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听后平儿的话忙走过来,摸着她的脸笑道:“张开嘴,让我瞧瞧你这副灵牙巧舌是怎么长出来的。”“你们听听她这一番话说得多周到,既顺着三姑娘的意思,又不贬低她们;而且还要透出她们奶奶关心园子里姑娘们的心意。她这远虑近愁,不亢不卑,各方面都照顾到。她奶奶便不是和我们好,听了她这一番话,也一定自愧的变好了,不和好也变和好了。”
这样,三人边议论,边做决定,边去做,三人还真管理起大观园的家政了。
释义
不亢不卑这则成语用来形容态度得体:既不高傲,又不自卑。
不可救药
【出处】
《诗经·大雅》。
周厉王姬胡在位的时候,统治十分残暴。不仅百姓怨声载道,就连大臣们也是怨愤满腔。
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大臣们,向周厉王进谏,告诫皇上要以国事和百姓为重。周厉王根本就听不进去,反而派出密探偷听人们议论,他根本不听人们谈论的是什么内容,对江山社稷是否有益,有哪些好的建议,有哪些需要皇帝改正的错误,他只要参与议论人的名单,然后把他们统统杀掉。
周厉王的高压政策,使得举国上下没人再敢议论朝政,更有甚者,连亲朋好友相见,都不敢打声招呼,只能互相间用眼神表示问候。厉王看到这种情形后,非常得意,私下沾沾自喜地想,这种政策可真是见效。
耿直、忠诚的大臣仍然冒着生命的危险,劝谏大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厉王依然是胡作非为,甚至变本加厉地残害百姓。老臣凡伯看到朝政紊乱,百姓的怨气蓄势待发,痛心疾首地再次向厉王提出忠告:百姓是国之根本,也是为君的根本,做事不能不想到他们。
周厉王看在凡伯是老臣的份上,没有治他的罪,但把他所说的话依然当作耳旁风。
第二天早朝时的时候,厉王的亲信们看到大王对凡伯的态度,更加嚣张地嘲笑和讥讽凡伯。凡伯忍无可忍,写下一首诗,严厉地谴责厉王和他的亲信们。诗中写道:“我虽然年纪大了,但绝没有到那种说昏话的程度,你们不该嘲笑我,要知道,你们的坏事做得太多了,已经无法挽救了。”
释义
不可救药这则成语的字面意思是表示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的地步。用来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学无术
【出处】
《汉书》。
霍光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有一年霍去病打败匈奴后,回家探亲,在回长安时把霍光也带到京城,被汉武帝封为郎中。此后,由于霍光为人乖巧,很少得罪人,处事又谨小慎微,在跟随汉武帝的十八年中,从未出过一次差错。因而,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武帝临终前封他为司马大将军。
汉武帝去世后,霍光辅佐八岁的刘弗陵作了皇帝,也就是昭帝。皇帝年幼无知,因而朝中大权自然掌握在霍光手中。但是,霍光此时并没有因此而不可一世,而是尽心尽力地为国家着想,推行各种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改革措施;从百姓的利益出发,推行减轻民众负担的政策;为官也能做到一身清廉。
昭帝去世后,霍光又立昌邑王刘贺为帝。没想到刘贺当了皇帝以后,整日沉溺于酒色之中,根本不理朝政,时常胡作非为,弄得朝野上下惶惶不安。更为荒唐的是,刘贺为了选美女,颁下圣旨,要求各州府火速选送。有些地方官员为了讨好皇上,不顾年轻女子的性命,日夜兼程地火速押往京城,使很多人死于非命。霍光为了使刘氏王朝的江山不断送在刘贺手中,不得已率兵废掉了昌邑王,又立刘询为皇帝,即宣帝。
可以这样说,霍光为汉朝的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霍光晚年,特别是在辅佐宣帝期间,不学无术,不明大义,缺乏深谋远虑,以几朝元老自居,独揽大权。大臣们有公事要奏明皇上,也必须要首先请示霍光。否则,奏章根本不可能送到皇上手中。每次上朝,皇帝对霍光都毕恭毕敬,礼让三分。因此,朝中上下,许多人都看不惯他,对他渐生怨恨与不满情绪。
在刘询做皇帝不久后,霍光的妻子意欲把小女儿嫁给皇上做皇后,因刘询已经立了许氏为皇后而没有达到目的,所以怀恨在心,把怨恨的矛头指向皇后。她私下里花重金买通了给皇后看病的女医,给皇后投毒,使即将临产的皇后死于非命。皇帝大怒,下令查清真相,严惩凶手。霍光根本不把皇帝的圣旨放在心上,利用手中的职权,为女医说情,让她免于受审之苦和牢狱之灾,帮助妻子隐瞒事实真相,想尽办法,为妻子开脱。
霍光死后,霍家就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
释义
不学无术这则成语原意是指霍光年老后不思进取,不明关乎大事的道理。现用来形容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不自量力
【出处】
《左传》。
公元前712年发生了战争,息国向郑国宣战。
有见识的人士,尽快地做出了详尽分析,并得出结论,息国必败无疑。其道理如下:
两个诸侯国虽然都是小国家,但众所周知,息国的人力、物力和军事实力都要比郑国差得多,而且息国在其他方面也不占优势。并且它犯了五条错误,具体而言:第一,息国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德行究竟怎样;第二,息国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对自己是否取胜没有充分的把握;第三,息国不能摆正自己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不能同各国采取合作的态度。因此,息国有困难时,没有周边国家会出手援助;第四,息国根本不向郑国阐明自己进攻的理由,这样息国首先在道义上就输掉了。采用霸道的方式宣战,也是不合乎常理的;第五,息国根本不能明辨在交战中失败的罪过和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
在这种的错误原则指导下征伐郑国,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失败。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
释义
不自量力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不能正确地估量自己的力量。后来引申为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这则成语也写做“自不量力”。
八面威风
【出处】
元·郑德辉《三战吕布》
托赖着真天于百灵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释又形容声势显赫、威望极盛的样子。
故事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腐败,各地农民纷纷举起义旗:反抗元朝的统治。这时朱元璋已经领兵攻下安徽和阳,准备继续南下。
在过年那天,他与大将徐达,同乘一条小船,从长江北岸渡过长江。
船主是一对老夫妻,船夫知道船上坐着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便高声喊着号子向他庆贺说:“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成风。”朱元璋明白这是祝贺帝王的话,心里非常高兴,便和徐达轻轻地踢着脚,互相表达庆贺之意。后来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了明朝,他成为历史上闻名的皇帝明太祖。明太祖找到当年的船夫,给了他封赏,又将他那只小船涂上朱红颜色,表示有功。
百川归海
【出处】
《淮南子·记论训》百川异源,而险归于海。
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为淮南王。他爱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祟兵客和懂得天文、医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集体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称《淮南子》。《淮南子》中有一篇《记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后来出了圣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宫室;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由此可见,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是老是用一个方式生活。所以对古时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的,如果适合使用,就应该发扬。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但最后都会归流入大海一样,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会,过更美好的生活。
释义
释义表示众多的事物汇集一处,也用来比喻大势所趋,众望所归。
才高八斗
【出处】
《南史·谢灵运传》。
谢灵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山水诗人。他出生于南朝时期,从小便好读诗书,聪明过人。成年后,谢灵运不仅诗文出色,在书法上更是造诣极深。当朝皇帝对谢灵运十分宠信,常将谢灵运作的诗小心收藏起来,称之为“二宝”,但在一些国家重职上却没有倚重于他。后来,谢灵运索性辞官回乡,寄情于山水之间,沉醉于自然之中。方巾布衣,脚着木屐,率性而为,凭兴而作,写下了大量绝妙的好诗。谢灵运性近自然,诗风清新,每有新诗写出,便被人四处传抄,争相诵读,从乡间直至京城。有人当面称赞他说:“谢公,您才华盖世,卓然不群,真是让人羡慕啊!”谢灵运哈哈大笑,一挥袍袖说:“哪里,天下的才华如果有一石的话,子建(曹植)就会占得八斗,我自己占一斗,其余的一斗只能由天下所有文人共分了!”
注释
才:才华。八斗:指其量多。
释义
现用来比喻人才华横溢。
沧海桑田
【出处】
《神仙传》。
晋代葛洪编写的《神仙传·麻姑》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从前,天上有两个仙人,一位叫王远,另一位叫麻姑。一天,他们约好到一个叫蔡径的人家里去饮酒。
席间,麻姑对王远说:“我得道成仙、受了天命以来,已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刚才在蓬莱巡视的时候,我发现海水比前一时期少了一半。难道东海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说:“是啊。圣人们都说,东海的水正在下降。过不了多久,那里又会尘土飞扬了。”
麻姑的这一番话原本是告诉席间的人们,她的年纪很大了,看见东海变成了桑田。后来人们就用“沧海桑田”来形容世事变迁了。
释义
沧海桑田原意是大海变成陆地,陆地变成大海;后来比喻事物变化极大、极快。
草船借箭
【出处】
《三国演义》。
三国时,最强的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东吴君主孙权被迫与刘备联合起来,共同抗曹。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被派往东吴,共商大计。周瑜非常嫉妒诸葛亮的才华和名声,想借这次机会置他于死地。周瑜借口水上交战需要用箭,命令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否则要受处罚。不料诸葛亮说他只需要三天即可,并当场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愿受罚。周瑜暗暗高兴诸葛亮自投罗网,同时又不免感到怀疑,不知道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一面吩咐工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好,一面派大臣鲁肃前去探听诸葛亮的消息。
鲁肃和诸葛亮颇有交情,他看出了周瑜的险恶用心,不禁暗暗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鲁肃怪诸葛亮不该上了周瑜的当,把自己推上了绝路。不料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无妨。”他请鲁肃借给他二十只船和一千多支草把子,每只船上三十个士兵,船要用青色的布幔遮盖住,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末了,诸葛亮一再叮嘱鲁肃,借船的事千万不要让周瑜知道。鲁肃觉得十分疑惑,但仍按诸葛亮的吩咐把东西都准备好了。两天过去了,不见什么动静。第三天的四更时分,诸葛亮派人把鲁肃请到船上,说要去取箭。江上大雾弥漫,对面都看不见人。诸葛亮命人用绳索把船连起来,朝对岸的曹军水寨开去。船在靠近曹军水寨的地方一字摆开,诸葛亮又令士兵们擂鼓呐喊。鲁肃十分惊慌,诸葛亮却毫不在意,只劝他放心饮酒。曹操以为是东吴的军队来进攻,因为雾大怕中埋伏,他命令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箭如雨点般射到船上的草把子上。一会儿功夫,一边的草把子上插满了,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头来,让另一边受箭。
船两边的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有五六千支,总数超过了十万支。这时,太阳出来了,雾也要散了,诸葛亮下令赶快往回开船。
诸葛亮按时完成了任务,周瑜又惊又气。鲁肃向周瑜讲述了借箭的经过,周瑜不由地感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释义
草船借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草木皆兵
【出处】
《晋书》。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攻打东晋。东晋朝廷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八万精兵全力迎战。秦军前锋很快抵达淝水岸边的寿阳(今安徽寿县),攻下了城池。苻坚随后带八千骑兵赶到。秦军将领苻融认为,晋军根本不堪一击,于是派一个叫朱序的人去劝降。
朱序以前是东晋的官员,他向谢石详细地报告了秦军的布置情况,并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建议谢石趁秦军后续部队未到,派兵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采纳了朱序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获全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驻扎在寿阳城对岸的八公山下。
苻坚听说晋军攻占了洛涧后又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立即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看淝水对岸晋军的动静。当时正值隆冬时节,又恰好是个阴天,远远望去,河上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非常严整。
八公山连绵起伏,地势非常险要。山上的草木随风而动,好像有无数个士兵正在操练。苻坚顿时吓得面如土色,惊恐地对一旁的苻融说:“晋军哪里是一支弱兵?那分明是一支强兵啊!”
不久后,谢玄要求苻坚把军队稍向后退,以便晋军渡过淝水决战。苻坚果然中计,结果秦军在后退时遭到晋军突然袭击,伤亡惨重,大败而归。
这就是历史上闻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淝水之战。
释义
草木皆兵是指把草和树木都当成了敌兵,形容极度恐慌状态下的多疑心理。
沉鱼落雁
【出处】
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
春秋时,吴越之争以后,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俘,忍辱负重后,一心想洗雪耻辱,一方面卧薪尝胆激励自己,一方面物色美女,想用美人计腐蚀吴王的志气。诸暨苎萝村的美女西施,每日在溪边浣纱,溪中的鱼,见到西施的美丽,也觉得羞惭,不敢浮上水面,都沉到水底去。后来范蠡找到她,把她献给吴王,果然迷惑了吴王,无心料理国政。于是勾践养精蓄锐,终于一举攻陷吴国。
汉元帝时期,挑选天下的美女入宫。当时美女王昭君被选为第一。但佞臣毛延寿因没有得到贿赂,故意把昭君画得很丑,使她得不到皇帝的宠爱。夜深郁闷,昭君弹琵琶遣兴,被元帝听见寻声而去,见面后惊为天人,元帝乃将昭君封为明妃,问其缘故,下旨将延寿斩首。延寿闻讯,逃至匈奴,并将昭君图像献给呼韩邪单于,单于见图,教唆使者来索昭君。元帝大怒不允,但昭君深明大义,以国事民命为重,慨然前往,元帝无奈,只好答应。临行前元帝亲送至灞陵桥上,当时正好有一群大雁在空中飞过,见到昭君美如天仙,赶紧躲到森林里去了。
后来,人们便用“沉鱼落雁”这个成语来形容美女的漂亮。
释义
形容美貌的女子,使鱼下沉,雁落下来,无人敢与之比。
乘虚而入
【出处】
《资治通鉴》。
自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力衰弱,政局动荡,经常有藩镇造反作乱,割据一方。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了,他的儿子吴元济拥兵自立,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唐宪宗几次发兵征讨,都没成功。
公元817年,唐宪宗任命智勇双全的大将李想为唐河(今河南唐河)等三州节度使,统领大军进攻吴元济盘踞的老巢蔡州城(今河南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