目地忙啊忙……人在旅途,最累莫过奔命、最怕莫过于茫然若失、最苦莫过于苦海无边。故而,我们需要学会去调整、去谋划、去经营、去感悟,用从容的心去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愿这本忙里偷闲者写给大忙人的佛学感悟,能够帮助每一位现代社会的大忙人,让大家都找到一张让心灵放松的按摩椅,一个让心灵休憩的驿站,一处让心灵休整的港湾。
  • 道教简史

    道教简史

    本书分十四章,以时间为序,介绍了道教出现的基础和背景,探讨了从汉至清道教的发展变化及各时期的特点,简明扼要地勾勒了中国道教的发展历史,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其中,作者对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起源等诸多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资料详尽,有理有据,极具说服力。
热门推荐
  • 别摸我的脸

    别摸我的脸

    套用一个老掉牙的说法:遇到过不少混账的,没遇到过如此混账的。“别摸我的脸——!”根本没想要去摸她的脸,我只想确认一下她是新人还是常客。可那一声歇斯底里,分明是她蹲在我头顶撒了泡大尿。这还不够,她那蜘蛛腿般的双手,简直还想把那两个铁环扭成橡皮圈。如果不是被铐着,她是否还不由分说甩我一巴掌?哪怕甩过之后更糟糕的是她。我恨不得把自己想象中的那一巴掌还过去,好不容易才忍住。但一旁的同事小王没忍住,只是比我来得更有韵味。他已经在不停扯动着脸皮,但就是不让皮底下的肉动一动。
  • 感悟·感动(自然卷)

    感悟·感动(自然卷)

    《感悟·感动(自然卷)》告诉你,大自然中,存在太多令人类自叹不如的可爱生灵,在它们面前,人类除了被震撼、被感动,还有触及灵魂的感悟和反省。
  • 努尔哈赤传

    努尔哈赤传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即清太祖,大清帝国的开山始祖,八旗兵创建者和统帅,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努尔哈赤的一生波诡云谲,野心、杀戮、权谋、奇情交织,既是骑马弯弓的塞外英雄,又是攻无不取的常胜帝王。本书将努尔哈赤的一生客观地一一呈现出来。
  • 欢迎来到真爱至上主义事务所

    欢迎来到真爱至上主义事务所

    午夜零时,只有孤独的人才能看见的“真爱主义至上事务所”。与事务所的主人签订契约,便可获得你心目中最理想的爱人。你想要符合审美的女神?还是影视剧中的男明星?纸片人老婆?亦或......一个理解你的亲人,一个不离不弃的好友?“若你独自一人想着远方的那人,这不叫孤独,真正的孤独是无人可想。”“所以如果你到现在还没找到事务所的话就真是太好了,”长相平凡的男子突然微笑,“因为你并不孤独啊。”
  • 绝代神帝

    绝代神帝

    诸世凋零,末日来临,帝皇定天逆世挣扎,踩倒天才,横推八荒,这天地,有我无双!终将治理无序!终将位列巅峰,俯瞰天地沧桑!
  • 妖灵女帝

    妖灵女帝

    新书《娇妻撩人:墨少,宠上瘾》已发,求收藏,求推荐,各种求~??本想逃出奴隶窟,安安分分当个小狐狸,谁想你让我去当公主,我可以不接受吗?这是一个女帝长成的故事,有友情,亲情,爱情,还有家国仇怨,女主慢慢变强。
  • 营养保健粥

    营养保健粥

    要健康,多吃粥。《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有云:"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
  • 通玄真经注

    通玄真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猎狐行动

    猎狐行动

    猎狐行动,是中国警察向境外经济逃犯的一次集中亮剑,在全国反腐大形势下,与狡猾的经济犯罪嫌疑人展开智慧的较量,取得丰硕战果。中国兵法、三十六计一一上演,尖峰对决、高科技手段,比比皆是。成功的缉捕,不仅来源于大国的实力,也来源于中国警察的信仰。警察作家吕铮,与猎狐缉捕组的成员们并肩作战,实时记载一线战绩。这是一本不一样的纪实作品,记载猎狐行动最前端的精彩故事。
  • 花醉沉香慢慢老

    花醉沉香慢慢老

    季风艽这个女子穿得很“囧”,去旅游被一只臭猴子给PIA飞到山崖,不幸地一命呜呼。然,还是有幸运滴,可能是阎王觉得对不起她,让她的灵魂穿到一个架空时代,很俗的是成了一小丫鬟。不俗的是“她”伺候的小姐中了剧毒,她就华丽丽的去帮她找解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