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80000000003

第3章

他们思考得很好,和那时的流行见解完全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我基本支持他们——虽然他们内部的声音差别也非常大。我很遗憾没有早点看到这些对话。譬如“个人性”,肯定不是一个和现实没有关系的东西,而就是在和社会、历史、现实那些大的东西互动的时候,才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譬如与众不同的视点、观察角度和体验等等)。还有这里讨论到“现实”的东西,比如说像现实比小说还要荒诞,还要丰富等等。

这几个非常优秀的作家,他们在前人巨大的阴影,还有九十年代复杂的历史进程里,努力寻找自己的东西,寻找和建构自己的“主体性”(我很不喜欢用这个词,但暂时也无法代替)的过程。我说的寻找和建构自己的“主体性”,指的是意识到处身的语境和历史进程的复杂性,也认识到自己真正独特的地方(譬如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和做得好什么),从而从自身出发,因应复杂的语境和历史进程,从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工作。这当然不是由于“影响的焦虑”而故意地标新立异,更不是粗疏鲁莽、道听途说、大胆狂言、妄下断语,实际上每一代人乃至每一个个体,如果真的要做一点点略微有点意义而非人云亦云的工作,都多多少少会有这么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

李丹梦(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第二届客座研究员):看了对话录,让人感动。我从你们五个人(“四李一邱”)的对话谈起。其中有四个关键词:“个人性”,“日常生活”,“语言和传统”和“想象力”。但归结起来只有一个词:就是“个人性”。似乎没有哪个年代像九十年代这样:我们对“个人性”的问题变得如此在意。大家看四个关键词,“日常生活”是什么,是我之所在;“传统和语言”呢,是我之所用;至于“想象力”,则是我之所能。全是围绕个人性展开的。从对个体的(特别)焦虑这点上,我们大体可以把握、抓住九十年代的特征或症结:这是一个非常在乎“我”的时代。

虽然罗兰·巴特早就说过作家已死,福柯也把主体视为话语或陈述本身衍生的一组函数(function)、变量,但我们还是无法抛弃“我”。离开这个“个人”,你没地方立足了,它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出发点。现在的文学史研究,经常会提到“起源”的问题。比如中国现代文学究竟是起自晚清,还是五四,这跟我们所说的“出发点”有类似之处。按照柄谷行人的说法,“起源”预示着某种逻辑,它总是跟相应的“终结”联系在一起的。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回到九十年代。倘若承认九十年代的核心症结是“个人”,是“我”,那么对于启发或塑造九十年代的“个人”或“我”(九十年代的起源),我们的理解是否有些偏误呢?在他们五人的对话中,我记得有谁曾提到库弗的小说,他写一个魔术师变东西,观众要求他不停地变下去,不断提供新东西,结果魔术师感到除了自杀或谢幕,他没有其他选择了。这大概就是我们理解的“个人”的意识形态:所谓“个人”,其核心就是新,是变化,是区别!无论如何,“我”都要跟他人区分开来。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这种对“个人”的(思考)着力点,是否用错了方向?

我以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包括想象力)恰恰是设法将“个”融入“众”的过程,是对世界的领悟,更确切地说,是对自己身处其中的“在世”领悟。你们五人谈得很好,也很纠结。纠结的原因就在于,所有的讨论——语言、想象力、日常生活等——都是从一个不容置疑的实体化的“我”开始的。中国人不讲空间,讲境界,每个空间、境界,都有它的联系,它的语言和传统。在不同的空间,“我”操持不同的语言,这谈不上“个”的分裂或痛苦,而是一个方便说法的问题。换言之,“我”也好,个人也好,它本身就是多重可能的汇聚。

关于个人,中国还有个称呼,叫“众生”。生是现象,现象从生而起。众是什么?众是众缘和合,每个人都既是个体的显现,又是关系的群落。由此看写作,写作的目的无非就是对关系的领悟。对关系的领悟,我们该从何下手呢?看资料是一方面,但更为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颗平等心,慈悲心,你只有平等了,把他人视为自己,才会进入不同的空间与境界,才能对各种关系加以综合的把握。我想起一件事,刘震云在九十年代曾经评价过沈从文,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沈从文应该是比鲁迅、巴金更具文学气质的人,但天生懦弱,这懦弱的性格注定沈从文永远是个二流作家。我的理解恰恰相反,所谓懦弱,其实是善良与慈悲。读沈从文的小说,有种强烈的感觉,这个作家对世界充满了牵挂和真诚的兴趣。他说自己的每篇作品都是习作,他可以不在乎写作的个人成败,而只是本分地投入这诸多牵系中,用写作把种种关系绽放出来。这种写作态度今天看来着实健康,写作是生活、生命体历的自然流露,而不是一个挖空心思、创新的任务。一个不大在乎自我写作成败的人,一个没有野心的习作者,最终却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作家。如果他能活得长些,中国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恐怕是沈从文了。

同类推荐
  • 零度梦想

    零度梦想

    本书共十五万字,囊括了小说(7篇)、散文(11篇)、诗歌(34首)、文学评论(5篇)。作者用他一颗年轻、忧郁、多思、纯净的心灵,书写着自己对校园、对故乡、对青春的独特感受、散着淡淡的青草般清凉气息。
  • 现代中国经典作家阐释

    现代中国经典作家阐释

    本书以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为总体参照框架,以“传记批评”为主要研究方法,在传记性与文献性并重、学术性与可读性兼顾的旨趣中,着重介绍、阐释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位经典作家(包括鲁迅、徐志摩、沈从文、戴望舒以及张爱玲)的生平、思想、性格,尤其是人生经历与创作历程的相互关系。
  • 掌声响起来

    掌声响起来

    本书收录了石绍平57篇散文,分为“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书房中的幸福、正气不可无、白发新娘、传奇的钟祥”五个篇章。“亲情、友情、爱情从他笔下汩汩的流淌,铁肩、道义、正直在他文字中悄悄的诞生。优美的文字,清新的笔调,献给你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愉悦,更是一个作家必须具备的一颗悲悯的心”。
  • 中古士风与文学新变

    中古士风与文学新变

    本书以士风为切入点来探讨中古时期的新变问题,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状态既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也可以经由行为容止来展露;前者促使了文学的产生,后者导致了士风的形成。文学与士风尽管有着不同的存在样式,但由于他们都缘起自人们的心灵,故两者间的内在关联向来紧密。其二,从东汉晚期到齐梁年间,中古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当它进入一新的阶段,一种相同或近似的特征便会在不同的作品中逐渐形成,而这种特征几乎无例外地契合于当时的主流士风。充分把握住两者间的契合之点,既有助于我们准确清晰地描述中古文学的演变轨迹,也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面阐明其发生变化的复杂原因。
  • 文学遐思录

    文学遐思录

    《文学遐思录》是一部关于作家和作家的创作的随笔。从多个角度看待名人作家的写作背景、创作历程。例如托尔斯泰、爱默生、海明威等。本书作者翻阅了大量资料,如实解析了这些作家的经典的作品,并且节选经典作品的经典部分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 至尊仙魔

    至尊仙魔

    “我命由我不由天!”废公子姬晨,被族人罢黜驱逐,幸得父亲鼎力相助,但却被逼上生死台……被击落悬崖,得上古秘术,遇神奇老者,破而后立!斩仇敌,断天道,灭穹宇,一击破万界,终成至尊仙道……
  • 风缘

    风缘

    常越所著的《风缘/宁夏诗歌学会丛书》是《宁夏诗歌学会丛书》的其中一部,选取了作者长期以来创作的诗歌,抒发了作者在人生长河中的经历和感叹。作者文笔自然纯朴,如叙事般娓娓道来。书稿作者常越,现为刊物《贺兰山》诗歌编辑,作品发表于《绿风》《朔方》《西部》等报刊,并获得相关奖项。其作品感情充沛,从中可看出作者对生活的一些思考。
  • 妖帝的偏执小宝贝

    妖帝的偏执小宝贝

    她是妖界的女帝妖王雪月,随随便便修炼便能超过其他仙妖魔佛,从而仙妖魔佛流传着一个传说,传说妖界妖王身上有一种宝贝,使用者可成为天地之间的主宰。惹得其他神妖魔佛的嫉妒和贪婪。她是水蓝星H国普普通通的一个孤儿,却因意外雪月附身在同名同姓的孤儿。当她成为异世界最顶级的存在时,当她在各个时空的经历中遇到了他。她还会像妖界时的那个冷血妖帝?第一次写小说,有什么不好的请说出来。但是不接受任何辱骂。希望大家能文明解决。
  • 以色列的诞生(全四册)

    以色列的诞生(全四册)

    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以色列建国史”系列,一部浓缩的生存奋争史,一部令人感佩的卫国战士奋争史。本套书共四册,分别为《以色列的诞生:希望.1》、《以色列的诞生:希望.2》、《以色列的诞生:荣耀.1》、《以色列的诞生:荣耀.2》。
  • 关于庄子的五十四种解读与书写

    关于庄子的五十四种解读与书写

    本书共有54个篇章,如“与物无待”、“万物皆一”、“天下至正”、“从容无为”等,皆由3部分组成:1.庄子语(原话);2.作者的解读及感悟;3.书法(庄子语)。作者为知名书法家及作家,稿中有些是在《书法报》等媒体发表过的篇章,有些则是新写的内容,作者对庄子话语的解读,富有哲理、给人启迪,有着很强的感染力。书法书写飘逸洒脱、独具一格。
  • 风暴和风暴的儿子

    风暴和风暴的儿子

    诗集精选诗人、导演王强诗歌作品近百首,涉及诗人熟悉的人和事、暴风骤雨般的社会变革、某一刻的日常生活以及激越的内心。在这些诗中,诗人常常是一个置身事外的观察者,这使得他的诗如同沉稳的镜头,客观、节制、准确,超越了自我辩解和安慰,进入更广阔真实的世界;而在向外注目观察的同时,它们更向内探寻、奔突,从日常中发展出戏剧性,从平凡中攫取意味深长的部分。诗人对巨大的魔力抱有热望,向往遥远、神秘、恐惧,乃至充满危险和被禁止之地,因此,不管多么微小和平常的事物都写得惊心动魄,让我们被他重新发现的世界所吸引,被他语言和情感的风暴击中,愿意跟着他,沉浸在那具有悲剧色彩的每一个细节的漩涡之中。
  • 魔君师父别靠近

    魔君师父别靠近

    穿越到异世的凝漩看着自己这具身体的脸蛋,身材,智商……心想她随便找个什么正路走走都行啊!怎么就掉进魔窟了呢?还有这妖孽般的师父,不时在自己的面前搔首弄姿的,完全不顾一名大龄剩女那花痴般的目光。不行,绝对不能被迷惑了!她凝漩堂堂一个现代知识女性,绝对不能陷进去!她应该走正道,而不是被屈服,离开是唯一的选择!师父,您保重,徒儿再也不回来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声唤一生

    一声唤一生

    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一切兰因絮果。两世为情伤,第三世无果。还记得那年她带着奇珍异宝,珠翠繁华,前来下聘,八方皆热闹非凡。“愿眼前人视我为心上人,心上人日后是枕边人。”只是那一句我便记了这一生。后来你为护我而负天下,我才知道何为心上人,你却再做不了眼前人,更做不了枕边人……故事不长,也不难讲只不过是,相识三世,爱而不得情深,缘浅……
  • 帅府有佳人

    帅府有佳人

    三年前,清朝大势已去,他说:“跟了我如何。”那时,她有婚约在身,断然不肯。他穷追不舍,强取豪夺。他说:“你等着,我给你打下一片天下来。”她笑:“你对所有女人都是这样说的吧。”他一本正经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民国乱世,他已是虎踞东北的大元帅,而她依旧是他宠爱的三夫人。他说:“给我生个孩子吧。”她羞道:“谁要跟你生孩子,真不要脸。”平淡的日子书写着花落随风,莫失莫忘,不离不弃。
  • 李明聪作品小辑

    李明聪作品小辑

    早就听说绥宁县城郊区一个名为坪溪村的地方有一座寺院,颇为有名,但一直未曾探访。最峰寺,这一处佛门圣地,身处尘世,却超然物外。您来与不来,它的灵气不生不灭;您信与不信,它的慈悲不增不减。它有幸欣逢盛世,注定不会平凡,犹如养在深闺的美人,天生丽质,难以自弃;它宛若酿在深巷的美酒,虽不自扬却香自飘。因为丽质,它必将成为人们的休闲胜地;因为清纯,它必将成为人们的精神港湾。这里,不仅仅是人间乐土,它更是佛国,是天堂,如千叶宝莲,一蕊之外,层层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