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8300000015

第15章 唯识学在中国的传播及演变(1)

(第一节) 唯识学在中国的初传——地论宗

唯识学是印度佛教后期的思想,最早传入我国的,是南北朝时的北魏,其次是梁陈之间,最后是唐代。因为经过三个时期的传入,所以思想上也有着显著的不同。北魏传入唯识思想的是菩提流支,以《十地经论》为主要根据;梁陈之际传入唯识思想的是真谛三藏,以《摄大乘论》为主要的根据;唐代传入唯识思想的是玄奘大师,以《成唯识论》为主要的根据。在中国佛教史上,称之为地论家、摄论家、唯识家三家。唯识思想南北朝最初的传入,争论阿赖耶识是真是妄,只有地论与摄论两家,到玄奘大师由印度回国,传入新的唯识说,于是唯识思想发生了一大转变。欲知道瑜伽行学派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经过,当从此三家的唯识思想之不同去探索。

地论系的唯识思想,是以《十地经论》的思想为主。《十地经论》是世亲菩萨对《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十地经》之注释。因为其内容是说明阿赖耶识为真如法性及自性心净义,所以含有充分的清净心的思想。《十地经论》的传入,是瑜伽行学派在我国弘扬之始。

北魏永平元年(508),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及义学缙儒十余人,奉宣武帝之命,于洛阳翻译《十地经论》,至永平四年(511)完成。菩提流支是北天竺人,为大乘瑜伽行学派学者,资性聪敏,遍通三藏,精通咒术。夙怀弘法广流之志,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至洛阳,敕住于永安寺,从事佛典翻译。勒那摩提系中天竺人,学识优瞻,事理兼通,尤明禅法,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508)抵洛阳,奉敕与菩提流支共译《十地经论》。佛陀扇多系北天竺人,神悟聪敏,博通内外。永平元年亦奉敕与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于洛阳殿内翻译《十地经论》,四年始成。他们三人各自翻译,内容出入很大,因而魏宣武帝特命慧光法师(468-537)将之合译为一,所以今日所流行的《十地经论》,实是依于慧光而得流传的。

慧光法师俗姓杨,定州长芦(河北)人。十三岁随父至洛阳,从佛陀扇多出家,时人称之为圣沙弥。初习律部,不久受具足戒。四年后讲《摩诃僧祇律》,世称光统律师。北魏永平元年,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各自译出《十地经论》,慧光虽通两译,自阅梵本,悟其纲领,对校异同,合为一本;慧光的糅译,虽说不偏于哪一方面,然因他自己的思想,比较接近于勒那摩提,所以承受摩提的思想为多,是为地论宗初祖。然另有道宠法师(生卒年不详),俗姓张名宾,少有才艺,与李范共投国学大儒雄安生之门。壮年时领徒众千余,偶过赵州元氏县,觉渴,入路旁堰角寺索水,沙弥持之,以水中含几尘问之,道宠罔然无对,沙弥乃以水浇面,他大惭,散徒众,即日受具足戒。既而入西山研究经典,自叹入道之晚。当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各译出《十地经论》,道宠闻之,访菩提流支,受《十地经论》,服其教诲,居止三年。后广宣佛法,弘扬《十地经论》,并以流支思想为准,声誉闻于邺下,学徒参集。道宠唱法于道北(邺都之北方),故其法系称为北道地论派;慧光一派则称南道地论派,是为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南道地论宗与北道地论宗。即慧光承勒那摩提之说,于相州(河南安阳)南部弘法,称相州南道派,又称南道,系地论宗之正统;道宠嗣菩提流支之法,宣讲于相州北部,是为相州北道派,又称北道。

《十地经论》的根本义,在于解说菩萨修行之阶位,十地融摄一切善法:初三地寄说世间之善法;次四地说三乘修行之相状;后三地则说一乘教法。十地的阶位,亦即说明由凡夫地到佛果地的始末。但所谓凡夫地与佛果地的分别,究竟在于什么呢?依地论家的说法,就在于心意识的有无。经说:“三界虚妄,但一心作。”凡夫地的一切境遇,完全是唯心的现象,如果将这一心加以分别,就成为心意识的三种,假定达到心意识三种俱灭,而不再现境界时,就是佛地。《十地经论》卷一说:“菩萨尽者,法身离心意识,唯智依止。”同卷又说:“是菩萨远离一切心意识,忆想分别。”南北两道的地论师,既同以《十地经论》为本,而思想不同的观点何在?在于对阿赖耶识的看法不同:相州南道派的慧光法师,主以阿赖耶识为净识,于阿赖耶识之上,一丝一毫的妄想分子也没有,所以一成为佛陀,就只有唯一的阿赖耶识,其余的七个识都灭去而不再现了。相州北道派的道宠法师,主以阿赖耶识为无明的妄识,于中谈不上有什么清净,所以如成正等正觉,此妄染的阿赖耶识,一定是要舍去的。《教观撮要》说:“地论南道,计八识为真,生一切法;北道,计八识为妄,生一切法,此皆于黎耶,计真妄之异。”《法华玄义释笺》卷九说:“梁陈已前,弘《地论》师二处不同:相州北道,计阿黎耶以为依持;相州南道,计于真如以为依持。此二论师,俱禀天亲(世亲),而所计各异,同于水火,加复《摄大乘》兴,亦计黎耶以助北道。”此外,还有《翻译名义集》卷六及《法华文句》卷十八,都曾说到南北地论师的思想差别。唯就《十地经论》本身的思想说,学术界认为南道派所说近于《十地经论》本义,因为论中所立的八识,是这样分别的:前五识叫做识,第六识叫做意,第七识叫做心,第八识阿赖耶识是什么呢?是心意识以上的东西,是最上至极的究竟真理,如拿真常唯心的话说,就是自性清净心,或叫做第一义心。以这真常心为根本,说明三界唯心之理。不过要知道,北道地论派,不是不承认有个真常净识,只是不承阿赖耶识是真净,因为阿赖耶是由真识不守自性所妄现出来的东西。如果简单一点说:南道派的慧光,是以“现常”为主;北道的道宠,是以“富常”为主。由于南道派的思想,比较合乎《十地经论》的思想,所以北道派不及南道派的势力大,而后来终于被摄论家所同化。

关于地论宗之教判,略综为四:

1.据澄观之《华严玄谈》卷四载,慧光将佛陀一代时教判为渐、顿、圆三教。华严宗二祖智俨、三祖法藏等承袭此说。所谓渐教,指华严宗所说之大乘始教和大乘终教,都是依诸经教言说,逐渐修成佛的,所以二者都是渐教。所谓顿教,是顿修顿悟的法门,离言离相,顿解顿成,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称之顿。可摄禅宗,是不说法相,唯辨真性、泯绝八识二无我的差别,不立五法八识三自性的门路,不立断惑证理的阶位。如《维摩诘经》所说,即属此教。“不历僧祇获法”,故不同于小乘教,亦不同于大乘始、终二教渐次修行,亦不同于圆教的圆明具德,故立一乘之顿教。所谓圆教,意思是圆融无碍的法门,此教说性海圆融,随缘起成无尽法界,而彼此不相违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正觉,所以称之为圆教。

2.据《法华玄义》卷十上载,慧光判为四宗:(1)因缘宗,指毗昙之“六因四缘”。(2)假名宗,指《成实论》之三假。(3)诳相宗,指《大品般若经》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三论。(4)常宗,指《涅槃经》、《华严经》等之常住佛性本有湛然。而慧光之弟子昙隐等,判为:(1)因缘宗,指小乘萨婆多部。(2)假名宗,指《成实论》及经部等。(3)不真宗,指诸部般若。(4)真宗,指《涅槃》、《华严》等经。慧远又判为:(1)立性宗,即因缘宗。(2)破性宗,即假名宗。(3)破相宗,即不真宗。(4)显实宗,即真宗。昙隐及慧远二师虽各立四宗,实与其师慧光法师之四宗同义。

3.据《华严经探玄记》卷一载,真谛三藏等判立渐教(化仪)、顿教(化法)二教,而慧光所立之三教中,渐教、顿教仅在化仪,唯圆教为化法,故二者有异。

4.慧远于所著《大乘义章》卷一,判立声闻藏、菩萨藏二藏,系与半、满二教,与大小二乘同义。

此外,慧光法师之门人安廪,尚有六宗之教说。

如前所述,《十地经论》一书,乃世亲菩萨为解释《华严经·十地品》而作,内中广明菩萨十地之义,并述及八识、无明、三身、三聚净戒、因分果分、总别同异等六相。八识为眼、耳、鼻、舌、身五识及第六意识、第七阿陀那(末那)识、第八阿黎(赖)耶识。其中第八阿黎耶识之真妄论点,系地论宗分为南、北二道之主要因素。南道派将第八阿黎耶识与《楞伽经》所谓之如来藏心,及《涅槃经》所谓之佛性同视,而称为真常净识,乃主张佛性本有;并以阿陀那识以下七识,皆为有为之妄识,而特称阿陀那识为无明识。据南道派慧远之《大乘义章》卷三末及《十地义记》卷一末载,阿陀那识为无明痴暗之妄识,阿黎耶识则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然妄识与本体,必依真识而立,故前七识之妄法以第八识为其本体。又真识之本体,虽平等一味,非因非果,但其用却能随缘起灭,具有染净之别,故能开展出一切万法。亦即妄法非真如之外另有别体,乃系真如不守自性,随缘而成为妄法,故诸法依随真如,如影随形,同时存在。由此,佛性虽本有,仍需精进修习,离染显净,方可成佛。然道宠所传之北道派认为,阿黎耶为无明之妄心,而非不生不灭之真如,即主张佛性后有,须累世修行,始得成佛。有谓护身寺沙门自轨者,立五宗教判,属北道派,其五宗为:

1.因缘宗,指《毗昙》。

2.假名宗,指《成实论》。

3.不真宗,指《般若》、《法华》等。

4.真宗,指《涅槃》。

5.法界宗,指《华严》。

从教判上,可以看出南北二道派之差异,虽前已述及,但仍可以补充归纳总为下列二说:一说北道派为“黎耶依持说”,南道派为“真如依持说”。即北道派计执阿黎耶为妄识以为依持,主张一切诸法皆由黎耶缘起;南道派则视阿黎耶为真如净识,而计执于真如以为依持,并主张一切诸法皆由真如之缘起所生。另一说,南道派为黎耶净识之八识建立说;北道派则为真妄和合之九识建立说,即立第八黎耶为妄识,第九识为净识,唯虽立有第九识,然尚无阿摩罗之名。及后,真谛三藏之摄论宗起,立第八阿黎耶识为虚妄,第九阿摩罗识为净识之说,此说与地论宗北道派之主张相近似,故北道派与摄论宗渐同化相合,而唯南道派独存。

南道派传至慧远晚年时,因感本宗所论之第七识尚未彻底,而欲以摄论宗之阿陀那识再予补充,乃有《摄论》化之论释。弟子灵璨之门人灵润等《地论》学者,即先后转习《摄论》。随着摄论宗之日益兴盛,南道派亦渐趋衰落。然地论宗对日后华严宗之成立极具贡献,因其除精研《华严经》之《十地品》外,对《华严经》整部经典之旨趣亦广作理解,其成果颇值得推崇。如慧光法师将《华严经》之诠释,判为因果理实,成为华严宗法藏大师之因果缘起、理实法界说之基础;慧远大师之阐释《华严要义》,所说之因果二分、教证二道、六相圆融等,亦多为法藏大师所修正采用,故有谓华严宗之学说,仅系扩大地论宗对《华严经》之研究而已。

(第二节) 真谛三藏与摄论宗

摄论系的唯识思想,当然是指以《摄大乘论》的思想为背景的。《摄大乘论》系瑜伽行学派所依的“六经十一论”之一,系无著依《大乘阿毗达磨经》的《摄大乘品》所造。在印度不但本论有几种不同的诵本,就是释论也有世亲释、无性释二种。本论传来我国,有北魏佛陀扇多译、南朝陈真谛译及唐代玄奘译的三种译本。释论的世亲释、无性释,不但都传来我国,而且世亲的释论,也有真谛三藏及隋朝达摩笈多的译本、唐代玄奘的译本三种。因此《摄大乘论》的弘传在南北朝之际,蔚然成风。而本节所指摄论系的唯识思想,乃指南朝陈天嘉四年(563)真谛三藏在广州制旨寺所译的《摄大乘论》而言。

真谛(499-569)三藏是公元五六世纪间之著名译经僧,与鸠摩罗什、玄奘、不空合称我国四大译师。系西北印度优禅尼人,婆罗门种姓,姓颇罗坠,原名拘那罗陀。他聪敏强记,辩才不竭。少游诸国,历事诸师,精研“四韦六论”,贯练“三藏五部”,究明大乘之妙理。他在游历扶南国时,正值梁武帝派直后(官名)张汜等送扶南国王返国,并访求高僧大德及大乘诸经论。扶南国王推荐他来华,他欣然同意,携带经论梵本二百四十,于梁中大同元年(546)八月到南海郡(今广东南部),当时他已近五十岁了,随即北上,沿途滞留,经两年才到建康,武帝深加礼敬,住宝云殿。正欲从事翻译工作,即发生侯景叛乱,无法进行工作。他便离开建康,先后在富春(今浙江富阳)私宅,由县令陆元哲召集沙门宝琼等二十余人开始译经。在大宝三年(552)应侯景之请回建康,住台城。不久侯景兵败东遁,梁元帝即位,建康渐安,真谛迁住正观寺,与愿禅师等二十多人译《金光明经》。以后,他历住豫章(今江西南昌)宝田寺、新吴(今江西奉新)美业寺、始兴(今广东曲江)建兴寺,还到过南康(今江西赣县西南)。陈武帝永定二年(558),他又回到豫章,住栖隐寺,后转往晋要(今福建晋江)住佛力寺。他在生活极不安定的情况下,仍然随方翻译讲习,从未中止过。天嘉三年(562)九月,译事告一段落后,欲回印度,遂泛海西行,不料风向转变,十二月间又漂回广州。广州刺史欧阳顾请他为菩萨戒师,迎入住制旨寺。于天嘉四年(563)译讲《大乘唯识论》(即《唯识二十论》)和《摄大乘论》等,次年又译讲《俱舍论》二十二卷。他“厌世浮杂,情弊形骸”,曾至南海北山欲自尽,因慧恺、欧阳顾劝阻,始还王园寺。于陈宣帝太建元年(569)示寂,世寿七十一岁。据《历代三宝论》所载,他所译经论及讲述疏记共计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开元录》刊定其译经为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真谛三藏之译经,为同时代诸译师所不及,其翻译方法与学识俱佳,为我国佛教传译史上之泰斗,主要翻译唯识学方面的典籍有《转识论》、《大乘唯识论》、《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中边分别论》、《十七地论》(此书乃《瑜伽师地论》之别出本),其中以《摄大乘论》和《摄大乘论释》影响最大。真谛示寂后,弟子分归各地,弘传其说,形成摄论宗学派,此二论乃为南朝摄论宗之主要理论根据,真谛三藏亦因之被尊为摄论宗之祖。

同类推荐
  •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刊行。黄檗无念禅师,名深有,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诸人之推崇。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卷六收《醒昏录》、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传记资料等。
  • 黄帝阴符经注

    黄帝阴符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南文博雅授权电子版权。
  • 佛国行者的故事

    佛国行者的故事

    本书广泛摘取了佛教经典中的一些故事,略作增删。其选材侧重于印度佛教经典故事,内容短小明快,通俗易懂,近乎寓言。
  •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本书分别以禅心、禅悟、禅意、禅机、禅定、禅谛为主题,讲述修身养性、待人处事的人生哲学,教人有良好的日常心态。说理叙事从日常小事入手,将其中蕴藏的禅理娓娓道来,浅显易懂,为读者展示了禅的宗旨:发现自己,不被物欲所奴役,最终获得心灵的自由。
  •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是诞生于明万历年间的一部奇书。在这部书中,洪应明以一位通达人生智慧的成熟之士,用他精微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了旷达高远的智识,将儒家的自强不息、佛家的宽忍宏大和道家的超脱玄妙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回味无穷的入世出世的方法体系,并且以其对于中国几千年来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的精确总结和有力诠释而历久弥新。虽然已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幻,却始终让人品味不尽。问世以来,更是得到了“急功近利者服之,可当清凉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当益智膏”的极高评价。为一部集结了中国古代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大智慧大学问的经典著作,《菜根谭》更是给世人带来了无穷的思索和无尽的收获。虽然现代人与……
热门推荐
  • 将门农女

    将门农女

    她穿越而来,却重生到刚被抄家被贬,一切还没有发生之时,她的穿越,难道就是为了再次体验一番前身上一世的悲剧吗?不,她绝不认命,哪怕这是命,她也要逆天而行,改了这天命……生活,就是生下来,然后努力的活下去。退婚,种田,经商,学武,养儿子,寻找儿子他爹,追查前世被渣男一家灭门的真相,调教保护家人一个都不能少,低调发财强大才是王道。昔日的娇娇大家闺秀,经过三年的淬炼,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一身深不可测的武功成为了江湖上名列前五的神秘高手。于是乎,她悲催了,面对原本众多妖孽的,腹黑的,冷酷的,狡猾的,呆萌的各色美男,还没有等她来挑选,魔头来了……
  • 我真的不想太强大

    我真的不想太强大

    为了活的更久,张岳只能变得越来越厉害,可他也没办法,他真的没有选择!
  • 肆意重生:请叫我女王

    肆意重生:请叫我女王

    婚姻美满、容貌出众、身价丰厚的顶级白富美、所有人眼中的人生赢家,夏氏集团的女总裁——夏晓菲被黑莲花和丈夫联手害死,只有她自己自己知道,那花团锦簇的表象下面掩盖着多少污秽和血腥的谎言。重活一世,她决定要肆意的畅快一生,踢开渣男未婚夫,手撕贱女白莲花,事业嘛,别像上辈子那么累,干脆学学音乐,搞搞创作,混混娱乐圈,做个美美的文艺女青年吧!不过,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向我高呼“女王威武”?
  • 君心有微澜

    君心有微澜

    叶微澜只是想好好地做她的爆破精算师,偶尔逗逗猫、散散步。陆先生是脸盲症的重度患者,分不清跟了十多年的王管家和陈姐,却记住了仅仅一面之缘的叶微澜。一场看似平常的生日晚宴,一段突如其来的钢琴演奏,一次莫名其妙的床底偷听,却领着她闯入了他的世界。叶微澜不谙世事,只知数字、精算,不知心动、相爱是为何物。人心始终隔着一层皮,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相爱。陆先生这辈子求过两次婚,而且是跟同一个女人。第一次威逼,第二次利诱。“叶小姐,给你三个选项。”“第一,嫁给我。”“第二,我娶你。”“第三,我们结婚。”
  • 捡个庄主做相公

    捡个庄主做相公

    传闻,冷府嫡女软弱无能、胆小愚钝;长相一般,性情冷淡;幼年失母,不受关注...冷兮颜冷漠一笑,呲之以鼻——胆小懦弱、迟钝愚笨?那只是她的保护色;琴棋书画样样不通?生财势力才是王道;父亲不爱谁皆可欺?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母亲离世并非偶然?很好,那她也不用手下留情了;又有传闻,伊梦山庄庄主神出鬼没、来去无踪;一张银色面具,遮住的是奇丑无比;冷情孤傲,身世成谜...某庄主黯自挑眉,笑天下人无知——杀人如麻、冷酷无情?可笑,对那些要他命的人难不成还好言相劝不成?奇丑无比、身世成谜?万千风华,无需他人评价;不近女色、取向有问题?他的真心只为未来的主母预留。。当传闻中的她捡了传闻中的他,又将是怎样的碰撞和精彩?是多面的他邂逅了冷漠疏远的她,抑或是纯善的她忆起了坚毅雍容的他?竹马弄青梅,曾将同心结。一诺姻缘拥笑眠,化作黄粱梦。君赋满庭芳,妾歌蝶恋花。多情谁比痴中我,笑我痴情否?静听那涓涓流水,那清风伴着落花飞舞;且听风吟,吟不完我一生思念;细水长流,流不完我一世情深。与尔携手,尽此一生,洗尽铅华!人生旅途风雨兼程,一切有你做伴不再一个人孤单!且看举步维艰的两人怎样携手共济,在荡气回肠的岁月里,谱写一曲温馨纯美的恋曲!PS:本文非宅斗,男女主身心干净,一生一世一双人。无赖版:“你究竟是谁?”恼怒。“你,你不记得我了?”男子不可置信。“我应该记得你吗?”努力寻找,“娘子,我是你相公...”委屈、幽怨...“...几...几时嫁人的?我怎不知?”惊讶。“你说了,大了娶我...”继续哀怨,狭长的美眸瞬间水雾萦绕“呃...”无语。“为你守身如玉多年,我的初吻...”某男子语不惊人死不休:“你得负责。”“......”石化的某人渐渐风化,轻轻一吹,消失尽矣霸气版:“谁若欺她,必将百倍还之!”慕容墨宸将冷兮颜护在怀中,冷厉的眸子扫向心怀不轨之人。那王者凌厉的气势瞬间让众人后退三步。他们怎么就忘了,这个爱妻如命的男子,不仅是闻名天下的伊梦山庄庄主,更是至高无上权力的拥有者!宠溺版:“颜儿,尝尝我亲手熬制的羹汤。”“我要出去!”“那看看我新做的画?”“我要出去!”“我给你讲故事吧。”“我要出去!”“那就弹琴给你听?”“我要出去!”“要不我舞剑?”“我要出去!”......
  • 年少时的心上人

    年少时的心上人

    某一天一个小男孩转到了小女孩的班,于是这个小男孩便走进了小女孩的心里。
  • 班组长岗位培训一本通

    班组长岗位培训一本通

    本书是专门为基层班组长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修炼职业能力而编写的自修教材,书中不仅吸收了部分班组长培训课程的精髓,还选取了众多适合班组长自我对照自我学习的经典案例,注重指导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以期能对班组长的自我修炼和实际管理起到明确具体的指导作用。时代飞速前进,社会日新月异,作为班组长,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只有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掌握工作艺术,才能与时代相适应,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才能把自己锤炼成一个合格、称职、优秀的班组长,带出一支安全、高效、卓越的班组队伍,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屠神之旅

    屠神之旅

    血杀之道,屠神之说。当血红色的光芒降临人间,屠神的传说已然开始......突破人间极限,武道成丹。是偶然,还是天命。踏入修真之道,却发现自己非人非妖。是上天的捉弄,还是本命的轮回。但是茫然却不曾出现在他的本心,因为嗜血是他的本意。何为天道,又有什么是非道?夜狼的本心就是自己的道,他的人生就是天命。本心就是道,神若想控制夜狼的命运,本心必杀之。神若想动摇夜狼的本心,夜狼必屠之。
  • 龙威镇魔

    龙威镇魔

    修仙,修武,殊途同归。曾今的蝼蚁如今也可与仙人一搏,并驾齐驱。末世降临,冥界新君打破天地循环规则,跨过阴阳两界,带领冥界大军屠戮人间。众仙齐聚人间也无力抵抗魔军入侵,在最终战场人类皇帝率五万金甲禁军为保护百姓撤离,身陷重围。两大天尊力战魔君也是一死一伤,为保人类根基,重伤的天尊燃烧元神之力释放禁术将大陆一分为二,火焰岩浆于断裂口冲天而起,在战场上形成了横断大陆齐天连地的火焰屏障,绝大多数妖魔被阻挡在外,为人类争取了千年的备战期。主人公生逢乱世,身负祖宗大业和血海深仇,历尽磨难,遇贵人,抓机遇,得天命最终成就人类强者,待千年期至带领人类及众仙共抗魔军。
  • 法象仙途

    法象仙途

    一个现代的青年偶然转世到了修仙者的世界,没有惊人的天赋,没有强大的背景,甚至连偶然形成的金手指也漏洞百出,他要如何才能从中脱颖而出?“你有什么资格从无数生灵中超脱?”“科学啊。”“科学技术吗?修仙者毁天灭地,不是科技可以战胜的。”“不,是科学思维,它在于发现,研究,总结,应用,只要存在,即为合理,就一定可以被研究掌握。”所以,张志平带着科学的思维和前世的记忆走在了修仙路上,他能走多远?请看《法象仙途》。~~~~~~~建了一个书友群,欢迎大家加入:48896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