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人生的通行证,更是商人的第二生命。做生意要切记,诚信是赚钱的根本,是生意人的大招牌。人无信而不立。在当今的生意场上,商人更应该讲诚信,经济的损失,将来可以赚回来,而诚信的损失,就难以挽回。不讲信用,没有人敢和你一起做生意,你必将成为孤家寡人,举步维艰。
1.珍惜声誉犹如珍惜生命
在商场,盈利是靠商品的质量和服务取得,一旦信誉丧失,必然招致商业失败。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诚信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秤平、斗满、尺满足”;“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晋商各商号在号规中均规定了“重信义,除虚伪”,“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薄嫉恨”,反对以卑劣手段骗取钱财。要求商人恪守“诚信仁义,利从义出,先予后取”的正道。诚信经营的晋商视信誉为命根,强调做买卖必须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宁可亏本也不做玷污商号招牌的事。
晋商如此注重信誉,自然招来终身主顾。1888年,英国汇丰银行在上海的经理回国前,对晋商曾有过这样一段评论:“这25年来,汇丰银行与上海的中国人(晋商)做了大宗交易,数目达几亿两之巨,但我们从没有遇到过一个骗人的中国人。”
清代祁县富商乔致庸把经商之道排列为:第一是守信,第二是讲义,第三才是取利。乔家的复字号商号之所以长盛百年,就在于其不图非分利润,靠信誉赢得了长期客户。凡复字号的商品,必保证质量,价格公道,决不会以次充好,缺斤短两,使客户蒙受损失。因此,复字号就是信誉的保证。
有一年,乔家复字号复盛油坊名下通顺店从包头运大批胡麻油往山西销售,经手店员为贪图厚利,竟在油中掺假。此事被掌柜发觉后,告诉乔致庸。乔致庸宁可忍一时利益之痛,也要大力挽回商誉,保证长期的持久利润和品牌信誉。于是他命顾天顺和通顺店李掌柜连夜写出告示,贴遍全城,说明通顺号掺假事宜。同时,凡是近期到通顺店买过胡麻油的顾客,都可以去店里全额退银子,以示赔罪之意。尚未卖出的胡麻油立即饬令另行换装,以纯净好油运出。并以此事教育员工:“商家是要追逐利润,但绝不干损人利己的事。”这次胡麻油事件,虽然商号蒙受不少损失,但因其诚实不欺,信誉昭着,复字号的油成为信得过商品,商业更加繁荣。
祁县的复恒当,门面并不是很大,但很注重服务态度,当物定价比其他当铺高。一年365天整日营业,连大年初一也不休息。而且还规定:每年除夕夜通宵营业,次日天明的第一笔交易叫天字第一号当,当户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不打折扣。因此,复恒当在当地商誉好。尤其是它坚守信誉,工作认真,给当户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有一天,复恒当铺的柜台伙计由于疏忽大意,把一件狐皮大衣误识为羊皮袄让人赎走了。当狐皮大衣的当主来赎当时才发现了差错。事情报大掌柜知道后,他立即召集伙计训话,强调赎错当是当业大忌,是关系本铺名声的大事,一定要彻底清查,纠正错误。于是,复恒当铺全号伙计夜以继日地核对每张当票和账簿,逐人逐事回忆当时的情况。
经过他仔细排查,发现了一点线索,错赎范围缩小到临城的几个村子。于是,大掌柜亲自率人去附近农村调查,几乎把临城村当过皮衣的户滤了一遍。终于查明错赎户是北谷丰村的一位姓范的农民。大掌柜拿上羊皮袄送到范家,一进门就连声检讨,错在复恒当,绝不能怪范家。狐皮大衣取回后,大掌柜又亲手送还了失主,还对错赎做了一定经济赔偿。
这件事很快就在祁县城乡传播开来,它不仅未因出了差错而影响了复恒当的业务,反而使复恒当的牌子叫得更加响亮!这既体现了商人灵活的经营措施,又表明了把声誉视作自己生命的经商美德。
2.绝不做一锤子买卖
商人视诚信不欺为经商长久取胜的基本因素,所以把商业信誉看得高于一切。他们认为,经商“虽亦以营利为目的,凡事则以道德信义为根据……故力能通有无……近悦远来。”
经商活动属于“陶朱事业”,须以“管鲍之风”为榜样。对待顾客、商家,无论大小,都以诚相待。销售商品,绝不缺斤短两,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既为商人,一定要有商德。崇尚道德,不去计较眼前的得失,就能有所得。如果忽视了道德,抛弃了道德,违背了道德,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反而会无所得。在经商中奉行崇信重义的职业道德和遵守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招徕了更多的顾客,生意也就越做越红火。
关于经商,自古以来就有“货真价实”之说,说的就是商品要价质相符,不仅价格公道实在,而且质量完善纯真。不能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欺骗顾客。“货真”体现了商人以信义经商的基本原则,是做好买卖的前提。“嘴硬不如货硬”,“只要货赢人,不愁客不来”。
晋商恪守仁义,坚持通过正当的经营获取利益,反对不择手段捞取“黑心钱”。晋商明白,利益回报人人需要,只有做生意的双方都能获利,生意才能做下去。否则,若坑蒙拐骗,或只图大捞一把,“一锤子买卖”,那谁也不愿意被“刀宰”!最终无生意可做,或恶性的报应都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这里有一个例子。中西制药公司经理刘霁岚锐意求新,健全制度,不仅继承了其父刘秉彝在制药工艺上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和在经营上扶贫济困的传统,而且善于把握时机推行新法,改进质量。
在长期经营实践中,他制定了四句话奉为“中西精神”:信义为立业之本,博爱为处世之本,睿智为发达之本,求新为进展之本。
刘霁岚的父亲刘秉彝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感到妇女与儿童常病均缺少有效的成药,多用草药汤剂,不但量大难于下咽,而且请医就诊和抓药煎药多有不便,于是悉心研究制出清内热、消积食的儿科良药“保赤一粒金”和专治一般妇女病的“坤中第一丸”小包装成药。经过患者试用,疗效显着,加之便于携带,患者争相购用,声名大噪,生意日好。中西大药房制药业务日渐发达,于民国初年扩大经营,更名为中西制药公司。
天津境内早年河流众多,洼淀棋布,空气湿度大,每逢夏秋,患皮肤病者众多。刘秉彝针对这种情况,又研制出一种皮肤科外用良药,名“濯毒洗血净”(药膏),专治疮痈癣疥,疗效甚佳。1939年水灾后皮肤病患者更多,此药当时正合群众需要,曾一度脱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述几种成药行销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内蒙等三北广大地区。其中“保赤一粒金”、“濯毒洗血净”还远销江、浙、皖、闽、粤等地,畅销大江南北,知名度极高,成为千家万户的常备良药。刘霁岚主持药厂后继承其父事必躬亲的作风,给自己规定“三亲”原则,即产、供、销都要亲自参与和把关,尤其是在选购原料和成药制作上更是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进货常规做法是派专人去安国等药材市场上择优选购。有一次适逢刘霁岚离津外出,配制“保赤一粒”金的辅药甘草告罄,即将影响生产。事有凑巧,一个药商来厂兜售甘草,因其索价低,业务人员即时买下。刘回厂后亲自检验,发现其中有部分稍见霉变,他拒绝了从中挑选的建议,毅然决定全部销毁,即使暂时停产也在所不惜,事后作为此次事故的教训,他规定了原料药材进厂“三不准”制度:
非固定渠道的药材不准进货;
质次价低的药材不准进厂;
因保存不当影响疗效的药材不准投入生产。
制作成药投料配比主要工序由刘霁岚亲自主持。烘、炮、炒、洗、泡、漂、蒸、煮等均有严格规定,如制“保赤一粒”金需用19味药材,每种按比例严格称量,分别先后次序投入,并要求每十七两七钱一定要产出成药17700粒,从而确保药品质量规格。中西药厂经常调查市场变化,制作方便顾客的新药品。例如“濯毒洗血净”曾一度销量减少,经了解系因气候干燥以及人们讲究卫生,患皮肤病者减少所致。中西药厂遂进一步研究改变配方,加进珍珠粉等护肤药剂,使该药膏兼有护肤美容作用,而且芳香怡人。通过宣传,改产后的新药销量又大幅度上升。再如“坤中第一丸”疗效虽高,但因系传统蜜丸剂型,在保存与服用上患者均感不便。刘霁岚购进制西药的机器设备,研究中药西制,终于将丸剂改制成干片剂,每袋装六片,改称“妇女幸福片”,可以长期贮存,携带及服用非常方便,如此一改,即成为畅销药品。
在严格把关的同时,刘霁岚也没有忘记宣传自己的产品。中西药厂所产的几种名牌成药,除在本市和全国报刊上经常登广告外,广播电台也成为宣传的重要渠道,在节目间隙中广播药品广告。厂方更不惜重金,请人谱写词曲,由着名曲艺演员演唱播放。此外,还大量制作广告牌、宣传画在市内要道以及京奉、津浦铁路沿线两侧广事宣传,甚至在一些戏院的戏单上刊登广告。人们耳之所听、目之所视,“保赤一粒金”、“濯毒洗血净”几乎无处不在,如此强大的广告效能,无疑能成为人们需要时的首选药品。
中西药厂还有一手绝招,是一般药厂所不能比的,即多年来不定期地举办“舍药”善举,对贫苦患者免费赠药,这些受惠者无疑成为该厂的义务宣传员,不仅提高了知名度,而且促进了药品的销售。这种既赚钱又深受顾客欢迎的事情,是聪明商人的明智之举。企业的诚信蕴藏着对消费者的关心,也换来了消费者对企业的真情。
现在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总想通过做买卖把顾客狠狠地“咬”一口,到头来顾客得不到实惠,自然大叫上当,下次就再也不会光顾了。这样去做生意,最终能不失败吗?
看来,不论是经商或是搞服务,让消费者从本店出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中得到实惠,心中留下良好印象,这才是利之所在。
俗语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对一家商店来说,“青山”仿如信誉,“绿水”好比财源。信誉常在,财源长流,这也是个规律。
3.货真价实,信誉至上
信誉是中国人处事立业的根本,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准绳。“谨而信”,“言而信”,“言必信”,“信则人任焉”,这些格言警句一直是中国人立身行事的指南。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商人,恪守“信誉”二字,并自觉地将信誉贯彻到商业交往中去,在经商过程中树立起牢固的信誉观念。在商业经营中,优秀商人大多薄利多销,货真价实,讲究信誉,甘当廉贾。
赚钱、求利是商人的目标,徽州商人当然也不例外。但徽州商人往往怒斥那些乘人之危、牟取暴利的“贪贾”,而以“廉贾”为榜样,持价平实,以薄利多销的手段获取合理、正当的商业利润。这样,徽商便赢得了信誉,占领了市场,得以发财致富。
货真、价实、量足,是徽商在继承传统经营思想基础上融合儒家思想的结果。大部分徽商都本着依法经营,讲究质量的原则,决不为一己私利而干违法乱纪、坑害百姓的事。有的商人宁愿一时亏本,也不愿坑骗买者以获取不义之利。
做买卖,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这是对消费者极不负责的奸商行为,徽商坚决反对这样做,不要搞商业掺假这一套。这就是徽商的“货真”经营原则。歙商许文才“贸迁货居,市不二价”;商人黄龙孙“贸易无二价,不求赢余,取给朝夕而已”。这是徽商的“价实”经营原则。市场计量,缺尺少寸,克扣斤两,是要受到消费者谴责的。徽商深知这一点,自觉地以量足为美德。明代休宁商人程莹,游贾他乡,“出纳平准之宜……不舞智以笼人,不专利以取怨”。这是徽商的“量足”经营原则。
清代嘉庆时歙县商人鲍直润曾说:“人人都有占便宜的心理,如果经商者一味抬高市价,使顾客觉得自己吃亏,那么顾客就不会来买你的东西,最终商人也就会失去顾客,失去市场,这是不善于经商的人所使用的方法。”这是徽州商人在长期的经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与现代商业心理学的观点也是相吻合的。因为从经营的角度来看,商家与顾客的关系是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关系。
明清时期经营食盐极易获利,当时有些盐商为了牟取暴利,往往在食盐里掺假,而许多徽州盐商则不与之同流合污。当时在两淮的徽州盐商,绝大多数都能保持食盐的质量,因此老百姓都爱吃淮盐。
徽州粮商也大多能注重质量,从而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明代歙县人胡仁之经营粮食,某年大饥,斗米千钱。与他合伙的人想在米中掺假以牟取暴利,但他坚持不肯,表示自己决不能昧着良心赚这违背天理的黑心钱,损坏信誉。明代歙县人黄玄赐在经营粮食过程中决不干短斤少两的事。他因讲究质量而赢得了百姓的信任,结果富比王侯。
地处太湖之滨的无锡市,是古时徽商从事经营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随着无锡市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许多安徽人前来学习、工作、投资和创业,他们之中成功较快的群体大都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有“儒”之文化背景,称得上“儒道经营”的新典范。
安徽省国际商会副会长、无锡中兴装饰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新好,10年前沿着徽商的足迹到无锡创业。凭借睿智的目光,杨新好看到了无锡市房地产开发的广阔前景及由此带来的家庭装饰产业的潜在市场,把创业初期的目光定格在高档门业上。以“门”入门,入门后商圈不断扩大,于1998年组建了中兴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为了消除市民脑海中家装游击队的不良印象,建立中兴的创业高地,杨新好推出了“诚、信、勤、义、仁”的初期经营理念,严格要求自己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货真、价实、热诚、守信”的为商之德,亲自书写了胡雪岩立下的“戒欺”二字,以此作为警句。
为了在公司员工中推行、落实这些从业操守,杨新好狠抓内控,苦练内功,在设计、材料采购、施工质量、服务水准等各个环节建立了严密的管理考核制度。新员工到公司的第一课就是领会公司的理念、学习公司的创业史,熟悉公司的管理制度,通过这些措施为实现员工和公司的良性互动发展、缔结中兴团队为蓄势待发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风雨兼程六载,中兴装饰凭借善于审时度势、巧于心计、精于筹算的“儒商”特色脱颖而出,跻身无锡装饰行业的前列,成为享誉业界的品牌企业,杨新好本人也成为无锡市青年商会的会员,为推动第二故乡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杨新好把诚信的作用形象地比喻成多米诺骨牌的联动效应,提醒业务部门用“奇计取巧、奇谋生财”,靠智慧参与市场竞争;针对工程质量部门提出“毁墨于一池、窥一斑见全豹”的警示;对客户服务部门反复宣讲“儒道经营”的故事,提出“利缘义取,利在义中”,“一诺千金,以信接物”的待客之道。
从杨新好为代表的新一代徽商身上,我们可以捕捉到昔日“儒商”的影子,感受到古老的徽商文化对新生代商贾的影响和魅力。
“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信誉”,“质量就是生命”,“嘴硬不如货硬”,“只要货赢人,不愁客不来”。这些现代商业谚语都说明了质量在商业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反映了货真价实是经营商业的重要前提。
4.言必行,行必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