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坛一姐”的巅峰之路
人物小传
1982年2月26日,李娜出生在湖北省武汉市。
1996年,进入湖北省队,遇到了职业生涯中的“贵人”教练余丽桥。
1999年,转为职业选手,进入国家队。
2002年,在美国米德兰德的ITF比赛中收获第13个ITF女单冠军。年底,突然选择了退役,并前往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专业就读。
2004年,在孙晋芳和姜山的鼓励和支持下选择了复出。
2011年,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个人第一次打进大满贯单打决赛并夺得亚军;同年,在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比赛中登顶封后。
2013年,在WTA年终总决赛中获得亚军。
2014年1月25日,第三次跻身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决赛并最终收获女单冠军。
2014年9月19日,正式宣布退役。
2014年12月15日,被英国《金融时报》评选出为2014年年度女性人物。
引语
“回想起这一路走来的经历,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做什么特别伟大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为了梦想,一定要坚持下去。”在退役之后,中国网球“一姐”李娜这样总结自己多年的网球生涯。
是的,就是这个率真、质朴、泼辣又豪爽的李娜,在网球这个中国人并不擅长的领域,先后创造了无数令人艳羡的成就——法网冠军、澳网冠军,世界排名第二……
追溯李娜的网球之旅,抛开大满贯冠军的光环,人们会发现,其实,李娜只是一个敢于做梦、敢于追梦的新时代女性,她凭借着自己的勇气与自信,依靠着自己的努力与坚持,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最终实现了梦想。
与网球结缘
1982年2月26日,李娜出生在湖北武汉的一个普通人家里。她的家庭算得上是“体育世家”,从她祖父那一辈开始,就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娜的祖父是汉口宝善街小学的体育老师,父亲则从小就练羽毛球,因为球技高超,曾经被选入湖北省羽毛球队。不过,就在他一心想在羽毛球之路上创造更多辉煌时,动荡的年代开始了,他的体育梦也随之戛然而止。短暂的羽毛球生涯,让李娜的父亲一直心有不甘。李娜出生以后,他就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了她的身上,经常带着她去打羽毛球。在他的带领下,李娜对运动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逐渐走上了体育之路。
1988年,刚刚6岁的李娜被父亲送进了武汉新华路体育学校,跟着林书惠教练练习羽毛球。在中国体育圈,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世界冠军,就让他练习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举重等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中国体育的强项。只要能练成全国冠军,那世界冠军也就指日可待了。不过,在练了2年羽毛球后,林书惠教练发现,李娜并不适合练羽毛球,她的动作更像是在打网球。
有一次,武汉市业余体校的网球教练夏溪瑶从羽毛球场边上路过,看到球场上一堆孩子们正练得不亦乐乎,于是停了下来,跟在一旁指导孩子们的林书惠打了个招呼,并开玩笑地说道:“有没有什么好苗子,给我推荐几个。”
林书惠马上想起了李娜,就把她和另一个女孩叫了过来。夏溪瑶把她们带到球场边进行了简单的测试,她惊讶地发现,李娜的移动和回位速度都非常快,腿部力量也很好。
于是,她向林书惠提出:“把这个给我吧,我要带她练网球。”
林书惠想了想,同意了。接着,夏溪瑶又找来了李娜的父亲,问他的意见。李娜的父亲见女儿对网球的兴趣很大,于是就同意李娜转到了网球队。那时的李娜的确对网球非常热衷,一到网球场,她就拿起球拍开练,练得满头大汗仍然不想停,有时甚至都不想回家。
刚进入网球队时,因为年龄比较小,李娜总是打不过那些比她大的同学,输了球以后,好强的她就会坐在球场边上伤心地掉眼泪。一向严厉的夏溪瑶看到了,就会冲她大吼道:“有什么好哭的,有志气的话就把他们打败!”夏溪瑶的话激发了李娜的斗志,她赶紧擦掉眼角的泪水,咬着牙继续训练。没过多久,队里的其他队友就纷纷成了她的手下败将。
后来,因为表现出色,李娜被选进了重点班(也就是专业队),还住进了集体宿舍。所谓的集体宿舍,就在球场边上,原本是个仓库,围上一圈铁皮和水泥就被改造成了宿舍。除了练网球的孩子,还有练羽毛球、田径、击剑等项目的孩子,都挤在这个庞大的集体宿舍里。宿舍的条件很差,连墙都不太严实,有时还会有迷失了方向的小鸟从外面飞进来,然后又从另一边慌不择路地飞出去,深夜时偶尔还会有老鼠来“串门”。
虽然条件艰苦,但李娜从没叫苦连天,那时,她满心想的都是网球,只要能练网球,什么苦她都能吃。
正当李娜的网球练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之时,她的父亲却因为先天性血管狭窄住进了医院。他害怕女儿知道这件事后会分心,于是强打起精神,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夏溪瑶:“由于我的身体不好,已经住院2个月了,不能去学校看望女儿,以及向夏教练问好,我的心中实在惭愧。请把李娜当做您的女儿,她不对的地方请您狠狠地教育……我只希望能在她的身上实现我没有实现的愿望。我的女儿就拜托您了!!”短短的几句话,李娜的父亲望女成凤的心情表露无遗。
1996年,14岁的李娜被选拔进了湖北省网球运动队。在著名网球教练余丽桥的严格要求和悉心调教下,李娜的基本功练得越来越扎实,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
不过,这时不幸却突然降临到了她的身上——她的父亲因病去世了。父亲一直是她最敬重、最依赖的人,他的去世,给小小年纪的李娜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她也只能面对和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后来,李娜回忆说:“以前我以为,人是一点一点长大、一点一点成熟的,但是那一天我知道,人是一瞬间长大的。”
1997年,李娜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网球联赛总决赛,并拿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全国冠军,成为年龄最小的成人组全国单打冠军。站在领奖台上,她想:我终于实现了爸爸的梦想!可惜的是,这一幕父亲却已经看不到了。
对父亲的怀念和生活的重担,让李娜在一夜之间长大了,她仿佛找到了比赛的动力。在拿下人生的第一个冠军后,她又先后夺得了许多好成绩:1998年,李娜在亚洲少年网球锦标赛中夺得女单冠军;2年后的6月,她与李婷并肩作战,第一次参加国际女子网球协会(WTA)巡回赛就获得双打冠军,这也是中国选手第一次在WTA巡回赛中夺冠。
回忆起年轻时经历的种种挫折,李娜时常感慨:“有时候我真想穿越回去,告诉那个在陌生人群中茫然无助的女孩儿:振作点儿,一切都会好的。但有时又觉得不必。那些小磨难和小障碍,最后都被证明是命运指派给我的催熟剂,它们让我学会勇敢和承担。”
冲动之下的第一次退役
2000年8月,李娜得到了人生中第一个参加大满贯赛事的机会——她获得了参加美网资格赛的“入场券”。不过,因为经验不足,她在首轮第3盘就遭到了淘汰。这个结果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对于一个稚嫩的新手来说,也算是意料之中了,所以,李娜心中并没有多少失望。
也正是从那一次比赛开始,成为大满贯冠军的梦想,就像是一颗小小的种子一样,在李娜的心里种了下来。在网球世界里,有4个大满贯——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法国网球公开赛、美国网球公开赛,都是网球运动中的顶级赛事,获得这些比赛冠军,是所有网球运动员心中的梦想。李娜憧憬着,自己有一天能站上大满贯冠军的领奖台。
相比国外赛事,李娜在国内的比赛要顺利得多,在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李娜代表中国队夺得女单、女双和混双3枚金牌。同年的九运会网球比赛,她又代表湖北队将女团、女双和女单3项桂冠收入囊中。
时间的车轮就这样转到了2002年,这时,李娜的世界排名已经跃升到了296位左右。但就在这时,一向斗志昂扬的李娜忽然有些心灰意冷,不再恋战。
最主要也最直接的原因是健康的问题。
2002年亚运会之前,因为长期承受压力,李娜的心情越来越抑郁,糟糕的心理状况使她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有一段时间,她的生理期出现了紊乱的现象。医生诊断后,说她内分泌失调。治疗这种病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吃一种含有激素的药。但不巧的是,李娜对这种药过敏,对此,队医也无计可施。身体出现问题,训练就不能保证,对一个运动员来说,运动量不够,状态肯定会大受影响。
情绪低落的李娜打电话给妈妈,母亲爱女心切,一听到这个状况,就斩钉截铁地说:“身体是最重要的,这是一辈子的事。”多年以后,李娜仍然记得妈妈话语里透出的坚定。有人说,其他人只会关心你飞得高不高,只有那些爱你的人才会关心你飞得累不累,那时的李娜深有同感。
妈妈的话驱散了李娜心头的阴霾,压力也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那天晚上,已经失眠多日的她,终于睡了一个香甜的觉。
第二天,李娜写了一张《退役申请》,留在自己的桌子上,就匆匆离开了网球队。一回家,她就关掉了手机,不接任何电话。没有比赛的压力,也没有了来自队里各个方面的羁绊,她由衷地感叹道:自由的味道可真好啊!
退役后的李娜选择了读书。2002年9月,在湖北省队领导的帮助下,她与曾经的搭档、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姜山一起走进了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门。
当时的李娜,并不知道自己告别网球之后还会再回来。重获自由的她很少考虑退役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她只想过一段充实而平静的生活,想遵从自己的意志去生活。
在选择专业时,李娜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新闻专业。她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体育记者,因为她了解运动员的生活,知道运动员们不为人知的苦衷和梦想,她希望自己能站在他们的角度,说出他们的心声。
李娜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上课时,她听得比谁都认真。那时,老师们在讲台上用投影仪放PPT给同学们看,李娜就在讲台下奋笔疾书,记录知识点,但怎么也跟不上老师放映的速度。于是,她就想了一个办法:她和姜山分工合作,她写一,姜山写二,以此类推,这样两个人正好能凑出一份完整的笔记。
在学校的那段日子里,她设想的是,平平淡淡地度过4年大学生活,然后和其他人一样找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孩子,过一个普通人应该过的普通生活。
虽然李娜非常享受自己轻松快乐的大学时光,但湖北省队一直没有放弃说服她归队的努力。她的队友们、教练们、领导们频频来找她,希望她重新回到比赛场上,然而李娜都没有动心,直到孙晋芳出马,事情才有了转机。
孙晋芳曾经是女排的队长,是体坛的风云人物,后来被任命为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她走马上任后,约李娜见了一面。与孙晋芳的一席谈话,与李娜想象中有些不同。孙晋芳是设身处地地为李娜着想,她说的每句话都说到了李娜的心坎里,尤其是听到她说:“很多人都说你有天分,打球是你实现自己的手段,你为什么不为自己打呢?”李娜非常惊讶。这是第一次有人开诚布公地对她说,打球是可以为“自己打”的。这句话,将李娜和网球一度中断的联系重新建立了起来,使她重新明确了自己的目标。
但这时她还有些拿不定主意,于是,她找到了姜山,希望听听他的建议,姜山说:“我不会去阻止你或者怎么样,你自己要想好,不管什么样的决定我都支持你。”
于是,2004年1月,李娜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回到湖北省队,重返网球场。对她来说,选择退役并不容易,因为这意味着要离开她熟悉的圈子,离开她倾注了太多感情的网球,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而复出则更加不容易,因为接下来她要面临的,是未知的未来和走回头路的双重压力。
但李娜并不胆怯,她从来都是一往无前的。事实也证明了,李娜还是李娜,虽然已经近2年没有训练,但复出后的她状态一直在不断地上升。
2006年,李娜和姜山低调结婚了。婚后,在姜山这个丈夫兼教练的呵护下,李娜更加势不可挡,国际排名也从几十位飙升到了十几位。
单飞后走上巅峰
中国的竞技体育,一直以来都处于国家的严格管理之下。这种体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进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会给运动员带来极大的束缚,限制他们的个人发展空间。心直口快的李娜曾经对此现状发表言论,由此还引发了一场“炮轰风波”。
2005年10月,在全运会网球女单半决赛上,以上届冠军身份出战的李娜输给了队友彭帅。因为自己的表现不佳,李娜非常沮丧,这时,有个记者来采访她,问她在国家队训练怎么样,李娜快言快语地说道:“我觉得国家队各项措施不很完善,也没有针对球员个人的系统的训练。”这的确是她在训练中感受到的不足。但这些话经过了记者的加工后,却一下子变了味,成了“李娜炮轰国家队机制”。
很快,这个消息就被互联网和各大媒体不断转载,在转载的过程中又被不断地夸大其词。那段时间,备受舆论批评的李娜心情沮丧到了极点。她想不明白,自己只是说了句实话,怎么就一下子变成了“全民公敌”?那时,她深切体会到,名声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哪怕只有一点点,都要你时时刻刻为其付出代价。
其实李娜说得并没错。网球与其他运动不同,这是一项高度职业化的运动,对运动员的要求也更高,像国家队那种吃“大锅饭”的训练方式,对于李娜这样的运动员来说,并不适合。在国际上,一名高水平的网球运动员通常会配备一个完整的运作团队,无论是教练、经纪人,还是理疗师、康复师,都是团队中必不可少的角色。而这样的团队也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但对当时的中国网球来说,这是难以想象的。
进取心极强的李娜渴望在网球这项事业上有更大的突破,但前途的渺茫却使她渐渐迷失了目标。所幸的是,就在这时,一项重大改革措施悄然而至——2008年9月,中国网协宣布李娜、郑洁、彭帅、晏紫4位球员可以选择单飞,允许她们成立自己的团队单干。
听到这个消息,李娜惊喜不已,她马上就去签了单飞协议。多年后,再回忆起这一时刻,李娜的心中依然澎湃不已。在她看来,单飞的政策就像是中国网球史上的“包产到户”。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李娜的训练和生活,将她送上了职业化的舞台,使她可以真正融入职业网球的圈子。
单飞后的李娜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她可以组建自己的团队,自由挑选适合的比赛参加,挣奖金,请教练,安排训练。但与此同时,单飞也意味着她要接受更大的挑战,因为所有的训练费用、机票、团队开支都要由她自己来负担,如果成绩不好,赢得的奖金少,那团队就无法正常运转,更请不来好的教练,这样一来,训练水平就很难得到提高,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就有可能导致最终被淘汰。那时,李娜还和姜山开玩笑,让他做最坏的打算,说搞不好他们的积蓄会全部花完,最后一无所有。姜山说:“那我们就从零开始,再来一次。”
那时,李娜已经26岁了,对一个网球运动员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可以退役的年龄了。但尽管如此,李娜还是决定做自己的主人。她的心中有一个想法:专心冲击4大公开赛,实现自己的大满贯梦想。
事实证明,单飞是双赢。单飞后的李娜,迅速走上了事业的巅峰。在短短2年的时间里,她的世界排名就进入了前10。不仅如此,她还接连摘得了2个大满贯赛事冠军:2011年6月4日,在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决赛中,李娜以2︰0战胜意大利选手斯齐亚沃尼,赢得了宝贵的冠军头衔,这是中国乃至亚洲网球选手第一次在有国际影响的职业体育赛事上夺得大满贯赛单打冠军,她的世界排名也一下子上升到了第4位。2014年初,李娜再接再厉,又斩获了一枚澳网女单的冠军,将世界排名稳定在第二的位置,达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巅峰。
“只有当你把自己逼到一个极限时,你才会超越自己。”这是李娜对自己的评价。
下一站,人生
通向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会是一马平川的,李娜也不例外。在她的运动生涯里,虽然攀登上了最顶峰,然而,这一路上,她也不得不面对许多挫折与失败,面对自己不断起伏的心态,面对那如影随形、像噩梦一样纠缠着她的伤病。
在李娜看来,“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身在局中,你会以为自己过不去了。如果你能灵魂出窍一下,让自己站在半空,或者穿越到几年以后,再来和当时的自己说句话,估计你很可能想说:淡定,淡定,没什么过不去的。”
挫折可以战胜,心态可以调整,而伤病却成为李娜始终无法克服的一个难关。她的膝盖积水,给她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每当她踏入赛场时,人们都会看到她右膝处的黑色护膝,那就像李娜的胎记一样。尽管李娜对这样的伤痛已经习以为常,但偶尔的膝盖病发还是会让她疼痛难忍。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运动损伤,通常只要积极地配合针灸、按摩、中药、理疗等有效手段,避免过度劳累,很快就能治愈,然而,对李娜来说,这种看似非常简单的治疗过程却很难实现,因为她的比赛时间都是按周来计算的,有时刚刚打完一场比赛就要乘坐最近的航班赶到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国家,为下一场比赛进行准备。密集的赛程安排,使李娜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因此,对膝盖的伤势,李娜也只能边治边打。
2008年,膝盖的伤势再度恶化,医生给李娜下了最后通牒,让她必须马上手术。于是,在慕尼黑,李娜第一次经历了手术、康复这一痛苦的过程。那次手术一共持续了差不多1个多小时,等到李娜从昏睡中醒来的时候,她看到自己的腿被高高地架在床头上,有一根管子从腿上伸出来,另一端接着一个用来排瘀血的袋子。第三天,医生要把插在她腿上的管子拔掉。虽然事先医生曾经提醒过她会有一点疼,但拔下管子的那一刹那,李娜还是忍不住疼出了一身冷汗:“那种感觉就像生生从你身体里抽出一根骨头似的。拔完管子,我足足休息2个多小时,才慢慢缓过来。”
后来,李娜的双膝又先后经历了4次手术,最后一次手术是在2014年7月份。到那时,她的身体已经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了。在经历了几周的术后恢复后,李娜尝试着回到赛场,但她发现,即使她用尽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她仍然不可能像以前一样,恢复到巅峰状态了。
2014年9月19日,李娜正式宣布退役,告别自己奋斗多年的网球赛场。
在退役演说中,李娜感慨万分:“赢得大满贯,获得世界排行第2名,这时我选择带着这样的荣誉离开网球赛场。尽管做出这一决定的过程非常艰难,但是我对发生的这一切都很平静,不会后悔。我甚至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出现在这里,你们记得吗,最初有很多人不相信我的天赋和能力,但是我最终证明了他们(有时甚至是我自己)是错误的。
“我非常期待开始我人生新的篇章。我希望能多花一点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以前打球的时候,这些时间都是很奢侈的,现在我想尽力去弥补我的家人。我很想再去一遍那些我曾经打过球的地方,这一次不用比赛,而是用一双不同的眼睛看看这些可爱的地方。我愿意在一个让人放松的地方安静地开始和家人的新生活。
“网球是一项个人运动,作为网球运动员,我们的工作就是花很多时间关注自己的状态。但是,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这里由于篇幅有限,不能对陪伴我走过职业生涯、对我的成功付出汗水的人们一一表示感谢,但是我必须感谢那些无论高潮还是低谷都陪伴着我的人,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我最开始打网球的时候,只是一个邻家小女孩,打网球只是我的课余爱好,我完全没有想到我面前有如此神奇和美好的网球之旅。当时谁能想到网球对于我挚爱的祖国意味着什么呢?即便我的职业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但是它还是值得的。我看见变化就在我眼前发生,小女孩拿起网球拍,制定目标,跟随她的内心并且相信自己。我希望我的经历和故事能够激励更多的中国年轻女孩,让她们相信自己,为自己设立目标并永不言败。无论你想成为网球运动员、医生、律师、老师还是一个商人,我都希望你相信自己,追随自己的梦想,坚持到底。我能做到,你也可以。只要努力,最终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2014年11月10日,WTA公布了女子年终世界排名,李娜的积分正式清零,世界排名被清除,属于李娜的网球时代,彻底终结了。
退役后的李娜,终于过起了自己一直以来向往的幸福生活。她和姜山仍时不时地携手出现在公众场合,2015年6月3日,她还生下了他们的爱情结晶。由她的自传改编的电影,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中。
“拼命三娘”李娜,退役后依然“不断上场”。对她来说,心有多远,脚下的路就有多远。谁也不知道她的下一站将会是哪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它有一个不变的名字,叫“人生”。
智慧启示
人生如同一条湍急的河流,而挫折则是隐藏其中的暗礁。如果没有力与力的碰撞,又怎能激起美丽的浪花?
成功源于坚持的力量,认准一件事,努力去做,坚持到底,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有梦想,生活才会更精彩。写下你的梦想,实践你的梦想,有一天,你会看到你的人生有了另外一番模样。
人物简介
柳青是一个懂得人生智慧的女人,她的智慧表现在她的人生选择上。
她不愿意接受身为企业家的父亲的荫庇,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为投行高层、成为创业公司的领导者,在需要做选择的时候,她总能激流勇进。
在事业道路进入佳境之时,她毅然决然地选择转行,在该退的时候,她也毫不迟疑,不留恋于过去的辉煌。
接触过她的人,对她的评价一定是“勤奋”。在高盛的时候,她每年要看500~700个项目;加入滴滴后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她就帮公司完成了7亿美元的融资,并带领专车、PR、GR团队“浴血奋战”,使滴滴的用户量突破1.6亿。
柳青的智慧、勤奋和自信,让其成功地撕掉了贴在自己身上的“柳传志女儿”的标签,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激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