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1500000002

第2章

积万金于箧匮,虽俭乏而不用,则未知其有异于贫窭;怀逸藻于胸心,不寄意于翰素,则未知其有别于庸猥。

——《抱朴子·外篇卷三十八·博喻》

如果在箱柜中积存了万两黄金,即使贫困也不使用,那么就不知道这和贫穷有什么不同;如果胸中怀有华丽的辞藻,不把心意寄托在著述上,那么就不知道他和普通鄙陋的人有什么区别。

治其器必求其用。

——《二程外书·卷一》

治办这器具必定要求它发挥作用。

学贵大成,不贵小用。大成者,参于天地之谓也;小用者,谋利计功之谓也。

——《胡子知言·卷三·纷华第九》

治学可贵之处在于有大的成就,不是可贵之处在于有小的效用。大的成就,指的是对天地加以研究;小的效用,指的是谋求利益、功劳。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第一》

对妻子、看重品德,轻视色相;事奉父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事奉君主,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和朋友交往,说话讲诚信。(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论语·子张第十九》

坚持德行却不弘扬,信仰道义却不够忠实,(这样的人)怎么能算是有用?怎么能算是无(可有可无)用?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者,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

——《论衡·超奇第三十九》

进入山里,见到树木,不论高的矮的都知道的;进入田野,见到花草,不论大的小的都认识的。然而不能够伐树木用来建造房屋,采摘花木用来调和药方,这是只认识草木却不能使用的人。

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

——《论衡·超奇第三十九》

倘若只是诵读,读诗诵经,即使能诵读无数篇,也不过是鹦鹉学舌之类的。

实言无多,而华文无寡。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

——《论衡·自纪第八十五》

内容充实的文章不忌讳多,华而不实的文章不忌讳少。对社会有用的文章,一百篇也无妨;对社会无用的文章,一篇也没有补益。如果都是对社会有用的,那么就是多数的是上等,少数的是下等。

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围炉夜话》第二条

对于前代圣贤的话语,自己必须在平常照着样子去做,才能算是读书。

士既多读书,必求读书而有用。

——《围炉夜话》第一四九条

读书人既然读了许多书,必须要读了书而有用处。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

下棋是一门小玩艺,如果不专心致志,就不能掌握它。比喻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

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

——《荀子·解蔽》

一心不能两用,因此聪明人总是选择一件事专心致志去做。

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壹于道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

——《荀子·解蔽》

思想分散,就不可能对事物有准确认识;思想动摇,认识就不可能精深;三心二意就会疑惑不解。专心于一点来考察万物,万物才有可能被认识了解。

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

——《荀子·大略》

君子专心致志地教,弟子专心致志地学,这样,就能很快获得成就。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庄子·大宗师》

如果一个人的嗜好特别广泛,那么他的才能就会大大地丧失。比喻做事应专一。

做事应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庄子·达生》

做事应该,用心专注,与神相似。

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则两不成。

——《韩非子·功名》

用左手画圆,同时用右手画方,这样,两个图形都不可能会画好。比喻一心不可二用。

人莫能左画方,而右画圆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没有人能够同时用左手画方形,用右手画圆形。比喻一心不可二用。

有德行之人之于物无所苟而已。

——《谷梁传·僖公十六年》

有德行之人对于该办的事情都会一心一意地去做。

意不并锐,事不两隆。

——汉·刘向《说苑·谈丛》

一心不能二用,不能同时兼顾两件事。

思心爱一至,不闻雷霆。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材理》

思考专心致志,即使有雷声竟也听不见。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一心一意地去努力,即使坚硬的金属和顽石也会被钻开。

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

——北齐·刘昼《刘子》

一心不能两用,一手也不能同时做两件事。

心驻于目,必忘其耳,则听不闻;心驻于耳,必遗其目,则视不见也。

——北齐·刘昼《刘子·专学》

注意力专注在所看的东西上,必然会忘记耳朵的作用,从而听不见声音;注意力专注在听觉方面,就会丧失眼睛的作用,从而视而不见。

爱博而情不专。

——唐·韩愈《与陈给事书》

爱好广泛感情就不会专一。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黟。

——宋·苏轼《和子由论书》

爱好广泛,终究会一事无成;事事不精,再多也没有用处。

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

——宋·欧阳修《苏子美论书》

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没有思想专一却力量达不到的事。

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

——宋·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泰山在面前却看不见,疾雷轰破石柱心也不受惊。比喻心神专注。

用心专者,不闻雷霆之震惊,寒暑之切肤。

——宋·林逋《省心录》

思想专一的人,听不见震耳的雷声,感觉不到严寒和酷暑。

未有外貌不庄,心能一者。

——明·胡居仁《居业录》

外貌轻浮的人心志不能专一。

人能一其心,何不如之有哉?

——明·刘基《郁离子·一志》

人能专心致志,一定会获得成功。

明生于一。

——明·刘基《郁离子·省敌》

对事物能认知是因为思想的专注。

怀之专一,鬼神可通。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葛巾》

人若专心一意,鬼神也可以帮助你。

聋者目善视,瞽者耳善闻;缺一得专一,用志斯不分。

——清·刘岩《病中杂诗》

聋子的眼睛非常敏锐,盲人的耳朵特别灵敏。由于他们生理上有了缺陷,因此在另一方面能特别专心。

履霜,坚冰至。

——《易经·坤》

踩在霜地上,就明白结冰的季节要来了。比喻见微知著。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易经·系辞下》

君子见到事情的微小端倪,就立刻去防止它,不会拖延到终结的那一天。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易经·系辞上》

仁者见了就用仁的见解去评论它,智者见了就用智的见解去评论它。比喻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如彼雨雪,先集维霰。

——《寺经·小雅·弁》

如同下雪一样,必先落冰霰。比喻事情的发生事先都会有苗头。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论语·子张》

贤能的人就能认识事情的大的方面,没有才识的人只能认识事情的小的方面。

闻一以知十。

——《论语·公冶长》

了解一方面的情况就可以推知其他方面的情况。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登上东山后就会看到鲁国很小,登上泰山后就会看到天下太小。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孟子·尽心上》

擅长观察水的人总是要看它壮阔的波浪。比喻看事物要看其主要方面。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孟子·梁惠王上》

眼睛明亮是可以看到秋毫的末端,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

——《荀子·王制》

善于选择的人能够控制别人,不善于选择的人被别人控制。

所谓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心不知邑邑。

——《荀子·哀公》

庸人就是嘴里说不出有价值的话,心里也不懂得谦虚。

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

——《荀子·非相》

由知近可以推知远,由知一可以推知万,由知隐微可以推知明显。

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荀子·非相》

要想知千年的事,就审察今日;要想知亿和万,就研究一和二。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解蔽》

对事物的认识了解,这是人的本性,可以被认识,这是事物本身的道理。

以所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

——《荀子·解蔽》

用对事物能有所认识的本性,去研究事物可以被认识的道理,如果没有什么限制,那么终身也不能穷尽对外界事物的认识。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荀子·解蔽》

人们一般都有的缺点,是被片面的认识所蒙蔽,而不明白大局的大道理。

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荀子·解蔽》

万物都有差异,没有不相互受蒙蔽的,这是人们思想方法上的通病。

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荀子·解蔽》

虚心而宁静,就是认识达到了极端明晰的境界。

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

——《荀子·解蔽》

精通某一事物的人,只能了解某一事物;精通于道的人,却能掌握了解一切事物。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

——《荀子·天论》

各种事物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一种事物又是各种事物的一部分。愚蠢的人只认识一种事物的一部分,却自认为认识了自然界的规律,这是无知的体现。

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才。

——《荀子·正名》

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称之为知。认识能力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称之为智。人本来就有的掌握事物的本能叫做能。这种功能和客观世界接触后所形成的能力叫才能。

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可也。

——《荀子·正名》

心可以对事物感知。这些感知,要借助耳朵才可知道声音,借助眼睛才可知道形象。但是感知一定要等感官接触到外界事物后才能发挥作用。

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能自己看清事物称之为眼光明亮,能自己听到各种情况称之为耳朵灵敏。

圣人见微以知明,见端以知末。

——《韩非子·说林上》

有智慧的人见到微小的征兆就能知道明显的情形,见到一点儿端倪就能知道未来的结局。

不能兆其端者菑及之。

——《管子·侈靡》

不能及时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征兆的人,灾难必然来临。

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证。

——《管子·心术》

专心一意,思虑集中,耳目端正,这是远见卓识的保障。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管子·牧民》

只有了解了事物发展规律的人,才能在祸患发生之前就有所提防。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老子》

不出家门,就可知道天下事情;不看窗外,就可发现自然规律。比喻不可能的认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耻辱,知道适当程度就停下来就不会有危险。

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老子》

明白事物运行的规律叫做明智,过分贪求生活享受便成祸患。

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

知道了事物运动的规律叫做明智。不知道事物运动的规律,轻举妄动就会遭殃。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庄子·逍遥游》

知识少的人不如知识多的人有远见,年岁小的人不如年龄长的人阅历丰富。

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庄子·秋水》

从小的出发点去看大的事物会看不全面,从大的出发点去看小的事物会看不分明。比喻认识事物容易失于片面。

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

——《庄子·外物》

土地不能说不广大,人所利用的仅仅是脚踩着的那一点。假若把脚踩以外的土地都挖去,并且一直挖到土地深处的黄泉,这仅有的小块儿土地还存在且有用吗?比喻遇事应该眼界开阔,目光远大。

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墨子·非攻中》

谋划却没有成功,就应该借助过去的来认识未来的,借助明显的来认识不明显的。

穷巷多怪,曲学多辩。

——《商君书·更法》

贫穷偏僻巷子里的人少见多怪,认识片面的人喜欢争辩。

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商君书·更法》

具有高于一般人品行的人,当然会被当代人所排斥具有真知灼见的人,必然要被人们当作是个桀骜不驯的人。

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

——《管子·戒》

听到一句准确的话就能对万物融会贯通,这就是认识了事物的规律。

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

——《尚书·无逸》

只有先知道生产粮食艰辛困难的人,才会有安乐和享受。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尚书·太甲中》

只有眼光明亮的人才能看得远,也只有听力敏锐的人才能听进有关道德的言论。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战国·楚·屈原《渔父》

有智慧的人对事物的认识不固执己见,而能随着时世的改变而改变。

目在足下,不可以视近,虽明何益。

——战国·鲁·尸佼《尸子》

眼睛长在脚底下,连很近处都看不见,即使再明亮又有何用呢!比喻目光短浅就不能看清事物。

井中视星,所见不过数星。

——战国·鲁·尸佼《尸子》

从井底向上观看天上的星星,所见到的不过是几颗星星。

见骥一毛,不知其状;见画一色,不知其美。

——战国·鲁·尸佼《尸子》

只看见好马的一根毛,是不会知道好马形状的;只看见一种颜色,是没有办法知道图画的精美的。比喻见识狭窄。

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

——《国语·吴语》

谋划一件事一定要预见到必然能成功,然后才去实行。

望远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

——《谷梁传·桓公十四年》

站在远处望,只能看见概貌而不能了解它的容色。

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别类》

有过失人的毛病,就在于不了解而自以为是。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去尤》

面向东看的人看不见西边的墙,面朝南看的人看不到北方。

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察今》

审看堂下的阴影,可以知道日月的运转规律,自然界的变化;看见瓶子里的水结了冰,可以知道气候的寒冷变化,鱼鳖深藏水中;尝一块煮好的肉吃后,可以知道一锅汤菜的味道。比喻举一反三。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察今》

通晓事物发展规律的人,贵在能从身边的事物看清远处的事物特征,能从今天了解过去情况。

败莫大于不自知。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自知》

没有比缺乏自知之明而遭受的失败更大了。

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列子·说符》

能看清深潭中的鱼的人肯定会有不祥之事,能够预料到人家隐私的人必定会遭到祸殃。

见出以知人,观往以知来。

——《列子·说符》

见到出去的就能推知要进来的,回顾过去就能推算未来。

微之为著者强。

——《战国策·赵策》

能够见微而知著的人,就会成为强者。

谛毫末者,不见天地之大;审小音者,不闻雷霆之声。

——《关尹子》

专注于细小事情的人,就不可能看到天地的广阔;专心于微小声音的人,就听不到打雷的声音。比喻见识狭小。

处明者不见暗中一物,处暗者能见明中区事。

——《关尹子》

站在明亮处的人看不见黑暗处的每一种东西,而处在黑暗处的人能看得清明亮处每一细小事物。

无一物不可见,则无一物非吾之见;无一物不可闻,则无一物非吾之闻。

——《关尹子》

没有一种有形的物质不能看见,但也没有一种东西是绝对被认识看清楚了;没有一种有声的东西不能听见,但也没有一种东西算是绝对听到了。比喻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又不能说绝对认识了。

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

——《牟子》

见识广泛就不会被迷惑,听觉聪敏就不会受蒙骗。

足所践者少,其不践者多;心所知者寡,其不知者众。以不用而能成其用,不知而能全其知也。

——《文子》

同类推荐
  • 百家姓新读

    百家姓新读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在《<百家姓>新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期、各个不同人物的不同方面,从皇帝到平民,从名人到凡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够了解到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积淀,从而能够启迪我们的心灵,开发我们的智慧,使我们懂得应该珍惜什么、追求什么、把握什么。全书涵盖内容广泛,文字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 婚丧喜庆指南(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婚丧喜庆指南(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新旧习俗对比来介绍中国的婚丧喜庆文化:结婚、丧葬、寿诞、节日。
  • 渭河传

    渭河传

    面对几乎承载了公元10世纪初期以前中国历史和文化经历太多精神和情感的渭河来说,她的古老与悠长、她的复杂与曲折,尤其是她所负担的华夏文明光芒实在是过于丰富厚重、波澜壮阔了!而且发生在渭河沿岸的许多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入和事,读者都耳熟能详。
  • 文化哲学方法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文化哲学方法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书针对文化研究、教育和建构中存在的生活世界总体和工作世界本质意义的缺失问题,用文化哲学方法探究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结构,阐明开漳圣王文化、海洋文化、妈祖文化、土楼文化、红色文化、闽南—台湾文化和诗文化等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志形态,尝试性开创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
  • 发现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

    发现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内容介绍了秦始皇陵和“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详细阐述了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一、二、三号陪葬坑的布局特点及剑、矛、戈、戟、弩等出土青铜兵器。精美的图片、精确的考古数据及小资料充实了本书内容,可作为知识的补充,也充分展现了秦代的冶炼技术、工匠的细腻手法和出土文物的艺术价值。
热门推荐
  • 清穿之侧妃也威武

    清穿之侧妃也威武

    南一,一名现代女保镖,一次任务失败,回到三百年前的大清王朝,彼时,她身为大清皇四子的侧室,却意外与皇八子皇九子结缘。她不甘一生困于后宅,屡次逃离,却一一宣告失败。一次次交锋,一次次不舍,最终牵绊住她的心的,是他,亦或者是他们。嫡福晋那拉氏:一个个都是妖精,慢慢收拾。侧福晋李氏:我儿子最多,我地位稳,就算侧室我怕谁。侧福晋年氏:佟依兰,你一辈子也别想争过我,他永远最宠我。南一:我要闯荡江湖,我行侠仗义。。。什么,不行,那我要隐退江湖,隐居山林总行吧。胤禛:别瞎蹦跶了,你只能老实在后院待着。(雷点多,慎λ)
  • 财富背后的传奇

    财富背后的传奇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向往财富,但是人人都清楚要获得财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拥有大量财富的商界精英,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呢?他们如何赚到第一桶金?他们如何妙算计赢得优势?他们如何忍辱负重走出事业的低谷……
  • 冰魄寒光剑

    冰魄寒光剑

    本书讲述武当派北支掌门之子桂华生在西域的传奇经历和其与华玉公主的爱情故事。连载时书名为《幽谷寒冰》。
  • 恐惧无爱

    恐惧无爱

    因为他们真的太需要你的爱了,我想谁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你要想让另一个人爱你,那你自己起码应对自己亲人爱,不然你从别人身上获得的爱最终也会失去,因为你不是真正懂得什么叫爱。作为独立的人,我们可以丧失婚姻,可以丢掉家庭,可以抛弃财富,可以没有名誉,可以没有一切的一切,但却不能没有亲情。没有亲情,人类就将停止繁衍,就将迅速彻底地毁灭……
  • 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

    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诗词赏析

    本书分析阐述了红楼梦作者当时的社会思想、著作的版本问题、前八十回中的某些特殊框架结构组合、后四十回及其作者、作品中的两大疑案等问题。
  • 千古食趣

    千古食趣

    君淮著的《千古食趣》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通俗读物,以饮食为写作的缘起,进而用文化俘获读者的心,在杯盘碗盏觥筹交错之中,历史人物情感无所不包,使读者在阅读饮食文字的同时领略广博的文化,获得独特的心理体验。
  • 继往开来:1997年的中国

    继往开来:1997年的中国

    “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选择在共和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转折或引起过社会加速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2个年份为切入点,一年一本,以生动的文笔和翔实的资料记述了这一年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描述其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和社会风貌,论述其在新中国65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 杀手小姐快过来

    杀手小姐快过来

    他是名门之后的联姻工具,她是无情无义的圣宫少主,明明无牵无挂的两人却阴差阳错的被命运绑在一起——“只是联姻,没必要搞得多真似的。”“知道了。”“我不喜欢你,你也不喜欢我。”“知道了。”“你我本来也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知道了。”陌雨溪:你就只知道说这三个字?!慕容易:知道了。但是要不要执行,我决定。【ps:作者无能简介渣—青春校园言情文别进错频道—先看几章再决定入不入坑—别被前面几章吓到男女主伪高冷—本文主打暖宠—不会弃坑,但坑品无保—如有雷同,他抄我的】
  • 独家蜜爱

    独家蜜爱

    她是别人眼里的富家千金,却被自己的爸爸和未婚夫送给了客户。他是金融大鳄,动一动脚,“海市”抖三抖,无数女人对他趋之若鹜,他一一拒之门外。第一次见到她,她抱着他吐得昏天暗地,他铁青了脸,“女人,别以为我舍不得收拾你!”某喝醉的女人主动伸出自己的右脸:“求收拾!”……