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当年,在小镇这块地方,这家人说出去也是一种荣耀。因为父母亲培养了好几个大学生。孩子们总能听到镇上的人们在夸赞:“噢,你爸你妈很厉害,供起你们读书啊。而且,还个个都会读书。”
“读书有出息”,“读书更有用”,这些道理镇上人们都懂。只是,在贫穷面前这道理要显得有些苍白。很多孩子想读书,很多父母想让孩子读书,但是缴不起学费。小学一学期几百块,初中一学期近千块,高中一学期一千多块……
父亲希望满足孩子读书的愿望,只是……大姐,二姐,哥哥,妹妹……上学的孩子愈来愈多;只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费也愈来愈高。家里的经济状况堪忧,为此,大孩子差点没书读,大孩子差点恨父亲……
二姐和哥哥是在一个年级里读的书。中考结束,成绩公布,姐弟俩的分数都不太理想。填报志愿的学校读不上,而上了分数线的学校,不是学费太高就是风评太差。镇上和姐弟俩一样情况的孩子不在少数,一时之间,家长和孩子都不知怎么办。所幸,小镇唯一一所中学——瓯门中学,愿意给孩子一个读书的机会。在这之前,小镇从没有办过高中。那一年,瓯门中学特别开设了高中,尽管只有一个班,尽管只有二三十人,尽管是初中老师授学。但对渴望读书的孩子们来说,那却真是解了燃眉之急。
然而,小镇穷、学校穷,很多家庭开始没办法支撑学费,高中第二学期,这么一个班只剩下十几人,在这学期结束之后,瓯门高中终究没能继续开办下去。就此,瓯门中学历史上唯一一个高中班就这样彻底解散了。那些想要继续上学的孩子又当何去何从?经学校之间友好沟通,邻镇高中同意将这十几个学生都转到他们那里就读。学校当时虽算不上优秀,却也是邻镇几所学校当中最好的一所。最重要地是,孩子们终于可以正式踏入高中生活。
只是,持续的学费和住宿费是个难题!
母亲对孩子们说,“你们阿爸呀,每天晚上都在想着你们的学费。”夜里一两点钟,父亲还一个人坐在大厅里抽烟,一根接着一根地。
弟弟和幺弟上小学要钱,妹妹上初中也要钱;二姐和哥哥上高中要钱,大姐上大学更要钱。在大姐即将高考的那一年,父亲选择对二姐说……
那阵子家里愁云惨淡,二姐郁郁寡欢。妹妹回忆道,“容易发脾气,让人害怕。煮的饭菜是重复了还是难吃了我们也一点不敢嫌,万不敢得罪。”
大姐读书很优秀,就读的是县重点高中。考上这所高中并不容易,小镇每一届初中也只得两三个人能有此荣耀。“我们那一届,考上八个人,是历史破天荒的。”妹妹考上那年,这高中被评为省一级学校。现在这学校是国家级示范高中。
“月考排名,我曾拿过第十五名!十五,这名次我一直记得。”大姐说来依然自豪。在那样一所高中学校里,好的排名意味着能上一所好的大学。
“我读那学校的时候,月考最好成绩也就排的一百多名,经常是三百多名,有时还在五百名外。”妹妹比较着说。
不过,当时以为上不成大学而放弃好好复习的大姐,终究因为没能争取到一个更好的大学而至今抱憾。
“家里实在没钱,特别是那个老师的话,他说‘你家那条件?考什么啊,还用得着考吗?压根儿读不到大学的’,我以为没机会上大学的……后来才知道其实上大学并不是一定要很多钱,有免费能上的大学,可是那老师却没告诉我,还那么冷言嘲讽……阿爸和我,没经验没消息,都不知道还有这样能读好大学的。咱那当年也是乖学生,很纯真,很信老师话的……唉!”
后来是,父亲东挪西借,再加上叔叔的帮忙,二姐得以继续读书,大姐也得以上大学。
填报高考志愿,对于大姐和父亲来说,那就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没能考上更为理想的大学,大姐自责没经验,父亲何尝不是。到二姐和哥哥填报志愿的时候,父亲花了很多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琢磨。最终决定填报的那一晚,他们几近彻夜。
翌日,地上摊着的纸和书,上面多了好些文字和记号;搁在一旁的两支铅笔,那笔芯早已钝。这样“漫长”的“研究”,让妹妹深刻意识到高中三年学习的“难”,也真实感受到高考那几张试卷的“重”。
二姐上大学的那一年,家里再次面临困难,父亲再一次选择牺牲二姐……
“你二姐不知有多爱读书的啊!那年,阿爸让她别读书的时候,哭得很凶……哽咽得颤抖……你二姐啊,那时该不知有多恨阿爸……”大姐对妹妹说起往事,“之后,我借了笔钱来供她读书。”大学期间,大姐一直通过各种兼职来挣钱补贴家用,这笔钱是大姐问家教学生的母亲借的。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二姐竟和大姐上了同一所大学,还从大姐那里接手了这一份家教工作。
知道家里经济不好,看见父亲双眉紧锁,可为什么是自己呢?二姐如何会不埋怨?
知道孩子爱读书,看见孩子泪两行,做爸爸的怎么忍心呢?父亲要怎么这样选择?
养育一个孩子到他大学毕业需要多少花费?那么供六个孩子上大学又需要多少花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