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72600000002

第2章 0~1岁篇

只要是人,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有心理需求。情绪情感的满足如同食物与温暖一样,对生命的存在与发展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为什么情绪管理从0岁开始

Q 刚出生的宝宝是不是只要吃饱、睡好、穿暖就可以了?情绪管理重要吗?

A 吃饱、睡好、穿暖是人能够生存的基本保障,但它们只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仅仅吃饱、睡好、穿暖并不可以完全保证人能够生存下来,因为人的生存还有其他基本条件,例如情感与心理需求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好奇心强也很残忍的国王,他想知道孩子天生会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于是就选择了一所孤儿院,要求育婴员只能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但是不能跟他们说一,句话。结果一年后,所有婴儿无一例外全部死亡。国王的“实验”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却留下了沉痛的思考:只要是人,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有心理需求一。情绪情感的满足如同食物与温暖样,对生命的存在与发展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无独有偶,著名的“狼孩”案例也在证明这一观点。她具有完整的人体生理结构,但是却因为失去了与人交往的经历而不能恢复“人性”。有些宝宝的家庭生长环境虽然不像上面案例中的孤儿、狼孩那样极端,但同样缺乏丰富的人际交往环境和刺激,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有些家长以为刚出生的宝宝不会说、不会走,也不懂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只要在保证衣食无忧的同时再提供大量的玩具就行了,但事实未必如此。

小雪的爸爸经营着一家上千人的大公司,妈妈是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人员。爸爸妈妈准备了一间很大的儿童房,家里还摆放着幼儿园才有的大型滑梯,各种玩具和图书更是琳琅满目。为了爸爸妈妈出行方便,小雪就住在CBD的写字楼里,平时由奶奶和保姆照看。小雪的家庭虽然物质富裕,但是人气不旺,爸爸妈妈忙得很少回家,家里的特点就是一个字——静。由于不是居民小区,奶奶和保姆也很少带小雪下楼玩儿。2岁多一点儿的时候,妈妈发现小雪说话很少,使劲逼她才能发出一两个音,走路也缺乏协调性,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和测试,发现小雪的各项发育指标都比较滞后。

高层单元的居住方式形成了封闭的家庭生活环境,这种居住环境对白天需在外忙碌一天的成人来说也许是一个很好的休息港湾,但对于生活、学习和发展都集中在家中的宝宝来说,整天过分安静地生活,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环境,缺乏积极的情感陪伴,将会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刚出生的宝宝有哪些情绪

Q 新生宝宝除了会哭,有时也会笑,他还有哪些情绪需要成人加以关注?

A 宝宝最初的基本情绪有7种:快乐、兴奋、愤怒、悲伤、恐惧、厌恶、痛苦。这些基本情绪被认为是人类共有的、天生的。有研究发现,先天失明又失聪的孩童从未见过和听过快乐、悲伤与愤怒的表情与表达这些情绪的人们所发出的声音,却能表现出与普通人相似的面部表情,例如用微笑和蹦跳表示快乐,用转身、噘嘴和皱眉表示悲伤与愤怒。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虽然用不同的语音和词汇去描述一种情绪,但在大部分情况下表达该情绪的表情仍是一样的。可见,面部表情是人类通用的情绪符号,成为人与人之间不言而喻一、看即知的交流工具。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宝宝的基本情绪开始分化得更丰富、更细致,例如2~7月龄的时候,宝宝的快乐情绪开始分化,有了选择性,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2月龄的时候能够通过视觉、听觉辨认带养人的面孔和声音;3月龄时看到熟人的脸比看到不熟悉的人脸笑得更多;6月龄时只对亲近的人微笑,如果妈妈对他笑,他也会有意识地对妈妈笑,出现交流应答性的微笑。可见,宝宝的快乐情绪逐渐从笼统走向分化,越来越指向自己熟悉和亲近的人,说明宝宝的认知辨别水平提高了。当然,要想让宝宝的认知发展越来越高级,情绪发展越来越丰富,就必须保证宝宝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家长不要以为小宝宝的生活简单,就忽略了对良好家庭环境的营造以及对生命早期有益经验的积累。

怎样判断宝宝处于哪种情绪状态

Q 小宝宝不会说话,作为新手爸妈,怎样观察和判断他的情绪呢?怎样才能知道宝宝处于哪种情绪状态?

A 小宝宝不会说话,却并不妨碍其表达情绪。本来,情绪的表达方式就不仅仅是言语,非言语方式更能充分表达人的情绪。人的态度、情绪和思想既可以通过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脸部、身体和双手等部位的变化显现出来,后者构成了人类丰富的体态语言。研究发现,体态语言中仅面部表情就有25000种之多!所以,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语言复杂千百倍的‘语言’。”

对于新生儿来说,他的情绪状态与生活状态密切相连。新生儿有6种状态交替进行:安静觉醒状态、活动觉醒状态、安静睡眠状态(深睡)、活动睡眠状态(浅睡)、瞌睡状态(半睡半醒)和哭的状态。处于安静觉醒状态的新生儿会安静地在小床里待一会儿,喜欢观察天花板、床上的气球和家长的表情。这时候家长可以逗逗他,与他咿咿呀呀地聊天打招呼,或者拿着玩具边摇动边说话,但不要急着把孩子抱起来,打扰孩子的安静状态,孩子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良性互动体验有益于培养孩子的情绪自我安慰。新生儿想吃奶或想入睡时就会进入活动觉醒状态,他随时可能激动、烦躁,这时家长不要立即把奶嘴送到孩子嘴边,而是拿着奶瓶在孩子眼前晃一晃、逗一逗,如果孩子吃母乳,家长可以抱起孩子拍几下、走两步,这些行为都能帮助孩子学会等待几秒钟,锻炼他在期望实现之前学会安慰自己。处于活动睡眠状态的新生儿会出现眼球转动、轻轻啜泣或者手脚偶然活动,但并没醒来,这时家长不要抱起孩子,否则他可能养成依赖大人抱哄的浅睡状态,以后再独立睡觉就难了。

解读宝宝的哭声对新手爸妈来说是最大的挑战。0~1岁宝宝的哭声可以表达几十种含义,大致反映三大基本需求:首先是生理性需求,例如饿了、渴了、热了、冷了、尿布脏了或湿了、周围太吵了、光线太亮了、蚊虫叮咬了等,相关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哭声就停止了。其次是心理性需求,例如一般性的害怕、孤独、气恼,以及没有得到成人的关注等,这时的哭声通常是哼哼唧唧的,一旦给予安抚,就平静下来了。最后就是比较容易识别的病理性状况,如鼻塞、发热、疼痛等,这时的哭声比较尖锐、短促,持续时间比较长,并伴随握拳蹬腿、烦躁不安等状况,给予生理照顾和心理慰藉都不能安抚他,出现这类哭声则提醒家长要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小宝宝的情绪能管理吗

很多情况下,成人都难以管理自己的情绪,小宝宝又听不懂大人讲的道理,他的情绪能够管理吗?

A 管理情绪需要一定的理智与意志力,而人们往往是因为没有把事情想清楚,或者即使想清楚了也缺乏意志力而难以调控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于是人们便很容易地得出结论——情绪是难以控制的,或干脆认为情绪是无法控制的,而小孩的情绪更是如此。

对情绪进行管理要有一个从不稳定到稳定、从冲动到稳重的发展过程。成熟的情绪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成人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是长期以来任由情绪生灭,缺乏锻炼情绪管理意识的结果。科学研究已经表明,正常人都有管理情绪的能力。有一项研究发现,遇事之时,脑的情绪反应比理性加工快6秒。从某种意义上说,6秒钟是一段不短也不长的时间。说它不短,是因为6秒钟足以让人产生冲动,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甚至导致严重后果的行为;说它不长,是因为6秒钟又足以让人有时间控制自己的冲动,如闭上自己的嘴巴6秒钟内不说出伤人之语,握紧自己的拳头6秒钟内不出手伤害他人等。如果最艰难的6秒钟过去了,那么人的情绪从第7秒就开始降低紧张程度,冲动的危急时刻也就过去了。可见,人人都会情绪冲动,但是人人也都有控制情绪的能力,关键的问题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任由自己成为情绪的奴隶。

当然,新生儿的情绪还带有先天的特点,成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与想法去控制宝宝的情绪,要尊重宝宝的情绪发展规律以及宝宝具有个性特点的情绪发展时间表。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就可以放任宝宝的情绪自由发展了。首先,家长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为宝宝树立情绪管理的好榜样,否则即使家长了解很多关于儿童情绪管理的知识与方法,也抵不过自己的“坏情绪”对宝宝的消极影响。其次,家长要关注宝宝的情绪反应,尽量正确解读宝宝的心理需求,并为宝宝提供适宜的回应方式,促进宝宝的情绪健康发展,培养宝宝成为情绪管理的小达人。

情绪管理是不是控制情绪

Q 情绪管理是不是控制自己不发脾气?控制情绪会不会压抑自己?情绪发泄出来,是不是更舒服一些?这些做法似乎又相互矛盾,那么,到底什么是情绪管理呢?

A 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仅凭朴素的经验,很多人都会认为情绪管理就是控制自己不发脾气。因为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自己或者别人情绪失控的现象,所以自然就得出“情绪管理就是控制情绪”的结论。这个结论有其符合生活实情之处,但这并不等同于科学的情绪管理概念。而且把情绪管理仅仅理解为控制情绪,无论对成人还是对孩子,都可能发生误导甚至伤害。因为这种观念其实是把情绪看成洪水猛兽,甚至认为只有不成熟的人或缺乏教养的人才会有情绪,所以一旦孩子“来情绪”了,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禁止孩子“来情绪”,而孩子小,很有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家长就采取更加严厉的方式来控制孩子,结果让孩子的心理承受很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不利于孩子形成阳光积极的心态。实际上,小宝宝的情绪是表达心理需求的重要手段,他们不会说话,即使将来会说话也可能表达不好自己的心理需求,因此情绪成为他们心理需求的“曲折”反应。而家长简单粗暴地禁止孩子表达情绪,又没有正确解读孩子的真实需求,相当于关闭了亲子沟通的大门。同时,家长没有正面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适宜方式,只是一味地拒绝,那么家长在拒绝孩子情绪的同时,也拒绝与否定了孩子。例如,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很多家长只是简单地拒绝孩子:“不许哭,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但是孩子为什么哭,家长并没有进行正确的解读,却往往认为是孩子“不听话”或者“脾气拧”,这是以成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与压抑、否定情绪相反的是随意发泄自己的情绪。有的家长自己有过体验:不良情绪一直压抑在心里非常难受,有时发泄一通反而好受一些。这同样有其符合生活实情之处,但也不是科学的情绪管理方式。因为表达情绪不能只图自己痛快,还应该做到不伤害别人的情绪。只顾宣泄自己的“垃圾情绪”,却不关心别人的情绪感受,是一种自私的表现。而要做到宣泄情绪“利己又不损人”,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对方完全接纳自己;另一个条件是对方有自我保护能力,不会被消极情绪所感染。这两个条件对人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即便是真正的知己也不容易做到。除此以外,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地随意发泄,是“损己又损人”的情绪表达方式。“损己”之处在于宣泄与发泄情绪,容易破坏人际关系,有损自我形象,而且发脾气会促进人体分泌有害的物质,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

可见,压抑、掩饰、否定情绪,或者发泄情绪,都不是科学的情绪管理方式。情绪管理实际上是对自己以及他人情绪的体察与关注,并采取适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身心统一、内外和谐的心理平衡状态。情绪管理是使情绪反应得适时(时间长短合适)、适度(程度既非过度也非不足)、适宜(表达方式不损人、不损己),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处理自己或者孩子等其他人的情绪。

情绪管理就是让宝宝高兴吗

全家人都尽心尽力地照顾宝宝,发现宝宝不高兴,大家都想办法去哄他,导致宝宝养成了一旦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耍性子的习惯。我们这样做是不是有问题呢?我们怎样保证在让宝宝开心快乐的同时,又不娇惯他呢?

A 情绪管理需要追求一定的效果,那就是让情绪变得好起来。小宝宝是全家人的最爱,他不开心,全家人都不开心,因此让宝宝开心快乐,似乎是儿童情绪管理最希望得到的结果。但是情绪管理作为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应符合教育的基本原理,即教育结果固然重要,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家长为了达到让宝宝开心的目的,而使用一些不良方法,虽然暂时让宝宝开心了,却让宝宝养成了不良的思维方式或者行为习惯。例如,宝宝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吓哭了,为了哄宝宝开心,奶奶就假装打爷爷,还假装说:“谁让你不小心看宝宝的,打你!打你!”爷爷装作疼的样子,宝宝看着爷爷奶奶的样子,破涕为笑。还有的家长使劲儿地跺、踢或者踩宝宝摔倒时所处的地面、楼梯或者小椅子,假装说:“你坏!你害宝宝摔倒了!你该死!”家长夸张的动作吸引了宝宝,宝宝的注意力跟着发生转移,也就不再哭了。家长发现这些方法很奏效,常常会再三使用类似的方法。但问题是这些方法本身就不正确,是有问题的,即自己不开心了,需要找一个替代品来承受自己的不快,这是一种外归因的思维方式。遇到问题不一味寻找外在原因,而是学会自我放松、宽容释然,这是一种内归因的思维方式。很多问题只要自己不在意了,与之伴随的不良情绪很快就会减弱或者消失。其实,宝宝摔跤未必很疼,是家长的紧张情绪吓到了宝宝,带动宝宝把摔跤看成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此时家长再用外归因的方式引导宝宝,宝宝的思想意识便会受到双重误导。

可见,家长不宜用错误的方式哄劝宝宝开心。家长在关注宝宝开心快乐的同时,还要关注自己的引导方式与教育方法是否科学,关注自己的教育过程是否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怎样逗新生儿开心

Q 看见有的年轻父母挺会与孩子玩儿的,我的宝宝刚出生,作为新手妈妈,我的性格又比较内向,不知道应该跟这么小的宝宝玩些什么才能让他开心?

A 新生儿需要长时间的睡眠,当他处于觉醒状态的时候,就抓住时机给宝宝有利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动觉刺激。例如:在宝宝躺着能看见的天花板上安全悬挂着的、颜色鲜明的、能动的玩具,对宝宝的视觉发育是很好的刺激。新生儿还喜欢看人脸,家长照顾宝宝的时候,距离他近一些一,并说些简单的、柔美的话语,例如“宝宝,妈妈爱你”或“宝宝是妈妈的小心肝儿”,对宝宝都是很美的视觉与听觉享受,还有利于他的情绪稳定。秋天和夏天把宝宝放在小车上,他特别喜欢看摇动的树叶,但是注意不要让宝宝的眼睛受强烈阳光的刺激。如果是晚上或者阴天的时候,可以拿一个手电筒在天花板上照来照去,宝宝的视线会追随灯光移动,激发他的探索欲。经常给宝宝提供便于抓握的玩具,或是对他的小手、小脚、小腿进行抚触,都会给宝宝带来快乐的享受。

需要提醒的是,新生宝宝的开心主要体现为健康、活力与专注,而不是成人所理解的“笑”。有的家长担心宝宝不爱笑,就说明宝宝不开朗、不乐观。这种担心源于对宝宝的心理发展特点不了解。0~1岁宝宝的“笑”是逐步发展的,刚出生几天的宝宝在睡眠的时候就会微笑,出生两周后醒着的时候也会微笑,这些都是脑电波活动的信号,是还没有达到社会意义层面的生物性反应。从出生1个月开始,宝宝感到身体内部舒服了,也会用笑来表达,仍然属于生理性的情绪体验。出生3个月以后宝宝会出现社会意义的微笑以及哈哈大笑,当家长碰碰宝宝的脸、摸摸他的皮肤,或是当他听到熟悉的声音时,都会引起愉快情绪的反应,属于与人亲近交往产生的情绪体验,是社会化情绪出现的起点。看成人的笑脸、听妈妈的声音、接受成人的逗引、听柔和的音乐以及偶尔出门转转,都能激发宝宝的快乐情绪。如果整天待在屋里,成人也很少与他交流,宝宝的情绪体验单调,社会性情绪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情绪特点是不是父母遗传的

Q 宝宝的脾气是否有遗传?我的脾气还好,但是孩子妈妈的脾气急躁,现在宝宝才1岁,脾气也很急躁,难道是宝宝遗传了妈妈的脾气吗?为什么宝宝没有遗传到我的好脾气?

A 脾气是一种性情一,种具有稳定性的情绪特征。宝宝的情绪特点既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后天环境的造就。人的情绪特点与先天气质密切相关,而先天气质具有遗传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情绪特点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宝宝出生后深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情绪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一时之气,它真实地反映了人们一贯的态度与观念。当家长表达情绪的时候,实际上也在表达自己的态度与观念,而且表达的方式更加隐蔽,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对孩子的影响也更为深刻。国外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一个交际效果公式:

交流的总效果=7%的有声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其中,音调与表情都是情绪的表达方式。父母在带养宝宝的过程中,会日复一日地向宝宝传达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处理问题的倾向以及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宝宝每天耳濡目染,谁与宝宝相处得越长久,谁对宝宝的影响越大。宝宝则在自己的先天特征基础之上,再整合父母及周围环境给予自己的后天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性格特征。

因此,从某个角度来说,如果发现孩子难以管教,似乎存在很多问题,就应该先反思自己已经和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与教育。家庭教育存在这样一个规律:成长的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是根源隐藏在家长身上,如果家长不做出相应改变,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孩子。可见,情绪管理不仅是孩子的事,更是家长的事、全家人的事!家长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还要加强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真正做到与孩子共同成长。

新手妈妈怎样消解焦虑情绪

Q 刚做妈妈,我有时感觉很不适应,着急的时候会对宝宝大声喊一嗓子,发泄发泄。后来听专家说这样会对孩子造成终身的不良影响,是这样吗?宝宝那么小,他记得住吗?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弥补自己的过失?

A 第一次做妈妈是对女性人生的一个挑战,会遇到很多心理不适应的状况,偶尔对宝宝发泄一些垃圾情绪也是在所难免。但愿这一状况只是“偶尔”,不是“经常”,否则确实会对孩子造成终身的不良影响。也许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这么小也记不住,应该不至于这么严重吧。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对人的心理特点不太了解。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类,意识是人能回忆起来的心理内容,它被我们所感知;潜意识则是人不能回忆起来的心理内容,它虽然不被我们所感知,但它像一个大仓库一样储存着一个人一生所有的经历和体验,进而对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等具体内容天长日久可能被遗忘了,但它作为一次不愉快的经历将储存在潜意识的仓库里,类似的经历增多就会对人的情感、态度和个性产生影响。正因如此,长期生活在不和谐家庭的孩子容易性格孤僻、怪异。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长不要以为宝宝小记不住就随意给他“制造”出一些不愉快的成长经历。如果家长因性情而致宝宝出现消极经历,只要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合适,以后尽量避免发生类似事件,一般来说,就不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新手爸爸怎样抱宝宝舒服

Q 我们刚做爸爸妈妈,不太会抱宝宝,尤其是宝宝的爸爸,把孩子抱得很低,说准确点儿不是抱,而像是搬,笨手笨脚的。新爸爸怎么学着抱宝宝呢?

A 抱孩子确实是一个技术活儿,因为宝宝的身体很软,新手爸爸非常担心自己生硬的动作伤害了宝宝,为了确保宝宝不被各种意外动作伤着,所以有的爸爸抱宝宝时像在端着搬动宝宝,抱的姿势让人看着很不自然、不舒服。一般来说,妈妈因为经常喂奶,会更快地适应宝宝的状况,进而抱好宝宝。其实,爸爸不但能学会按照基本动作要领抱宝宝,还具有抱宝宝的优势。新生儿头大身子小,颈部肌肉发育不成熟,不足以支撑起头部重量,所以抱他的时候一定要托住宝宝的头部。如果横着抱宝宝,应让宝宝的头和肩部位于自己的手臂和前胸之上,另一手掌展开,自然托着宝宝的下半身。如果竖着抱宝宝,要先用包裹将他的身体裹起来,用手托住他的颈部。由于爸爸的手臂肌肉力量强于妈妈,还有一种有利于拓宽宝宝视野的横抱法——让宝宝的脸朝下趴在爸爸的手臂上,这种姿势比脸朝上所看见的事物更多,因为天花板是光秃秃的,很单调,而地面有丰富的物品,并且正在走动的腿、被挪动的桌椅板凳等都会强烈地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因此可让宝宝的脑受到良好的刺激。但注意在宝宝刚吃饱的时候不要这样抱,以免吐奶。爸爸体力较强,熟练掌握抱宝宝的动作之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经常变换各种姿势抱宝宝,可以增强宝宝的适应性。

宝宝还没尿就哭怎么办

Q 宝宝2个月,排尿意识特别强,还没尿就哭,把他才尿,夜里总是醒。我们给宝宝使用尿布而不是纸尿裤,这是不是与使用尿布有关系?排尿意识强会不会影响宝宝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发育?

A 对于新生婴儿来说,良好的睡眠可以促进分泌生长激素,对婴儿的身心和大脑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家长必须注意保证宝宝的睡眠质量。观察发现,长期使用尿布的宝宝在排尿意识上确实要比使用纸尿裤的宝宝强,因为他不是尿湿了才哭,而是想尿还没尿出来就哭,这个哭声是宝宝向外界发出的即将排尿的信号。另外,长期使用尿布的宝宝还比较敏感,更容易通过自己排尿觉察到与看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每个家长把尿的姿势也是不同的。可见,排尿意识强本身也说明了宝宝在感觉系统和大脑意识上的发育成果。但是如果宝宝夜里总是醒,家长就要频繁地把尿和换尿布,而不能贪睡,否则让宝宝等待过长时间,尿湿的不适感觉会影响宝宝的深沉睡眠,进而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这让家长十分辛苦。使用尿布的时候,请注意要把它晒得透彻、干爽,并把它搓得柔软一些,不要让宝宝有尿布潮湿和干硬的感觉,最好家里备一些纸尿裤,以防尿布跟不上更换。

小宝宝爱看电视怎么办

Q 儿子3个月,喜欢看电视,尤其喜欢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看电视对宝宝有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这么大的宝宝要不要看电视?

A 很多宝宝都有喜欢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的倾向,这是因为这两种电视节目时间短、画面花哨动感、语言简洁响亮、音乐通俗流畅,这些都符合这一年龄段宝宝的接受水平。而且这两个节目总是重复一些广告词和解说词,反复的词汇刺激对宝宝的语言发育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很多宝宝学说的第一批词汇和句子都是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和句子。家长担心这些节目会产生负面影响,如电视有害于宝宝的视力、辐射影响以及广告内容对宝宝的观念态度产生不良影响。宝宝的眼球正在发育,因此要把握好看电视的距离和时间,婴幼儿看电视时的最短距离可以这样计算:用电视机尺寸的大小乘以0.1。比如,家里的电视是21英寸的,那么宝宝看电视的最近距离就是21×0.1=2.1(米)。不要让宝宝躺着看电视,也不能斜着眼睛看电视。婴幼儿连续看电视的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如果他的眼睛不看电视,只是在放电视的房间待着,这没有关系,因为宝宝喜欢声响丰富、悦耳的环境,而且听电视对他的心理发展也有好处。

另外,提醒家长要常常开窗通风,带宝宝多出去走走,增加运动量,不要让宝宝对看电视产生依赖。家长也不要因为过度担心宝宝可能会磕着碰着而让宝宝长时间静静地坐在家里,乃至让电视成为孩子的“代理家长”,这种习惯将对宝宝的身心健康发育产生危害。

宝宝睡觉易醒爱哭怎么办

Q 宝宝4个月,入睡比较慢,有点儿动静就醒了,睡觉时间不长,半夜醒了以后眼睛睁得大大的,大人就得陪他玩儿,然后就睡不着了。我们白天还得上班做事,感觉带养宝宝很累,宝宝的睡眠什么时候能跟大人一样有规律?我们现在做点儿什么能帮助宝宝好好睡觉?

A 宝宝的睡眠与成人的睡眠有很大的差异。成人一夜睡眠中大约有75%属于深睡状态,25%属于浅睡状态;而宝宝大约有45%是深睡,35%是浅睡,10%是深睡与浅睡之间的过渡状态,而且新生宝宝一天中最长的觉不一定在夜间。宝宝的深睡时间短、容易醒具有生存和发育意义,因为宝宝不会说话,那么睡眠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和出现的需求就要用苏醒后的哭声传达给家长,例如渴了、饿了、热了、冷了、尿了、鼻子不通气了等信息,家长收到宝宝的信号后才可以及时地给予帮助。当然,家长的睡眠被打断后可能感觉又累又烦,比较辛劳,但这是为宝宝的成长发育需要所必须做的事情。一般情况下,70%的宝宝出生3个月以后能形成夜间比白天睡眠时间长的成熟睡眠模式,但是仍然有10%的宝宝在出生第1年内做不到这一点。家长能做的事情就是保持耐心,尊重宝宝的发育节奏。

宝宝半夜醒了兴奋怎么办

宝宝7个月,有几次半夜醒来,我发现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炯炯有神。我对他笑笑,他也对我笑笑,我就陪他玩一会儿,不到1小时,宝宝就又睡着了。但是我却睡不着了,白天上班感觉没精神,跟同事说了这事,她们说我不该起床陪宝宝玩儿,这样对孩子和大人的睡眠都有影响。我说自己累点儿没有关系,而且宝宝每一次都睡得很好啊!我想问问我的做法对不对呢?

A 宝宝从出生以后就一直在调整睡眠模式一,般情况下一,七八个月的宝宝天至少有2次白天小睡和七八个小时的夜间睡眠,每天共计平均14小时的睡眠,其中有深睡与浅睡之分,平均两三个小时交替一次,每晚交替三四次。如果宝宝晚上七八点钟开始睡觉的话,夜间会出现醒来的现象,建议家长采取四步照料法:第一步,观察宝宝的情况,如果宝宝不哭一,就让他先安静地待会儿,等待宝宝能够自己再次入睡。宝宝处于深睡与浅睡之间的过渡状态,是不需要醒来玩耍的。第二步,如果宝宝稍微出现哭闹不安,家长可以轻轻地拍拍宝宝,看宝宝是否继续入睡。第三步,如果宝宝哭闹得更加厉害,家长可以用手摸摸宝宝的头、手、屁股,检查宝宝是否饿、冷、热或者尿湿,需要给予照顾。但是注意不要搂抱或与宝宝喃喃低语,也不一定就需要喂宝宝,这些行为都会让宝宝完全苏醒,导致家长需要半夜起床陪他玩儿。第四步,如果宝宝大哭不止,则需要检查宝宝是否生病了。

宝宝不喜欢睡觉怎么办

宝宝4个月零6天了,体检时体重和身高都不达标,特别是身高还差8厘米,医生说宝宝是因为睡眠不足使得身高不达标(我的孩子一天只睡10小时左右),家人听了很着急,想尽办法让他入睡,可越想他睡他越不睡,怎么办呢?

A 一般情况下,4个月的宝宝一天应该睡18小时左右才有利于生长发育。但事实上,宝宝的睡眠状况差异比较大,有的宝宝睡眠时间比较短,而且睡眠不深沉,容易醒;有的宝宝还养成必须由家长抱着或摇着才能入睡的习惯;有的宝宝只接受家长哄睡,拒绝其他人哄睡……总之,比较挑剔的睡眠习惯将会影响宝宝的睡觉时间和睡眠质量。为了让宝宝顺利入睡,家长要培养宝宝良好的睡眠习惯。例如,睡觉前为宝宝播放固定的音乐,减少其他声音,把窗帘拉上,调暗灯光,把宝宝放在床上轻轻拍他入睡,也可以放在摇床里轻轻摇他入睡。这些都是为宝宝建立入睡条件反射、形成稳定入睡程序的措施。此外,睡前洗澡也有助于睡眠,你还可以试试睡前为宝宝洗个热水澡。另外,还提醒你睡前应让宝宝吃饱,否则宝宝半夜醒来既想吃又想睡觉一一,他吃口就睡了,会儿又醒了,再吃一口,因为饥饿而导致宝宝睡不踏实。

宝宝爱揪小鸡鸡怎么办

Q 儿子5个月了,最近老喜欢揪小鸡鸡,特别是脱裤子、换尿布或者把尿、洗澡的时候,只要一有机会,他的手很快就揪起小鸡鸡。我很担心养成这样的习惯对他的成长发育不利,我该怎么办?

A 宝宝吸吮手指、舔自己的脚丫以及揪小鸡鸡,都是自我意识还没有发育完善的表现,他把身体器官当成跟自己没有关系的玩具,不知道这是自己的,更不知道保护它们。家长不必因此想到性、手淫等现象而大惊小怪,不要批评宝宝,也不要打他的小手,而是态度平和地把宝宝的小手拿开,并在他的手里塞一个小玩具供他把玩,或者带着宝宝做一个游戏,转移他的注意力。另外,不清洁或炎症会让宝宝因为感觉痒痒而揪小鸡鸡,所以家长还要注意帮助宝宝清洁,并观察是否有炎症。有的家庭渴望男孩,可能出现拿小鸡鸡逗宝宝开心的行为,这会让宝宝对自己的小鸡鸡产生浓厚的把玩兴致,家长注意以后不要再这样与宝宝逗乐。改变衣着也可以帮助宝宝改掉揪小鸡鸡的坏习惯,例如宝宝1岁以后就不要穿开裆裤了;夏天也不要总光着小屁屁,而是穿上整裆的小短裤。

怎样让宝宝不揪妈妈的头发

Q 我留长发,宝宝现在5个月,我抱他的时候他总爱揪我的头发,我是不愿意剪短发的,怎样让宝宝不揪我的头发?

A 宝宝从出生以后,动作水平最高的是嘴巴和眼睛,嘴巴和眼睛的准确定位保证宝宝吃得着食物、看得着事物。接着,宝宝就该发展手的动作了,这样他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向外界获得范围更加广的生活资源,所以5个月的宝宝喜欢用手抓、握、捏、揪,这是他在主动发展自己的手部力量。恰好一把头发十分适合宝宝手抓。因此,家长平时就要为宝宝提供细长的安全玩具,满足宝宝手部的抓握欲望;抱宝宝的时候,还可以用一个布娃娃引逗宝宝,宝宝可能会紧紧抓住不放手。当宝宝的手被其他东西占着时,自然就无暇顾及妈妈的头发了。

宝宝爱抠别人的眼睛怎么办

Q 宝宝10个月,我喜欢让她面对面地站在我腿上玩,可她的手有时会冷不丁地抠我的眼睛。家里几个布娃娃的眼睛也被她抠掉了,她还抠过小区里一个小婴儿的眼睛,吓得我都不敢带她出去玩儿了。宝宝为什么总爱抠别人的眼睛?家长该怎样教育宝宝?

A 这与宝宝的手指精细动作发展水平有关。手的5根手指各有各的功能,但刚出生的宝宝的手指功能还没有分化,只有握的本能反射,渐渐地才学会了抓,这说明她的手指关节发育到能够弯曲抓物了。10个月大的时候,她的食指分化出来,能单独伸出来完成一个任务,因此她特别喜欢带洞、带眼的玩具和物品,因为这样的东西能够满足她食指发育的需要一。家长可以为她提供个跳棋盘,她会乐此不疲地用食指在棋盘上伸进伸出,让她以这种方式安全地度过食指发育的敏感阶段就不会,“如饥似渴”地找眼睛抠了。但要注意保护宝宝的安全,不要让她的手指卡在洞中。

宝宝不认生是怎么回事

Q 我的宝宝现在6个月了,从来都不认生,这是怎么回事?孩子多大开始认生?

A 有的家长发现宝宝认生,以为宝宝胆子变小了,会因此而产生困惑与担忧。而一些家长朋友开始主动关注宝宝认生现象的发展状况,说明家长对宝宝的心理发育特点比较了解。确实如此,认生是宝宝智能发育的重要体现,它在宝宝3月龄时和6月龄时有不同的发展水平。3月龄的宝宝开始能够分清熟人和生人,也就是能把家里人和外人分清。6月龄的宝宝能在熟人中间分清谁是经常照顾自己的人,如果是妈妈,就对妈妈特别依恋;如果是奶奶,就对奶奶特别依恋。你的宝宝已满6个月,如果还没有达到认生的第二个发展水平,可以再观察两三个月。因为婴儿的个体差异比较大,个体之间有两三个月的差异属于正常现象。另外,生活环境会对宝宝的认生状况有很大影响。如果宝宝是由多个成人看护,生活环境比较开放、丰富,宝宝的个性特点又比较外向、活泼,那么宝宝对生人的适应性就比较强,不会出现明显的认生现象。

宝宝睡前折腾怎么办

Q 宝宝6个月,刚出生时睡得很好,可是现在入睡非常困难。抱着吃奶时大人看着他睡着了,可刚放到床上就会醒,抱起来再睡,放下又醒,这样来回来去折腾好几回才能入睡。请问我该怎么办?

A 如果把宝宝身体不适以及偶然的噪声、冷热等因素排除在外,那么入睡难主要是睡眠习惯出了问题。叼奶嘴入睡、抱着摇晃入睡是宝宝常见的睡眠现象,这种方式入睡时间延续得比较长,对家长的依赖也很强,需要逐渐培养宝宝健康的睡眠习惯。睡前对宝宝进行身体抚触并伴随语言交流是比较好的方式。把宝宝放在小床上一,只手轻轻地拍宝宝的肩膀,另一只手揉捏宝宝的小手、小手或者小腿,两只手的动作最好是有节奏的,而且节奏要一致,这样有利于宝宝的情绪稳定,能让他感觉舒服。同时,家长有节奏地哼唱儿歌,有利于催眠。有的家长会用音乐代替自己哼唱,其实对于小宝宝来说,家长的声音是最有安抚效果的。如果家长不擅长哼唱,可以用成人之间的语言交流代替。家长一边拍宝宝,一边用平缓的声音与家人说话,说说生活上、工作上或者社会上的事情,这样既有利于成人之间的沟通,也能帮助宝宝入睡。宝宝入睡的环境并不需要特别安静,当然过分嘈杂也是不行的。

宝宝太依赖家长怎么办

Q 宝宝6个月,从出生开始一刻也没离开过我。我觉得他对我太依赖了,只要我在家,他就让我抱,不要爷爷奶奶抱。他很聪明,即使半夜醒了,不睁眼就能感觉到是谁在抱他,从爸爸手里换到我手里,他就安静不哭了。这样把我搞得很累,而且我很快就该休完产假上班了,硬离开宝宝是不是挺伤害孩子的,怎么办呢?

A 宝宝依恋家长是正常现象,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2岁以后。“累并幸福着”是这一阶段家长的感受。事实上,这时不但宝宝强烈地依恋家长,家长也强烈地依恋宝宝,生活、思维、情感的重心都会偏向宝宝。但是家长不用过分担心宝宝的适应能力,如果家长因为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暂时离开宝宝的话,宝宝会难过、哭闹,但这种正常的分离经历和分离焦虑不会对宝宝造成伤害,反而是促进宝宝心智成长的必要经历。体验正常的、完整的生活,是宝宝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家长不宜人为地给宝宝营造事事顺心的,“温室”环境,这反而降低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力和抵抗力。同时,家长要有意带领宝宝多适应新环境、多接触新人物,每次时间不必长,但要频繁、多次。这有利于宝宝对外界提高适应性,进而对外界产生安全感,避免过度、过久地依赖某一个家长,否则既容易让家长很劳累,也不利于拓展宝宝的人际交往空间。

宝宝为什么害怕成年男人

Q 我的宝宝7个月,是个男孩子,但是他见到成年男人就不敢看,低着头或者扭过头去,不理人家,见到小男孩却没有关系,这是为什么?家长应该怎么教育宝宝?

A 害怕是人适应外界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一种常见情绪,宝宝在不同的年龄段会害怕不同的人或物。至于有的宝宝会怕这种事物、这种人,而有的宝宝会怕那种事物、那种人,与每个宝宝对某种事物或某种人的敏感度不同有关。家长对宝宝的这种个体差异性不要过度担心。不管害怕什么,都是宝宝对所怕对象还没有产生足够的认识与安全感所致。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以及宝宝对各种事物的了解以及安全感逐渐加强,宝宝能够自然而然地克服很多恐惧情绪。但前提条件是家长不要着急地强迫宝宝去接近他所害怕的对象,这会干扰宝宝自我成长的自然节奏,可能导致“欲速则不达”的结果。当然,如果宝宝的恐惧情绪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例如睡眠不踏实、食欲降低、腹泻等,则需要去儿童医院听听专业的建议。

男孩子胆小怎么办

我家宝宝现在7个半月,是个男孩子,特别认生,见到来家里串门的朋友或是去一个不常去的地方就哭。有时候,我们说话声音大了他也会被吓哭。请问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使男孩子变得胆大一点儿?我想带他去早教班锻炼锻炼,是否有效呢?

A 对于小宝宝来说,男孩并不一定比女孩胆大,男女胆量的差异是后天社会化训练的结果。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不必过分强调男孩就应该比女孩胆大或者坚强,也不要过度要求“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样会给男孩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一,对男孩也不公平。般情况下,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6月龄以后正是怕生的时候,陌生的环境会让他感到害怕,家长不要以为这是孩子胆小的表现,是孩子的缺点,其实这正是1岁以内宝宝的正常特点,也是宝宝认知水平逐步发展的表现。家长不要批评孩子胆怯,反而要特别有耐心,尽可能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克服胆怯,在希望他有明显改善之前,先给他几个月的修整时间。而这段时间里,家长可以不断帮助宝宝拓展生活空间,丰富生活经验。有了这样的生活基础,宝宝才会发现陌生环境原来没有那么可怕。

1岁以内的宝宝不宜长时间待在室内公众场所,如果上早教班,可以尝试小时制的早教活动。宝宝在自然适应陌生环境的过程中,是能够锻炼胆量的。

宝宝生病之后变急躁了怎么办

Q 宝宝8个月了,性格比较温和,前一阵子生病了,现在已经痊愈出院,但是她的脾气突然变得急躁起来,稍微不顺心就生气哭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8个月的宝宝具有这种特殊性?

A 一般情况下,2岁左右的宝宝才会在性情方面出现比较大的变化,因为孩子进入了人生的第一个心理反抗期。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反抗期。8个月的宝宝在身心发展方面没有什么特殊性,不会导致他性情发生很大变化,除非出现一些特殊的生活事件,例如生病。宝宝生病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比较紧张和焦虑,对宝宝的要求百依百顺,家长的情绪、态度和过度关注让宝宝享受到平时得不到的“特殊待遇”,使他滋生了一些特殊心理需求。疾病痊愈后,宝宝的身体恢复健康了,但是心理状态还没有完全恢复,可能比较娇气,有点儿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哭得像个泪人似的;可能脾气特别大,不像以前那样乖,总想迫使大人让着他。因此,家长不但要照顾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病前别让自己的紧张情绪吓着宝宝,病中教育宝宝勇敢面对困难,病后与宝宝一起恢复平常心。当宝宝急躁的时候,不要过分迁就孩子,同时要想办法丰富宝宝的生活,让孩子沉浸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之中,玩得开心的宝宝就不会无缘无故地急躁了。

宝宝不适应新看护人怎么办

Q 宝宝8个月,一直由外婆照看,跟外婆的关系很亲密,喜欢外婆喂他,喜欢跟外婆睡。可是外婆有事要回老家2个月,换由奶奶照看,宝宝却不适应奶奶,哭得厉害,还出现了便秘的现象。我们担心2个月后宝宝又不适应外婆了,怎么办呢?更换看护人对宝宝有什么不良影响吗?

A 8个月宝宝的人际关系智能已经发育到不仅能辨别生人和熟人,还能在熟人中辨别出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并把依恋都寄托在这个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身上。这时频繁地更换看护者,确实容易引起宝宝的情绪焦虑,以致引起便秘等生理反应,所以有稳定的看护者对宝宝来说是一件好事。但现实生活中常常有可能出现更换看护者的情况,宝宝出现焦虑也是正常的。如果新看护者持续不断地与宝宝建立温暖、亲密的关系,宝宝稳定的心理状态便可以很快恢复,短暂的分离焦虑不会给他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家长要自信,不要因宝宝不适应而失去信心,尽可能更快、更好地把握宝宝的生活规律与个性特点,做好交接工作。况且,顺利度过一次分离焦虑的宝宝,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将会出现一次飞跃。

宝宝胆子太大怎么办

Q 宝宝8个月了,特别爱玩儿,胆子大,不认生。但他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打别的孩子。他长大之后会不会攻击性很强?

A 攻击性包括攻击性意图与攻击性言行两方面,8个月的宝宝尚不具有攻击和侵犯别人的意图他,“打”别的孩子虽然是攻击性行为,但他的意图是想与人交往,但又不会用口头语言表达,只好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交往的欲望。胆子大、不认生、身体好的宝宝更容易这样。他长大之后会不会有很强的攻击性,与家长是否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有关。当宝宝“打”别的孩子的时候,家长要替宝宝解读他的心理需求,并用简洁的语言帮助宝宝表达出来:“你是想与他玩儿吗?那就与他握握手吧!”然后拉着宝宝的手学习握手。或说:“你是想要他的玩具吗?不要动手抢,应该征求他的意见。”然后为宝宝示范征求意见的方法。如果对方不同意,就对宝宝说:“现在小朋友在玩儿,你要等一等。”家长的这些教育方法与行为示范,既在引导宝宝的交往意图,也在引导他的交往行为方式。长期这样引导宝宝,他就会模仿家长学会正确的交往方式。还有的宝宝打人是过度防御心理造成的,当他对别人没有安全感的时候,会把别人走近他误解为要抢自己的玩具或者侵犯自己。这时,家长要给宝宝解释:“他是想跟你玩儿,想跟你交朋友。你们交个朋友吧!”

宝宝害怕坐电梯怎么办

Q 最近8个多月的儿子似乎特别害怕坐电梯,一上去就很紧张,是因为他胆子太小吗?可他以前不是这样的。

A 宝宝出生以后,除了不断发展自己的嗅觉、味觉、听觉、视觉以外,还会发展平衡觉。当人体位置与地心引力方向发生相对变化的时候,如果宝宝的身体陡然失去平衡和支撑,他便会产生害怕的感觉。电梯上下的快速运动就会导致宝宝的身体暂时失衡。如果家长紧紧抱着宝宝,让他的身体与家长的身体紧紧贴在一起,而家长的平衡性较好,会提高宝宝的平衡性和安全感。如果偶尔出现一次没站稳的情况,身体的猛然晃动就会吓他一跳。其实,这不是宝宝胆小胆大的问题。再坐电梯的时候,家长抱紧宝宝,并安慰宝宝不要怕,跟宝宝说:“妈妈会保护你!”同时采取一些转移宝宝注意力的方法,例如看看电梯里面的镜子,观察电梯显示屏上数字的变化,说一些有趣的事情等,帮助宝宝安心乘坐电梯。另外,狭小、昏暗、封闭的老电梯容易让宝宝害怕,家长可以先带宝宝乘坐商场里面宽敞、开放的电扶梯,培养他坐电梯的平衡感和安全感。

怎样让宝宝爱惜玩具

宝宝9个月,总爱敲敲打打的,制造出很大的噪声,我很担心这样会损伤他的听力。朋友送给他很好的玩具,他拿在手里又是磕又是敲又是摔,也不知道爱惜玩具。他是不会玩儿呢,还是不喜欢玩儿呢?

A 9个月大的宝宝喜欢敲打的动作,这很正常。这是他们在进行锻炼感觉器官、揣摩物件、控制敲打力量的探索性行为,但常常被家长理解为破坏性行为。实际上,这么小的宝宝喜欢玩自己的手能够把握住和控制住的简单小玩具满足宝宝这一。探索性行为可以帮助他提高手的精细动作发展。至于宝宝敲打制造噪声,如果是短时间,家长不必制止;如果是长时间可以给他换一个小一,点儿的物体敲打一,或者把金属制品改为塑料制品或木制品,以降低噪声。般情况下,宝宝敲打一会儿就会疲劳和厌倦,就自动停止了。如果宝宝不知疲惫地长时间重复一个敲打动作,就有可能是家庭养育环境有些单调。家长可以考虑带宝宝出去玩玩,或者与宝宝做一些有趣的亲子游戏,吸引宝宝从其他活动中获得乐趣。

怎样让宝宝愿意学拍手

Q 宝宝现在已经9个月了,但是还不会拍手、再见等手势呢。好像身边和他差不多大的宝宝都会这些技能了,但是他特别不愿意学,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过,宝宝其他方面发展得都还不错,特别喜欢站着玩儿,喜欢走来走去。

A 宝宝越小,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每个宝宝学会不同本领的时间差异性就会很大。家长容易因宝宝在某一方面早慧而欣喜,又因在某一方面滞后而着急。你的宝宝在身体运动能力方面发展得稍快一些,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发展得稍慢一些。要做到拍手和再见等手势意味着宝宝不但手脑要协调,社会交往能力也要相协调,确实是宝宝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但是这一技能的学习并不需要特别的训练技巧,绝大部分宝宝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的方式而学会,只是每个宝宝观察和模仿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因而获得这一技能的早晚稍有不同。所以,只要你坚持带宝宝在社区里走走转转,见到不同的人跟宝宝说:“拍拍手欢迎阿姨。”“摆摆手跟奶奶再见。”边说边示范动作,宝宝不久就能学会这些手势了。

宝宝很大力地扔东西怎么办

Q 宝宝9个月了,近来喜欢扔东西,以前是轻轻地扔到地上,上次我跟他玩皮球,我用力地扔了一下,然后他就学会了,现在扔什么东西都很用力,好像在发脾气一样。我是应该教育他不要扔,还是鼓励他继续扔好?

A 当宝宝学会坐稳之后一,有段时间特别喜欢往地上扔东西,家长捡回来,他便拿在手里再扔。这是因为他坐起来以后,有了三维立体的视觉空间,可以更好地观察物品在地面上的运动变化,也有利于他做出往下扔的动作。宝宝很用力地扔东西,并不是在发脾气,而是在尝试自己有多大的力量能把物品扔出去,他在发展自己的动作与动作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奠定逻辑思维的基础,也是宝宝发展自我意识的一种方式。因此,家长要给宝宝提供球形、滚筒、方块、三角、布娃娃、塑料等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品,让宝宝通过接触不同物品获得丰富的手感,并观察和感受不同物品的运动变化特点。当然,宝宝还不明白用力的方向不同、力度不同会导致物体不同的运动变化,家长可以示范给宝宝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用力,物品的运动方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宝宝总是扔玩具怎么办

Q 宝宝10个多月,给她玩具就扔掉,待玩具掉到地上了,她先是低头去看掉在哪儿,然后扭头啊啊啊地告诉我要我给她捡,捡起来给她,她又扔,乐此不疲。是不是这个月龄段的宝宝都这样?

A 这个月龄的大多数宝宝都是这样,说明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正在迅速发展。玩具扔在地上以后,会发生多种变化:有的玩具会滚动,有的玩具会滑动,有的玩具还能弹动;有的玩具能“跑”得很远,有的玩具“跑”得不远;有的玩具扔到地上以后稀里哗啦散落一地,有的玩具却完好无损;有的玩具扔在地上会发出清脆的声响,有的玩具则不会有什么动静……奇妙的差异强烈地吸引着宝宝,有助于他理解各种物体及其特点。扔玩具的过程还让宝宝感受到自己的动作导致玩具发生“运动”,他会觉得自己是很有力量的人。扔东西还有利于宝宝发展手部活动,促进手眼协调,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力量。所以家长就乐此不疲地支持宝宝玩扔玩具游戏吧!同时,请家长注意不要把易碎的、不安全的物品留给宝宝玩儿,以免伤着他。如果是老人照看宝宝,反复弯腰拾捡玩具不方便,可以准备一根比较长的细棍,减少老人去远处够玩具所带来的劳累。注意,在不需要细棍的时候就把它收起来,以免伤着宝宝。

怎样安慰爱哭的宝宝

宝宝10个月,特别爱哭——夜里哭,白天也哭,到医院没有检查出来什么毛病。老人说就有这样闹人的孩子,让我碰上了。但我身心疲惫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对他发脾气,比如我把他放在床上,用手拍着床喊一嗓子:“你就知道哭、哭、哭!”他哭的声音更大了,难道他听懂我的意思了?看他可怜的样子,我把他抱起来,他的哭声又会减弱一些。唉,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安慰自己的宝宝。

A 宝宝先天的秉性确实不同,有的宝宝出生便很安静,有的则烦躁吵闹。家长不要幻想宝宝会随成人的心愿而做出改变,相反,家长要顺应宝宝的天性而改变自己的养育方式,做好被宝宝磨炼父母之心的精神准备。研究发现,人出生之后就有快乐、愤怒、恐惧、厌恶和悲伤等7种基本情绪,宝宝出生8个月后已经具备识别和表达这些情绪的能力,所以宝宝完全可以通过语音、语气、语调、动作等多种非言语方式辨别家长对他的消极态度,但是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宝宝已经达到如此高的认知水平,因而不去注意在宝宝面前的言行与态度。可见,有脾气、有个性的家长要在婴儿面前变得“没脾气”“没个性”。对处于婴儿期的宝宝格外温柔、体贴和宽容,让他感受到自己处在安全、温暖和被接纳的生活环境之中,才能让他拥有健康的安全感与自信心。

宝宝不愿意爬怎么办

宝宝10个半月了,现在已经可以扶物走动,而且对做这个动作乐此不疲。怎么也不愿意爬,到现在一让他爬他就哭,或者趴在那里不动。书上说爬行的好处很多,孩子爬行训练得不够,不利于宝宝的健康发育。我们很着急,应该怎样训练?爬行是否真的那么重要,是否可以越过爬行这一阶段?

A 先坐再爬最后学会走路,符合宝宝的自然成长规律,家长不要人为地省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爬行非常重要,在宝宝的大动作发展过程中不可以越过爬行这一阶段,否则将对宝宝造成消极影响。爬行的自然结果便是宝宝学会行走,但是爬行的意义不仅如此。爬行能锻炼胸、腰、腹、背与四肢的肌肉,促进骨骼生长;刺激大脑发育,加强大脑与眼、手、脚的协调发展能力。10个月的宝宝正处于由爬到走的过渡期。有的家长相信商家对学步车的片面宣传,以为把宝宝放在学步车里既省力又省时,宝宝会更快地学会走路。其实不然,爬行有它独特的功能,所以家长要给予宝宝充分的爬行机会。

对比观察发现,与爬得晚或爬得少的宝宝相比,爬得早或爬得多的宝宝动作更加灵敏、协调,更有活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宝宝都对爬行兴趣盎然,例如比较胖或者穿衣比较厚重的宝宝不喜欢爬行,那么家长就要想一些办法培养宝宝的兴趣。首先给宝宝穿轻便的衣服,当他俯卧、侧卧或者坐着的时候,在他旁边放上有响声或者会活动的玩具,引起他的注意,激发他转动身体爬过去。当他稍稍爬行一段距离时,可把玩具略微向前移动,为他创造努力爬行的空间。这样每天训练几次,每次训练几分钟,宝宝渐渐就对爬行感兴趣了,也能逐渐爬行了。如果宝宝经过努力仍然爬不到玩具跟前,家长可把自己的手掌放到宝宝脚后,使他能蹬着向前爬行。如果宝宝成功爬行,家长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如亲吻或拥抱。

宝宝不愿意出门怎么办

宝宝10个月,一直由保姆带着,不喜欢去外面玩儿。我每次带她出去,不到10分钟就闹着要回家,而且她在家里一个人还玩得很开心。小时候有段时间还要求我带她下楼玩儿,现在却拒绝出去玩儿了。即便出去也是静静地待着,不与人交流;如果突然出现陌生人,就吓得躲起来,要求回家。宝宝怎么变得胆小内向了,怎么办?

A 宝宝不愿意出去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封闭的养育方式,另一个原因是年龄发展特点。如果保姆人生地不熟,或者带孩子的老人身体不好、行动不便,她们倾向于不出门在家里照料宝宝一,来比较安全、省力,二来省得与陌生人打交道。那么,宝宝逐渐就会习惯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了。同时,宝宝6个月以后会出现害怕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心理变化,在此之前,宝宝在认知方面还没有明确的陌生与熟悉之分,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哪里都无所谓一,但是现在不样了,他开始有陌生与熟悉的概念,会有意识地选择熟悉环境、害怕陌生环境,所以会自然地出现胆小的表现。这是宝宝认知水平发展的标志,家长不要责怪宝宝胆小,更不要当着宝宝的面说“这孩子胆子小”,错误地贴标签的行为会给宝宝带来消极的暗示。家长要经常主动带宝宝出去看看,当宝宝害怕陌生人的时候,不要强迫宝宝与人打招呼,多出去几次、多见见人,宝宝自然就能克服害怕情绪,培养出安全感,逐渐坦然接受新环境和陌生人。

宝宝不愿意回家怎么办

宝宝11个月,睡眠不多,白天精神很好,可是不愿意待在家里,整天就喜欢在外面转悠。每天都是天黑了,外面什么也看不见了才不得不回家。这要是到了冬天怎么办?整天在外会不会着凉?宝宝为什么不愿意在家里玩儿呢?

A 宝宝喜欢在外面玩儿,能够呼吸新鲜空气、观察自然景物、促进人际交往,有助于宝宝的身心发育,比总是关在家里有益许多。然而,这会使带养者比较劳累一,因此可以为宝宝准备辆手推车,避免总是抱着,同时注意1小时以内就应该回家一次,换换环境、喝喝水、休息一下,并且边回家边与宝宝交流,帮助宝宝明白时常回家的道理。家长担心冬天还总在外面可能会着凉,是有道理的。因此,宝宝冬天闹着出去的时候,家长一出门就抱紧宝宝说:“哎呀,好冷呀,还是在家里暖和。”同时,家长需要提高在家里带宝宝的“水平”,给宝宝说说话、讲讲故事、翻翻书、做做游戏;让宝宝的手里有不断可以把玩、操作的物品或者玩具;在一个房间玩玩再换一个房间玩玩,在床上玩玩再在地垫上玩玩,放在小车里走走,或者在走廊里转转。总之,尽量安排丰富的玩乐活动,打破单调的气氛,就能吸引宝宝在家里快快乐乐地玩儿。

宝宝不愿跟老师学习怎么办

Q 宝宝11个月,周末时带他去上亲子班,陪着他上阅读课。但是在课堂上,别的孩子都能认真听老师讲,和老师一起说,他却经常在一边滚来滚去地玩儿,不管看到什么新鲜东西都能很感兴趣地研究,我需要管他吗?如果需要,又怎么管他呢?

A 一般情况下,家长带宝宝上亲子班,都希望他能跟着老师多学一些知识和本领,所以宝宝跟老师配合得越好,家长越高兴。但是偏偏有的宝宝不喜欢老师安排的活动,喜欢自己随便玩耍,这下子家长着急了:“学生怎么能不听老师的呢?”宝宝是个乖学生固然是好事,即便不乖家长也不要过于着急。因为亲子班有适合宝宝学习的环境、书籍和玩具,他“经常在一边滚来滚去地玩儿,不管看到什么新鲜东西都能很感兴趣地研究”,这个现象本身已经说明宝宝在学习,只不过他是“自学”而已,家长不必干涉宝宝自发的探索学习行为,应该支持和鼓励他。另外,小宝宝有一个学习特点是“延迟模仿”。也就是说,表面上好像宝宝没有听老师教什么,但是他会自动地分配一部分注意力来关注老师的教学活动,当时并不会马上表现出学习成果来,然而过一段时间,家长会发现宝宝竟然掌握了一些老师教的内容。这种现象在家庭中也会发生,许多家长发现自己并没有特意教宝宝,宝宝好像也没有专门跟家长学,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宝宝竟然说出家长曾经说过的话。可见,环境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为宝宝提供丰富的、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宝宝自然能在其中得到熏陶。家长不必要求宝宝非得跟成人学什么不可,宝宝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对周围环境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这会让宝宝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学习效果也会日渐体现出来。

宝宝害怕上床睡觉怎么办

Q 宝宝11个月,一直生活得很有规律,可近1个月都要到一两点睡。其实她很困了,但总要硬撑着不睡。有时在怀里睡了,一抱上床就醒,然后要出去,害怕上床,我们该怎么办?

A 11个月的宝宝开始进一步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但能分清家里人和外人,还能分清外人中的熟人与生人。这就意味着宝宝在人际交往对象的选择性方面变强了,会更偏向于与家里人和熟人玩耍。但是宝宝现在的家庭结构和生活节奏不但影响成人的生活,对自己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一些宝宝来说,以前他跟谁玩儿都行,到晚上玩累了就睡觉;可是他现在明白了跟父母玩儿更有创意和新鲜感,而父母只有在晚上才能回家跟自己玩儿,为了享受晚间亲子时光,于是宝宝即便累了、困了还坚持着,反正第二天有充足的时间补充体力,这样就形成了白天睡觉晚上玩儿的循环。可见,宝宝的晚间兴奋与父母晚归刺激宝宝有密切关系。可是,宝宝的“夜生活”不但影响正常睡眠时间,还影响身体发育。有研究发现,宝宝晚间睡觉会自行制造一种名为褪黑素的物质,它能够预防癌症。这种激素分泌最多的时期在1~5岁,而睡眠太晚将减少制造这种激素。因此,建议家长能早点儿回家跟宝宝进行亲子互动,保证她能早点儿睡觉;如果加班回家晚了,不要见了宝宝就亲热地玩了又玩,而是应该忍着母爱,尽快安抚宝宝睡觉,维护宝宝正常的、健康的睡眠习惯。

宝宝太任性了怎么办

Q 宝宝11个月,一次带她去宾馆吃饭,服务员上完菜,她却不吃,啊啊地指着服务员,然后就拉着我走。我以为她要上厕所就带她去厕所,谁知到了她却不进去,但也不肯回座位吃饭,很固执。我把她抱回来,她就哭起来,怎么跟她说也不行,宝宝是不是太任性了?

A 1岁左右的宝宝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需要大人的猜测来进行交流。如果大人猜得不对,他们可能就会着急,宝宝的这种表现不能视为任性,所以不要责怪宝宝。你的宝宝在宾馆里的表现可能是她的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所致一一。客体永久性是9~12月龄宝宝思维发展的个重要标志。这能力的发展意味着当事物不在眼前的时候,宝宝也能记住它,并渴望找到它。9个月之前的宝宝通常没有这个能力,把眼前的事物挪走,他就以为事物消失了,也不再寻找。宝宝指着服务员,可能是对服务员或者对服务员端的某种饭菜感兴趣,希望再看见它,但是服务员转身走了,她就想跟踪服务员找到它。有的宝宝会为此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任性”,其实是宝宝比较执着的表现。还有一种可能是宾馆与家庭环境不同,宝宝对新鲜环境好奇,有求知欲望,想四处转转,宝宝并不惦记吃饭,他来宾馆是玩儿的,可是家长认为来宾馆就要吃饭的,于是家长与宝宝之间产生“矛盾”,致使宝宝“不肯回座位吃饭”,妈妈却“把她抱回来”,宝宝“就哭起来”,妈妈“怎么跟她说也不行”,妈妈开始疑惑“宝宝是不是太任性了”。其实,妈妈是不是也太任性了?当然,现在的宝宝不会这样反问妈妈。因此,当家长感觉孩子顶撞自己的时候,也要反思自己是不是理解了孩子的心思。是不是也应该尊重孩子的愿望与感受,而不是一味地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孩子的意愿,反而责怪孩子“任性”。

怎样让宝宝胆子大一些

Q 宝宝12个月了,虽然我们经常带他出去玩儿,但是孩子见了人还是不好意思,即使是熟人,做事情也总是小心翼翼的。怎样能让孩子胆子大一些?

A 对于12个月的宝宝来说,胆小、谨慎并不完全是件坏事,说明宝宝对新事物的体验比较敏感,观察得比较细腻,能够使孩子采取更安全、更慎重和更有益的方式协调他与外界之间的关系。当然,家长担心这样会妨碍宝宝接纳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速度,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对害羞的宝宝要特别有耐心,尽可能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克服胆怯,不要急着让孩子采取行动克服胆怯,在希望宝宝有明显改善之前,需要先给他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观察与适应时间。同时,表扬宝宝在日常行为中取得的点滴进步,促进宝宝把自己不经意的行为变成持续而稳定的行为。继续带宝宝走出封闭的高层楼房,示范给宝宝看如何与人互动,比如遇到小区里的邻居时,家长要为宝宝示范打招呼的方法,边摆宝宝的手边说“宝宝叫爷爷好”,让宝宝在开放的环境中增长见识。见识多的宝宝自然胆子也大一些。

小宝宝喜欢玩什么游戏

Q 1岁以内的宝宝大脑发育还不成熟,他们喜欢玩什么游戏?哪些游戏有利于开发小宝宝的智力?

A 发展动作的游戏以及亲子互动的游戏最有利于开发1岁以内宝宝的智力。因为每一动作的发展都与大脑相应区域的发育相联系,所以动作发展是婴儿智力发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分为大肌肉动作和小肌肉动作两种,前者包括抬头、翻身、坐、爬、站、走、下蹲、跑、跳、钻和平衡等全身动作,后者包括抓、握、捏、穿、放、搭、画、撕等手部动作。这些动作的发展遵循从上身到下身的头尾顺序、从身体躯干到末端的近远顺序、从大肌肉到小肌肉的顺序。家长要与宝宝玩锻炼以上所有动作的游戏,既不省略也不跳级,这样大脑的各个功能区域才能渐渐发育成熟。亲子互动游戏同样非常重要,是培养宝宝的社会性高级情感的基础。从孕育开始,宝宝对母亲的声音和体味已经熟悉,出生后对母亲的脸庞和动作也已熟悉,这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所以家长要经常抱着宝宝边微笑边说话,用颜色鲜艳和有响声的玩具逗引宝宝,或者抱着宝宝读书、唱歌、跳舞,这些亲子间的良性互动都会提升宝宝对周围世界的关注程度与水平,进而刺激智力发育。

宝宝害怕大便怎么办

Q 女儿快1岁了,以前大便一直正常,自从上次在厕所大便时被下水的水流发出的声响吓着以后,就害怕大便。每次都急得团团转,就是不敢去厕所大便,最后实在不行就只好让她拉在裤子上。有什么办法处理?

A 1岁左右的宝宝有特定的害怕对象,例如马桶、浴盆和浴缸的排水声,高分贝的噪声,与父母的分离一,陌生人的出现等。般情况下,害怕情绪持续3个月左右消退。这期间需要家长采取一些比较体贴的处理方式,帮助宝宝渡过情绪难关。如果任由宝宝害怕大便,最后总是便溺在裤子上,既不卫生,又不舒服,还会影响宝宝的身心健康发育,所以家长还是要耐心地跟宝宝讲道理,渐渐消除她的害怕心理,告诉宝宝“水流只是把大小便冲走了,宝宝还是安全的,宝宝不怕”。同时,不宜过早训练宝宝独自使用便器,因为宝宝的小腿肌肉发育和心理都还不够强大,应该2岁左右再逐步训练。现在宝宝在厕所大便的时候,你可以给她提供便盆,并陪伴在她身边一,与她聊些轻松愉快的事情,然后再把便盆里的排泄物倒进马桶里冲走,让宝宝看到这一过程,使她明白这是一件很平常、很安全的事情,才会令她安心。

宝宝不愿意吃饭怎么办

宝宝快1岁了,全家人最头痛的就是孩子吃饭的事情:孩子本来身体就比较瘦弱,而且还不愿意吃饭,一到吃饭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大人追着喂才勉强吃一点儿。我们想听听专家的建议。

A 饿了就想吃饭是人不需要训练就可以获得的本能,现在很多宝宝都不好好吃饭,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大多数是因为没有饥饿感导致的,所以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宝宝的饥饿感,这倒不是不让宝宝吃饱,而是要带动吃饱了的宝宝有效地消化食物。例如,做一些全身运动的体能锻炼,带宝宝走走、跑跑、跳跳或者钻爬。1岁多的宝宝还喜欢跟家长一起推小车。这些活动有助于增强宝宝的体质和食欲。身体瘦弱的宝宝不爱吃饭,通常会被家长理解为是消化器官发育不完善导致的,因而喂宝宝更多的营养保健品,却忽视增强宝宝体能活动的重要性。这样将形成不良循环——越瘦弱越不爱动,越不爱动越不吃饭,越不吃饭越瘦弱。因此,家长要改变养育思路,变多喂为多运动,宝宝成长的烦恼就渐渐解决了。与此同时,家长不要在正餐之间让孩子吃零食,零食吃多了,必然影响宝宝的正餐摄入量。

宝宝爱玩打仗游戏好不好

Q 儿子1岁了,喜欢玩小手枪,但我不喜欢他总是拿枪对着人假装开枪。每当我看到他拿枪对着人瞄准时,总是很别扭。要是玩打仗的游戏我也不反对,问题是别人没有和他玩这个游戏他也拿枪瞄准,这样做好吗?我要不要管管他?

A 1岁左右的宝宝有一个心理特点:家长正在做某件事时并不需要宝宝的关注,他却积极地凑过来关注;他正在做某件事时家长并没有关注,他却积极地吸引家长的关注。这两种积极的态度都说明宝宝要与成人建立一个共同理解的世界,即“你在做什么我很想知道,我在做什么我也很想让你知道”。因此,家长不要从成人的感觉和兴趣出发而对宝宝的事情不加理睬,应该给予积极的回应。这样做不但会给宝宝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还能促进宝宝的智力发育和语言发展。当宝宝拿枪对着人瞄准时,他可能希望成人用语言告诉他在做什么,也可能只是让成人用眼睛看看他在做什么,如果成人及时地给予语言或非语言的应答,就会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如果家长长期对宝宝的主动行为不回应,会打击宝宝积极探索世界及与人交流的热情。当然,家长希望宝宝学会“察言观色”,了解如果别人不感兴趣就不要打扰别人,但这个要求对1岁的宝宝要求有点儿高了,这种能力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渐渐培养。

宝宝爱问别人要东西怎么办

Q 宝宝快1岁了,在院子里玩时经常有人给他吃的东西,我不想让他养成随便要别人东西的习惯,可带他的阿姨和院子里的老人都说他还小不懂事,等大点儿再教育也不晚。请问我是否应该从现在起就不让他随便要别人的东西?

A 宝宝惹人喜爱,所到之处别人经常给一些吃的东西,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然而一,方面大人确实不应该给宝宝随便吃东西,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容易让宝宝养成随便要别人东西的习惯。那么家长的引导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既要对宝宝有很好的教育,又不要驳别人的面子。

家长可以跟宝宝说:“我们家里有,谢谢阿姨,我们不要了。”边说边婉拒送东西的大人,或者抱着宝宝慢慢走开。1岁左右的宝宝记忆时间短暂,等回家就忘记这事了。如果宝宝记忆力超常,家长回家就佯装寻找,然后说:“怎么没有了?我现在(或明天)就去买。”把东西买回家让宝宝品尝,他就不会觉得别人的东西稀奇了。同时,使宝宝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在外不洗手不吃东西。有的成人很实在,可能硬塞给宝宝,你就对宝宝说:“还没洗手呢,回家再吃吧。”回家之后就告诉宝宝:“在外面吃东西脏,有细菌,吃进肚子会生病,要吃药打针。”久而久之,宝宝就对外面的东西不感兴趣了,而且由他亲自拒绝别人的东西还会得到别人的夸奖呢!

宝宝起床后不穿衣服怎么办

Q 女儿刚1岁,每天早晨睡醒之后,脱掉睡衣就喜欢光溜溜地在床上玩儿,不让穿衣服。但现在是初春,实在有点儿冷,我该怎么“对付”这个“小东西”?

A 1岁左右的宝宝刚学会走路,钻、爬、走、跑、跳的能力比以前大大增强,所以你女儿运动的愿望比较强烈,通过对比她体会到不穿或少穿衣服更方便行动,所以这么大的宝宝不爱把自己裹得严严的是普遍现象。但宝宝的抵抗力有限,这样在天凉的时候容易生病,因此家长要用有趣的方法帮助宝宝迅速穿好衣服。

穿上衣的时候,家长一只手往上给宝宝穿袖子,一只手往下拉着宝宝的小手,说:“这有一只小老鼠,在哪儿呢?哎呀,出来了!”穿裤子的时候,用同样的方式,换一种说法:“我来摸摸这条裤腿里有什么宝宝?哦,我知道了,是一只兔子宝宝,伸出来看看是不是!呀,果然是一只小兔子。”扣扣子过程是比较慢长的,宝宝可能等得不耐烦,家长还要编简单的故事或儿歌吸引她:“一只小鸟(扣子)穿过山洞(扣眼),两只小鸟穿过山洞……所有小鸟穿过山洞,哇,全飞了!”同时,家长张开双手,表示穿完了。这样既减轻了宝宝消极等待的情绪,又给了宝宝相应的语言刺激,帮助她提高理解与表达能力。如果宝宝对这些说法不感兴趣了,就换换其他说法。有时让宝宝手头拿一个小玩具,或者看一小段电视,也能暂时让宝宝老实一会儿,家长就可以趁机手脚麻利地给宝宝穿衣服了。

怎样对付宝宝乱发脾气

Q 宝宝快1岁了,当宝宝为了某些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时,我是应该拒绝并用其他东西或事情来分散她的注意力呢,还是应该拒绝并立刻给她讲道理?

A 不要发愁,快1岁的宝宝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的时候,正是锻炼他延迟满足能力的好时机。延迟满足能力是指能够暂时忍耐一会儿,有信心地等待家长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它是宝宝提高自制水平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

不管宝宝提出的是合理要求还是不合理要求,家长都要善于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培养他的延迟满足能力(涉及宝宝健康与安全的特殊情况除外)。因为宝宝并不知道自己的哪些要求合理、哪些要求不合理,如果家长总是即时满足宝宝的合理需求,宝宝以为自己的所有需求家长都应得到即时满足,于是耐心就会很差。家长一时不能回应,便对家长失去信心,以为家长不理睬自己的呼唤,于是只好使出哭闹这个“法宝”了。怎样延迟满足呢?当听见宝宝的呼唤时,先用声音回应他:“知道了,宝宝,妈妈马上就来。”宝宝听见后,就会停顿一下,然后想:“接着会怎样呢?”你这时再走过去,先不要急着跑到宝宝面前,而是远远地跟宝宝打招呼。宝宝看见你了,躁动不安的情绪又会安定一点儿,而且还比刚才放心多了。接着,你走到宝宝面前,用语言重复一下宝宝的需求,或者讲一两句简短的道理,或者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又可以延迟片刻,这样算下来也有2分钟左右了。这个时间已经是1岁宝宝延迟满足能力的上限了。

同类推荐
  • 爸爸去哪儿:父亲的力量

    爸爸去哪儿:父亲的力量

    《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的郭涛内心独白,分享明星爸爸和儿子之间的故事!男孩教育的缺失是中国最普遍的现实问题,如何培养男子汉的气概?如何与成长中的孩子相处?郭涛第一次全面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读者分享,穿插儿子石头的故事以及与孩子们共处的趣事,分享每位明星爸爸教子的经验心得。书中讲述了明星家庭中不为人知的细节和独到的教育理念。本书是郭涛的首本自传,也是和小石头(郭子睿)的一次“父子谈心”。
  • 专家解答育儿百科

    专家解答育儿百科

    全书分为新生儿篇、婴儿篇、幼儿篇共3个部分,以问答方式,对初生到3岁的婴幼儿的身体状况、科学喂养、日常护理、体能训练、智能培养、常见病家庭防治、育儿游戏等家长最关心的内容进行了系统介绍。本书内容全面,通俗易懂,科学性强,实用性强,是广大家长向专家学习育儿心得、防病经验的绝佳选择。
  • 30天精通儿童心理学

    30天精通儿童心理学

    本书融专业性、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全面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知识,书中援引了大量典型的故事和案例,贴近现实生活,将晦涩的专业知识寓于轻松的故事中,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快速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
  • 好父母你该如何爱孩子

    好父母你该如何爱孩子

    普天下的父母最无私的时候就是爱孩子的时候。全天下的父母都一样。但是当父母在爱孩子的时候,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呢?是否思考过:这些究竟是孩子的需要,还是父母的需要?宠爱和溺爱仅有一线之隔,除了物质,我们还有其他方法爱孩子吗?“圈养”还是“放养”,究竟哪一种教育方式更加完善呢?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对孩子的爱,如何给,给多少,都是应该细致讨论的问题。本书向父母说说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错误的爱,该怎样去爱孩子,该怎样让孩子去爱别人。我们都知道,能够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从来都不是什么技术性的工作技巧和生存技能,只有好的性格才是孩子受益一生的财富,才是好的命运的基石。
  •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改变教养方式,熊孩子变乖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改变教养方式,熊孩子变乖

    新时代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于是他们煞费苦心,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可结果却发现,孩子离自己期望的目标越来越远,甚至还出现了“问题孩子”,以致有的孩子从此感到痛苦、困惑、茫然……探究其根源,“问题孩子”无疑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有问题引起的。因此,父母改变当前错误的教养方式,抓住孩子敏感期,让一个不听话的熊孩子变成品行兼优的乖孩子,迫在眉睫。
热门推荐
  • 荣囚

    荣囚

    不想宅谋怎么办?杀夫!不想宫争怎么办?弑君!跟一群女人争个男人有什么意思,不如跟男人争天下!被屏蔽的章节在群相册。交流群.932296580
  • 紫眼僵尸

    紫眼僵尸

    僵尸,无魂无魄,不死不朽,游离于于三界之外。只要不出意外,僵尸的寿命基本上是无限的!然而长生易,不死难;僵尸被大道弃,被众神厌,苟延残喘,种族将灭,主角天谬何去何从;情与爱的困扰,人与僵尸又如何处之。。。。。。
  • 学霸聊天群

    学霸聊天群

    作为学渣的肖俊意外成为了学霸聊天群的群主,群里面成员是各行各业的超级学霸!“优等生学霸:泷岛彗申请加群……”“武器学霸:托尼·史塔克申请加群……”“基因学霸:亚伯翰·厄金斯博士申请加群……”从此之后,肖俊站在众学霸的肩膀上对着全世界的学霸宣布: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 荒古神帝

    荒古神帝

    蛮荒大陆,万族林立,强者为尊。楚云觉醒卑微,从此踏天高歌,浴万族鲜血而行,铸造无上大道,成就荒古神帝!
  • 箭霸乾坤

    箭霸乾坤

    村庄剧变,父母失踪,亲人离散,无助少年卷入异世大陆,是巧合还是阴谋,重重谜团,层层陷阱。懵懂少年自强不息、愤然崛起。看他如何催元神,学箭术,揭谜团,寻至亲,一人一箭舞乾坤!
  • 情爱故事

    情爱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怪医奇侠

    怪医奇侠

    心理医生韩珏,千门后人薛欣,两人在亡命天涯的途中,不但找出了幕后的元凶,也找回了韩珏失去的记忆,揭开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地下世界的真面目。
  • 中国的修养

    中国的修养

    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精神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与学术方法的总结。本书主要向广大读者讲授国学的修身精神,对国学中关于“人的修养”的问题展开详细的讨论,教读者学会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锤炼,提高个人修养和德行。
  • 别告诉我你没时间

    别告诉我你没时间

    早上起床三件事:微博、微信、朋友圈。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时间被各类新闻、头条、资讯撕得稀碎。面对怎么也不够用的时间,你的尴尬癌是不是犯了?别告诉我你没时间!你所谓的“没时间”只不过是个伪命题。告诉你碎片化时代的正确打开方式:时间碎了,我们可以“碎片化”运用。翻开本书,83个时间管理小技巧,让你轻松掌握时间管理法则,充分整合利用碎片化时间,取得与完整化时间相同的效率,不再被时间追着跑,从此告别拖延症,摆脱一天到晚的瞎忙。注意!本书内容“有毒”,请仔细观看,也许一不小心你就会成为时间管理达人,学会和时间做朋友,成为一个高效能人士。
  •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研究

    本书立足当代辩证法研究的前沿理论,在深入发掘、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献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辩证法,如马克思的“批判本质”的辩证法、恩格斯的“理论思维”的辩证法、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同时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遗产、实践基础、批判本性、当代课题等重要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凸显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魅力,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和实质、深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