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7300000002

第2章 歪曲的艺术(1)

诬告者往往都是通过歪曲事实来达到目的的,就是把一件事实变成另一种事实。由于这种诬陷手法有一定的事实的影子,所以每每被诬陷者当作一种诬告他人的常用手段。但歪曲事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有时候,歪曲事实的确可以称为一种艺术,历史上掌握这种艺术的人还真是不少。

1、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一生做过很多让人值得赞叹的事。他本是楚国人,因为自己的父亲和哥哥被楚国杀掉,他跑到吴国为当时的公子光推荐杀手而杀掉了吴王僚;又辅佐成为王的公子光使得吴国强大,而杀回楚国,灭掉了自己的祖国;把曾经杀掉他父亲的楚成王的尸体从坟墓里挖出来,用鞭子大抽特抽;又辅佐公子光的儿子吴王夫差灭掉了越国。由此可以看出,伍子胥不但是个传奇人物,对吴国而言,还是个功勋卓著的人。但是,他后来居然被吴王夫差赐剑令其自杀。这位一生都把事情做得很有噱头的伍子胥即使是死,也要死得另类一些,他对人说,把我的脑袋挂在城墙(今天的苏州城)上,我要眼睁睁地看着越国来灭掉我们。

几年后,那位吃过夫差大便的越王勾践真的杀进了苏州城,吴国真的被灭掉。而伍子胥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事情发生,无能为力。

众所周知,大多数功臣往往不得善终。作为功臣伍子胥是不是也中了这种魔咒呢?事实上,不是。大凡功臣都是被他的主子直接杀掉的,而夫差虽然智慧不足,却根本没有杀伍子胥的心,伍子胥死于同僚伯嚭的诬陷。

伯嚭和伍子胥都是楚国人,他的父亲因为在楚国犯了事,为了避难,伯嚭跑到了吴国。他听说自己的同胞伍子胥在吴国担任要职,就投奔了伍子胥。伍子胥念在大家都是同胞的情分上,就收留了他,后来还对其才能很是认可,又推荐他担任了的吴国的太宰(大夫)。二人在一起合作很是愉快。后来,夫差灭掉了越国。在对待勾践的问题上,二人产生了一些矛盾。

当然,这还要归于勾践的阴谋。越国将要被灭时,勾践派人到吴国秘见伯嚭,对他说,现在您与伍子胥是功成名就了。可是外面只知吴国的大功臣是伍子胥,却不知道你伯嚭。现在,可能还看不出什么来。但长久下去,你很有可能被伍子胥搞掉,因为一山不能容二虎。伯嚭很惊慌,问计。越人就说,我们大王现在已经投降,正准备来你国接受你国王的惩罚。做牛做马倒无所谓,就怕你们国王激动之下把我们国王杀了。只要你能保住我们国王,我们国王将来必能让你代替伍子胥,成为吴国首屈一指的人物。伯嚭不置可否,来人立即献上无数的财宝与美人,伯嚭思虑再三,最终答应了下来。

当勾践与他的老婆按照停战协定来到吴国后,被捆绑着见夫差请罪:“勾践我上愧皇天,下愧后土,自不量力,污辱大王的军士,到鄙国问罪。大王宽赦于我,使我保住须臾之性命,拿着簸箕和扫帚,给您干活,不胜感愧。”

夫差以胜利者的姿态得意地说道:“寡人也有过错,可是,如果我这样饶了你,就是对我先君的背叛啊。”这位国王当初向父亲公子光郑重承诺:“必勿忘越!”如果现在他不杀勾践,就是失信于父亲。

勾践跪在那里直发抖,磕头:“惟大王怜之!”

伯嚭对夫差说:“越王真是有诚意啊。”

一旁的伍子胥立即站出来,瞪着眼睛,看着越王,对吴王说:“大王,当飞鸟在青云之上,我们尚且还要弯弓射之,现在它就停栖在庭堂之下,怎么反倒可以放过。对于现在的勾践,一个厨子就可以解决他,岂可失去良机?”

如果你说伍子胥是个喜欢痛打落水狗的人,也未偿不可。在他看来,勾践这个人并非善类,他主动投降并不是他真的服了,而是口服心不服。伍子胥做事向来很绝,这从他的做事履历中就能看得出来。所以,他要杀勾践一方面是维护吴国的利益,另一方面就是他的性格与做事风格所决定。

夫差却不这样看,他说:“我听说,诛杀投降的俘虏会祸延三代的。我不敢私爱越国,但是怕皇天降罪于我们吴国。”

伯嚭立即见缝插针:“伍大夫说的是一时之计,大王说的才是安国之道。仁义是万世霸业之基啊!”

伯嚭这句话漏洞百出,首先,安国之道是扫清一切障碍和潜在的隐患。而至于仁义所成就的是王业,而不是霸业。夫差并非是王者,他不过是个霸者,霸者所做的事就该是伍子胥所说的痛打落水狗,而不是谈什么仁义道德。

伍子胥苦苦哀求吴王杀掉勾践,但吴王此时宅心仁厚,就是不杀。这可能就是后人所说的妇人之仁。勾践似乎是为了感谢吴王不杀之恩,在吴国充当奴隶的岁月中,勤勤恳恳,忠心不二。有一次夫差病了,深通医术的勾践还取出夫差的大便来尝,尝完,他很高兴地告诉夫差,大便味道很正常,已经恢复了大便的味道,您很快就康复了。一天后,夫差真就康复了。他的仁心再次复发,他想把勾践放回去。伯嚭立即参与进来,说了很多要放回勾践的大道理。伍子胥大怒:“大王您不知道历史吗?夏桀囚禁了商汤,商纣囚禁了文王,最后释放了他们,反倒被他们所灭。大王您俘虏了勾践却不加诛,臣认为大王迷惑很深啊,如果不能谨慎从事,很可能会落得夏商一样灭亡的结果。”

夫差没有听出这段话的意思,伯嚭却听出来了,他偷偷对夫差说,伍子胥把您比作桀纣。他就不这么看:“齐桓公当年,把‘燕留’五十里地割给燕庄公,从而获得扶弱济危的美名。宋襄公的仁义之师,不打渡河的敌人,一样被后人称赞,列名为霸主。大王诚能效法前人,赦越王回国,必也名冠千古,成就霸名。”

夫差先是恼火伍子胥的比喻,听了伯嚭的这段话后,立即转怒为喜,不久后,就真的把勾践放回越国去了。伍子胥愤恨不已,他对伯嚭说,你身为吴国臣子,不为吴国谋取安全之道,还放虎归山,将来看你怎么跟吴国的祖宗们交代。

伯嚭也大怒,他认为伍子胥在唱高调,大家都知道咱们是楚国人,却跑到吴国来当官。再说,难道就你知道为国家谋福利,不要这么看得起自己,我跟你一样。

他跟伍子胥不一样,他接受了勾践太多的好处,所以,他自然要为勾践说话。但伍子胥怨他的事,却让他直接把矛头对准了伍子胥。如果说以前还是为勾践而总逆着伍子胥的话,那么,现在,他就是直接针对伍子胥了。

但伯嚭诬陷伍子胥却不是因为勾践,而是因为夫差攻打齐国。勾践回国不久,夫差得到消息,说齐国正在闹内乱,国力衰弱,于是决定兴师伐齐。伍子胥站出来说,我们的敌人是近在咫尺的越国,而不是千里之外的齐国。这种劝阻当然不会起作用,因为在夫差看来,勾践已经彻底丧失斗志了。他很放心勾践。于是,他亲率大军北上,结果大胜而回。伯嚭立即恭贺,当然,在恭贺的同时也不忘记给伍子胥穿点小鞋。夫差听来听去,就真的有点不喜欢伍子胥了。

四年后,夫差又想讨伐齐国。伍子胥还是劝阻不要这样,夫差这个时候已经懒得理伍子胥了,根本听不进他的任何意见。伍子胥在这段时间得到了越国的很多消息,说勾践正在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他知道,吴国必将灭亡。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没有活着见到。伯嚭已经跳了出来,向他攻击。

伯嚭对吴王进谗言,说:“伍子胥这个人刚愎残暴,不讲人情,他要是心怀怨恨,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上一回大王您要讨伐齐国,他认为不能去,结果大王获胜而回。伍子胥因为自己的计谋没有被采用而心怀不满。如今大王又要讨伐齐国,伍子胥看他的阻拦又没有结果,索性装病躺下了,企图逃避战斗。大王您不得不提防他。”这些话表面上看是事实,伍子胥这个人的确是个喜欢记恨并善于将仇恨得报的人,而且,此时,他的确装病在家躺着。但是,善于记仇的人更善于记恩,吴国对他的恩情不可谓不大,他在家装病也并非是躲避战争,而是他的确不想让吴王讨伐齐国。由此可见,伯嚭是在歪曲事实。歪曲事实的人往往把事实穿插在自己的理解与想象之中,经过整合与重新排列,事实和想象融在一起,使人听不出来到底哪里是真哪里是假。并且,这种被歪曲了的事实往往具有语言的感染力,使得接收者听起来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如同我们听一篇优美的文章一样,往往情绪会被调动起来。

一旦接收者不经调查,那么,被歪曲了的事实就成为了事实。

夫差立即相信,派人带了柄剑,去伍子胥处,让他自杀。伍子胥这才说出了文章开头的那段话。他死后不久,勾践果然发动越国军队,攻进了苏州城,夫差也想学当初勾践投降做奴隶,但勾践没有他那么笨,不许。夫差只好自杀。伯嚭本以为当年帮过勾践的忙,去找勾践,却被勾践杀掉。理由是:进谗言陷害忠良。

伍子胥的脑袋后来不知去哪里了,大概是风干了。如果他真的泉下有知,对伯嚭的死不知该做何感想。伯嚭的被杀可能为诬陷者开了个并不完美的头,继他之后,所有的诬陷者大都不得善终。

那么,就剽窃伍子胥的话来结束这段故事:我要眼睁睁地看着那些诬陷者们到底都有什么下场!

2、地下造反

诬陷者在历史上的名声大都不好,但汉景帝却是一个例外。这并非是因为他诬陷周亚夫谋反这一件事顺应民意,而是因为文景之治使他在历史上大有名气。这一名气自然就把他诬陷周亚夫谋反这一卑劣的事情给掩盖过去了。

周亚夫是汉初开国功臣将军周勃之子,周勃在吕后死后,用计谋抢夺了诸吕的军权恢复了刘姓江山,可谓功高盖世。周亚夫深受家庭熏陶,自幼习读兵书,谙熟韬略。长大后,即效命于朝廷。后来,大臣晁错鼓动景帝削藩,导致了七国之乱。周亚夫临危受命,挂帅出征,仅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七国之乱,对于景帝而言,这无疑是再造之功。

但是,几年后,景帝居然没有好好对待这位帝国的功臣,反而想找个理由把他解决掉。有一次,景帝在皇宫中召见了周亚夫,和他一起进餐。但他很阴损,故意在周亚夫面前放了一大块肉,既没有切开,又不放刀子和筷子。周亚夫一时无措,回头向管理宴席的官员请求给他一双筷子。还没等那位官员开口,景帝就阴阴地看着他,冷笑:“有肉吃,你居然还不满意?”

周亚夫听出来皇上的口气有些不对,连忙向上一瞧,景帝的脸色十分阴沉,他感觉到了危险,立即摘下官帽,叩头请罪。景帝看了他半天,才又冷冷地说道:“起来吧。”周亚夫在地上又跪了半天,才起来,坐到位上只片刻,就要求告辞。景帝准他走。周亚夫几乎是一路小跑地跑出了御殿,景帝在他背后看着他消失后,慢慢地说道:“你看他口服心不服的,可不是幼主(指武帝刘彻)所能控制得了的。”

这纯粹是景帝的一面之辞,因为他已经想搞周亚夫,而这一次周亚夫却非常老实,没有给他理由。所以,他心上很不服气。不过,皇帝想要找到大臣不老实的理由,那是易如反掌的事。不久之后,周亚夫的儿子为了准备父亲死后陪葬的东西,就向营造署购买了作废的盔甲、盾牌500件,然后找了一批工人来搬运。

这些工人的人数不多,工作量又大,本来对事前讲好的工钱就抱怨,可当他们完工后,周亚夫的儿子居然耍无赖,不给他们工钱。这些人如何能忍气吞声。一些聪明的工人知道这些武器并没有经当局批准,等于是私自买来的,所以,就向政府告发了。

景帝听到这件事后大喜过望,几乎没有等周亚夫的儿子招供,就把周亚夫捉了起来。并且派出干练之才审问。审问的题目就是:“你为什么要造反?”

周亚夫一开始还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当审案官员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他听后,他大骂儿子,但对自己谋反一事,却不知该从何说起,他的解释是:“我儿子买的东西都是坟墓里用的葬器,这跟造反有什么关系?”

审案官员立即动刑,周亚夫拒不认罪。审案官员只好把情况报告给景帝。景帝大怒,让审案官员必须要让周亚夫招供,也就是说,周亚夫必须要造反!

皇帝既然说你谋反,你想不谋反也不能。审案官员就对周亚夫说:“你即使活着不在地上叛乱,死后也会在地下谋反!”周亚夫无话可说,在受到这一诬陷后的五天内,他一口食物也不吃,最终大口吐血,死在了监狱中。从此后,“你生不在地上叛乱,死后也会在地下谋反”这句话就成为诬告的定律,并且屡试不爽。

大多数诬告案都是冤案,但周亚夫冤案却不同于其他冤案,它是由最高领导者——皇帝——直接充当了卑鄙的诬陷者,在帝制时代,周亚夫即使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也难以逃脱。想当初,他的老父亲周勃也被别人诬陷过谋反,但文帝比景帝要厚道一些,在彻底调查过后,就把周勃放掉了。景帝之所以不放掉周亚夫,是因为周亚夫把皇室成员全都得罪了。

他最先得罪的就是皇帝,因为他反对景帝废掉太子刘荣。刘荣本是景帝的长子,在景帝四年被立为太子。可是刘荣的生母却没有“母以子贵”,刘荣当上太子很长时间后,这位母亲仍旧是一个普通妃子。但这位母亲自然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在景帝的皇后薄皇后死后,她用尽心力,想要当上皇后。如你所知,景帝本来对她就不是很喜欢,加上她处心积虑地在后宫不停地有所动作,几乎已经使景帝厌恶她起来。而这个时候,长公主刘嫖与后来武帝的母亲王夫人又联合起来,她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刘彻成为太子,为此,她们也费尽心力,在景帝面前尽尽挑拨诬陷之能事,最后使景帝大怒,他废掉了刘荣的母亲和刘荣,改立王夫人为皇后,改立王夫人的儿子刘彻为太子。

周亚夫这个时候刚被提为丞相,对于废太子一事,他是坚决反对的。而且,在景帝面前说的话还非常激烈,使得景帝从开始还耐心解释到后来一见到他变得特别烦恼。但周亚夫自然不知道景帝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他仍旧不厌其烦,最后,景帝大怒,狠狠地训斥了他一番,这件事才作罢。可周亚夫在这件事后于景帝心目中地位就一落千丈了。

这件事不久后,又一件事让景帝恼火不已。一次,有五个匈奴贵族叛变匈奴投降了汉朝。景帝当时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爵,按他的说法,这种策略可以鼓励其他的匈奴人来投降,周亚夫又站了出来,他不同意。他说:“如果把这些背叛本国而前来投降我们的人封为侯爵,那以后我们将如何教育我们的子民,将如何处置那些背叛我们的国家而叛逃到匈奴去的人呢?”他说的似乎很有道理,但景帝并没有听进去,大怒道:“你能否有点灵活性?你的脑袋……”后面的话自然很难听。不但骂了周亚夫,景帝在第二天就当着满朝官员的面封了那五个匈奴人为侯。这等于是给了周亚夫一个大耳光。

同类推荐
  • 混迹在新明朝

    混迹在新明朝

    张彦发现自己穿越了,并且来到了一个假的大明朝!历史还是那个历史,但拐了个弯儿,众多名人的命运轨迹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他进一步发现,自己居然还是个穿二代。可惜高堂早逝,空顶着个穿二代的光环,却没机会享受到拼爹为他带来的安逸生活。张彦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至少不能被活活饿死。封侯拜相太难,建功立业太累,开疆拓土不现实,青史留名不靠谱,权倾朝野忒荒唐……倒不如混混日子,考个功名,做个小官,发一点小财,纳两房小妾,抱几条大腿来得逍遥自在!然而……他混着混着,混了个金榜题名。混着混着,混了个万民称颂!混着混着,混成了大明首辅……
  • 小县令很忙

    小县令很忙

    推翻秦二世政权的不是刘邦项羽,是一个叫燕赤霞的年轻人。韩信没有在三十五岁死去,活到九十六岁,历经六世同堂。而他,魂穿异世,只想安安静静的做个美男子,怎奈何,身负重任……“启禀大人,张小姐和豆腐西施说想要见您。”“去回话,你家大人下乡去了,有事就找吴达。”潘见轩揉着额头说道,抬手翻看案牍上的公文,其上都有朱笔批注。点头,没什么事,该去体察民情了!
  • 读史学心机

    读史学心机

    历史之中饱含着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记载着炎黄子孙的辉煌业绩,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丰厚的遗产。既然历史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那么我们就更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进行深入的挖掘。我们要专注于“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坚持不懈;体味“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豪气凌云;同时,我们也要警醒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悲哀。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智慧,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晏子春秋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晏子春秋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晏子春秋》在编写中体现家庭藏书计划的理念,依据市场需求分批出版,所推书目遵循从“基础”到“拓展”的延伸,体现层级深入的理念,展现家庭藏书的层次。内容遵从经典,约请国内古代文史哲领域的专家把关,具有权威性;形式追求现代,采用双色印制;全面照应“经典藏书”理念。
  • 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全新修订典藏版)

    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全新修订典藏版)

    2004年夏天,一部名为《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的历史作品突然问世,因其从人性角度和史料细节中,发现历史的鲜活与真实面目,一时洛阳纸贵,海内风行。作者李亚平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热门作家,被誉为“黄仁宇之后最会讲历史的人文学者”。此后,备受好评的《帝国政界往事》系列之“大明王朝纪事”等书相继推出,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从“人”的视角诠释帝王将相,通过入木三分的精彩剖析,全新解读历史巨变与政治迷局,用轻松有趣的独特方式讲出了历史的真相,使人豁然开朗又难以释怀。2015年,《大明王朝纪事》推出全新修订典藏版,读懂朱元璋、张居正、嘉靖、崇祯等传奇历史人物得势与失势之谜!
热门推荐
  • 剧情之外

    剧情之外

    第一系列:即使青春留不住(苏酥)第二系列:蜀山战纪之剑侠传奇(玉无心)第三系列:琅琊榜(公孙竺)第四系列:杜拉拉追婚记(阿乐)第五系列:我的少女时代(欧阳非凡)
  • 六十种曲春芜记

    六十种曲春芜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丁玲的历史问题

    丁玲的历史问题

    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与当时的丈夫冯达一起软禁在南京,直到1936年9月离开南京。丁玲的“历史问题”,就是指丁玲这三年软禁期间的气节问题。丁玲的历史问题,从1940年到1984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六次审查,产生了六个结论。1940年,丁玲历史问题的第一次审查1936年5月,丁玲从南京到北平寻找党组织,未果,又回到南京。1936年6月,上海当时的中共负责人冯雪峰派张天翼在南京联络丁玲,之后,丁玲来到上海。丁玲说:“两三天后冯雪峰来,他很简短地问了我几句南京情况。我没有向他交代我在南京的错误。”
  • 谈谈情破破案

    谈谈情破破案

    经验丰富的女警vs年轻有为的犯罪心理学家,重重误会的恋人,旗鼓相当的对手,风雨同舟的伙伴。当解开一个个的谜团,却见更大阴谋浮出水面,他们该如何面对?残忍的罪犯,巨大的阴谋,灵心妙探,两人携手并肩,查明真相,清除罪恶,谈情破案两不误!
  • 病娇重生守则

    病娇重生守则

    程洛宁醒来的时候,那些痛苦的生活都离她远去了。她重生到了高三,和那个男人相遇的年纪。这一次,她要和渣男再见saygoodbye!
  • 民俗实用对联(上)

    民俗实用对联(上)

    对联是做为民族传统风俗文化之一,从其诞生起,就一直为历代人民所重视。本书从岁时节日、人生礼俗、工商百业三大方面,选取精联、名联百余条以飨读者。
  • Songs From The Mountains

    Songs From The Mountai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共和国勋章

    共和国勋章

    设立国家勋章的意义非常重大,她可以使那些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们获得相应的荣誉和奖励,名至实归、名副其实。更重要的是,设立国家勋章也是贯彻宪法,贯彻宪法至上精神的具体体现。本书收录了作者收藏的各种类型的勋章,并对其作了详细的介绍。
  • 披羊皮的废材美男:爷,我罩你

    披羊皮的废材美男:爷,我罩你

    一朝穿越,金凌便嫁了一个五手货的美男,美男长年恶病缠身,克母克妻,任兄妹欺辱,却半声不吭,天下第一废柴。殊不知,此废柴羊皮之下,嗜血天性,杀人于无形,一曲琴音,天下恐之。日夜相处,究竟是她罩了这废柴,还是这废柴罩了她……
  • 世界最具可读性的短篇小说(5)

    世界最具可读性的短篇小说(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