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83000000003

第3章 知一:开出一树好花

【原文】(1)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原文】(2)

唐诩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

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王阳明毕竟不是生在普通人家的孩子,说他生在大明王朝第一流的官僚家庭也不为过。他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辛丑科状元,到正德元年(1506年)已经担任礼部左侍郎,成为内阁辅臣候选人之一。

王华,字德辉,号实庵,晚年又号海日翁,曾在龙泉山的寺庙中读书,故后人尊称他为“龙山先生”。

天顺六年(1462年),十七岁的王华以三礼参加院试,辞章优秀。阅卷的官员不相信如此干净漂亮的文字出自一个乡间少年之手,于是对他进行复试。复试中王华一挥而就,所作文章依旧不凡。阅卷的地方官员不禁大为感叹,认定此子他日必大魁天下。

从此之后,王华名声大噪,远近富户大族都备下厚礼,登门邀请王华教育自己的子弟。

成化初年,浙江学政张时敏在对余姚的一帮士子进行仔细考校后,做出一个大胆的预测。他说:“谢迁与王华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将来都是状元的料,前途不可限量。”

果然,谢迁后来成为成化十一年的状元,日后终成一代名辅;而王华则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只是遭遇刘瑾之祸而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宁良当时是掌管浙江一省民政的布政使,他想要为子弟挑选一位好老师,于是便请浙江学政张时敏推荐。张时敏说:“浙江士子之中,学业优异者不在少数;若只是为子弟的举业择师,可推荐的也不少;若论学品兼优,最堪为人师表者,非王华莫属。”宁良欣然采纳了张学政之言,礼聘王华为师。

宁良的老家在湖南祁阳,王华受聘后便被安排住进了宁家的梅庄别墅。宁良出仕前曾在这里读书,当时别墅里还有数千卷藏书,这让一心好学的王华大喜过望。王华白天用心授课,晚上则博览藏书。虽然他在当地待了三年多时间,但从来没有进过城。如此刻苦勤奋,学问自然愈加精进,于是被人戏称为“五经司令”。

当时在祁阳士子中,嫖妓酗酒之风盛行。王华虽然孤身在外,但是他从未放纵过自己。在他结束聘期要回浙江时,当地士子为他在江边亭楼设宴饯行。

宴席一直持续到后半夜才结束,所有人都醉醺醺地离开了,只剩下王华被安排在楼中留宿。待王华进入楼中,刚要宽衣就寝,恍惚间就发现两个美貌的年轻女子坐在帐中。他虽有几分醉意,但仍能自我克制,可他刚要转身退出,发现门不知何时已被死死锁住。

两个女子向他走来,王华作势将她们推开,可对方扭着腰肢又黏了上来。读书的种子平日里只知道读圣贤书,从未经历如此不堪的场面。情急之下,王华破窗而出,卸下一块门板掷入江中,然后跳上门板,连夜渡江而去。那帮等着看好戏的人不由得投来惊异和赞叹的目光……

成化十七年,王华高中状元,被授为翰林院修撰。没过多长时间,他又被皇帝任命为每日进讲的日讲官。每次进讲,他都要高声朗语,言辞贴切。当时负责向皇帝进讲的官员有好几位,有的在进讲前会不眠不休准备很长时间,生怕没有做足功课出了差错。

明朝的官员俸禄是很低的,如果没有灰色收入,很难应付在京城做官的开支,尤其是交际方面的开支。一个京官要想在京城混得顺风顺水,需要付出的往往是俸禄的数倍或数十倍,乃至上百倍。低品级的京官大多是没油水可捞的职位,而支出又相对较高,所以京官中的大部分人都生活得很清苦,整日巴望着被外放的机会。

王华在物质方面没有过高的要求,生活十分节俭,且应酬往来极少,面对清苦的生活也能安之若素。好在朝廷不时给些额外的奖赏或补助,这样王华总算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十一岁的王阳明被父亲带到了京城,并在他的严厉监督下接受儒家传统教育。通常情况下,伴随着这种教育的是先生的戒尺和家长的棍棒。父亲王华告诉他,这样的教育对个人和国家都是很有必要的。王阳明虽然心怀不满,但也只能接受。

父亲王华像是看管犯人一样督促王阳明做功课,这让王阳明叫苦不迭,也让他无限怀念和爷爷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在王阳明的作息时间表上,除了睡觉和吃饭,其他时间都要用来学习。他的生活就是背不完的四书五经,写不尽的八股文章。王阳明能够感觉到,父亲看自己的眼神里充满了焦虑和怀疑。焦虑是因为他脑子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让父亲无从把握,而怀疑则是因为他不相信王阳明能够自觉地学习,成长为一个令他满意的读书人。

王阳明虽然置身于父亲王华所营造的紧张的学习氛围中,不过有爷爷在旁宠护着,还是有机会忙里偷闲。与父亲王华相比,爷爷王天叙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显然要宽容许多,他既可以接受一个坚守传统儒学的儿子,又可以接受一个天马行空、不按常理出牌的孙子。

在不多的空闲时间里,王阳明为了让小伙伴们都跟自己玩,便省下自己的果品、点心,拿给伙伴们分享。王华得知儿子此举后,也不免大为赞叹,如此年纪就能克制私欲以遂其志,实在难得。

据说,王阳明小的时候就有了做圣贤的想法。虽然这时他的圣贤理想还不够真实,但是可以看出,他为自己谋划的人生路径迥异于大部分同龄人。也许有人会问,在王阳明的内心世界里,他所认为的圣贤到底有着怎样的面目呢?

《传习录》第一篇就是“新民”与“亲民”之争,或许可以为我们的认知打开一个缺口。

王阳明与朱熹在“新”与“亲”上各执一词并非文人之间的炫技,是两人在政治价值取向、为政理念上存在着差异。王阳明作为后辈,并没有冒犯朱熹的意思。心学不是凭空而来的,更不是王阳明独自开创的,在一定程度上,心学只是对儒学道统的一种继承和开创。

作为王阳明的首席弟子,徐爱心有疑惑,他问王阳明:“《大学》一书,‘明明德’确实很重要,可是为什么又要强调‘亲民’呢?”

王阳明的回答是:“在儒学中,修己和治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比如说像我父亲这样一个人,如果有一天从风光无限的京官生活一下子跌落尘埃,生活的困顿且不去说它,最难忍受的还是世人的白眼,尤其是来自那些不明底细的故交旧友的非议。到了那时,生有异才有什么用?笔绽莲花又有什么用?也只能以文章为游戏,自轻自贱了吧。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如果再无一点儿精神的空间,那真要把人给生生闷死。修禅,遁迹山水,都是为了解脱。说是万念俱空,一丝不挂了才去潜心禅修,但实际上还是对现实俗物眼不见心不烦的逃避。‘明明德’是要倡立天地万物一体的本体,也就是关注我们的精神世界;‘亲民’(关怀和爱护民众)是天地万物一体原则的自然运用,也就是在追求精神世界的同时,更要实实在在地去接地气。”

他同时还说:“明明德必须要体现在‘亲民’二字上,只有亲民才能彰显出光明的德行(明明德)。比如我们爱自己的父亲,同时也要兼爱别人的父亲以及天下所有人的父亲。做到这一点后,我们心中的仁德才能真实地同自己的父亲、别人的父亲以及天下所有人的父亲成为一体。只有成为一体,孝敬父母的光明德行才能完全彰显。”

朱熹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他的善政理想就是,君王个人或辅助君王的人都应该洗涤身心,成为有德之人。不仅如此,他们作为统治者,还要使被统治者也成为有德之人。

王阳明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同时又是天底下最高级的动物,因此要特别关注人自身的病痛苦难,要重视人的自由性和主体性,否则的话,为政者就没有是非之心。

王阳明确信,如果这个世界每一个个体都能推己及人,由远而近,将恻隐之心投注于每个人,那么这个世界就可以实现万物一体的理想。生命时时欲飞,然而在道德的重扼下,却总是飞不起来。有时看似轻盈地将要越过去,还是会被一根看不见的绳子拽着,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起来。

人来到这个世界究竟应该怎样活?走什么样的路?立什么样的志?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王阳明一生都将在这几个问题上打转转,而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用黄宗羲的话说:“以心学教天下,示人作圣之路,改变了理学将心物分为二的错误路线,让人步趋唯诺,无非大和真觉。”

在《传习录》中有一篇关于立志的篇章,王阳明的弟子唐诩问:“立志就是要时常心存善念,就是要为善去恶吗?”

王阳明认为,人心存有善念之时,才是最能体现生命本质特征之时,所以善念对于人心而言本该是人心的常态,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去存善念,所谓的“立志”并不是要人心去开疆拓土,去创建善念,而是持守此天理不失的“守成”之道。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只是立志到熟处而已。精神、道德、言行举动,大多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间的人和万物都是这样的。

生命不管处于何种阴暗崎岖的境地,都能感受到云遮雾掩背后那一丝良善之光在向你招手,而人的主观克制之力可以在瞬间引导良知重现,而不是让你在阴霾之中越陷越深。生命的本性是阳性的,是积极向上的,所以存此良善之心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而在修持此心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收敛”二字,也就是谦虚、谨慎、不抛弃不放弃、不好高骛远。而与之相反的状态是发散,发散就是指一个人始终处于激进的、亢奋的状态,结果导致用力过猛,步子迈得过大。

祖父王天叙曾经对他说过一段魏晋文人的故事,嵇康有一次问孙登,人这一生应该有什么大追求才算圆满。孙登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道:“你懂得火吗?火烧起来会产生光,但是火的燃烧却不需要用光,在这个因果关系里,用光是果。同样的道理,人活着并拥有才华,但才华也不是人活着的前提条件,在这个因果关系里,用才是果;用光看,首先要有木材来生火,用才呢?那得要洞明事理,要懂得自保之道,如果人都死了,才高八斗又有什么用呢?”

孙登实际上是借用这则火的寓言,交给朋友一个人生的妙方,火、光、薪三位一体,火为主体,光为附属,薪为根本,火得薪而燃,光得火而亮,无薪便没有一切,或者才是王道。

而他的朋友嵇康却对此不以为然,用一句“才多识寡”便堵住了朋友之口。等到被拖到洛阳东市砍头时才真正明白,但一切都晚了。他所能做的也只是向行刑者提出最后一个要求,取过心爱的古琴,对着日光下自己的影子在高台上再弹一曲《广陵散》。

其实对于一个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有各种可能性。这时候,摆在王阳明面前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是一心扑在科举这件事上,像父亲王华那样当一个状元;二是加入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圈,潜心修习辞章之道,成为像李梦阳、何景明那样文名遍天下的大家。

而这两条路,都算是人生的正道。所谓正道,不过是全力求取现实世界的荣华。不过王阳明对于现实的荣华看得并不是那么重,功名对他的吸引力是什么?无非是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当精神世界遇到堵塞的时候,王阳明想到了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的圆满并不比精神的圆满来得更加容易。人生在世,本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每天被俗物裹挟前行,像一粒尘埃飘来荡去,没完没了地寻找着来处与归途。辗转不得,强求不得,唯有将此心专注一处方可得。有时候,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总是会比一个寡淡漠然的人来得疲惫。而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自己最大的敌人不是这副招摇过市的臭皮囊,而是皮囊之下那颗不让自己平静安分的心。

王阳明一心向往做一个英雄,虽然跟在父亲身边受到诸多束缚,但少年人心性未定,顽劣得像个猴子。他经常将自己想象成为将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投身自己的兴趣爱好。他经常带着一大帮顽童玩带兵打仗的游戏,制大小旗居中调度,左旋右旋,犹如战阵之势。

身为翰林院修撰的王华是一个古板老套之人,这让王阳明心生困顿烦闷之感。

王华常常担心儿子将来会成为顽劣之徒,辱没了王氏家风。可是他的爷爷王天叙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耳边还时时回响,数年前,那位相面先生为自己这个孙子所下的美妙预言。

王华是状元郎出身,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经常教育王阳明:“书读得好就能当大官,就像你父亲我一样,中了状元。这些都是读书的功劳。”

王阳明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老子中了状元,儿子不一定都能中状元。即使儿子中了状元,孙子也不一定能够中状元。再说,报效国家,进取功名,也不一定只有读书一条路。

王华看着眼前的王阳明也只能长吁短叹,他恨不得两个耳光将他打醒。王华强压心头的怒火,耐心地做儿子的思想工作:“你不是口口声声说,天下第一等事是当圣贤吗?你听说过一天到晚喊打喊杀的圣贤吗?再说我大明王朝从来就是重文轻武,有志向的少年郎都是通过科举成就功名。”

王阳明不为所动,他反驳道:“儒者患不知兵,孔子有文章,也有武功。区区章句之儒,平日叨窃富贵,以辞章粉饰太平,临事遇变,束手无策,这是读书人的耻辱。”

在王阳明看来,历史上那些文人,也并不见得比庸常之人高明,十之七八为世间功名所累,一有风吹草动,就耐不住心中的寂寞。且不说他们的信仰,就是最平常地活着,也不知路在何方。

远的不说,就说本朝被称为读书人种子的方孝孺,愚忠至死,也难逃文人悲剧命运的轨迹。再说王阳明心中的大英雄于谦,在王阳明看来,于谦已经超出了文人的纯粹性,有着侠之大者的一面。

方孝孺成全的是大义,而于谦为的又是天下苍生。人,是要有些信仰才能支撑着自己活下去,就算成就不了大义,还可以为天下苍生。大义也好,苍生也好,哪一个才是自己想要得到的圆满?王阳明敬奉的英雄于谦不是苍生的代言人吗?最后却也落得个鸟尽弓藏的悲惨结局。人生于世,路究竟在何方?个体于宿命而言,难道只能有一种选择?

是像孔子那样,上半生如圣贤,下半生如丧家犬。还是像老子那样,留下一部《道德经》,骑着青牛从此遁迹人间。又或者做个夜夜买醉、不知今宵酒醒何处的柳永,直到落个“且去填词”的下场,难道才能被迫脱离苦海?两千年来,无数的文人都这么做过,刘伶醉酒,阮籍狂狷,李白放歌,放浪形骸的人生真的就是理想中的快乐人生吗?

如果让王阳明自己选择,他还是愿意跟从庄子的脚步,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而圣贤之道并不是苦行僧一样持戒守律,搞得自己了无生趣,不然和谈玄说佛有什么分别?

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酝酿发酵,每一个人,无论他是聪明或是愚笨,美貌或是丑陋,面对现实世界的复杂,精神世界的困顿,仰望星空之时还是要问——到底路在何方?

同类推荐
  • 心理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心理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关于心理的一些小常识你了解吗?《心理常识速读》这本书从“感官生理心理”、“感官神经特殊能力”、“心灵不可知”等等方面来向大家介绍心理的常识;快来了解这些关于心理的常识吧!
  • 每天学点心理学:改变女人一生的20堂心理课

    每天学点心理学:改变女人一生的20堂心理课

    著名作家六六借电视剧《蜗居》说过:“他在外面有风有度,我在家里疲劳过度。”细数女人的一生,诸多不易,几许心酸。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女人的光阴也恰似那一眼涓涓潺潺的春水,挥刀不断、久滴石穿,内心柔软、精神强大,任凭山脉沟壑千回百转,却屡屡挣脱了束缚与阻隔。本书以主人公小米的故事为线索,分享女人的成长历程。配以女人心灵修行课和心理自助工具箱,让您在阅读故事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技巧,成为内心强大的女人,获得幸福的人生。
  • 快乐的密码

    快乐的密码

    人们都在追寻着幸福与快乐,为了获得幸福的生活,整天忙忙碌碌,努力去挣更多的钱、去买更大的房子,去买更好的车......然而当真正拥有了这些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仍然不快乐。我们为什么会不快乐?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 辣口味心理学

    辣口味心理学

    这本《辣口味心理学》以解读身体语言密码为主旨,教给我们破译身体语言背后隐藏的心灵秘密,通过细节中的各种身体语言洞察先机,看穿人心,了解人性。可以说,掌控了身体语言,就等于掌控了人生局面。书中对身体语言的丰富表现形态、深刻内涵及其广泛运用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解读,带你走进人类潜意识的最深处,帮助你窥破人际关系的奥妙,掌握和运用比说话更高效的沟通技巧。另外,还包含极少数与众不同、意义独特的身体语言表现形式及其解读,使得本书全面细致而又深入浅出,口味麻辣而不失乐趣。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提高洞察力。
  • 你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常识全集

    你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常识全集

    心理学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心理常识更是以其通俗易懂的特点贴近普通人。本书选取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常识,通过列举心理学领域的一些权威专家的著名心理学试验以及对人的行为背后所隐含的心理常识进行阐释,达到让心理学改变生活的目的。本书无论是从知识的全面性上,还是从专业性上,都是那些渴望拥有成功人生的朋友的最佳选择。
热门推荐
  • 极品战圣

    极品战圣

    今生你若杀不死我,我定于你血战到底;今生你若羞辱与我,我定要你加倍奉还,今生你若瞧不起我,我定要闪瞎你的钛合金狗眼。不能修炼又如何,我领悟天地气象八卦,天若欺我,定要将其踩在脚下。
  • 定庵诗话

    定庵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逆天武帝

    逆天武帝

    一代仙王解体重生在文弱书生身上。面对家族的压迫,宗门的凌辱,他铮铮傲骨,怒目相迎!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人,为了拯救父母,他愤然反抗,化身为魔,走上一条毁天灭地的道路。武形万里,万恶俯首!逆天武帝,纵横万古!
  • 只愿从未嫁给你

    只愿从未嫁给你

    洛清雅是喜欢项文轩的,也愿意嫁给他,可是没有想到在成婚的当天得知他有喜欢的人,那么她算什么?他为了他喜欢的人而仇视她,厌恶她,甚至折磨她,让她与他越来越远。就在她决定放弃的时候,为何他偏偏又不放手?
  • 至尊商女千千岁

    至尊商女千千岁

    重活一世,欠她的,算计她的,她一个都不会放过。刚重生,爹娘被害,整个京城的人都在觊觎着云家的万贯家财。这一世,她不会被歹人蒙蔽,是善是恶,定要分个清楚。
  • 实用主义的儒化:现代新儒学与杜威

    实用主义的儒化:现代新儒学与杜威

    本书从现代新儒家与杜威的共同关切中,提炼出“生命三境”即生存之境、生活之境、生命之境作为考察的纲要,深入探究民族生命的生存进化、民族国家的政治生活、生活睿智、生命教养、生命理想等关键问题。本书在研究现代新儒学与杜威实用主义的互动关系中,提出“实用主义的儒化”命题。作者的问题意识高度自觉,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有价值的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蓝筹股

    蓝筹股

    贺亚江这人有毛病,我们说他是“毛”有病。贺亚江的毛病在哪呢?他是个卷毛,一头黑发卷得异乎寻常。卷毛在欧美非洲可能不算稀罕,在我们这里却基本可称异相,本地民谚有所谓“一斑二矮三卷毛”之谈,说的是凡男子有此三相者,应当予以特别注意,因为与常人有异。三相中所谓“斑”指面有胎记,类似前苏联末任总统戈尔巴乔夫脸上那东西。所谓“矮”者可类比武大郎,按照民间传闻,古时候此郎曾卖炊饼于东瀛,据说还往日文里塞进若干错别字。所谓“卷毛”指贺亚江这种天生自来卷,不是现今美容店里用火钳或者化学药水在时髦男女头上手工制造的那种。
  • Hp道法时刻

    Hp道法时刻

    本书即将转战二次元同人衍生区,更名为《哈利波特之道法时刻》,本区内容将删除,周知。433656827读者群无改变
  • Peter Pan

    Peter P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式面子学

    中国式面子学

    鲁迅的杂文里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前来奔丧的人,因为没有得到亲人的待遇(戴白孝)而怀恨在心,认为太没面子,便召集了一些人,大闹了一场。结果本来是办丧事的灵堂,却变成了血肉横飞的战场。这件事被媒体挖出来后,在当地轰动一时。在中国人看来,面子是一个尤为珍贵的东西,伤什么也不能伤了面子。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面子是咱中国人的宝贝,几乎主宰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要靠面子来维持与处理,社会生活,要靠面子来决定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