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戈德史密斯教你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
马歇尔·戈德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通过成功改造领导人积极、长久的行为习惯(包括自身、身边的人和团队的行为),让他们取得更大成功,是全球高级领导者培训领域的先驱与权威者。2009年11月,英国《泰晤士报》和《福布斯》发布的一项调查(有3.5万人参与)显示,戈德史密斯在“全球最具影响力50大商业思想家”中排名前15。他的书销售量为100多万本,被翻译为超过25种语言,其中《习惯力:我们因何失败,如何成功?》(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位居《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畅销书榜单第一名,并获今年罗德·朗曼商业类书籍奖。马歇尔是少数的几个被多达120个首席执行官及其管理团队邀请共事的顾问之一。他最近新出版了一本书,叫《如何得到法宝,守住并在失去时重新夺回》(MOJO: How to Get It, How to Keep It, How to Get It Back if You Lose It)。他的电子邮箱是[email protected],网站是www.marshallgoldsmithlibrary.com。
镜子里的人
作为20世纪70年代初,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名博士生,我一直自我标榜为“时尚”和“酷”。我认为自己对人性、自我实现和深远的智慧有着非同寻常的深刻了解。
在刚开始攻读博士的时候,同班一共13名学生。导师是一名非常有智慧的老师,叫鲍勃·坦嫩鲍姆(Bob Tannenbaum),提出了“敏感性训练”这个概念。他发表过《哈佛商业评论》里文章传阅度最高的文章,而且还是正教授,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我们学科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时,他为人很亲切。在他的课上,他会鼓励我们讨论想要讨论的任何问题。
我选择的话题是讨论洛杉矶的人。整整三周,我都在评判杉矶人是多么糟糕:“他们穿78美元一件的亮片蓝色牛仔裤,开金色的劳斯莱斯;他们造作,拜金主义,只关心怎样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却根本不理解生命深处那些重要的东西。(要评价洛杉矶人,我可是信手拈来,毕竟我是在肯塔基州的一个小镇上长大的。)”
终于,在听我连续吹嘘三周后,鲍勃疑惑地看着我问道:“马歇尔,你在和谁谈话?”
“跟整个小组。”我答。
“跟小组里的谁?”
“所有人。”我说,有点摸不着头脑他想问什么。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鲍勃说,“每次你讲话,你都只看着一个人,只对一个人发表观点,而且似乎只对一个人的看法感兴趣。那个人是谁?”
“这有意思,让我想想。”我回答说。仔细思索一会儿后,我说:“您?”
他说:“对,是我。这间教室里还有12个人。为什么你对他们都不感兴趣呢?”
既然已经给自己挖了个洞,那就不妨挖得更深些。我说:“坦嫩鲍姆教授,我觉得您能理解我所说的话的深意,我觉得您真正明白,上蹿下跳想要吸引别人眼光是多么愚不可及。我相信,您深刻地了解生活中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鲍勃看着我,说:“马歇尔,该不会在过去三周里,你想做的就只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吧?”
我吃了一惊,没想到鲍勃居然如此肤浅!“完全没有!”我说,“我觉得您完全没有明白我说的话!我一直在试图跟您解释吸引别人眼球是愚蠢的,而您完全没有懂我的意思。说实话,我有点失望,您居然完全不理解!”
鲍勃看着我,摸了摸胡子,总结似的说:“不,我觉得我能理解。”
我又环视了一下周围,看到另外12个人的表情似乎也在说:“是的,我们能理解。”
突然,我对坦嫩鲍姆教授产生了深深的厌恶。我花了很多力气琢磨他的心理,试图弄明白为什么当时他没明白我的话。但在六个月之后,我终于明白过来,问题不在他的身上,甚至也不在洛杉矶人身上。真正有问题的是我。最后,我终于看着镜子,说:“你知道,坦嫩鲍姆博士的话是对的。”
我从这次经历里学会了重要的两课:第一,从他人身上更容易发现自身问题;第二,尽管我们会自欺欺人,但观察我们的人可能很容易发现这些问题。
我们看到的“自己”与外部世界眼中的“自己”几乎总是有一定偏差。我学习到的(也在职业生涯里努力帮助他人明白到的)是,通常外部世界比我们自己的观察更加准确。如果能停下聆听,思考其他人的看法,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对比内外两个形象的绝好机会。这样,我们就可以统一我们的价值观念和实际行动,开始做出真正的改变。
这个故事我至少讲了300遍,思考就更不止300遍。当我变得自以为是,牢骚不断,或者为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发怒的时候,最后我意识到的是,问题不在他人身上,而通常是我自己。
如今,我通常与大公司企业的高管打交道。我帮助他们设计一系列理想的领导行为,接着给他们提供匿名反馈,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行为(反馈人眼中的)和理想的行为做对比。我帮助他们以积极的方式处理反馈,从中学习并最后成为企业内部好的领导模范。虽然我的身份是“指导员”,我的指导很少涉及“分享智慧”,而更多是帮助客户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这样来看,我从鲍勃·坦嫩鲍姆身上学到的不仅使自己的生活受益颇多,也塑造了我的职业生涯。
问题:
你眼中的“自己”与别人眼中的“自己”一样吗?还是从他人眼中看到不想看到的“自己”?
“外部眼光”真正让你烦恼的原因是什么?
你的困扰有没有可能是自身问题的映射,而不是他人的问题?
他人诚实的反馈可以怎样帮助你统一自己的价值观和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