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01500000001

第1章 序言(1)

本书形似小说或传记,尽量接近历史真实,采用较为客观理性的叙事方式,吸取目前诸多传记的教训,以纠正长期以来作者借历史之峥嵘,浇时事之块垒的习惯,使历史本相不至于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脸谱化、标签化。标签暴力,其实不过是中国近代以来对历史长期做暴力化处理的结果。在防备这些弊端的同时,尽量写得妙趣横生,避免陈词滥调再次出现于图书市场,读者如对某些地方有不同意见,尽可多提意见与建议。

第一章孕育一代政治家族的坚韧地母——蒋介石之母王采玉 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他从一介孤贫的少年,成长为执掌旧中国一定权柄、几近左右近现代中国历史走向的政治人物,并与共产党合作,组成抗日统一战线,最终又失去中国大陆,退踞台湾。其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一生,骄傲自负、独断专行的性格,暴烈的性情和从不失理智的头脑,极端冷酷却不失亲情,并且他天生的政治手腕,使其全身上下都充满传奇色彩,成为让人捉摸不透又极具矛盾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在战争期间他表现出的非常人的毅力以及高超的军事和外交战略,对阻止日本在东亚建立庞大帝国的企图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歌德所说: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纵观历史上每个伟大男性的一生,在他们的辉煌生涯背后都有一些默默付出的伟大女性,而蒋介石的一生中,最常提及的是妻子宋美龄,但真正对他影响深远的,却是他那鲜为人知又一生坎坷的亲生母亲王采玉。她一直勉励儿子发愤上进,在他很小时就努力培养他,督促他树立将来做出于国于民有利的事业,为国家和家庭争光的理想。

王采玉本为一个普通的乡村民妇,后被国民党政要尊称为太老夫人。她一生不凡,早年命运坎坷,曾遁入空门,却始终不曾向命运低头,以一双灵巧的手从事女红,贴补家用,十分清苦,但她于逆境中顽强奋斗,上孝下教,治家有方,其坚强不屈的性格也遗传给了儿子蒋介石。她的一生讲起来也是个长长的故事,表面上看起来不过是草根的一生,实际上却承继了先祖及本家族最坚韧最朴素的性格和力量。正是这种地母一般的庞大力量,才孕育了一个庞大的政治家族。

是福气绵薄,还是贵子可期?

1864年,一种反传统的运动势力归于失败;1949年,另一种同样反传统的力量登上了执政舞台。

成败之间,沧海桑田。

公元1863年,大清同治二年,九品官王毓庆家里添了孙女,起名王采玉。她的到来引起了一阵小小的欢欣,但很快就平静了。王氏祖先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奉化连山迁居到葛竹村,成为浙江溪口葛竹村的大户人家,王毓庆育有三子二女,长子王有则就是王采玉的父亲。王有则字品斋,1820年生,熟读诗书,曾向往仕途,考取功名,却一无所获。但他十分精明能干,曾以贩卖土产为业,后来在皖南、浙江招集流亡人口,开垦战乱弃留的荒地致富,晚年回到家乡葛竹村。

王采玉出生的时候,这个家庭正在走向衰落。自王有则于1882年去世后,她才十九岁,就经历了家道中落的不幸境遇,从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沦落成地位最卑微的农村女子,尝尽人间悲辛冷暖,然而具备中国传统妇女典型美德的王采玉,在磨难中渐渐打磨出一种坚强不屈且有主见的性格,这对今后蒋介石一生的政治生涯都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在她小时家境比较富裕的日子,她父亲闲来无事也喜欢教她吟几句诗文,握着她的小手在纸上写几个字,所以她也粗通文墨。只是生在一个封建小官吏的家庭,家长对女子的要求仍沿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道德标准,所以王采玉的才气充分体现在做针线女红上,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飞针走线,很快成了女红高手。她很有思想,只是生不逢时,命运不佳。

女大十八变,在家道中落的过程中,采玉也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主要是因为她的家庭支柱-父亲王有则,长久以来习惯了少爷的角色,对种田犁地毫无兴趣,每天只在家里诵读诗书,一心只想考取功名。每次进京赶考,都要花费家里一笔不小的路费,可惜每次都名落孙山、失意而归。落榜之后,他又不甘心劳作,整日在家消磨光阴,游手好闲,消极颓废。就这样吃饭的人多,出力的人少,常年入不敷出,王家家道逐渐衰落。眼看生存都快成问题,没米下锅了,母亲每天唉声叹气,父亲却漠然置之,两个胞弟一个嗜赌,一个患先天性精神病,全家生计十分艰难。

这时年轻的王采玉站出来,接替父亲挑起生活的重担,每天依靠纺纱织布贴补家用。她心灵手巧,又刻苦耐劳,且善于安排家庭生活,显示出非凡的勇气和坚韧,她的家庭竟靠她一人而生存下来。

坚韧而有生气,犹如一棵生长在贫瘠地带的松树,这是王采玉的优秀品质,也是旧中国传统妇女身上最可贵的美德。

王采玉十八岁时,迎来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次婚姻,由父母做主,她嫁给了离葛竹村只有20里地的曹家田村的长工俞某。俞某家境一般,曾在王有则一个本家家中打工,因身强力壮,手脚勤快,几年长工打下来,手中也有些积蓄。东家见他本分勤快,在他的委托下,同意为他牵线做媒。

家道中落且已到婚龄的王采玉,成为这位东家心中的最佳人选。在村人眼里,一个贫民的女儿和一个长工,正是天生的一对。

王有则了解了俞某的身家条件后,认为可以接受,将女儿嫁给一个能干的长工,想必日子也不会过得太差,于是询问王采玉的意见。王采玉是个聪明且懂事的女子,她看到家境的困顿,理解父母的苦衷,不忍拂逆,就由父母做主,嫁给了俞姓长工。

新婚夫妇相处还算和谐,俞某租田耕种,勤快如常,倒也没有缺衣少食。只是日子一长,双方性格中不合的一面渐渐显露。俞某虽质朴勤劳,却是个急性子暴脾气,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触发他的爆点。年仅十八岁的王采玉,虽家道不比从前,但自小也是在父母的疼爱中长大,比起普通的农家女子,仍多三分娇气,怎能一味容忍丈夫的蛮横。

两人时有争吵,俞某甚至对王动手。曹家田村离葛竹村不算太远,每逢王采玉受丈夫欺侮打骂,就回娘家向父母哭诉。

这时,俞某总是主动前往岳家认错,岳父母将女婿教训一番,再婉劝女儿一番,一对小夫妻也就一同回去了。过日子嘛,哪能少得了磕磕碰碰的磨合。

岳父母的“婚姻家庭教育”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俞某的躁狂症见好,夫妻俩和睦如初。次年春天,王采玉生 了一个儿子,夫妻俩十分高兴,但这个小生命只存活了几个月便因突发急症作别人世。祸不单行,秋天来临之际,霍乱突袭了曹家田村,俞某不幸感染了瘟疫,猝死。

春秋两季,本是希望与收获的季节,王采玉在一年中最温暖宁静的时光里,痛失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密集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受到很大刺激。她又听到邻居的流言说她“克夫克子”,精神几近崩溃。俞某一介农工,俞家也无产业,年轻居孀的王采玉无牵无挂,却背负着沉重的流言,遂萌发了遁入空门的念头。

这时又一桩不幸的事发生了-王采玉的父亲也染疾病去世。王采玉回家奔丧,看到与自己同父异母的三个哥哥,一个早死,两个已成家分居,家里只剩下中年孀居的母亲和两个同胞弟弟,大的十四岁,小的十岁,尚在读书。三口人生计顿时成为大问题。

在曹家田村已无着落且不时承受着村民风言风语的王采玉,面对令她万念俱灰的现实,决定搬回娘家,帮母亲与弟弟共挨岁月与生活。她与母亲一老一少两寡妇耕种着几亩田产,耕种之余还要靠纺纱织布、绣花缝衣挣点钱,日子过得很是艰苦。为助母持家,她还曾外出到奉化江口周村的富家作佣。但因种种原因,还是辞工重回娘家。

葛竹村附近有个名叫“金竹庵”的小型尼姑庵,是当地信佛的百姓集资修建的,庵里还垦出足够一个人吃用的田产与菜园。一日,庵里的老尼姑仙逝,身为佛教徒的母亲召唤采玉同去帮忙料理老尼姑的丧葬事宜。王采玉早已埋藏心底的那粒向往空门的种子,在进入尼姑庵的一刹那再次破土发芽。领教了旧社会寡妇生活的艰辛,尝尽了人言可畏的酸楚,王采玉出家的决心已不可逆转。

要进金竹庵需过两道关,第一需要族里领导的批准,王采玉顺利通过了。难过的是家人这道关,哪个母亲会舍得自己年纪轻轻的女儿入庵为尼呢?对于信佛的母亲来说,女儿当尼姑未必是最令人痛心的,真正揪心的是这选择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年轻人对世界与生活的绝望。是有多么不堪的生活才会令一个才二十岁左右、正该风华正茂快意人生的年轻女人如此绝望啊!

王母虽未能改变女儿心意,但一番讨价还价后,王采玉同意了母亲提出的带发出家的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后路都是父母提前设计的,王采玉日后能够嫁到蒋家,乃至成为“太后”,皆要感谢母亲为她争取下来的这一头长发,当然这是后话了。

王采玉入庵后,将这个寄托了自己余生的小庵堂拾掇得清净异常。她掘笋养竹,种瓜种菜,自给自足,辛苦劳作之余,还时常回家照顾母亲,也常将庵里产的竹笋菜蔬分一些给母亲。母亲也常来庵中吟经诵佛,做伴劳作。青灯黄卷,粗茶淡饭,王采玉享受着久违的静谧安宁。直到两年后的一天,一个相面先生的路过,打破了王采玉内心的风平浪静。

那天,口渴的相面先生入庵讨茶,仔细端详为他端茶的年轻尼姑后,断言她面透福相,贵子可期,晚年风光,不如舍庵再嫁。王采玉毕竟年轻,精神上累累伤痕已被这两年的清修时光渐渐修复,冷寂的内心在相面人表面冷静内涵热烈的话语煽动下重新冒起热烟。

游历江湖阅人无数的老油条相士,是因深谙凡人心理为饮茶而投女子所好才对王采玉说那番“奉承话”的吗?

日后的事实否定了这一点。那时刚好溪口玉泰盐铺的老板蒋肇聪丧妻,家中一子一女年幼无人照料,意欲再娶。于是,没早一步,也没晚一步,蒋介石的父母亲在彼此都合适的时间段,被一根看不见的红线牵在一起。

蒋肇聪是溪口蒋姓二十七代孙,幼年也读过四书五经,为人精明能干,极具生意才能,人称“埠头黄鳝”。蒋肇聪丧妻后,店铺的账房就琢磨帮老板续根新弦,以慰人生寂寞。

当然,将肥水引入自家田里最好,账房王贤东想到了自己带发修行的苦命堂妹王采玉。

为当成老板与堂妹的媒人,王贤东特地请假回家去做堂妹的思想动员工作。在金竹庵里,王贤东先是闲谈东家的情况,然后以极其关心的口吻劝堂妹道:“采玉,你还这么年轻,怎能在此庵中荒老,来日还长呢!”王采玉听后不知如何作答,欲言还休地说道:“此事还需与母亲仔细商量。”从王采玉犹豫不决的神色中,王贤东探测到堂妹的心动。于是,他到葛竹村找王母洽谈此事。王母当初之所以不同意女儿削发,本就存了为女儿再嫁留后路的心思,如今恰逢良机,恰逢良人,何不顺从天意?

1886年6月,大清光绪十二年,二十三岁的王采玉,正式还俗再醮,入主蒋家,成为四十五岁的溪口玉泰盐铺老板蒋肇聪的继室。

看上去,经过漫长的冬季蛰伏后,王采玉的春天来了。

但实际上,以继室的尴尬身份嫁入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富裕家庭,亲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并不容易打理。但性情温和朴实、知书达理又手脚勤快的王采玉,很快便在蒋家为自己赢得了赞誉和口碑。她勤俭持家,帮助丈夫将玉泰盐铺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年迈信佛的公公悉心照料;对继子继女关爱有加;对店铺伙计十分照顾;连对左邻右舍都谦恭有礼。她慈善的待人之道,换取了蒋家老少、伙计帮工、左邻右舍对她的敬重。蒋肇聪有幸得到这样的贤内助,再不必为后院家事操心,心中也十分欢喜,夫妻和睦相处,感情日渐升温。

同类推荐
  • 晚清有个李鸿章

    晚清有个李鸿章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作者更是将李鸿章作为一个符号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晚清重臣李鸿章,以其风云变幻的一生成为晚清时期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去世不久,大儒梁启超便为他立传。李鸿章一个以喜剧的方式进入世界,却以悲剧终场的命运的宠儿。说他是命运的宠儿,是因为上天在铸造李鸿章的时候,充分彰显了人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神秘性。我写作李鸿章的动机却是非常明确的,那源于清醒和困惑的交织——一种极端的清醒,也是一种极端的困惑。这种困惑与清醒是相联系的,更是相融合的。它不仅仅是对李鸿章本身的困惑和清醒,是对中国文化的困惑与清醒,同时也是对于世界以及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困惑与清醒。
  • 曹操发迹史

    曹操发迹史

    曹操是高干子弟,早年少不经事,不好好学习,吃喝玩乐,干了不少荒唐事,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小子。后来。坏小子发迹为世所罕有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统一了北中国。对曹操的评价,历来有毁有誉。毛泽东多次褒扬曹操,为曹操“翻案”,认为曹操是“真男子”,还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后人对曹操津津乐道,一方面是因为曹操是个有故事的人,另一方面是想偷师曹操的政治手腕和阴阳谋略。畅销书作家陈涛涛将为读者揭秘曹操的发迹之路。
  • 告诉你一个马克思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马克思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马克思的故事》精选了马克思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马克思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嫁给比尔·盖茨

    嫁给比尔·盖茨

    《嫁给比尔·盖茨》全视角展现了美琳达与丈夫比尔这对志趣相投的情人、幸福生活的伴侣、宏伟事业的搭档,展现了美琳达高超的处世艺术和贤妻良母的形像。美琳达与比尔这对世界上无论爱情与财富、家庭与事业都最富有的夫妇,会给许许多多爱情、婚姻、家庭和事业都迷茫的人们,带来许多有益的信息。
  • 李佩甫评传

    李佩甫评传

    该书将李佩甫置放于一个漫长的人生过程来观察、分析,细致描绘出一个作家的成长史,从出生到下乡,从回城到进工厂,从初学乍练的写作到日趋成熟……作者提炼出李佩甫文字生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并对应着他的具体创作,绘制出他写作过程中起承转合的发展图谱。作者贴合着对作家和作品的理解与把握,理性与感性融和,文字舒展从容。
热门推荐
  • 南方庭园

    南方庭园

    这个遗世独立的小世界里,永远封存着昔日的时光、情怀和故事,在祁家的男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这个世界之后,女人们还在花园里赏花、拓碑、写诗。每一株葡萄树,每一朵芍药,都让这个女儿国里的诗人们不知题咏了多少遍。以至时人只要一提起山阴梅墅,就起无穷遐想,“望之若十二瑶台”。瑶台,那是天上的仙女们侍奉西王母的地方啊。但最后,随着1676年商夫人的去世,这个以亲情和对共同往事的回忆连接在一起的诗歌团体终于解体了,一切都消失在寺院的苍茫钟声里了。
  • 佛祖正传古今捷录并拈颂

    佛祖正传古今捷录并拈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最想要的幸福快乐书

    我最想要的幸福快乐书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通过对女人的人生愿望、生活烦恼、生理和心理问题的深入研究,总结出了一套专门针对女人如何获得幸福和快乐的方法。本书从女人如何增加魅力指数,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如何做到成熟稳重,如何让心中的他喜欢上自己,如何改变自己的丈夫,如何帮助自己的丈夫走向成功,如何在交际中胜出,如何在职场上成功等方面指导女性全面提升自己,从而拥有美好的爱情,收获幸福的婚姻,成就辉煌的事业,迎来别样的人生!
  • 乙巳占

    乙巳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发现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

    发现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内容介绍了秦始皇陵和“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详细阐述了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一、二、三号陪葬坑的布局特点及剑、矛、戈、戟、弩等出土青铜兵器。精美的图片、精确的考古数据及小资料充实了本书内容,可作为知识的补充,也充分展现了秦代的冶炼技术、工匠的细腻手法和出土文物的艺术价值。
  • 邪龙破苍穹

    邪龙破苍穹

    龙与凤的结合,善良与邪恶之中挣扎。被视为异类的他,对这个世界充满绝望。在邪龙的指引下,化身为邪恶的他,会变成一个恶魔吗?邪龙传说,由此开始!
  • 快穿之拯救大男主

    快穿之拯救大男主

    作为一个优秀的男主拯救者,卿玖必须保持着不动心、不动情、时刻保持着高冷范的劳动者。完成每个时空的任务,除了可以拯救这个时空的灭绝,还可以让身为植物人的自己重新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总之一举好几得!但……面对各种妖艳冷酷的男主让我攻略,作为颜狗的她表示,亚历山大。每一次痛彻心扉后,被无情地洗掉所有记忆,每一世的相逢,再分离,遇上同一个人……重获新生,在遇到的那个人,可一切都不一样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娘子不要跑,妖孽殿下来我家

    娘子不要跑,妖孽殿下来我家

    回想自己的不堪前世,18岁的莲烟作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对宋天昀是没有怨恨,哪怕她的爱情从头到尾是场算计,她也不会怨恨宋天昀,可是26岁时候的莲烟,已经把这份爱情埋在了墓地里,面对躺在自己怀里姐姐的死,还有在战场上哥哥无故的战死,那时候的莲烟对于宋天昀恨不得把他大卸八块。重生之后的莲烟,她倒要看看,那个不是嫡出的宋天昀没有她和应府的帮助到底有什么本领让四皇子登上皇位,名满天下,这一世的莲烟,她要扭转乾坤,帮太子煜登上属于他的皇位
  • 鲁迅全集(全20卷)

    鲁迅全集(全20卷)

    唯一无删改、原汁原味鲁迅的文字,市面上最通俗好读的鲁迅版本!1936年10月,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为"扩大鲁迅精神的影响,以唤醒国魂,争取光明"编印了鲁迅逝后第一版《鲁迅全集》。《全集》由蔡元培任主席的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负责编校,编辑委员有蔡元培、马裕藻、沈兼士、茅盾、周作人诸先生。《全集》总目以鲁迅亲定的著述目录为基础,增加了译作部分,并力求各册字数大致相当。全书大致分创作、古籍校辑、译作三大部分。各部分内容按时间先后排序。全书总计六百余万字,共分二十卷。于1938年6月正式出版并发行。鲁迅全集(第一卷)-坟、呐喊、野草;鲁迅全集(第二卷)-热风、彷徨、朝花夕拾、故事新编;鲁迅全集(第三卷)-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而已集;鲁迅全集(第四卷)-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鲁迅全集(第五卷)-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续编;鲁迅全集(第七卷)-致许广平书信集、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鲁迅全集(第八卷)-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鲁迅全集(第九卷)-嵇康集、中国小说史略、后记;鲁迅全集(第十卷)-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第十一卷)-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域外小说集、现代小说译丛、现代日本小说集、工人绥惠略夫;鲁迅全集(第十二卷)-一个青年的梦、爱罗先珂童话集、桃色的云;鲁迅全集(第十三卷)-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思想·山水·人物;鲁迅全集(第十四卷)-小约翰、表、俄罗斯的童话、药用植物;鲁迅全集(第十五卷)-近代美术史潮论、艺术论;鲁迅全集(第十六卷)-壁下译丛、译丛补;鲁迅全集(第十七卷)-艺术论、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文艺与批评、文艺政策;鲁迅全集(第十八卷)-十月、毁灭、山民牧唱、坏孩子和别的奇闻;鲁迅全集(第十九卷)-竖琴、一天的工作;鲁迅全集(第二十卷)-死魂灵。
  • 世界文学与戏剧历史纵横谈(世界历史纵横谈)

    世界文学与戏剧历史纵横谈(世界历史纵横谈)

    本套书用生动的文字, 再现了世界历史进程的恢弘画卷, 堪称一部贯通整个世界历史的简明百科全书, 串联起全部人类发展的瑰宝, 并以其光辉不朽的价值与流传恒久的魅力, 成就一部好读又好看的世界历史通俗读物, 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可读性, 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世界历史知识的读物, 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