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4500000005

第5章 以礼当先的周代首饰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商王朝的西部泾水、渭水流域生活着一个古老的部族“周”。随着商的衰落,周逐渐强盛起来。《封神演义》中记载着商与周神话般的征战故事,代表正义的周获得了全胜。青铜器的铭文和历史文献都有关于周的记述。早期的周称为西周,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传了十一代历经近三百年,至公元前771年,被其西部的少数民族犬戎所灭,再即位的周王迁往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周王重礼,制定了很多极为详细的礼节和宗法制度,以及一整套规范的服饰制度,从此,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服饰文化全部都建立在 “礼”的基础上,一举一动,一切装束都要合乎于“礼”的要求。

一、帝王的冕冠

在古代,人们把代表有一定礼仪的帽子称为冠。周朝仍沿用商朝的一些冠饰但又略有不同,这时期最有特点的冠就是周王朝制订的冕冠,是帝王和具有一定高贵身份者所特有的。

周朝的男子在二十岁左右便要行“冠礼”,因为戴冠是贵族男孩子成年的标志。冠礼的仪式非常隆重。据《礼仪?士冠礼》中记载,贵族男子的冠礼先后有三次,即初次加“缁布冠”,又称“缁撮”(zī zuō音同“资左”),是诸侯和士一级的人物最开始戴的冠,即“始冠之冠也”,后来又为武士、军人所戴之冠。这是用黑布制成的束发小帽,称为“缁撮”就是因为它很小,仅可撮其发髻。第二次加“皮弁”(弁biàn,音同“变”),是古代天子及诸侯所戴之冠,也是为纪念古人所制。因上古时期没有布帛,穿戴的都是羽毛兽皮之类。皮弁由若干片白鹿皮合成,长七寸、高四寸,形状像一只倒着放置的杯子,其会合之缝叫做“会”,帝王及诸侯所戴的皮弁还要在这些缝隙处均匀的缀上五彩玉饰,看上去像星光一样闪耀,古人形容它“会弁如星”。简单的皮弁又可作为武冠,即军队中所戴之弁。最后加“爵弁”,是仅次于冕的一种冠。古代“爵”“雀”两字相通,指像雀头一样赤而微黑的颜色。它是古代礼服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士大夫祭家庙、士助王祭祀、士结婚娶亲时都要戴这种冠。

在周朝,帝王的冠叫“冕冠”,“冕”(miǎn,音免)《说文解字》中解释“冕”为“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紞。”意思是:士大夫以上所戴的冠,指的是长长的木板上挂着成串玉珠组成的流苏。这种看似简单的冠饰却有着很深的含义。

这里“邃”的意思是深远。“延”是指冠顶部的一块方形木板,两字在一起即指形状呈长方形的冕板。它一般是前圆后方,用以象征天圆地方(古人认为宇宙中的“天”能够使日夜周而复始,故为“圆”;“地”能够承载养育万物,故为“方”)。戴的时候要前低后高,相差约一寸,略呈前倾之势,以象征俯伏谦逊。“鎏”又写作“旒”(liú,音同“流”),是指在冕板的前沿挂着一串串圆形玉珠,这些小珠串的长度正好在人的眼前,好像挡住了眼睛的视线,意思是提醒戴冠者不必去看那些不该看的东西,对臣属应该宽容为怀,对一些小事和不该看的事应“视而不见”。在冕冠的两侧又各有一孔,用来穿插玉笄,以便将冕冠与发髻结合固定在一起。同时在笄的一端系上一根红色丝绳从下颌绕过,再系于笄的另一端,使冕冠更加稳固。两耳的地方各垂下一颗由丝线所系的蚕豆般大小的黄色珠玉,称为“瑱”(zhèn,音阵),也叫“充耳”。充耳并不是将珠玉直接塞入耳中,而是把它悬挂在耳边,人走路时它就晃晃悠悠的,意思是提醒戴冠者不要随意听信谗言,即后来成语中的“充耳不闻”。这些细节十分形象的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非礼勿听、非礼勿视”的礼仪标准。

周朝的冕服制度规定得十分详细。规定和制作王室冕冠的有专门的机构和弁师。《周礼?夏官?弁师》中明确记载:“弁师掌王之王冕,皆玄冕,朱里,延,纽,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纮。”意思是:王冕的外表是黑色,里面红色,顶上有延,两旁有纽,延的前面用五彩丝绳串挂着由青、赤、黄、白、黑五彩相间的玉珠十二粒。插玉笄,用红色的丝绳把冠固定在头上。不仅如此,帝王的冕冠还有“五冕”之分。即衮(gǔn,音同“滚”)冕、鷩(bì,音同“闭”)冕、毳(cuì,音同“翠”)冕、希冕、玄冕。而冕服就是古代天子及诸侯祭祀时所穿的服装。祭祀不同的对象就要穿不同的冕服,戴不同的冕冠。如祭祀先王时着衮冕;祭祀先公、接待宾客、与诸候射猎时戴鷩冕;祭祀名山大川时戴毳冕;祭祀社稷和五祀①戴希冕,而在祭“群小”即指林泽坟衍四方百物时要戴玄冕。不同类型的冕冠,其珠玉的串数、每串珠子的数量、颜色均不能相同。当时的冕冠并不是只有帝王可以戴,诸侯及卿大夫也都可以戴,它的等级标准是由“旒”即玉珠串数的多少来决定。如帝王要用十二串玉珠称为十二旒,以下分别为九、七、五、三旒等依次递减。到了东汉明帝时,重新制定了冕冠制度,自此之后历代沿用,直至明代。

其实,真正符合周礼中的冠饰极为少见。在有限的周代人物形像中,各种不同的冠饰令人大开眼界。如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早期国墓出土的持环铜人,他头上的羊角冠保留着明显的兽角特征。河南洛阳庞家沟墓地的一件圆雕人形铜车辖,冠身为一镂空的圆柱形,很像一个网罩扣在头上,冠顶还有一圈圈的螺旋纹。值得注意的是,在冠的两侧,还各有一条阔带,沿着两鬓向下并在下颌系结,这就是以后的冠缨。另一件人形佩,戴着极其高耸的圆柱形奇特冠饰,在冠顶处也装饰着圈圈的螺旋纹。山西天马曲村北赵晋侯贵族墓地中的一件玉人佩,则戴着一顶宽阔华丽的冠,身着束腰连衣裙,这与商代出土的一件玉人佩饰极为相像,史学家称之为龙凤冠。而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的一件圆雕人物,头上则戴着歧角高冠,像是一种很正规的冠饰。仅此种种,已说明了周代冠饰的丰富多彩。

二、优美的发饰

(一)周朝妇女的假髻首饰:副、编、次、被

中国古代妇女的发式多在头顶挽髻,插笄以固发,并以头发浓密黑亮为美。当然不可能人人都拥有如此完美的发髻。于是早在周朝,聪明的中国人就已制作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假髻来美化自己。

在当时,用真人的头发编成一顶假髻,并在上面横插玉笄,玉笄上还挂坠着漂亮的玉饰或金银饰品,这样一整套饰物被称为“副”,也叫“副贰”。《释名·释首饰》:“王后首饰曰副。副覆也,以覆首也。亦言副贰。”即:王后的首饰叫副。副就是“覆”,取其覆盖在头上的意思,又叫“副贰”。

“副”只有王后和贵夫人才能够拥有,并且只有在最重要的祭祀场面中如穿袆衣②等时才戴,是当时妇女头饰中最为华丽的一种。《诗经·墉风·君子偕老》这首形容当时身为国母宣姜的诗中,极力渲染她的服饰:“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意思是:贵族的老婆真显赫,假髻玉饰珠颗颗,体态之美,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渊然而深。其中的“副” 指的就是这种饰物。

“编”这种发髻饰物是用真人头发编成假髻覆于真髻之上,但不再加其它配套的饰物。类似的这种假髻实物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曾有发现,在一个圆形的小盒中,是用一种黑色丝绒制成的代用品。

称为“次”的假髻饰物,是用长短不齐的假发与真发相互混合编成的,有点像现在的非洲妇女在自己的真头发里掺上假发再编成许多的小辫。当时的这种假髻首饰在劳动妇女中也可使用。如《诗经·召南?采蘩》中描写一位为公侯养蚕的女子头饰为“被之僮僮”,就是形容这位蚕妇头戴假髻高高耸起的样子。

在当时,所有这些被做成假髻的真人头发,大多是来自当时的贫贱之人和刑者。其中一种假髻称为“髢”(dì,音同“第”)。《诗经·君子偕老》中 “鬒发如云,不屑髢也”,意思是形容这位女子的头发乌黑浓密,根本不屑使用假发。《左传·哀公十七年》中也有关于髢的记述:“公自城上见己氏之妻发美,使髡之,以为吕姜髢。”即哀公在城楼上看到一女子的头发很美,竟令她剃掉长发为自己的爱妾吕姜做成假发。在两周时期,犯人的头发多称为“鬄”(dì音同“第”)。“鬄”同“髢”,字义都与“髡”(kūn音同“昆”)相同。当时有一种称为“髡”的刑罚就是被剃去头发,周代的“髡钳”就是将犯人剃去头发,并用刑具束颈。

(二)喜欢鸟形发笄的周代男女

在周初的墓地中发现了大量的骨笄,长度约在10~20厘米,其中在笄首雕有鸟或鸡的纹饰最多。如陕西长安酆河西周遗址出土的几件骨笄就是这样。陕西宝鸡西周茹家庄古国③的一座身份较高的男贵族墓中,一束24件式样相同的铜发笄用丝绸包裹着,可见主人对它的珍视。笄顶处的高冠立鸟展翅欲飞。有趣的是,在山西晋侯墓地④中,墓主人的头部附近发现了五只大小不同的玉鸟饰,鸟身下有一小块榫突,主人可以根据需要选取玉鸟中的一件插在笄上作为装饰,这样可以随时更换笄首,真是一个好办法。

远古与商代尊鸟的习俗为周王朝所承传,并更一步加以神话。传说周文王时,一只美丽的凤鸟在岐山鸣叫,周人视为兴旺之兆,于是有别于商朝燕子的凤鸟纹饰更加风行。从“玄鸟生商”到“凤鸣岐山”,古人甚至认为,人死之后的灵魂也会像鸟一样飞向远方,而在每年的春天又会返回故乡来看望亲人,这些其实都是借助飞鸟来传达对先人的怀念。鸟被装饰在建筑上、器物上、衣饰上,人们插戴有鸟饰的发笄,如飞鸟正掠过或停留在乌黑的云霭,给人美好的遐想。在以后的妇女头饰中,插在发髻上的首饰也多以鸟来装饰,如“金爵”(金质的雀鸟),“玉燕”(玉质的飞燕)等。后来,种类繁多的凤鸟首饰更是把飞鸟类头饰发展到了极致。

在青铜业仍处于鼎盛时期的周朝,用青铜制成的发笄也比较盛行。在陕西宝鸡的国墓地,是西周早期周王朝附近的一个方国国君和身份很高的贵族墓葬群。在这里出土了一些不同种类的铜发笄。笄首为“干”字形的铜笄就是一例。

在周代,女孩子戴笄被视为标志成年的人生大事。如同男子举行的冠礼一样,需要举行一个称为“笄礼”的仪式。根据周代的礼俗,女子年过15,如果已经许嫁,便要举行一个隆重的笄礼,在这个仪式上,由主妇把这位少女的头发挽成成人的发髻,然后插笄,以示成人及身有所属。如年过20而未许嫁,也要举行笄礼,只是不及上述的隆重。除此之外,戴笄还有不少讲究:如参加吉祥的盛会时要头戴吉笄,治丧之类则用恶笄。吉笄与恶笄的区别主要是制作笄的材料,其次在于笄首处有无装饰。按照当时的风俗,吉笄通常以象牙制成,位尊者用玉,卑者用骨。恶笄的材料则比较复杂,常见的有桑木、榛木、理木、及细竹条等。在《仪礼?丧服》中:“恶笄者,栉笄也,折笄首者,折吉笄之首也。”通常“桑”通“丧”,是恶笄的主要材料,斩衰之丧则通用竹笄,名为“箭笄”。箭笄就是指筱竹(筱xiǎo,音同“小”),即小竹子,一般是用几根纤细的竹针在一端合成一组,有的还在一端包有一段铜头。这类发笄在战国至秦汉时期都有发现。

周代仍有对称插双笄的习俗。现藏于天津历史博物馆的西周玉雕人像与洛阳东郊出土的玉人,都是头插双笄的形象。

(三)妇女梳妆或插发用品:揥

在《诗经》中曾有两次提到“揥”(dì,音同“第”)这种饰物。如《诗经·魏风·葛履》中“佩其象揥”。这里的“揥”即指用象牙制作的类似笄的插取头发之物。在《三才图绘》中“所以摘发也。”“摘”有拿下、采取和选取的含义。揥在梳理发髻时用的更多,那时候男女的头发都很长,编发髻时要选取头发或把头发分成许多部分,就需要使用揥来完成。梳理完后还可以把它像簪一样随手插入发中作为装饰。如果你去理发店就会很容易理解这种工具,理发师常用一把一头是梳子另一头尖尖的工具,梳完发后常翻转过来用尖的那头把头发分份,这就是古时候的“揥”了。“揥”多用象牙制成,所以又常称为“象揥”。在《诗经》中提到的“象揥”都是形容贵族妇女所戴的发饰。在陕西国墓地发现的一支乳白色的象牙发笄形式很简单,也是贵族使用的饰物。

(四)贵族妇女的头饰:衡笄与珈

横插在发髻之中的玉笄,称为“衡笄”或“衡”,为古代王后与贵族妇女穿祭服时头饰中的一种。横笄较长,在它的两端还用丝绳垂挂充耳。《周礼?天官?归师》郑玄注:“王后之衡笄,皆以玉为之。唯祭服有衡。垂于副之两旁,当耳,其下以(丝绳)悬瑱(充耳)。”横插发笄是古老插发方式的一种,在韩国的传统服饰中,仍保留着与中国古代妇女极为相似的装饰。

“珈”是古代最为华丽的一种妇女笄饰,只有相当高贵的女子才可以使用。它一般成双成对,在戴“副”时配用,常用六颗,称为“六珈”。 《诗经·墉风·君子偕老》中有“副笄六珈”。在明代编辑的《三才图绘》中“器用二卷”有“珈”的图形,按《诗经》中所述来看,“珈”应是挂垂在笄下的一种小玉饰。可以想象,头上装饰有这种饰物的妇女,走动时它会不住地摇动,很像以后的“步摇”。

(五)男子的头饰:翠翘

翠翘是古代男子头上的一种饰品。《说文解字》:“翘,尾长毛也。”“翠”为翠鸟。古人把翠鸟尾巴上的长毛戴在发髻或冠上称为翠翘。《妆台记》中:“周文王于髻上,加珠翠翘花,傅之铅粉(脸上涂着白粉)。”把这种鸟羽插戴在发冠上,可以给男子平添几分英武之气。现在传统戏曲中的武生都成双的戴着这种头饰,使人物更加美化和戏剧化。

(六)梳

周朝的人是否有头上插梳的习俗?文字中没有记载,但从出土物来看,梳子多出于头下,当然它是属于头上的用品。我们所发现的梳子已经制作得相当精美,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西周时期的梳,形状与纹饰都与商代有很多雷同,在北京昌平白浮村西周早期墓中出土的一件象牙梳,尽管缺损的十分严重,但仍旧可以看出梳把上阴刻的饕餮纹饰。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的一件象牙梳,正面阴刻饕餮纹,并在眉、目、鼻、齿等处镶嵌着绿松石,具有威严肃穆的神韵。西周中期的一件灰绿色玉梳,上端饰有阴刻的对鸟纹,纹饰的疏密对比极为强烈。这一时期,青铜梳子也有发现,在陕西宝鸡竹园沟、茹家庄西周古国墓地出土的几件铜梳,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当为实用品。

(七)新奇的束发之饰

西周早期的贵族是怎样装饰的?在陕西宝鸡古国墓地中,发现了丰富的头部饰物,据推断,贵族男子常在额头装饰着中心有孔两面雕有纹饰的舌形、圆形或方形玉饰。他们发笄横插,男女的头部还用小铜铃作为装饰,双耳戴着小型煤玉玦。在竹园沟墓葬中发现的一种三叉型铜发饰也很特别。他们均出自墓主头部位置,发饰的根节处常发现有数道丝绳捆扎的痕迹,可知墓主下葬时的发型是椎髻,额前头发隆起,横插铜笄,然后用丝绳将此发饰固定在隆起的椎髻上,脑后编成发辫垂下。这是古国男女最为流行的发饰。

山西曲沃县发现的天马曲村晋侯墓地,是西周早中期至春秋早期的大型晋侯墓地。这里出土了许多形式各异的首饰,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头上饰物,如类似国墓地的那种中间有孔的方形玉饰,上面还雕有龙凤纹。但佩戴方法有待考证。而出于墓主头下的四支刻纹鱼形玉管也是发饰,在发现时,四鱼整齐的排列着,鱼头向南,鱼两侧各有玉玦一件,整体看是一枝圆柱体,中间一剖可成为两件,一面圆凸,一面平齐,平齐的一面可以相扣合,十分有趣。类似的一种玉管很像筷子,它们的用途可能是把头发一缕缕的放在剖开的束发饰中,然后扣合排列起来,起到美化装饰头发的作用。

而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西周虢国公墓⑤出土的一组玉发饰别具一格。在墓主国君虢季的头上发现了他生前所用两组精美饰物。一组绾于头上,以玉管、珠、环、佩与玛瑙珠相间的73件组合而成;而另一组饰于脑后,是用六件大小不同的玉玦、虎形璜、鹦鹉形璜、鹰形佩及玉管等组成T字形造型。有意思的是,这组发饰的虎形璜和鹦鹉形璜是商末遗物,鹰形佩则为红山文化遗物,这些史前商末的遗物辗转流传到西周晚期仍在使用,说明周人对精美玉饰的珍惜,轻不言弃。在山西绛县衡水的西周墓中⑥也有类似的发饰发现。

三、穿耳戴饰仍流行

(一)多样的玦

商周时期,无论在中国的南方北方,穿耳的风俗仍旧盛行。玦类耳饰中除了普通的素面无饰外,成对出土的还有制做成龙纹、涡纹、兽纹或蟠螭纹饰的玉玦。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的玉玦,表面呈肉色,直径3.4厘米,出土时位于墓主的两耳旁。三门峡西周虢国墓中,国君、夫人与太子的耳部都出有精美的玉玦,说明当时戴玦不分男女。而贵族则拥有很多成套的大小玉玦。西周晋侯墓地的第五次发掘中,在一墓主人的头部两侧就出土有成套的玉玦14件,以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中间还有一套华丽的龙纹玦。你能想象把带有光泽的黑色煤精石玦戴在耳朵上的独特效果吗?在陕西宝鸡国墓地竹园沟九号墓中,国君一级的墓主头部就出有煤玉玦和长方形玉玦各一件,而在一位殉葬的青年男子的耳部,也戴有此类煤玉玦一只。

(二)充耳琇莹

周代有一种很特别的耳饰称为“充耳”,又叫做“瑱”。它是古人在戴冠时垂在头部两侧以“塞住耳朵”的玉。男女均可佩戴。具体式样是挂在冠或发髻中横笄的两端,其长度正好垂在耳际。用来挂充耳的丝线叫做“紞”,丝线上挂着一个棉球叫做“纩”,棉球下面挂着的玉叫做“瑱”。所以充耳包含着紞、纩、瑱三个部分。十分符合这种标准的充耳很少见,大多数是直接在丝线上垂瑱,再把丝线的另一头系结在发簪上即可。佩戴它的人可以不必在耳朵上穿孔,特别是贵妇,使用时将发簪插入发中,它便悬在耳旁了。

瑱多以玉制成。《说文解字》:“瑱,以玉充耳也。”《释名·释首饰》:“瑱,镇也。悬铛耳旁,不欲使人妄听,自镇重也。此出于蛮夷。蛮夷妇女轻浮好走,以此珰锤之也,今中国仿之也。”意思是:“瑱”就是“镇”,有镇住和压住的涵义,把玉饰悬挂在耳边来提醒人们不妄听而自镇重。这种饰物来自蛮夷,那里的妇女轻浮,所以用此来警示,后来中原也在这样效仿。同时,充耳是一种礼仪的象征,即用来“塞耳”,以表示人们对不该听的事情不要妄听,即成语中的“充耳不闻”。在《诗经》中,这种饰物被经常提到。《诗经·卫风·淇奥》:是赞美卫国一位有才华君子的诗,“有匪君子,充耳琇莹。”意思是:有这样一位君子,他耳边垂挂的玉石充耳多么晶莹。《诗经·墉风·君子偕老》是形容当时国母宣姜的诗,也有“玉之瑱也”,即她戴着用美玉制做的充耳。而在《诗经·齐风·著》这首女子写给夫婿来迎亲的诗中,有“充耳以素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充耳以黄乎而”,意思是她的夫婿用白的、青的、黄的丝线来系充耳。《诗经》中的墉风、卫风、齐风分别是指殷商故地即现在的河北、河南、山东的北部和中部,可以看出,那时普遍使用充耳的地域大致在中原一带。

(三)漂亮的耳坠

在大型的西周晋侯墓地中,出土了两套完全不同于其它种类的玉璧坠耳饰,它们分别出土于墓主人颈部的左右两侧,形状相同,左右对称,只在纹饰上略有不同。一件是单面雕刻阴线团身鸟纹,另一件则是团身龙纹,壁上分别和六枚玛瑙珠管相连,相当漂亮。在河北平泉东南沟西周至春秋遗址还发现了一件叶形青铜耳坠,说明青铜已被用于各类首饰品种中。

四、极其华丽的项链与胸饰

周代的项饰很丰富。一件项链串饰往往由多种不同材料和形状的小饰件组成。一些串饰设计大胆、组合有序。综合现有的资料,周代项饰的组合大致可分为四种。

一种是以各种式样不同、色彩各异的小饰件任意或按照某种对称的规律串成的项饰。在陕西、河南、山东、河北、北京等许多周代墓葬中都能见到。它们色彩艳丽,串联的方法自由随意,整件饰品显得生动活泼。

在这些项饰中,蚌贝类饰品仍是人们钟爱的饰物。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遗址中,一墓主的颈部和胸部,出土了数十枚海贝,这些海贝与小陶管、各色料珠、玛瑙珠和圆形蚌片穿系在一起,组成一串项链。同墓中还发现有三个殉葬的年轻女子骨架,在她们的颈部也佩戴着这种项链。而在陕西国墓地中出土的一件贝串饰,由贝壳、小玉龙、小玉鸟、玉鱼组成。贝与玉饰之间的搭配组合十分有趣。商周的贵族还戴有两边有穿孔的木胎金贝,与海贝、石贝、绿松石珠、琥珀珠串在一起作为项链,非常华丽。

一些石质项链的小珠管被制作得相当精细。如在河北怀来北辛堡的一座燕墓中,出土了264枚绿松石串珠,除少数较大外,多数都极小,有的像绿豆,更有的如粟粒,上面皆有穿孔,出于墓主颈部。

在很多项链实物中,以前少见的水晶和玻璃质材料也开始出现。如河南叶县旧县一号墓出土的水晶、骨珠项链,长约25厘米,是以磨光的紫水晶珠、无色水晶珠和细圆的骨管共同串联而成,紫、白与浅黄的骨珠组合有序,晶莹古朴。山东淄博临淄郎家庄东周墓的串珠也是无色水晶及紫晶两种。但珠饰的形状却各不相同,有圆管形、扁方形、棱形和球形等。以琉璃珠穿系而成的项饰,最早见于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陕西扶风云塘西周墓出土的一件。它由四种不同形式的白色琉璃扁珠和绿色琉璃管珠穿连而成,共77颗,管珠与扁珠交错排列,色彩白绿相间,看起来润泽清爽。

第二种与上一种很形似,只是在整件串饰的下部正中都有一件璜形饰。在周代串饰中,璜形饰用得很多,甚至成为一件串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样的项饰在陕西宝鸡的西周国墓地、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西周至东周初期的虢国墓地、山西绛县衡水西周墓地、陕西长安沣河西岸张家坡村丰镐遗址⑦等均有发现,是周代项饰品的一大特色。

第三种项饰的装饰性很强。多出现于西周晚期至东周。是由双股绳串着两串玉珠饰,然后两股玉珠并入一件刻有纹饰的玉牌中。这种形式的项链实物很多,如虢国墓地国君虢季、夫人梁姬的项饰,都是由玛瑙珠和刻有纹饰的扁平玉饰与一件精美的坠饰组成。山西省天马曲村遗址、山东鲁国故城曲阜、山东省长清县仙人台邿国墓地⑧、陕西韩城梁带村墓地等出土的玉项饰都属于此类。看来这种美丽饰物于中原地区较为普遍,并为国君王侯一级的人物所拥有。

第四种是所有项饰中最复杂和华丽的一种。由于它们的体量很大,又都出土于墓主人的胸腹部,过颈佩戴,就叫做胸饰吧。

饰于胸前的组佩极为常见。如西周晚期虢国墓地出土的“七璜联珠组玉佩”,是由七件玉璜从小到大依次递增,上起于颈,经胸腹直至膝下。而晋侯墓地的几组胸腹玉佩,由珠、璜、环、珩等组成,其中玉环为整件项饰的中心。同墓的四珩四璜联珠玉佩,由将近三百件各种饰件组成,佩饰过颈部分为三列,是一件气势磅礴的饰品。另外的五璜连珠玉佩、六璜连珠玉佩,都是不可多得的首饰精品。还有更加繁复、长度也更长的一套玉佩饰。它由五十余件玉璜连缀组成一组。玉璜均双面刻有纹饰。其中一件,一端为龙首,一端为人首,造型十分特别。

在这类饰品中,主要饰件就是璜与珩,中间有时还穿插一些小动物玉饰。一组串饰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可分为很多层,最多的甚至可达十几层。这些风格独特的饰品在以前以后的朝代中均难见到,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些大型多璜组玉佩多出自国君及夫人墓葬中,使用范围可能仅限于公、侯、国君及夫人或有相应封号的贵族。

华丽的胸前饰品组合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周王朝的贵族在首饰佩戴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五、难得一见的腰带装饰

当我们在新石器时代发现了玉质的带钩之后,带钩在中原地区似乎一下子就消失了。在夏、商至西周时期,已很难见到。直到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才又由北方的游牧民族把革带上的钩状饰物“带钩”传入中原。在商周时代的衣饰中,腰间主要是以一种较宽的带子来系束,这种带子称为“大带”,是用丝帛制成的条状物,使用时系束在外衣的腰间。上自天子,下及士人,在重要的场合都要系束。《诗经·曹风·鸤鸠》中:“淑人君子,其带伊丝。”汉郑玄注:“‘其带伊丝’谓大带也。大带用素丝,有杂饰焉。”在使用大带的同时,贵族们还很重视腰下腹前的一片带有精美织绣花纹的斧形丝织物。这是当时贵族的蔽膝,早先用熟皮子做成,遮在膝前,有的还在皮革上面涂上红色。后来用精美的织物代替,其中有黑白相间花纹的称为“黼”(fu,音同“斧”)。

精美的腰饰多出自王侯级人物的身上。在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中,墓主的腰间发现了十五件一组的金带饰。由一件铸造成垂叶形的金饰、虎头形饰和一些弧面扁环等组成。与此极为相似的带饰在西周虢国公墓中也有发现,是国君虢季的生前之物。在下层人群中,腰中多系皮带。在陕西宝鸡茹家庄墓地,出土的一件铜輐饰的背部爬伏一小人,断发披后,身着短裤,腰部一条格纹相间的宽带十分醒目。这种披发纹身的形象与装束应是当时的驭者或奴隶。

六、不可或缺的身体佩饰

(一)玉佩饰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玉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把玉注入了很多思想文化的国家,特别是把玉与人性、人品相结合。在中国的语言文字中,以玉来形容的事物和名称都是那样的美好,如形容人的:亭亭玉立、玉女、守身如玉;形容事物的:玉宇澄清等。西周时设置了“礼制玉”,各种大型的礼器玉都有专门的用途。周代早期有“珠玉锦绣不鬻于市”的规定,说明这些属于高级的物品,不准成为商品上市买卖,只供上层统治者享用。典守玉物设有专门的官员,成为“相玉有专家,治玉有专工”的一整套体系。

周代的玉,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用于礼仪和巫术的,它们成为古代帝王、诸侯在朝聘、祭祀、交往时执在手上的礼器,其种类多、分工细,不同的玉饰代表不同的用途。在《周礼》中,这些礼玉被分为“六瑞”与“六器”。“六瑞”是用玉做成的用于朝聘的信物,指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六种器物。《说文解字》释:“瑞,以玉为信也。”郑玄注:“人执以见曰瑞,……瑞,符信也。”简单地说,就是国家与国家间的交往、君与臣的交往都要拿着表示不同含意的“玉”去,来表示一种信用。

而“六器”的主要功用是用以礼神。《礼仪》:“谓礼神曰器。”又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四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黄礼北方。”意思是用玉做成六种礼器来祭祀天地四方,用像天色一样的青色或灰白色的玉壁来祭祀苍天;用黄色的琮祭祀大地;用青色的圭来祭祀四方万物;用火一样红色的璋来祭祀南方;用白色的雕成虎形的玉器来祭祀西方,用璜祭祀北方。所以“六器”即指苍壁、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六种器物。为什么要用这样六种玉器来祭神?《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说:“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琮八方象地,圭锐象春物初生,半圭曰璋,象夏物半死,琥猛象严秋,半璧曰璜,象冬闭藏,地上无物,唯天半见。”意思是:祭祀神灵,必须要用与其相似的器物。圆圆的玉壁像天,黄琮有八个角象征地有八方,尖锐的圭像春天的生物刚刚长出的尖芽,半圭叫做璋,像夏天被晒的半死不活的生物,凶猛的虎像严秋,壁的一半叫做璜,像冬天万物闭藏,草木零落,唯星宿在天,所以说只见到一半的天。而“六器”的用料及色彩也有讲究。古人认为,天地间有赤、青、黑、白、玄、黄“六采”,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同六采是相对应的。这类玉器多制作精致,说明当时人们对这类礼器的重视。

由于玉被重视的程度逐渐加深,从而发展成了一整套用玉的道德观。这时的人们认为玉具有一种“德”,这种观念是十分奇妙的,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所论述的有关“德”的观念十分有趣,现录于此。

在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中:“对于神奇的生命力即‘气’的信念却是中国人独有的。气充满宇宙,它所包含的一切都处于一盈一亏,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后来人们把它定义为阴阳两种宇宙力量的消长。据信这种生命力遵循一定的道路,这种道路代表着至上的自然秩序,所以后来便称为‘道’。那些遵循这种秩序生活、思想的人将幸福长寿,而背离者将不幸早夭。与自然秩序和谐一致的人因而得到大量的气,这种气会增厚其‘德’。按其本义应理解为超自然力。这种‘德’非唯人所独有,鸟兽木石亦应有之。例如龟鹤就因长寿而被说成是有大量的‘德’。松树和灵芝就因从不凋萎而被认为是‘德’之所集,而玉也被认为特别富于‘德’。”

到了汉代人们又把玉的这种“德”分为五种,即仁、义、智、勇、洁“五德”。

古人不仅活的时候佩玉以增其德,死后也要葬玉以使尸体不朽。古人认为人有两个灵魂,分别为“魄”和“魂”。“魄”是肉体的灵魂,“魂”则是精神上的,是脱离母胎才进入婴儿体内,死后升入天堂。先人的魂要靠后人祭享。为使“魄”尽可能的长存,以便来世复生,人们想方设法让尸体不腐烂,这种思想在古代很多国家都很盛行,如古埃及人就是通过各种手段使尸体不腐,以便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复活。而中国人的古老方法则是用有“德”的随葬品陪葬尸体。古人认为玉能使尸体不朽,他们用玉堵住死者的阳七窍,如在墓主的脸上覆盖“玉覆面”,在口中含有表示“再生”与“新生”之意的玉蝉、玉贝等。这类葬玉出土了许多,如1993年北赵晋侯墓地出土的一件由48片玉饰缝缀在布帛上组成的玉覆面。到了西汉,皇族死后还通体穿上金镂玉衣来达到他们所梦想的目的。

周代的玉器,由于加上了这些神秘的色彩,所以得到人们特别的重视。正如《遵生八筏》所说:“上古用玉,珍重似不敢褒。”玉被视为珍宝,上自天子下至诸侯、公卿、士大夫都以佩玉为尚。人们还把玉当作修身养性的标准和个人品德的标志,使它成为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两周的贵族把殷商以来的简单佩玉变成以璧、璜、环等礼器为主,杂以其它佩饰,生前佩戴,死后随葬,生死不使其须臾离身。

周代的佩玉,有很多是商玉。因为商代重玉,传说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周得到商玉以亿万计,均分散于当时伐纣有功的各部族长。现在云南、湖南、广西及其它地方也都发现零星的商玉,都可能是周初得来的。而周朝的玉器数量也很大,丰富的纹饰比商代更趋于图案和抽象化。这里我将常用的几种玉饰介绍如下:

(1)璧 玉璧主要是古代天子、诸侯在朝聘、交往、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它在古玉器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为六器之一。在古代,帝王、诸侯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玉器来祭祀天地,因为玉璧圆形,象征天的周而复始,所以便以苍璧祭天。玉璧出土地域之广、数量之多都为众玉之首。璧的形状是中间有圆孔的圆环形片状玉器。《说文解字》:“璧,瑞玉,环也。”《尔雅》:“肉被好,谓之璧。”“肉”即“边”,“好”为“孔”。意思是璧边的宽度为孔宽的两倍。事实上,十分符合边径为孔径两倍的玉璧并不多见。玉璧在作为身体佩饰时一般都比较小。史前的玉璧,一般都光素无纹饰,但也有刻鸟纹或神兽面的。西周时期,玉璧盛行于黄河流域,纹饰主要为龙凤纹、谷纹及蒲纹。

(2)瑗 瑗类似于璧,只是孔径不同。《尔雅》:“好被肉,谓之瑗。”即孔的宽度为边的宽度的两倍叫作瑗,也就是大孔的璧。瑗的主要用途有三个,《荀子?大略篇》中:“问士以璧,召人以瑗,反绝以环。”即欲请人来时,使者须手持瑗去请。同时它还是引导君王上阶梯时的器物。据说古代帝王上台阶时,手持瑗的一边,引导者持另一边,以免君王失坠。另外,瑗也作为身体佩饰或器物的枢纽。

(3)环 环的形状类似于璧与瑗。三者的不同在于孔。璧、瑗与环中,璧的孔最小,瑗的孔最大,而环则居于两者之间。《尔雅》中:“肉好若一谓之环。”即环的孔、边比例基本相同。由于“环”与“还”同音,所以环具有“归还”的意思。如“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赐玦则绝”。意思是被放逐的臣子,天子若赐给他一个环,则可结束流放回返,若赐一个称为玦的玉器,他就没有任何希望了。环的这种传递“归还”信息的作用直到唐宋时期还在沿用。如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到:政和年中,蔡太师在钱塘。一天,中使赐予他茶药,他在盒中发现一只大玉环,直径七寸,颜色如微黄的曙光。他看后就开始准备行装。两天后,皇帝下诏,让他回返起程。

(4)玦 玦是一种类似于环而有一个缺口的玉饰。《白虎通》:“玦,环之不周也。”在原始社会和夏商时期多作为耳饰、身体佩饰等。到了汉代,玦作为耳饰的功能逐渐消失,作为身体佩饰的用途却多了起来。《说文解字》中:“玦,玉佩也。”此外它还可作为信器。因“玦”与“绝”同音,所以它有断绝、绝别之意。《史记》中记载,鸿门宴上,谋士范增劝项羽快作决断除掉对手刘邦的时候,即举起随身所佩的玦向项羽暗示三次。正如《白虎通》中所说:“君子能决断则佩玦。”

(5)璜 璜是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或装饰等用的玉器。标准的璜形似半个璧。《说文解字》:“璜,半璧也。”实际上,符合半璧形的璜很少,相当多的璜只有璧的三分之一那么大。除了作为礼器用品外,璜多作为身体佩饰。如挚虞《思游赋》中:“戴朗月之高冠兮,缀太白之明璜。”这类璜的两端各有一孔,可以系绳作为佩饰,并成为一组佩饰中十分重要的饰件。在商周时期的首饰品中,璜被应用得相当广泛,一组玉佩甚至以玉璜的多寡来区分尊卑。

(6)动物形玉佩 动物形饰在玉佩中十分常见。这些玉饰形体不大,但在造型设计与雕琢上却颇具匠心。工匠们通过对自然界中各类飞禽走兽的仔细观察,不仅十分准确地抓住各种动物的特点,还进行大胆的再创造,使这类作品具有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些动物形玉佩中,以龙形佩较为多见。

量少而精美的人物形玉佩值得一提。1984年在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发现的一件龙凤人物玉佩,青绿色玉雕由三龙一凤和两个人物头像组成,它制作精细,构思巧妙。拥有这件玉佩的墓主,是一位年龄20~30的年轻女子。而这座墓,是西周中期王室的一位权臣“井叔”家族墓地中最大的一座。可惜的是,这座墓葬在古时就已被盗掘一空,此件是残存的饰品之一。

(二)佩觿、佩韘

商周时期的人们还经常在身边佩戴一种既可作为实用又可作为装饰品的觿和韘。觿(xī,音同“稀”)是由骨、角、石、玉制成尖角形的锥形工具,可以用它来解各种衣饰或物品的结,所以也叫做解结锥。《说文解字》:“觿,佩角,锐可以解结。”商周时期,这种佩饰在贵族中很风行,其意义与它的用途有直接关系,即希望佩戴它后,就会有超凡的智能,遇到疑难困境都可迎刃而解。《诗经》中还描绘有佩觿的情景,如:“左佩小觿。右佩大觿。”汉代以后,贵族中佩觿之风渐不流行,士人有时出于一种怀古雅趣才偶尔佩戴。周代的觿时有发现,山东长清仙人台邿国墓地出土的一件西周角觿,上端雕有一只回首翘足的小兽,并且这只小兽还可以拆卸。山西原平刘庄塔岗梁的东周墓,也有两件乳白色的玛瑙觿出土。长9.2厘米,他们形状相同,器体弯曲呈龙蛇状,一端为柄,一端尖细如锥。柄的那端还有一角突起,可能是便于执拿,离柄不远,有一穿孔,是为了系戴。

同时,韘(dié,音“叠”)也是当时成年男子佩戴的实用装饰品。这种用骨或玉做成的射箭时套在右手拇指上用以勾弦的用具,早在商代就有发现。佩戴它一度成为贵族男子的一种时尚。《诗经》中有“芄兰之友,童子佩韘”。那时的韘其实是古代成年人的佩饰,《诗经》中的“童子佩韘”是人们讽刺那些贵族童子是徒有虚名的纨绔子弟。

(三)独特的身体佩饰

商代玉器用于佩挂的并不多,一般是一、二枚璧或璜等系绳以佩,不重视组合。两周时期复杂的组佩成为贵族伦理道德和区分身份贵贱的象征。这时的身体佩饰无论是佩戴的部位或是佩饰组合形式都十分独特,特别是用众多的玉按照一定规律组合的玉组佩。

1993年在山西天马曲村北赵晋侯及夫人墓地出土的 一组玉牌联珠佩饰,出土时的位置在墓主人的右股骨右侧,应是佩在腰间。由镂空鸟纹饰牌和玛瑙珠管、煤精石扁圆珠等组成。1994年同地出土的另一组玉牌联珠佩饰,与前一组形状大致相同,只不过它的玉牌装饰为龙纹。在河南平顶山新华区薛庄乡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古应国墓地出土的一组玉佩,也是由一个梯形玉牌与10串相间的青白玉、红玛瑙珠、管连缀而成。另一组玉牌玉戈联珠佩饰出土于墓主人的左肩胛骨下而一些没有牌饰的成组串饰,则有可能是腰间或是前胸的装饰 。

当时的贵族还在衣服上加以装饰,如在衣服上排列整齐地缝缀一些小装饰物。西周初期的国贵族,喜欢在袍服腹部以下缝缀一些铜制的鱼形、榆叶形、锚形或片状饰,之间有时还夹有蛤蜊、贝壳等。这些饰物形体小,质量轻薄,从腰部至脚踝处呈纵行排列,约三四行。还有的在袍服上缀有透顶铜泡等,凡出透顶铜泡的墓葬皆出兵器,墓主腹部佩有青铜短剑,应为男性。

在商周的墓葬中还发现了大量的贝壳串饰。现在的学者称其为“殉贝”。这些贝饰大都有穿孔,可以串系。如在河南浚县卫墓出土的贝就是成系的,每系有22枚、24枚、28枚。并经常两系或三系并列,缀在腰间的柔带上。殉贝在周代较为普遍,除了具有装饰作用外,古人认为贝具有“再生”的含义,死者佩戴它就有希望获得新生。

七、手上的饰物

周代的贵族很喜欢戴手串。在陕西宝鸡西周茹家庄墓地中,一位墓主的右手处就有一件由13件琢工精致的玉贝组成的手串。三门峡虢国墓地中,国君夫人梁姬的左右手都戴有串饰。在太子墓中,太子的左右手腕则戴着与其项饰基本相同的手串。

知识链接 首饰的材料与工艺——最早的琉璃

在周代的首饰论述中曾多次提到过琉璃珠、管,可见琉璃在中国的历史十分久远。琉璃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古老玻璃,以后又称为料器。现今发现我国最早的琉璃是1972年在河南洛阳庄淳沟西周早期墓葬中的一个有穿孔的白色料珠,它把我国自制玻璃的起点提前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在陕西省扶风云塘西周墓中,墓主人的骨架颈部还有一件琉璃串饰,它由77颗四种不同形状的白色琉璃扁珠和绿色琉璃管珠交替排列,串联而成。这可能是现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中国琉璃饰品。

1975年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古国墓地中发现了上千件西周早、中期的琉璃珠管,引起考古界、科技界以及玻璃研制人员的浓厚兴趣。据鉴定,西周出土的这些琉璃并不是玻璃,它们是含有少量玻璃相的多晶石英珠。对于国琉璃的制造工艺,专家从实验结果中发现并推测,古人把纯度较高的天然石英砸碎,拌上一种粘合剂,做成圆珠状,管状的坯子,成形的管、珠上滚沾上含铜的着色剂,在五六百度的低温中烧结而成。制成的琉璃在外表上附有薄薄含铜的涂层,在阳光下可以看到内部纯净透明石英晶体的反光,表面显示出蓝绿色的美丽光泽,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装饰品。所以,中国的这种琉璃自始至终都是属于低温的铅钡玻璃。质地清脆易碎,并且不耐高温,不适应骤冷骤热,因此不适宜做饮食器皿,只能做项链上的珠管、束发用的笄等。中国的玻璃工艺虽然起源很早,但发展十分缓慢,只限定在特定的领域内。这种琉璃制品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成熟。

注释:

① 五祀为古代祭祀对象,即五种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幽灵。古人认为世间百物皆有灵魂,一定要按季节时令祭祀之,否则,当贻害于人。五祀即户、灶、中溜、门、行也。即春祭户、夏祭灶、季夏祭中溜(中溜,指土神)、秋祭门、冬祭行。

② 袆衣为王后的六服之一。古代王后跟随天子祭祀先王时所穿的祭服,服装上面装饰有野鸡的花纹,为六服中最华胜的衣服。所谓的六服是指袆衣、榆狄、阙狄、鞠衣、展衣、素沙。

③陕西宝鸡的西周国,是西周镐京周围的宗周,是数量不多的少数民族方国。自商朝晚期,周人就与他们交好,他们是周朝控制巴蜀地区和通往陇东交通要道的守卫者。

④ 位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南的晋侯墓地,是迄今所知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西周诸侯国君的公墓区。这里埋葬了西周中期至春秋初年八代晋侯及夫人。

⑤ 虢国是西周晚期周王室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在黄河流域势力较为强大。虢国公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高等级的西周晚期国君虢季墓。虢季是原本爵位为公的诸侯,称为虢公,地位仅次于周天子,其墓葬礼制的等级也仅次于周天子。墓区内共有两位国君墓、一位国君夫人和两位太子墓等。

⑥山西绛县衡水墓是倗伯及其夫人并列异穴合葬墓。倗国是西周时期一个小封国,其疆域范围约当今天的绛县。以晋文化为主。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沣河两岸发掘了几百座西周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这里便是著名的“丰镐遗址”。丰镐遗址是周朝文王武王建都的地方,其中丰和镐是西周时期的两个都城,文王作丰,武王作镐,丰在河西,镐在河东,面积达10平方公里。这里是文王迁丰至周人迁洛数百年间周人的主要活动中心。

⑧邿(shī音湿)。古国名,春秋时期是鲁国的附属,在今山东省平阳县。

同类推荐
  •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而系统、体制宏大而完备、兼具学术价值的家训,其中提出的为人处世、为文从艺、仕宦出处等思想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此书语言顺畅,运用了大量的故事、典故、逸事,往往从小处入手,将所阐述的道理蕴含其中,可读性很强。本书对《颜氏家训》进行编译和评析,以当代读者容易接受的方式重新编排。希望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精髓,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
  • 南方少数民族创世神话选集(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南方少数民族创世神话选集(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本书是南方地区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的编选集,包括我国南方各个少数民族,如:门巴族、珞巴族、怒族、纳西族、基若族、普米族、拉祜族、傈僳族、毛南族、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独龙族、水族、仡佬族、侗族、布依族、仫佬族和高山族等。
  • 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 北京:城与人

    北京:城与人

    《北京:城与人》中经由城市文化性格而探索人,经由人那些久居其中的人们,和那些以特殊方式与城联系,即把城作为审美对象的人们搜寻城,我更感兴趣于其间的联结,城与人的多种形式的精神联系和多种精神联系的形式。当我试图讲述城对于人的塑造,和对于创造其形象者艺术思维的干预时,不能不暗自怀着兴奋。
  • 爱憎得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爱憎得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热门推荐
  • 绝品妖孽的清纯小萌妃

    绝品妖孽的清纯小萌妃

    醒来就感觉自己的手不是自己的,自己哪有这般娇小,这么倾国倾城?被帅哥哥送往仙山学艺,师傅看她的眼神一直不对,直到她发现一个惊天秘密,原来自己并不属于这个世界,乃异世的一缕亡魂!【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家徒儿萌萌哒

    我家徒儿萌萌哒

    一朝穿越在乱葬岗,却被一身白衣的‘某鬼’吓晕,钱馍馍表示好忧伤。生活所迫当了妖孽美男的贴身丫鬟。可是,为甚美男这么暴力?好不容易拜得一良家男子为师,可是,这个师父……以前的以前,钱馍馍总想着如何把自家师父拐到手,后来的后来,钱馍馍总是目含热泪,仰天长啸:“师父,你为老不尊。”
  • 抗战之烽火兄弟

    抗战之烽火兄弟

    穿越到抗战时期的新时代军人,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机智勇敢的冲破小鬼子的包围,救出十二名战士,为保守一个秘密,结为生死兄弟,在抗击日寇的不同阵营里,血染青春,演绎出惊心动魄、出生入死的精彩篇章。
  • 季寞,爱寂寞:46度拐角

    季寞,爱寂寞:46度拐角

    我们的爱情不倾城也不倾国,那只是46°拐角的颠沛流离。岁月留下的痕迹,是我心里多了一个你,而你心里多了一个谁了?喜欢用45度仰望天空因为那是幸福的方向,我却喜欢在46度拐角,笑看那一段段似水年华。
  • 靠山河

    靠山河

    刘浪,生于70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十五期高研班学员。若干诗歌、中短篇小说发表于《飞天》《文学界》《山花》《作品》等数十家期刊,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等报刊转载。
  • 法师亚当

    法师亚当

    平行时空中的生命是如此愚昧,贪图获取无尽的知识与能量,然而知识充满谎言,能量是时空毁灭的根源,法师们已经掌握穿梭时空的奥妙,我们战无不胜,将亿万世界化为尘埃,你们这些区区蝼蚁,终将灰飞烟灭。——法师亚当。简单的说,这是一个人工智能穿越成为法师的故事。——————新书《超凡重启》需要您的支持。
  • 重生之闷骚,跑你妹!

    重生之闷骚,跑你妹!

    重生之前,周大宝花了十年时间,试图捕捉一只闷骚,未果。灰溜溜另娶他人。重生之后,周大宝花了十年时间,试图重新爱上这只闷骚,未果。灰溜溜继续预备另娶他人。对此,闷骚从头到尾都只说了一个字:敢。
  • 咏袜

    咏袜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如何计出你的胜算

    如何计出你的胜算

    本书通过对竞争理论分析和大量的实证研究,试图告诉你如何根据人生目标,策划和布局自己人生的竞争格局;如何客观评估自己和对手的竞争资本,做到知己知彼;一个人和一个企业如何理性面对未来的竞争,进行科学预测,做到“能掐会算”;如何做好力量储备,阐示真正的赢家是怎样炼成的;如何借用外部的力量和整合社会资源提高自己的战斗力;如何积极行动,领先一步抢占有利位置;如何权衡利弊,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增强竞争的力;如何在竞争中回避或分散风险,学会合作,做到“双赢”。
  • 闷骚老公,别挡道

    闷骚老公,别挡道

    欲哭无泪的夏落往后一仰,直直的跌坐在了沙发上,眼睛没有焦距的盯着天花板,谁能告诉她这是怎么回事。娃娃亲……婚前磨合期……结婚……最最让自己吐血的是爷爷那句前卫的先上车后买票……难道老天真的那么灵验,自己前几天在庙前才为自己的姻缘上了柱香,今天这好事就来了。可是这都是什么年代了,这比相亲更恐怖,直接就是包办婚姻!虽然他是长的不赖,但是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