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09500000009

第9章 国家堕落“我”有责任:昭公知礼

人们常说,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这个说法也适合孔子作的《春秋》。《春秋》从鲁隐公开始,到鲁哀公结束,一共写了鲁国的十二个君主。了解春秋,认识孔子,从十二公的哪位开始呢?

《论语》选择了其中一位,记录了孔子对他的看法。弄明白这位君主的境遇,也许就能管窥整个春秋的历史症结。这个人就是鲁昭公。在鲁国所有的君主中,鲁昭公对孔子影响最大。昭公即位时,孔子还是一个十岁的孩子。昭公在位三十二年,去世时,孔子四十二岁,人已到中年。孔子一生中的黄金三十年,是在昭公的统治下度过的。

《论语》记载,有一次,陈国的司法部长陈司败问孔子:“已经故去的昭公知礼吗?”

陈司败为何会质疑鲁昭公是否知礼呢?这多少让人意外。春秋是一个礼制时代,鲁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作为鲁国领袖,“知礼”是必备的从政素质。春秋舞台上,鲁昭公也一直享有“知礼”的口碑。《左传》记载,鲁昭公刚任国君不久,曾到晋国访问,举手投足之间,气度非凡。晋侯对鲁昭公的评价就是“善于礼”。

所以,孔子肯定地回答陈司败:“昭公知礼。”然后,就走出了房门。陈司败不满意这个回答,他一把拽住巫马期的袖子,对这位孔门弟子说,“我听说君子论政不偏袒任何一方,看来你们的夫子,号称君子,也不过如此。”巫马期瞪了陈司败一眼道:“此话怎讲?”陈司败说:“春秋礼法,贵族同姓不婚,而昭公娶了吴国小姐‘吴孟子’。‘吴孟子’和昭公不正是同姓吗?昭公知礼吗?昭公知礼的话,天下人就没有不知礼的了。”

陈司败讲的是实情。“同姓不婚”是周礼的规定。在周朝哪怕是再远房的同姓,也不得通婚。昭公的始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姬旦。吴孟子的始祖则是周文王的伯父泰伯。昭公和吴孟子都姓姬。所以,他们的婚姻明显僭越了春秋的礼制。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昭公或者鲁国人,才不敢按习俗称吴国小姐为“吴姬”,而改称“吴孟子”作为掩盖。

《论语》记载,巫马期将陈司败的批评,迅速地转告给了孔子。孔子听了,半天没有说话。陈司败的话没错。昭公是春秋礼宗鲁国的元首,但带头违反了礼法。国家元首不把执政的宪法放在眼里,在这个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民众对法律的信仰,也就无从谈起。这是专制国家的弊端。一个国家没有法治、没有民主,立法者往往会带头违法,并将违法视为特权。这是孔子很清楚的道理。

孔子更心知肚明的是,在当时的鲁国,权贵违法,已经形成了一股潮流。孔子还是少年时,经常进出鲁国太庙,发现供奉周公的一个人最尴尬的时候,是有人当着你的面直言不讳地批评你的国家,抨击你的亲友。此时,任何人都是既对批评者愤怒,又替被批评者羞愧。默默无语还是顾左右言他,孔子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摆脱尴尬?堂堂太庙,竟然也充满了非礼之处。鲁作为周的一诸侯国,本无资格用天子礼祭拜先祖。所以,孔子在庙里听到祭祀天子的音乐,就很诧异,经常问太庙的主管,这是哪一种礼,那是哪一种礼。孔子走后,太庙的官员就讥笑孔子,“你们看,谁说这个姓孔的小子懂礼,进入太庙,啥都不懂,每件事都要问!”年轻的孔子,听到后愤懑地反驳:“那些是礼吗?”

在孔子的心中,礼就是春秋的法律,遵守礼,就是遵守春秋的法治。礼保护每一个人的尊严,让每个人有安身立命之本。当越礼成了常态,最终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鲁国对礼的背弃,最终使国家元首昭公吃尽了苦头。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国执政季平子和郈昭伯因为斗鸡发生争执。为了取胜,季平子给鸡翅抹上了芥末,而郈昭伯则给鸡爪装上了金属薄片。两人互相指责对方犯规,斗鸡最终演变成一场政治纠纷。昭公偏袒郈昭伯,就出兵攻打一向强势的季孙家族。昭公的出兵,引起了鲁国其他两家大夫的不满。他们担心,失去季孙,三家将不复存在。三家联合攻击昭公,昭公军队大败,昭公本人被迫开始了漫长的流亡。

昭公的失败,宣告鲁国政治彻底进入到权臣执政时代。国家元首成了虚设,在政治生活中,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三家权力,越来越失去节制。他们公然在厅堂内演奏天子音乐《雍》,跳天子的“八佾”舞。而三家大夫的家臣,也纷纷效仿他们的主人,僭越礼法,春秋出现了所谓“陪臣执国命”的乱局。

昭公败坏了礼制,酿成了苦果。孔子为何不敢在陈司败面前承认昭公的过失呢?礼是孔子整个价值观的核心之一。孔子一生奔走,就是想恢复礼的尊严,让权力处在“礼”的节制之下。唯一合理的解释是,鲁国乱法,昭公违反同姓不婚之礼,孔子显然是知道的。不过,在正式的外交场合,孔子又不好当着陈司败的面,指责国君不知礼。

一个人最尴尬的时候,是有人当着你的面直言不讳地批评你的国家,抨击你的亲友。此时,任何人都是既对批评者愤怒,又替被批评者羞愧。默默无语还是顾左右言他,孔子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摆脱尴尬?

为国争光,最终的责任在于政府,而不在国民。国民所能为国争取的荣誉,是很小的。只有一个国家的政府,推行仁政和法治,重视人权和民生,这个国家的国民才会在国际上真正挺得起腰板。只凭借少数的几个人获得一两项国际大奖,显然无法实现这个目标。

孔子最终是这样来回答陈司败的质疑的。他说:“我错了,就有人知道,这是丘的幸运。”孔子回避了昭公是否知礼的问题,而坦陈自己搞错了。这是孔子的不寻常之处。在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里,整天抨击政府、抱怨体制的人,随处都可以见到。但很少会有人像孔子一样说,这是“我”的过错。在这场堕落中,也有“我”的一份责任。在这场“不知礼”的盛宴中,“我”也未能免俗,反倒成了推波助澜的人。

这也是《论语》的可贵之处。与宗教书籍中的首领不同,《论语》中的孔子,没有实行神迹的力量,也从来没宣称过自己拥有绝对的真理。隐士嘲笑孔子,弟子质问孔子,权贵非议孔子。孔子不只一次地低头认错。《论语》把它们都真实地记录了下来。《论语》丝毫没有为圣人讳。在《论语》编者的心中,他们编的不是圣书,而只是夫子的传记。孔子可能不是完美的,但一定是真诚的。这种真诚,却往往能穿透虚伪,最直接地撞击人柔软的心灵。

所以,我想,孔子勇于担过,反倒会让陈司败多少感到猝不及防。陈司败本想找个机会使劲挖苦一下孔子,没想到鼎鼎大名的孔先生,这么快就缴枪投降了。这就像两个人论辩,一个人刚挑起头,另一个立刻承认自己刚才观点的失误,这反而会让挑起话题的人感到不好意思。

这也许就是谈话的艺术。有的人虽拥有真理,言辞却锋芒太过,即便说得对,也很难让人心服口服。而有的人,将姿态摆得很低,不怕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别人看。反倒因为真诚,赢得了极大的尊重。

正是在这一点上,孔子胜过了同是儒家圣人的孟子。《孟子》全书,大部分是在和别人论辩。孟子批评国君言利不言义,质疑大臣言不由衷,反驳农家事必躬亲。在孟子凌厉的言辞攻势前,很少有人能体面地退场。洋洋洒洒三万五千言中,从来没有见过孟子低过头,认过输。孔孟相比,孟子更像是拿着匕首的斗士,而孔子更像是大肚能容的佛祖。前者怒目圆睁,后者面露笑容。两者比较,瞪着眼的,远不如眯着眼的更容易让人接受。

但可惜的是,不管是运用哪一种说话方式,孔子或孟子生前都未能成功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辛勤地奔走游说,却始终被隔绝在主流的政治体系之外。他们的仁义主张,诸侯听了只是鼓掌,从不动心。诸侯和权臣,依旧合法地违背着他们自己创立的礼法,百姓依旧合法地忍受着种种人间苦难。

真诚的人,没有得到真诚的回报。邪恶的人,没有得到正义的惩罚。这就是人间的不公平。对于这种不公,孔子还是借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陈司败和孔子会晤多年以后,“昭公知礼”中唯一的女主角“吴孟子”辞世。孔子在《春秋》里写道:“夏五月甲辰,孟子卒。”

对这段话,为《春秋》作传的左丘明进行了解释:“夏五月,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死不赴(讣),故不称夫人。”寥寥数语,道出了孔子春秋笔法的含义。夏历的五月,昭公夫人孟子去世。昭公娶妻于吴,本为同姓相婚,所以孔子不在史书中记载吴孟子的姓氏。吴孟子去世的时候,鲁国没有向诸侯发布讣告。因为若发布讣告,必须依照礼制,告诉诸侯死者的母家姓,这等于让鲁国人自曝家丑。因为鲁国没有发讣告,所以,孔子作《春秋》,不称昭公亡妻为夫人。

从左丘明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昭公的违礼,不是不知,只是不言。不是不言,只是有时无需言。在《春秋》中,孔子用心称量一字一句,最终完成了对违法者的审判。

只是不知,左先生如此解释,是否符合孔子晚年写史时的心意?

同类推荐
  • 中华成语故事(利)

    中华成语故事(利)

    成语源远流长,是汉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多源于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和寓言故事中。成语把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浓郁的文学色彩融为一体,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每个成语都是个故事,它的形式虽然简单,但却形象生动,十分富有表现力,往往几个字就能说出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发人深省,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 岁月与节庆(和谐教育丛书)

    岁月与节庆(和谐教育丛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节庆产生及发展的历史,如阴阳五行与历法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阴阳”和“五行”是影响深远,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
  • 神话传奇

    神话传奇

    神话由远古族群的人们集体创造并且流传下来,神话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本书选取了中国最著名,最为重要的神话呈现给读者。
  • 楚湘读本(大夏书系)

    楚湘读本(大夏书系)

    楚人的蛮狂是执著坚忍,同时也是僭越否定。这是一种很有意味的性格结构。靠着怀疑、否定和浪漫的少年品质。楚人为中国贡献了一个“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学世界、一个天马行空的艺术世界、一种标新立异的价值传统。
  • 开卷书坊·我之所思

    开卷书坊·我之所思

    本书是“开卷书坊第三辑”之一种。作者精选近几年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颇有影响力评论文章三十七篇,分三个专题,第一部分评论中外小说,如《1Q84》、《日瓦戈医生》、《天香》等。第二部分是关于现代人物的评论文章,如评鲁迅、周作人,周作人与俞平伯,钱锺书与周作人等,有些属论辩,有些含考证。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是一些杂文,涉及名家、出版、儿童图书以及时下一些文化现象,是对当下的思考与发言,亦颇涉及文坛与学界。刘绪源的杂文多有新见,以思想见长,但却不枯燥,可读性极强,是不可多得的案头读物。
热门推荐
  • 不一样的曾国藩:为人做官的学问

    不一样的曾国藩:为人做官的学问

    曾国藩在修身处事、治学持家、用人为官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事为官绝学,本书通过大量的事实和事例,向人们全面地展示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和局官为政的智慧。下面就让我们通过阅读本书,来深刻、细致地探究曾国藩的“经世致用”之道,为我们日后的工作生活做出正确的指导。
  • 夫君是只妖

    夫君是只妖

    上古武魂、紫芝血脉、上品炼药的体质,为避免杀身之祸,出生后就被母亲封印,只能女扮男装,背负起云家少主的重任。她无意间捡到一只超萌的小奶猫,好心收留,吃饭沐浴都带在身边。可……忽然有一天,小奶猫竟然变成了一个大男人!
  • 一宠成瘾:高冷校草的心尖宝贝

    一宠成瘾:高冷校草的心尖宝贝

    别人眼中的冰山冷男,对她百依百顺,宠爱到极致四个风格迥异的各系校草,对她也是非常宠爱,她究竟上辈子是拯救了星系还是。。。
  • 征伐四海

    征伐四海

    推翻清朝,灭倭寇,从此再无扶桑之国,万里疆域尽归我华夏,千邦来贺,万国来朝,泱泱华夏,加威海内,声震四海,帝国雄狮,所向披靡,兵锋所指,不服者,伏尸百万,血流成河,统一地球,科技覆盖全球,华夏之语风靡世界,以拥有中国血统为傲,以黑眸黑发为荣。什么天理昭昭,什么人情世故,讲的是快意恩仇,但求无悔
  • 7天让你读懂生活心理学

    7天让你读懂生活心理学

    心理学是帮助人们了解自我、洞察人生、解释行为的一门实用科学。人的心理千变万化,这也使得人的心理现象成为一个极为复杂和奇妙的领域。但通过大量的试验以及经验的总结证明,人类的心理活动仍然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对心理现象事实上都很熟悉,只不过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解,因此觉得神秘罢了。然而。从普通大众看来,严谨深奥的心理学的确是晦涩难懂的,一些专业的名词术语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难以被理解。所以,迫切需要一条合适的纽带将心理学的科学性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与工作中,《7天让你读懂心理学》系列丛书无疑就是这样一条及时出现的纽带。
  • 温暖的猫

    温暖的猫

    黑夜雨声,使的心中的世界更加宁静。女孩,感到的不是孤单,而是喜欢听着雨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天马行空,任由幻想。男孩,每天的烦恼只有在雨声中得到释怀,一个人静静听着,一个人的时光渐入梦乡。猫,渐渐把两个世界连接一起,从此,彼此的世界有了彼此。……………………
  • 华严经传记

    华严经传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宠妻之婚色可餐

    宠妻之婚色可餐

    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苏沛柔从来都没有想过,如此狗血的事情居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且,还是如此突如其来,仿若一道狂肆的闪电,猛然戳破了她的人生,使她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却不知是福是祸。是孽,抑或是缘。“爸,天黑了吗?为什么不开灯呀?我这是在哪儿?”这是苏沛柔醒来之后,看到四周黑漆漆的一片的第一反应。然而,最先回答她的,并不……
  • 进藏英雄先遣连

    进藏英雄先遣连

    岁月会流逝,记忆却不曾遗忘八十年的风雨历程。南昌起义的枪声,震碎了漆黑的夜幕;二万五千里长征,播撒了希望的种子:陕北洛川扛起的抗日救国的猎猎红旗,让倭寇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魂飞破胆:“钟山风云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黑暗的时代推向了尽头,当家作主的人民喜笑颜开。人民解放军从弱小到发展壮大,从小米加步枪到海陆空一体化,人民解放军始终坚持着“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建设要求。和平年代,戍边报国,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人民解放军的身影。八十年铸造了铮铮的铁骨,塑造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精魂。
  • 缘起桃花

    缘起桃花

    乡村老师的青雨和是摄影记者的徐风童话般的邂逅了,他们是一对令人人都羡慕的完美情侣,可是一场灾难确让徐风下落不明,生死未卜。在寻找徐风的过程中,青雨认识了徐风的好朋友齐阳,高阳从一开始就爱上了青雨,可是青雨一直都不相信徐风已经死了,于是才有了人间本是芳菲景,春光又添撩人色,你是青雨我是风,只为桃花点点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