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4000000004

第4章 先秦至唐:古代唱技理论的产生(2)

总体而言,先秦两汉时期,人们的审美认识从远古时期巫与艺的合一转变为以“德”为中心、以“和”为指导思想,即要求不同的音、色、味的相和及其与政治伦理的和谐一致。这种审美认识反映在音乐上则表现为倡导音调的平和、情感的稳定。受其影响,先秦两汉时期的人们对声乐艺术的认识也掺杂了较多的道德成分,在他们看来,声乐演唱与政治、道德、人心是相连的,它可以反映人心的善恶、国运的兴衰。因此他们夸大了声乐演唱的社会功能,从而削弱了声乐艺术的自然属性。然而,在先秦两汉的一些文献中我们又不难看出他们对“声”的重视与强调,如最早的“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等记载,就使“声”的观念得到了充分的突显:“声振林木”强调的是声音的洪亮与厚重,“响遏行云”描绘的是声音的清脆与明亮。这种重视与强调实际上是对“声”作为声乐艺术本体的认同。到了《乐记·师乙篇》中,“声”的观念第一次得到了十分明确的表述和阐发,并由此确立了“声”在声乐艺术中的核心地位。“重声效”理论观念的确立奠定了中国古代唱技理论的发展方向:它使理论家们的触角得以不断向前延伸——随时随地挖掘和总结发声的各种技法。尽管他们对于这些技法的论述十分零碎而缺乏逻辑力量,但其是在“声”的观念潜在支配下的具体评论,是“声”之本体观的生动呈现。这些观点是中国古代唱技理论的光辉起点,对当时及后世的唱技理论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此,中国古代唱技理论已初露端倪,并初步显现了自身的特点。

$第二节 发音部位、气息控制等具体技术理论的探索

汉代以后,审美认识发展迅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审美认识飞跃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实现了审美重点从艺术之用到认识艺术规律的转变。此时的艺术创作与欣赏不再单纯是“通伦理”、“明鉴戒”的一种统治手段,而成了寄托士大夫情感的工具和“畅情”、“味道”的特殊方式。到了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思想的自由活跃更使审美认识得以不断深入,唐人明丽、雄浑、壮美的审美倾向促使音乐向着绚丽多彩的方向发展。因此,由两汉开始,声乐形式逐渐由先秦时期的简单、单一变得复杂、多样,如汉代的相和歌、魏晋南北朝的清商乐、唐代的歌舞大曲等等。声乐形式的发展变化促使演唱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声乐演唱已不再仅仅是礼的工具、道德的附庸,它更是人们表情达意、娱乐自身的需要。在演唱实践逐渐兴盛的情况下,魏晋南北朝的唱技理论有所发展,尤其在魏末阮籍、嵇康肯定了音乐的客观性、扫清音乐观念上的障碍之后,演唱理论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阮籍《乐论》云:“故八音有本体,五声有自然,其同物者以大小相君。有自然故不可乱,大小相君故可得而平也……声相宜也,故必有常处。以大小相君,应黄钟之气,故必有常数。”阮籍认为,音乐有其自然之体,其运动规律有一个“常数”,这个“常数”乃是自然规律而非等级制度。嵇康的音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更大,他首先提出“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浊乱,其体自若而无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再进而阐明音乐的本体是“和”,即音乐的形式、表现手段和美的统一。“音声有自然之和”,“声音以平和为体”,“使心与理相顺,气与声相应,合乎会通,以济其美”。嵇康的理论第一次明确清楚地赋予音乐以一种本体论上的意义,并从本体论的观点来观察音乐问题。阮籍、嵇康二人对于音乐自然属性的强调和肯定,促使当时的部分理论家对声乐艺术的自身规律给予了较多的重视。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里谈论诗歌声律时涉及了一些演唱的发声规律。刘勰首先肯定了人声的自然习性,体现了他对“声”的自然规律的认识:“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刘勰认为,音律的开端,本于人的发声。声音有宫商等五音,其决定于人的自然生理构造,从前的圣王就是根据这些来制作音乐歌曲的。由此可知,乐器是模仿人的声音的,人的发声并不模仿乐器。其次,刘勰以古人教歌为例,阐述演唱的发声规律。刘勰指出,古人教歌时,“先揆以法”,先用一定的方法矫正声音,使其可以“疾呼中宫,徐呼中徵”,即快速唱达宫音、慢速唱达徵音;同时,由于“夫商徵响高,宫羽声下”(此句中的“商徵响高,宫羽声下”疑为“宫商响高,徵羽声下”。因为宫商二音振幅大而频率低,故音粗;而徵羽二音振幅小而频率高,故音细),因此,在发商、徵、宫、羽等不同的音高时,要注意“抗喉矫舌之差,攒唇激齿之异”,即分清张喉抬舌的差别以及合口擦齿的不同。这样“廉肉相准,皎然可分”,尖锐和圆润的声音就可明显区分开来。可见,刘勰对演唱发声的分析已经带有一定的技术成分。他认为,古人的“揆以法”之“法”是指演唱时调整口腔发音部位的方法。刘勰的论述在理论形态上接续了先秦的传统,并在技术上对“声”的自然本体观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隋唐时期,古代声乐艺术进入了第一发展高峰期,尽管器乐已经取得了独立的形式,但人声仍然被认为是最具魅力的音乐形式。段安节《乐府杂录》云:“歌者,乐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诸乐之上。”陆龟蒙《大子夜歌二首》其二云:“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歌唱在唐代十分盛行,与前期相比,隋唐人更加重视歌声的质量,对高超的歌唱技艺也更为推崇。试看唐诗中关于歌唱的描绘:“定面凝眸一声发,云停尘下何劳算。迢迢击磬远玲玲,一一贯珠匀款款。”“断时轻裂玉,收处远缲烟。孤直縆云定,光明滴水圆。”“一字新声一串珠,转喉疑是击珊瑚。”在以上表述中,人们以“敲玉”、“贯珠”、“云停尘下”等为标尺,对歌者的演唱作了略显夸张的描绘,表达了唐代人对高超声乐技艺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唐代的歌唱技术已经达到十分高超的水平,其演唱声音清亮、圆润,气息悠长、连贯,共鸣良好、穿透力强。

隋唐时期的“重声”思想既是对先秦思想的继承,又是在先秦基础之上的进一步生发。它不仅保留了先秦时期对声音自身条件的重视,体现了隋唐人对上一时期“声”的本体观理论的接受与继承,更突出了声音“传情达意”之功效。这种变化既与魏晋以来对歌词的重视有关,如嵇康《声无哀乐论》曰:“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切哀言,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嗟叹未绝而泣涕流涟矣”;又与声乐艺术已发展成为歌、舞、器乐为一体的大型的、综合性的表演形式不无关系。在这种背景下,隋唐的演唱理论突破了以往道德观念的束缚,“声”的本体观得到了新的弘扬,声乐技巧开始进入理论家的研究视野。

隋朝虞世南是触及声乐艺术特殊规律的第一人,其《北堂书钞·乐部·歌篇》云:“潜气内转哀音外激,清气浮转妍弄潜移,宫商和畅清弄谐密。”南海孔广陶曾对这三句话注曰:“……潜气内转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细不幽散。……朱唇不起,皓齿不离,清气浮转妍弄潜移。……半夜闻水中有弦歌之音,宫商和畅清弄谐密。”从虞世南原文及孔广陶的注释都可看出,此三句话论述的是演唱时气息与声音的密切关系。笔者以为,“潜气”,指下沉的气息;“清气”,即上浮的气息;“妍”,巧;“弄”,原义指用手玩耍,形容歌唱当理解为对声音的摆弄、调整;“宫商”,音乐五声之一,古人常用宫商指声音;“密”,周到、细致,此处用来形容歌声完美。故这三句话的大意是:(演唱时)将饱满的气息下沉,使之在体内有力地运转,从而唱出哀伤的声音;气息上浮、流转可以使声音灵巧,并不被察觉地自由转换;(只要有效地控制好气息,)声音就会显得和谐完美。可见,虞世南已经认识到气息对于歌唱的重要性:气息是影响不同声音发出的重要因素。尽管虞世南之论十分简略,却意义重大:其已经迈出了唱技要素研究的第一步,它表明理论家们开始有意识地对声乐艺术的自身规律进行探讨。

虞世南之后,唐代《乐书要录》中指出,外在的形态和内在的气息才是声音的本源:“夫道生气,气生形,形动气缴,声所由出也。然则形、气者,声之源也。”此后,唐代段安节对气息与声音的关系作了更为细致的阐发。其《乐府杂录·歌》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即善于歌唱的人首先要“调其气”,所谓“调其气”指歌唱时对呼吸的调整。先将充足的气息吸到腹部脐间,再(通过肌肉的力量)将气息推出;(当气息)到达喉部时再与吐字结合(而发声),这样就可将高低音分别出来。歌唱者只要学会了调整气息的方法,就自然能发出阻遏行云、振荡山谷的声音(即共鸣好、穿透力强的声音)。段氏此论不仅指出了气息是演唱的第一要素,明确了气息在演唱中的基础地位;更对演唱中气息的位置和行进路线加以阐明,并对气、字、声三者的结合有了初步认识,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和可操作性。其观点对后世影响甚大,后人多在其理论上加以生发和探讨。总之,隋唐的唱技理论已颇有理性的思辨色彩,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先秦至唐为唱技理论的产生时期。该时期的唱技文献多散见于各种综合性文史类书籍中,以零星散论的面目出现。其数量稀少,语言较抽象,文字含蓄晦涩,不易理解;内容较多地表现为对声乐活动和声乐表演的记载与考辨,也有部分关于演唱技术的简略分析,体现了驳杂不纯的特性。这些关于声乐演唱的早期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其不仅反映了该时期人们对演唱艺术的认识——时人已初步确立“声”的本体观,对演唱中宏大的音量、宽广的音域和刚柔恰当的音色等美学和技术方面作了明确要求,对唱技的一些基本要素有了初步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它确立了唱技理论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向,在唱技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开拓作用——“声”作为声乐本体观念的确立认同了声乐是一种“声音”艺术。这样一种观念,实际上是对声乐作为音乐本体特性的认同,它使得历代研究者的触角得以不断延伸——随时随地挖掘和总结发声的各种技法,从而使唱技的理论研究可以不断地深入和扩展。

同类推荐
  •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美术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美术精粹

    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大师经典带来的影响,不只是停留在某个时代,而是会穿越时空渗透到我们的灵魂中去。英国著名诗人拜伦曾经说过:“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的确,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文化水平高低、知识多少、志向大小、修养好坏、品行优劣、情趣雅俗,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精心编写的这套丛书品位高雅,内容丰富,设计、装帧精美、时尚,不仅具有较高的阅读欣赏价值,还可以收藏,或作为礼物馈赠亲朋好友,是一套能让读者从中获益良多的读物。
  • 不闲居集

    不闲居集

    《不闲居集》洋洋近百篇,洒洒30余万字,记下了韦君琳在艺术领域求知、求进、求成、求精的步履和心得,记下了他对那些他所崇敬的前辈长者和同气相求的朋友们的艺术道路、生活剪影、多彩人生或艺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 西乐鉴赏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西乐鉴赏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本书主要从以下阶段的鉴赏讲述西乐的发展: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罗克时期的音乐、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二十世纪等。
  • 当代陶艺问道集(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当代陶艺问道集(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学术文库》是系统总结我国艺术学理论前沿发展的大型出版项目,共200卷。文库的研究内容包括戏曲、音乐、美术、舞蹈、话剧、影视、摄影、建筑艺术、红学、艺术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学等,几乎涵盖了文化艺术的所有门类,学者们或以新的观念与方法,对各门类艺术史论作了新的揭示与概括,或着眼现实,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当前文化艺术发展趋向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洞见;将学术性与资料性很好地结合,既有利于学术研究,也有利于文化传承和发展,极具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
  • 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艺术教学有很强的互动性。一个角色的塑造、一首歌曲的演绎、一幅作品的构图、一个画面的捕捉等,往往都需要师生共同完成。经过十年的摸爬滚打,有过踌躇,有过烦恼。更有过欢乐,有过向往。学院教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本书所收文章便是教师们朴实无华的肺腑之言,是建院十年教学工作最生动的佐证。
热门推荐
  • CIA超强阅人术

    CIA超强阅人术

    阅人术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是每个CIA特工上任后的必修课,它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与神情细节,快速地判断出对方的品行、能力,从而做出相应的对策调整。本书以大量生动的案件作为实例,并结合CIA特工多年的实践经验,为读者讲解CIA特工的超强阅人技巧,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学习先进的阅人方法和技巧,学会如何分析他人的内心世界,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更好地把握他人的心理,从而在社交中游刃有余,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做到知己知彼,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 利花缘

    利花缘

    本文真实的记录着利氏家族从强到弱,从弱变强!
  • 暮秘战线

    暮秘战线

    “人有无数次想活着或死的机会,总得做个选择不是么?”“真正决定你命运的,只在一线之隔。”“现实的各方压力很大吧?但这里可以尽情的发泄,这里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尽情的发泄吧!”无数交错纵横的空间内,匿藏着数不尽的故事与冒险:微塞纳河浮水的澄澈、奎木之森的藏影、虹罇天弈的秘境……所以,从此刻开始;身心只由你自己支配;无论你做什么都是自由的;这里没有极致的善与恶、豁确的是与非;这只有专属于你自己的天堂。
  • 怎么吃不上火

    怎么吃不上火

    上火不是大病,可是有的人却频频上火,不是嘴里长泡了,就是牙疼了,这些小毛病时不时地侵扰让人难以应付。本书针对上火这个常见的健康问题,分门别类进行分析,帮助读者认清问题所在,从根本上消除那些上火的小毛病。本书向读者阐述了“火”的来源问题,针对不同体质谈不同的降火方式,心火、肺火、胃火、肝火、肾火等都在本书讨论的范围内,另外,四季容易上火的不同原因和症状亦有阐述。让读者了解上火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并为自己所用是本书的宗旨。
  • 企业管理之道

    企业管理之道

    中国的《易经》、《道德经》是宇宙间最大的管理体系,它涵盖了天道、地道和人道,企业的管理无非是人道当中的一个分支。如把现代企业管理比喻成一棵树,中华文化精髓是树根下看不见的滋养,而西方的管理则是树叶、树枝、树干。作者根据多年研修易、道,结合自身的商业实践,以《道德经》为主线,将老子的智慧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的十二个方面,并找到一条从根源上提升领导力的途径……
  • 冷王萌妃对对碰

    冷王萌妃对对碰

    第一次见面,她错将冷王认成现代的青梅竹马,遭冷王横眉挥开,第二次见面,她口出狂言“王爷有什么了不起”,结果看到他黑脸出现在她面前,还森森的因此记了仇,惹不起,她难道还躲不起?她玩转皇宫,游历江湖,看遍美男,吃尽美味,还顺便认了个萌娃当儿子,没想到毒舌冷王阴魂不散,总能换上各种身份第一时间找到她,还分分钟掐断她的桃花!某日她感叹:“我要去泡美男——”某王:“那你相公我也是美男,泡我就行了——”原来传闻中的冷酷无情只是假象,无耻霸道腹黑才是他真面目,老天,她能不能反悔不嫁!【本文集欢脱,狗血,无逻辑于一体,男主强大,女主抽风,萌娃搞笑】
  • 解放四平

    解放四平

    1947年夏天,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向国民党军发动了强劲的夏季攻势。经过两个阶段的猛烈攻击后,克城数十座,歼灭国民党军近4个师6万多人,可说所向披靡。在结束攻势前的最后一战中,林彪将目标锁定为四平城。为攻克四平,林彪集中了民主联军1纵队全部、辽吉纵队(7纵)全部、6纵队17师附加东总直属炮兵5个营共7个师7万多兵力组成攻城集团,由1纵司令李天佑统一指挥。林彪则亲自指挥6个纵队加7个独立师共17个师的兵力进行阻援作战。
  • 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

    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

    楚汉相争,为何最终刘邦坐拥天下?指挥千军万马尚游刃有余的韩信,竟死在一个女人之手!两朝栋梁的周亚夫,为何落了个”不反地上,亦反地下”的罪名?书生难开国,草莽却成英雄,这又是什么道理?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时代,两汉历史蕴藏了无尽的智慧,其中有关谋略、有关人性、有关处世……
  • 荏苒浮生

    荏苒浮生

    混沌虚空,孤魂一缕,漂泊游荡了十几万年,一朝重生至天陵当朝皇后身上……然而,重生后却发现,这位皇后娘娘,貌似,活的有些憋屈啊!近有父兄之死另有隐情,远有所爱之人心有他人;前有贵妃虎视眈眈,时刻想灭掉她上位,后有奸佞不怀好意,一心想宰掉她铺路;豺狼虎豹,伺机而动,魑魅魍魉,层出不穷!可这种憋屈窝囊的人生,是咱们这种游荡了十几万年的孤魂野鬼过的吗?告诉你!绝对不!可!能!心有他人?很好,恰巧我也对你不感兴趣;装模作样?很好,你要能一直装下去算我输;蓄意陷害?很好,请你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你以为这是一本升级打怪的宫斗成长史?不,它其实是一部画风清奇的修仙传!谁说四四方方、朱红巍峨的深宫,才是自己的应待之所,咱们的目标,其实是——青云之上!上能降灵兽,练丹药,布灵阵,所向披靡,下能鸣冤屈,惩佞臣,肃朝纲,平定天下,十八般武艺,可谓样样俱全,然则,待到荏苒万载,浮生遍历,总是萦绕出现在梦境之中的那一人,却又究竟是谁?
  • 完美的青春叛逆者们

    完美的青春叛逆者们

    青春之事。没有人的青春是不疯狂,不叛逆的!沉浸在自己疯狂的青春世界里的沐小小VS每天都在为事业打拼的沐丽丽姐妹俩的相爱相杀即将到来,请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