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7200000007

第7章 听大师讲佛(6)

这首歌取材于一个佛教故事:有一位老和尚,想找一个合适的人继承衣钵。可惜世上的人都被欲望污染得太坏了,他找来找去,找不到干净的人。最后他到孤儿院去领养了个幼儿,带上山去当小和尚,什么都不教给他,让他自然成长。小和尚成年后,什么都不懂。有一天,老和尚下山去了,刚好他的一位道友上山来探望,看到小和尚连一般待人接物的礼貌都不懂,于是就教他如何问讯、行礼等等。老和尚回来后,看见小和尚居然知道这些俗礼,气得不行了:唉!花了十几年的心血,一不小心,白纸般纯净的一个孩子,被那家伙教坏了!

老和尚心想,既然他已经学了世俗礼仪,不如带他下山见见世面。下山之前,老和尚特别提醒小和尚,要小心一种叫老虎的动物,模样儿跟你我差不多,头发长长的,在头上做个髻,看到这种东西,要赶紧躲开,否则会吃人的。然后师徒俩下山去了,在城市里逛了一圈。回到山上,老和尚问:“山下什么东西最可爱?”

小和尚说:“老虎最可爱。”

这个老和尚千防万防,怕小和尚受到老虎“伤害”,谁知就像那首歌唱的,“老虎已闯进我的心里来”。

欲望是如何产生的,至今还是一个尚未搞清的问题。但正如佛祖所说,“当知轮回,爱为根本”。欲望会催发爱意。因为有爱,就有追求,爱美人就追求美人,爱财富就追求财富,爱权势就追求权势,爱名声就追求名声,爱生命就追求长生。因为有追求,就有竞争,情场竞争,商场竞争,官场竞争,名场竞争。因为有竞争,就有成败,胜者得意洋洋,负者垂头丧气。然后就会产生厌憎、痛恨、嫉妒、抱怨等多种情感,人也变得困苦不堪,而且总是一种苦未尽,另一种苦又接踵而来。

据南怀瑾大师说,“在佛法中,一般将痛苦归纳为八苦,细分还有二十种苦、十八种苦、十二种苦等等。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

什么是“生苦”?活着就是苦。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小时要读书,大了要工作,各种义务责任像担子一样压在肩上,难得清闲。

什么是“老苦”?年纪大了,肩上的担子轻了许多,心里的负担却一点没少。且不说身上的毛病一天天增多,眼看自己就像一只被扔在垃圾堆里的破鞋一样,一天天风化陈腐,这种心情就难以消受。

什么是“病苦”?病痛的滋味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

什么是“死苦”?这种苦只有死人知道,活人只知道怕死的苦。

什么是“求不得苦”?想要的东西总是比能追求到的东西多,或者说,能追求到的东西总是比想要的东西少,心里难免常泛苦味。

什么是“爱别离苦”?亲人、朋友两地异处,乃至阴阳相隔,就要备尝思念之苦。

什么是“怨憎会苦”,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谈了几年恋爱,原想亲亲爱爱、甜甜蜜蜜过一生,结果却发现“不打骂不成夫妻”。在公司里,总会遇到几个跟自己对不上眼的人,你讨厌我,我看不惯你。在商场、官场,学界、文艺界,总会遇到几个竞争对手,让自己寝食难安。这还不苦吗?

什么是“五阴炽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因为有五阴,所以人们难免要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煎熬。这种痛苦往往是凭空产生的。看见自己脸色泛黄,就以为患了肝病,紧张得不行,实际上什么病也没有。看见老公七点钟还没回家,就怀疑他出了车祸,吓得坐立不安,实际上他安全得很。看见妻子跟某个男人说了三句话,就怀疑她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实际上那是个推销员,向她推销产品,想赚她的钱,而不是赠送礼品。

以上八苦,人人都会沾上几样,归根结底,大家都是苦命人,只不过苦多苦少而已。

如何去苦求乐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恐怕不能解决问题,根本之法在于挖断欲望之根。但这似乎是不可能的。欲望与生俱来,浸染到整个生命中,以现有技术手段,根本无法使之剥离。那么只能用心理的方法来减轻或消除欲望造成的痛苦。而佛法就是一种很高明的心理训练的方法。

佛法在进行心理辅导时,依顺自然,正视问题,而不是采取回避的态度。人有痛苦,这是客观事实,佛法不是指导人们如何回避痛苦,而是让人走进痛苦中。比如它的各项戒律,如不吃荤腥,“过午不食”之类,直接会造成身体上的痛苦。在痛苦中,反而更能让人感受到痛苦的虚幻。打个比方,失恋了,心里痛不欲生;失业了,心里没着没落,总而言之,种种不顺的心,盘桓在心里,越想越苦恼。如果饿了三天,肚子里咕咕直叫,这时候,什么失恋呀,失业呀,都显得微不足道了,一门心思只想如何得到食物。平时抱怨食物不好吃的毛病没有了,路上捡到半个被人咬过的馒头,也能一口吞下去。填饱肚子后,对以前的痛苦也会产生新的感受。

现代心理辅导的方法也与此类似,比如,让那些很痛苦的人去参观医院、养老院、孤儿院、监狱等地方,他发现这些人比自己更痛苦,心里的痛感自然就减轻了。

佛法也不强行克制头脑中的欲念,因为强行克制本身也是一种欲念,也会带来苦恼。相反,佛法利用欲念来引导自修,以达到最终挖断欲根的目的。

生活智慧一点通

1.关键在于满足欲望的方式。

火药危险,但不会自行爆炸,用好了还能造福人类。欲望也有两面性,或者让人堕落,或者催人上进,关键在于满足欲望的方式是否正当而高尚。

2.不要害怕高尚。

很多人一听到“高尚”二字,便露出厌恶的神色,并且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归入俗人之列。其实这是一种精神变态,如同厌恶美食而嗜好疮痂。

学佛不是学懒

大师语录

有些修行做功夫的人到达了清净的境界,没有杂念妄想,但是,见解不透彻,认为清净才是道,认为不清净、不空则不是佛法,于是,自己把自己给障碍住了,“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对于不垢不净的圆觉自性没有认识清楚,执著于空,执著于清净,不能自在,不能算是大彻大悟。

经典回放

录自《圆觉经》

【原文】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译文】

假如遇到善知识,引导你开悟清圆觉的自性,发现、明白了心念起起灭灭都是虚幻,你就知道这一生都是在自寻烦恼。假如有人,把思虑全部切断,得到“法界净”,却让那些关于清净的见解,成为了自己的障碍,故意显示清净境界却不自然,这还是没有脱出一般凡夫的寻常见解。

大师释义

劳虑永断:据南大师解释,就是把感情、感觉、思想这些尘劳思虑全部切断,呈现一片空灵。

法界净:据南大师解释,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清净境界。“法界”是佛教的重要名词,包括理法界、事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等四法界,四法界又合称“一真法界”。

随顺觉性:追随、顺从他人认为好的见解。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一位高僧曾说:随流性转,只是凡夫。这句话跟佛祖的“凡夫随顺觉性”含意相近。凡夫不了解本心,不清楚自性,也不肯诚实地对待自己,总是在追求别人认为好的东西。权威人士说学佛好,就去学佛,却对佛教的教义、戒律一无所知,也没有了解的渴求。权威人士说加人某个组织好,就去加入某个组织,却对这个组织的宗旨、行为要求所知有限,也没有全身心融入组织的意愿。

如果学了佛,听说一心清净好,境界高,就去努力追求清净,对俗事不闻不问,对俗人不理不睬。由于接触的闲事少,心理活动自然少,喜怒哀乐等情感也少有发作,确实显得很清净。但这是真的清净吗?执著于这种清净,反而是达到一心清净的障碍。

唐代龟山智真禅师有诗云:“心本绝尘何用洗,身中无病岂求医。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镜高悬未照时。”如果本心清净,就不用去求清净,就像没有病的人不用去求医一样。如果刻意求清净,一定是因为心里不清净了。

有一次,崛多禅师游历到太原定襄县历村,看见神秀大师的弟子结草为庵,独自坐禅。

崛多禅师问他:“你在干什么呢?”

僧人回答:“探寻清净。”

崛多禅师又问:“你是什么人?清净又为何物呢?”

僧人起立礼拜,问:“这话是什么意思?请你指点。”

禅师问:“何不探寻自己的内心?何不让自己的内心清净?否则,让谁来给你清净呢?”

僧人听后,顿时大悟。

按佛祖的说法,人的自性本来清净,不染一尘。如果已经蒙尘,向外求清净,哪求得到?只能悟出自性清净,才能得到清净。

自性为何蒙尘呢?是因为受贪、嗔、痴诸毒的侵扰。贪、嗔、痴不是外来的,而是自生的。有人认为内心不宁静,是因为受到红尘俗事的干扰、引诱,只要避开红尘,内心自然清净。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有一天,禅宗四祖道信来到白下(今南京辖区内)的幽栖寺,问寺里的僧人们:“这里可有道人?”早期佛教往往将佛法真谛、禅的心要称之为“道”,所以,僧人也称为“道人”。后来为了避免跟道教的道人混淆,才改称僧人。但道信所问的“道人”显然不是一般僧人,而是上了境界的得道之人。

一个僧人不高兴地回答:“出家人,哪个不是道人?”

四祖道信一笑:“请问哪个是道人?”

道信的话里充满了禅机,是啊,剃个光头不等于心清净了,心不清净,何称“道人”?那位僧人心里发虚,不敢搭腔了。

一位老僧满怀敬畏地说:“从这里向深山更深处走十里,有一个名叫法融的僧人独自住在那里。他每天只是坐禅,见了人从不理睬,所以大家都叫他‘懒融’。据说他打坐时,有白猿献果、百鸟衔花的神异,他莫非是道人?”

道信师徒翻山越岭,来到法融修道的地方。法融对他俩视而不见,端坐如故。四祖不动声色地说:“观是何人,心为何物?”

过去禅师之间常互参话头,也就是考较对方领悟佛法的境界。道信提出话头,法融无法应对,知道遇到高人了,便乖乖地站起来。

道信又问:“除了这里,还有更清净的地方吗?”

法融一愣,这里空山无人,没有任何俗事缠身,已经十分清净了,哪里还有更清净的地方呢?其实道信的意思是:你固执地守在清净了,为了所谓清净忙得不亦乐乎,内心已经很不清净。但法融听不懂,将道信引到他自认为更清静的地方——他安歇的草庵。由于他平日与虎狼为伴,所以他的草庵前猛兽乱窜,很是吓人。道信故作惊恐,举起了双手。法融疑惑地问:“你还有这个在?”意思是说,你是一代宗师,还有恐惧之心吗?

道信反问:“你看到了什么?”意思是你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法融仍没听懂,他拿起一只瓦钵,去给道信师徒盛泉水来喝。道融趁机在法融打坐的石凳上写了一个“佛”字。法融端水回来,刚想落座,忽然发现“佛”字,悚然一惊,跳起身来。

道信笑问:“你还有这个在吗?”

法融不禁打了个寒战,终于感受到了禅的机锋,他跪倒在道信跟前,请示禅的真要:“如果此心作观想修行的功夫,因外境干扰而生起烦恼时,如何对治它呢?”

四祖说:“外境本来就没有好恶、美丑、静闹等等分别,所有的差异都是因自心而生。我们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外境才会出现差别。比如,我们认为污泥很脏,美丽的莲花只有在污泥中才能生长;你若好心好意将泥鳅放在清水里,它只会死亡。我心若不起波澜,烦恼又从何而生呢,心灵平静如镜,便能平等观照外界一切,你就遍知无遗了。尽管天上风云变幻,你只要随心自在,无须对治,自会风消云散。”

法融终于大彻大悟了。他一改往日“懒”的习惯,开门授徒,讲经说法,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唐高宗永徽年间,山中缺粮,已经年老的他,每天早出晚归,到40里外的丹阳化缘,背米一石八斗,供养寺里300多名僧众修行。因此,牛头山成了吴越之间规模最大的禅修道场,牛头宗也成了禅宗一个重要的分支。

禅宗五祖弘忍曾告诉六祖慧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如果不知道种种杂念、妄想、烦思之源本自内心,而想去外界去寻找清净,无论学到多少修行方法,都是没有用的。

有些人学佛,或者修其他的道,总想避开世人、世事,如果不能躲进深山老林里去,就“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或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不是学道,而是学懒,学问既不会长进,境界也不会提高,内心也不能真正得到清净。

学佛不等于学懒,能够在闹市里修行,才上得了境界,能够在红尘中一尘不染,才是真正一心清净。比如,“躲进小楼成一统”是鲁迅先生的诗句,但这恐怕只是他一时的牢骚话,他并没有真的“躲”起来,而是以笔作“投枪”、“匕首”,积极地跟社会不平现象开战,却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出名。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呢!

生活智慧一点通

1.积极的人生是创造价值。

人活着就会消耗社会财富,作为一种补偿,人理应创造不低于自身享受的财富——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否则无论怎样粉饰自己,其人生都脱不了苍白而贫乏。

2.别为懒惰找借口。

惰性是一种较难克服的人性弱点,虽然如此,仍需尽量克服,而不是寻找借口,证明自己雪藏脑力和体力是多么聪明。

以出世精神,做人世事业

大师语录

什么是佛?心即是佛;什么是道?平常心就是道。就这么简单。一切众生何以不能明白?因为不肯平常。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一定是很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真正的伟大。一般人学佛修道何以不能成就呢?只因不肯平常。各位看看学佛的人好忙哦!这里拜佛,那里听经;又是供养,又是磕头;又是放生,又是捐款;忙得连自己家人都不顾。结果,什么都没有,当然没有,因为太忙了,太不平常了。

经典回放

录自《圆觉经》

【原文】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大师释义

息灭:止息、除灭。

【译文】

善男子啊,只要诸位菩萨直到末世众生,在任何时间,不起虚幻的妄想,也不刻意去熄灭妄想,安处于妄想境中而不去刻意认识妄想的虚幻,在不清楚妄想虚幻时,不刻意去辨识真假。只要一切众生听到以上法门,信解受持,不产生惊讶、畏惧心。

了知:清楚地知道。

信解受持:这是常用佛教名词,指修行的四个阶段,即相信、理解、接受、遵行。

快速成佛的四步曲

佛学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对一切观点、概念,都可以随时打破,又可以随时建立。就像雕塑家玩一团橡皮泥似的,捏什么像什么。你说这团橡皮泥像不像老虎?不像?三下两下,一只栩栩如生的老虎就出现在你面前。你说像老虎?三下两下,仍然只是一团橡皮泥。真可谓“随心所造”,无可无不可。这团橡皮泥大概可称之为“自性”,因为不管捏老虎、捏猪羊,都是橡皮泥做的老虎、猪羊。

同类推荐
  •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独尊于西汉武帝之时。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学成为了我国的显学,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对中华文化的熔铸、对中国人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传承和弘扬我国儒学,本书编者编著了《儒学基本常识》以供广大读者朋友阅读或参考。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嗔心起时要思员,熄下怒火最吉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以虛养心,以德养身;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当时没有人知道,那个挺着大肚子,背着布袋游走于街头,始终面带笑容逗弄世人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诬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欺辱。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时重拾本来面目,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
  •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热门推荐
  • The Coming Race

    The Coming Ra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专拍美漫的导演

    专拍美漫的导演

    【2018最脑洞的美漫+导演文】上卷:华裔学生王轩辕在洛杉矶奥斯卡颁奖期间遭遇神秘事件,绑定了高维神器“时空源代码”,能够让他置身于所拍摄的电影位面中,从此以后他开始策划并拍摄美漫电影,黑寡妇、小辣椒、希尔、神奇女侠、二代黄蜂女、隐形女、惊奇队长、魔形女、绯红女巫,美女如云环绕身边;下卷:王轩辕,导演系学生,一个有幸登陆火星,却不幸因为风暴被迫留在火星,无意间发现了火星上的生物以及史前文明,从此开启了他那不平凡的生活。异形、恐龙、终结者、银河猎人、银翼杀手、人猿星球、星河战队、机甲怪兽、远古生物、虚拟现实、鬼怪幽灵、自然灾害、僵尸吸血鬼,他要保护地球、保护太阳系,保护银河。斯嘉丽.约翰逊、杰西卡.阿尔巴、盖尔.加朵、伊丽莎白.奥尔森,身边美女环绕。当没事的时候,他就应邀拍摄美漫电影,作为一个专拍美漫的导演也会拍摄一些他所经历过的事情。总之,这是一个男人做他该做的事情,保护他该保护的女人。每当有事发生的时候,王轩辕都会悠闲的说:别着急,先让我搂着美人再睡一会。
  • 沙陀三王朝

    沙陀三王朝

    中史称“沙陀三王朝”的后唐、后晋、后汉,都是由沙陀人建立的政权。沙陀人以战略要地山西为根据地,在唐末五代的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演绎了三个王朝的兴衰,不能不让人惊叹。
  • 暗杀猩

    暗杀猩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只有强者倍受仰望,少年李晨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巅峰!
  • 布衣神族

    布衣神族

    北木雨,南萧霄,木雨龙武艺平平,却在江湖上有通天的名气,同时他的一举一动也受到人们的监视,其中隐藏着什么样的阴谋?为了寻找自己的仇家他接连的奇遇,且总是受到各路高手的保护,到底他的真正身份是什么?
  • 佣1天下之佣1团

    佣1天下之佣1团

    佣兵,顾名思义,由人雇佣而进行工作,拿人钱财,给人消灾。当原本只存在于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出现在现实世界,古与今的碰撞。一个神秘的佣兵团体,一个个艰巨的任务,佣兵的爱恨情仇,由此展开。
  • 百万英镑(经典译林)

    百万英镑(经典译林)

    《百万英镑》讲述的是一个落魄的青年意外得到一笔横财,于是他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 倦寻芳

    倦寻芳

    视她如珠似宝的南朝皇室,在兵临城下时,将她当作了和亲的祭品。少年时那场青山翠竹间的纯真恋曲,竟是一段无可挽回的情错。当她被迫成为北朝宫妃时,曾经的海誓山盟,换来他轻蔑一笑,袖手旁观。她指天立誓:她受的所有折辱,将要他十倍偿还!
  • 神医邪后

    神医邪后

    前世,她倾尽家族势力扶持情郎登上大宝,却换来兄长枉死,腹中孩儿被害,自己更是被污了名声、一杯毒酒赐死!携恨而来,她誓要改天换地!庶妹要后宫独宠,她便将硝烟引入后宫坐山观虎斗;渣男要吞并四合,她便亡了这东莱国的万里河山!为达目的,她将自己卖给敌国王爷,步步惊心时时谋算,唯独算漏了人心。祸水引,狼烟起,山河永寂。硝烟遍地,有人携起她的手,也驱散了她心中最后一点魔障:换你一笑,覆了天下又如何?打脸爽文,虐渣男,不狗血,略金手指。
  • 天衣绣色

    天衣绣色

    一场九死一生的绑架案中,她获救了,却被人推入一个陌生的世界原想安份守己凭手艺生存,却莫名其妙成了权贵腹黑女的情敌姐姐,你家良人是哪位?本姑娘有看上么?还有冷面美男若即若离玩暧昧,罢了罢了,还是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吧,譬如说拯救苍生如何?顺便谋些私利,友情爱情,统统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